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葬礼习俗到底算不算陋习?
以前的葬礼应该算是一种陋俗的,但是如今农村里面的葬礼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了,根据一些规定和城市化的发展,已经变得很普通了。
我一直对这方面不太了解的,但是去年的时候,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老师,上课的时候,总是喜欢和我们讲述这些知识。他语言特别的有趣,我们都喜欢去听他讲课的。有一次,他就一直在强调农村这个葬礼的问题。
他一开口就是说这个就是陋习,他是很不赞成这个的。我其实也觉得没有必要的,死者为大,但是我小的时候也参加过几次葬礼。我们那边需要三天的时间,然后死者才可以下葬。以前不需要烧了的,可以直接下葬的。
然后第一天,第二天吃的东西这些都不是特别的好,等到第三天的时候,饭菜都是最好的。而且在这三天,需要有人守灵这些的,带着白布还有见到一些人还需要直接下跪的。这些都是我小的时候,邻居家看见的一些流程。
老师讲的是他自己的经历,他说他奶奶去世的时候,他们就需要进行守灵,而且必须守灵三天三夜。说那段时间,把你一个人关在哪里,和一个棺材一起相处,这样的感觉真的很难受的这些的确就是陋习的,我们不需要这样的,与其死了这么的隆重,不如在活着的时候,对他们都好一点来的现实的。
这些习俗都在渐渐地抛弃,以前的那些习俗真的不能够再次延续了。而且那种活动很多的不是让死者安息的,很多人还有其他目的的,所以我觉得这些都算是陋俗。
我觉得农村的葬礼习俗不能算作是一种陋习,而更应该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要知道,人类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丧葬文化,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如此。古代中国的时候,上至帝王诸侯,下至平明百姓,无不讲究人死为大,特别重视人死后的丧礼。而儒家对于礼的维护,更是在道德方面给人们定了规矩。如果有人去世之后,家人不能够按照应有的礼数安葬的话,是会被人们指点耻笑的。
而且古代中国人认为,人死了仅仅是肉体的消亡,而灵魂却是依旧存在着,去到了另外一个空间继续生存。所以人们重视丧葬文化,其实也是在表达着对亲人的哀思,更是希望亲人能够在另外的世界过得更好。所以在送亲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都希望能够把场面搞得气派一点。
既然活着的时候没有办法大富大贵,那人死了以后肯定是不能够继续寒酸的,所以风光大葬还是很有必要的。
而放到外国,比如说古埃及人民,他们也是十分重视丧葬文化。他们认为人死之后总有一天能够重新复生,所以对于死去的人的遗体,他们会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如此才能够在灵魂归来的时候,找得到阳世的归所。这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金字塔和木乃伊。
而一直到今天,虽然丧葬文化已经有了很大的简化,很多东西尽量能方便就方便,但是弄农村所遗留的丧葬风俗绝不是一种陋习,它更像是人们对先人寄托哀思的一种方式,更像是一种文化的坚持。
在很多农村人的眼中,如果礼数做得不够的话,就好像是怠慢了先人一样,好像是表达不了自己的沉痛心情。所以即使是没有人要求他们一定要风光大葬,一定要办的多好多宏伟,但是他们自己也会坚持把礼数做足的。
我们必须要理解农村人的思想,而不能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指责他们的不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再说了,农村的丧葬习俗也不是没有半点儿作用啊!有不少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的时候,都是从这些民间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当中入手,去探究古人们的具体生活习俗。
如果当纯站在时代进步的角度上,去指责农村丧葬风俗是一种陋习的话,那么未免会有一种偏颇。除了对风土人情的不尊重,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否定。
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汇聚了老祖宗几千年来的经验需要智慧,当然也有一些不恰当的地方。中国传统习俗一样,有些习俗具有鲜明的中华特色,是我们的瑰宝,而有些就有些以前未启化的愚昧了。那么农村葬礼习俗到底算不算陋习呢?
