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殡葬文化 > 正文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何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是什么意?

2023-02-28 07:29:37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何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是什么意?

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

原文:

余每闻折差到,辄望家信,不知能设法多寄几次否,若寄信,则诸弟必须详写日记数天,幸甚!余写信亦不必代诸弟多立课程,盖恐多看则生厌,故但将余近日实在光景写示而已,伏维绪弟细察。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何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白话译文:

我每听到通信兵到,便望有家信,不知能不能设法多寄几封?如果寄信,那弟弟们必须详细写日记几天,幸甚!我写信也不必代你们多立课程,恐怕多了产生厌烦心理,所以只写近日实在情形罢了。望弟弟们细看。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

此文出自曾国藩《与诸弟书》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封家信是曾国藩升任礼部侍郎后写给兄弟的信,重孝悌,而不是以谋取功名为第一,也对官宦、商贾、耕读和孝友四种家族的发展做了点评。

读《易》旅封丧其童仆,像曰:“以旅与下,其义丧也。”解释的人说:“以旅与下是说看童仆好比路人,刻薄寡恩,漠然无情,那么童仆也把主人看作路人了。”我对待下人虽说不刻薄,也看得如路人,所以他就不尽忠报效,今后我要把下人当作自己家里人一样亲如手足,办事虽要求严格明白,而感情上还是以沟通为贵。

二、怎样理解学礼仪就是学做人?

礼仪教你怎么更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能取得别人的好感,给别人好的印象,人们都愿意和懂礼仪的人交往,这样就是学做人了

三、如何理解“采铜于山铸新器,学心知智启世人 ”这句话?

。这句话是我自己攒出来的,比较生硬,但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志向。句子的意思比较直白,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除了「采铜于山」。「采铜于山」语出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尝谓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亭林先生不论是学问还是为人的品格都足以垂范后世,是我心中的偶像。他讲自己写《日知录》就是一个采铜于山的过程,即搜集第一手的素材然后提炼整理出观点,而不是像当时很多人那样人云亦云,走捷径取别人的二手观点。这种治学的硬功夫让我向往,也鞭策着我做这样的研究。亭林先生对当时治学风气的批判没想到至今日不仅没有好转反倒愈演愈烈,例如,如果你在维普期刊库里面翻(任一学科)各种教授、博士的论文,有多少是人云亦云、跟在别人屁股后面的,有多少是在真正的做创造和创新。这种所谓的「学术」让我厌恶和厌倦。 其实一个人能不能产出自己独立的、有见地的新观点,和搜集和整理信息的意识和技术关系非常密切。尤其在现在的信息时代,查找一个单条目的知识非常容易,了解一个智者的观点也不难,但是如何能将具有「隐藏关联」的各种知识和信息找出来,加以消化和组合,发现新的规律,则是件非常难的事情。这个过程就是「采铜于山铸新器」。这种难,不仅难在技术层面,更难在很少有人有这样的意识。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意识和技术,就只能被各种专家、学者、长辈乃至知乎名人们的观点所牵引,这些观点对你来说就是二手观点,就是「旧钱」。 在知识和思想上的求「新」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所以即便在知乎上答题这种非正式的研究,我也尽量做到「必发新声」,一定要说一些别人没想到、没说出来的观点,如果我意识到将要答的内容可能会和别人差不多,那就选择不答。在知乎上,我也很讨厌看到其他人说一些在中文互联网世界已经「流行」了很久的观点或说辞,我认为这种答题方式是缺乏自省意识和智力懒惰的表现。 后半句和我的专业有关。作为一个心理学背景的人,和很多同学一样,经常羡慕那些技术背景的人,觉得这些人才在主宰着这个世界,他们学的东西才是有用的。所以我曾经一度尝试学编程、学设计,后来都失败。于是我逐步意识到,一个人要成功,必须要做他最擅长的事,尽量把他最长项发挥到极致,而不是去跟风或者填补自己的短板。所以我又回到了心理学的世界,我希望用一种与众不同的「采铜于山」的方式去研究心理学,然后做到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我希望我的研究能发现人们思考、学习、创造的奥秘,然后让中国人(或者可能的话:地球人)都能够变得比以前更聪明、更富有智慧,这就是「学心知智启世人」。 这是我一生的理想,这个理想经历了漫长的走弯路的过程而渐渐成型,但是,一旦我确立了这个理想后,我突然觉得我的生命,就是为这个理想而存的。很多人说,人来到世上,就是为了享乐;yol叔说,人来到这世上,就是为了受苦来着;我说,我来到这世上,就是为了奉献我的一切。

四、传统教育强调学习,新课改中重视思考,你怎样理解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如何看待和处理学习与独立思考之间的关系?老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名言辩证地阐明了学与思的关系。学源于思,思又引出学。

在学习的过程中,较多学生过多的依赖于合作学习解决自身学习过程出现的问题,常常有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在教学中要刻意使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独立思考应该是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教学中如果缺少了独立思考,那么学生在回答的时候就会很难有自己的感受,就会缺少观点、无话可说,学习就形不成交流互动。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也是如此。合作能提高人的能力,能形成集体的智慧,但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才能有针对性的观点出现,才会有目的性的去讨论,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在提出问题之后,应安排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进行个人汇报后再根据你认为对的观点组织学生集体讨论,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也为下一个环节--讨论作较充分的准备,也能达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