当前位置:首页 > 殡葬文化 > 正文

有关仰韶文化

2023-03-18 21:18:46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有关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因最早在仰韶村发现,故命名为仰韶文化

二、古代仰韶文化彩陶罐的厚薄特点

不清楚。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一种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其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

三、仰韶文化是什么意思

仰韶文化

中国黄河流域史前典型文化之一、因最早(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得名、分布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长。亦称彩陶文化

四、仰韶文化指的是什么

中国的仰韶文化距今约五、六千年,这时的陶器是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

次之。红陶分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两种。主要原料是粘土,有的也掺杂少量砂粒。

在仰韶陶器中,细泥彩陶具有独特造型,表面呈红色,表里磨光,还有美丽

的图案,是当时最闻名的。细泥陶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水平,具有一定代表性,

所以考古上常将仰韶文化称为彩陶文化。西安市半坡村发掘的彩陶盘也是属于仰

韶文化的产品。

当时彩陶的制作,据分析主要经过四个程序。第一,常选用可塑性和操作性

较好的红土、沉积土、黑土等,经过淘洗和沉滤后成为较纯较细的原料。从分析

出土的彩陶片来看,泥质比后来的上等陶器并不逊色。第二,制坏。彩陶坏最初

大多是手制。小型器皿是直接捏塑而成的;较大的陶器,其体部坏子,一般采用

泥盘筑法分两段制成。粗坏制成后再装上颈口,嵌入把手,制坏工序初步完成。

其外形圆正规矩,对称性很强,在器壁外有轮纹存在。这表明仰韶文化时期,

已开始出现慢轮制陶。第三,彩绘和纹饰。一些较精细的彩陶,在彩绘之前,往

往将陶坏放入极其细腻的泥浆中,让它披上一层均匀的陶衣便于上彩。彩绘就是

将有色的天然矿物涂绘在陶坏上。仰韶文化时期陶器的纹饰大多是用带有花纹的

木印板拍印上去的。第四,烧窑。从考古发掘的材料来看,仰韶文化时期的陶窑

主要是竖穴窑和横穴窑。它们都是由火口、火膛、火道、窑室等所组成,在火膛

中燃烧起来的火焰,经火道到达窑室。这两种窑,由于有了窑室,陶器不是直接

在火焰上烧烤,已较原始的篝火式或炉灶式有了很大的进步。分析出土陶片的烧

结状况,彩陶的烧成温度大约已达950℃。

到了尤山时期(公元前2300年左右,指的是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发掘

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手工业制陶有了巨大进步。制坏方法广泛使用轮

制,造形精美,而且开始用高岭土制白陶。在这个时期,人们已懂得利用烧成后

期,窑内的气体特性来赋予陶器以各种颜色。仰韶文化时期,陶器通常在氧化焰

中烧成,陶质内的铁大部分被氧化成高价价铁而呈土红色。到龙山时期,由于陶

窑的改革,人们在陶器即将烧成时,一方面猛加燃料,同时封闭窑顶,致使窑内

氧气不足,陶器就在还原焰中焙烧,陶质内的铁大部分转化为低价铁,使陶器呈

灰色或灰黑色。所以龙山文化时期灰陶的产品最多。

在商代出现的刻纹白陶和薄壳白陶,尤为出色。它们质地优良,刻划精细,

造型端正美观,坚硬耐用。白陶之所以有这些优点,主要由于使用了高岭土。高

岭土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铝,含铁量低,质料较细,可塑性强,在高温烧成后,外

形洁白美观。人们对高岭土的使用和认识,与后来瓷器的发明有一定的联系。在

陶器的外表若再着一层釉,不仅器表光滑美观,而且便于洗涤,尤其是储藏酒类

的饮料,不会因渗透而损失。所以釉陶的出现,表明了制陶工艺的又一大进步。

到了商代的中后期,釉陶逐渐增多,表明人们已从无意识地发现釉料发展到

有意识地配制釉料。对出土的商周釉陶进行的分析,证明当时使用的釉是石灰釉。

即由石灰石或方解石等碳酸盐加上一定量的粘土和其它物质配制成的。

古代埃及、希腊、印度、波斯等国的人们也和我们的祖先一样,在辛勤的劳

动中,也都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制陶工艺了。其发展情况和我国的陶器工艺有

些类似,这里就不再讲了。

五、马王堆帛画 仰韶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分别出土的时间、地点、特点和历史意义

马王堆帛画:中国西汉绘画作品。1972~1974年先后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3号汉墓。帛画共5幅,其中1号墓1幅,3号墓4幅,创作时间为汉文帝时期,是迄今发现的汉代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

仰韶文化彩陶 最早于1912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其后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地陆续发现。彩陶艺术中融合了艺术家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创作出风格各异而又多姿多彩的艺术珍品,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马家窑文化早在20世纪20年代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它最鲜明的特征,便是彩陶文化十分发达,各个不同文化类型遗址中有大量的彩陶出现,这在整个中国彩陶文化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不仅如此,这一文化类型的彩陶还有着自己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风貌,同其它考古学文化中的彩陶比较,其画彩的部位更加广泛,不仅在许多细泥陶的外壁和口沿布满了花纹,而且在许多大口径器物的里面和其他夹砂的炊器上画上彩纹,其繁缛而多变,细腻而奔放的文饰,表明这一时期无论是陶器的烧制,还是绘彩的技术,都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正因为如此,所以考古界一度将其称为“甘肃彩陶文化”。 马家窑文化位于黄河上游地区,最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050年。它上承庙底沟文化,下启齐家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地方分支。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