对于农村的葬礼,不能一棍子打死。因为葬礼上还有很多步骤,需要分别来进行判断。
比如说农村以前的时候,人死了,也不火化,就买个棺材,把尸体给埋了。这个就算是陋习了,因为如果不火化就埋了的话,既会占用很多的土地资源,而且还不干净卫生。还有就是在出殡,也就是去埋死者的路上,还需要烧轿,也就是用纸扎的类似于古代的软轿的东西,还得烧火纸什么的,这个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是没有一点用处,只能平白的浪费活人的金钱,而且烧东西还会污染大气。
但是在葬礼中也有不是陋习的。在我们那,一个人死后,一般都得停放三天才去埋,在这三天里,他生前的朋友亲人都会来拜祭他。而且,有的时候人是假性死亡,农村的一些乡间仵作也看不出来,停放三天,万一这个人又活过来了,这样的事情也是会有的。还有就是烧三天纸,还有烧五七纸,烧一年纸,烧三年纸。也就是在死者死后的三天,三十五天,一年,三年,他的亲人子女都会聚在一起,缅怀他。我觉得这个也算不上陋习,因为这样缅怀死者,很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和义。
所以说,农村葬礼习俗算不算陋习,一定要分开区别来看待。
我认为在农村那一整套的葬礼流程应该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不应该算是陋习。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农村的葬礼繁琐,但是却很有讲究。
例如,首先是人去世后要入殓,入殓的时候要在死者的两袖中放入“打狗饼”,也就是一种小饼干,饼干的数量是按照死者的年龄放的。再就是将死者的棺材抬入灵堂,灵堂是坐北朝南的,在择出出殡日子的这段时间里,棺材里需要放入冷冻剂以防止尸身的腐坏。再然后就是出殡前一天的傍晚需要举行“跪灵”仪式,前来吊唁的亲朋要根据亲戚关系的远近亲疏依次吊唁,再由所有人一起烧纸,所有跪着的人就可以鞠躬离开了。在晚上的时候要“叫夜”,需要鼓匠,也就是唢呐,大鼓,笙组成的乐队随从转村子一周,每到一家人门前都要烧纸,已尽哀思,还要去庙上烧纸。
最后是第二天正式的出殡。早上要开棺,最后一面道别。此时把“汽车”――准备好的用彩纸,塑料纸做成各式各样的纸火烧掉。目的就是让死者坐车去下面。出殡的路上一直是由长子或长孙抱着灵牌,所有的孝子们拉着出殡的车辆直到达“坟地”。此时就需要将已经打好一半的墓地再次深入打到棺材可以放进去的尺寸。棺材放进去后所有的土都埋好之后,所有孝子要抄扰墓地边萨黄土。顺时针转上三圈之后再逆时针转三圈,以尽哀思。
农村的葬礼总体上还是以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亲情为核心,以尽最后一份哀思为目的,让亲人最后一次近距离接触死者的。在农村,这一葬礼习俗也体现了儿女们的孝心,
农村葬礼的习俗,各个地方都不一样,除了大摆流水席之外,其他的一些习俗,我认为是一种文化。这种丧礼文化,在城市已经不多见,大多存在与农村。提主所说的葬礼习俗我们那边没有。葬礼上吹唢呐敲锣打鼓这一类的习俗,在我们那边保存的比较好。有专门的人做这方面的营生,就像电影《百鸟朝凤》所演的那样。去年8月份大姑去世,我千里迢迢赶回老家,为大姑守灵。孔子说,一个人从出生到离开父母的怀抱,需要3年的时间,所以古代父母去世,儿女需要守墓3年。现在社会发展太多,瞬息万变,为父母守墓3年已经不显示,守灵却保存了下来。 我做晚上的火车回老家,早晨到的家,一宿没有睡觉,晚上为大姑守灵,两天两夜没有闭眼。保留下来的守灵习俗,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参加,体现的是家族文化和人情。四姑家的表姐从小到大由大姑抚养长大,对大姑的感情特别的深,大姑出殡的那一天,表姐点了哭娘,我们这些小辈跪在地上一个多小时。守灵和哭娘都特别的累,当时心里一点反抗和怨言都没有。我从小到大用的鞋垫,都是大姑给做的千层底,耐磨舒服。大姑最后的那几年,病情已经很严重,依旧为我和老婆做了三双鞋垫。我定亲的时候,大姑基本的生活都难以自理,话也说不出口,只是拉着我和老婆的手掉眼泪。丧葬习俗,不只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文化,体现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