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葬礼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一、中国葬礼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送殡:
儿子女儿孙子在前,原来是抱灵位,一般抱照片,走在前面,后面是抬棺材的人,孝子,孝女,孝孙前行一会就转身,向棺材磕一个头,表示对长辈的尊重。
中国传统葬礼的主色调为白色和黄色,故亦有白事之称,与红事(喜事)相对。
随死者的信仰和经济情况,整个过程中经常伴有有关的佛教、道教或风水仪式。
其主要过程有:
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
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
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停灵:又称暂厝,将尸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
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接受奔丧者的吊唁。
大殓:当着家属的面,将死者移入铺有褥子的棺材,盖上被子,钉上钉子封棺。
出殡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殡开始的标志是孝子将一个瓦盆摔碎,称为“摔盆儿”。
烧七:下葬后,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
五七:北方地区在第三十五天的时候,传统叫五七,由女儿做一个纸扎葫芦,并下一碗面,俗称五七开锁。
守孝:按儒教的传统,孝子应该守护在父母墓的周围三年(每个人在三岁前,基本都不离开父母怀抱,此三年感念父母恩,很多村庄也是这样产生的),期间避免娱乐、饮酒食肉、夫妻同房等。
牌位:家人用香烛祭品供奉写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扫墓:亲友于清明节(介之推于这一日去世)期间修理、打扫墓地。
扩展资料:
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起,人类便产生了灵魂观念。
原始人认为,人死灵魂不死,仍能干预活人的人事、祸福。
受这种灵魂不灭观念的制约及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的差异,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葬礼风俗:有的葬礼盛大隆重,有的简易朴素,有的充满了宗教色彩,有的科学而又卫生。
地理、宗教及社会结构均影响葬礼形式,阶级身分更是决定性因素。
以西藏为例,葬礼按身分区分为4种U贱民水葬,中等身分土葬或天葬,贵族始可火葬。
在葬式上,世界各民族中有土葬、海葬、火葬、水葬、厚葬、天葬、洞葬、树葬、悬棺葬、壁橱葬、食葬等多种形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葬礼
二、北京北医三院天价殡葬费,背后所暴露出来的问题都有哪些?
背后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殡葬行业的收费乱象。
北三院被曝太平间天价收费,让很多人震惊。停尸三天居然花费三万多元,直接让网友直呼死不起。当地执法部门看到网上报道后,立即派出相关人员对涉及天价丧葬费的北京天堂祥鹤服务有限公司进行调查,还前往北医三院太平间取证。经初步调查,该服务公司确实存在乱收费问题,相关部门人员表示待进一步调查后将对该公司进行处罚。去年一年,上海相关部门就收到了很多对殡葬服务乱收费的投诉,涉及8家企业,普遍存在乱收费、高收费等问题。事实上,并不是每个医院的太平间都属于管辖范围。无论如何,服务费应该白纸黑字写出来,告诉消费者真实的成本情况,而不是像这些“黑心”公司那样行事。
首先,殡葬服务很贵。这些殡葬公司给亲人提供的个性化服务,费用甚至上万元。其次,墓地的价格也在逐日上涨。由于土地资源紧缺,现在最便宜的墓地价格也就一万左右,很难买到。因此,现在很多家庭成员甚至开始提前预订。最后,虽然业内有明确的相关规定,但殡葬行业依然混乱,很多“黑心”公司会钻法律空子,在灰色地带乱收费、高收费。
我的建议是,各地应该制定一些相关的规定,比如要求企业公开自己的收费标准并说明其合理性,杜绝捆绑销售和强制消费。从品质上来说,大家都认为殡葬服务是对逝者亲人的尊重,中国的殡葬文化源远流长。面对这种事情,我们都应该勇敢地站出来抵制这种行为,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彻查,出台相关规定,还消费者一个干净合理的消费市场。
殡葬行业乱想像横生。像三院这种收费肯定不是个例,整个行业标准不透明,消费者苦不堪言,另外医院也缺失监管,行业需要整顿。
漫天要价、收费不合理、无视规章制度、趁人之危、强制消费等,所以有关部门已经介入调查并勒令其整改。
三、分析我国地域文化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环境不同,也就说组成地理环境的诸多地理要素不同,如地区的气候不同该区所处的温度带,热量和降水都会不同,如在温带 和热带两个地区的人们的穿着特点就不一样;再着如气候干旱地区和降水丰富的地区,人们的着装特点也会不一样,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又如降水热量不同,地区所发展的农业类型也会不一样,如我国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饭为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可以大面积种植水稻,而在内蒙古高原上发展的是畜牧业。
试举一例:西双版纳是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湿度大。当地民居以竹楼为代表,可以通风防湿;传统服装为筒裙,凉爽防晒;泼水节体现人们对水的热爱;孔雀舞更与当地的珍稀动物息息相关。
首先,可以说,气候对文化的影响是最大的。它影响了人们吃的、穿的,用的,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降水和气温决定了人们的主食。中国东部平原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以南地区主要为水田,以北地区主要为旱田。南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其充足的热量、水分和光照条件很适合水稻的生长,因此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而北方的雨季较短,太阳辐射的强度又不够,不适宜种植水稻,但却适合种植小麦、高粱等,因此北方人以面食为主。虽然随着人口的迁移和饮食方式的融合,有不少南方人偶尔会以面条、饺子等做正餐,但是米饭作为南方人的主食这个位置并没有动摇,这个结论在北方同样成立。 气候也造就了一些地区特有的饮食文化。例如广东的凉茶和老火汤。由于广东比较湿热,人容易上火,所以需要经常喝凉茶或汤水,而北方的气候寒冷,为了驱寒,东北人无论男女,有事没事都会喝点酒。气候不同使人们的运动爱好也不同。北方的冬天有雪,湖面结冰,人们可以在湖面上溜冰,享受冰雪世界的美丽。而南方即使是冬季,气温也比较暖和,湖面不会结冰,冬泳越来越得到欢迎。另外南方人发明了滑旱冰,把溜冰鞋的冰刀变成了滚轴,在平地轮滑,虽然没有溜冰刺激,但一年四季都可以玩。 气候还影响了城市建筑群的布局。在太阳高度角比较小的地方,为了让低层的住宅也有阳光的射入,楼宇的间隔通常会比太阳高度角大的地方要大。又如在布置城市的工业区和生活居住区时往往会认真考虑到当地的风向问题,因为如果把污染空气的工业布置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就会减少工业污染对人们健康的危害。 其次,地形对人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第一、它导致了不同地区其城市形态不同。“一般情况下,平原地区的城市形 态比较规整,山区的城市形态受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不同地区差别较大。”1如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内,地势比较平坦,因此城市内部各个组成部分都比较集中。而“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丘陵山区,地区的崎岖不平使城市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2,用地比较分散。 第二、地形、地貌的不同导致农业土地的利用形式不一样。在平坦的平原上我们可以建设农田,种植水稻、蔬菜等,而在丘陵区,地势的崎岖不平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但却适合种茶,种果树或营造经济林。在黄土高原上,降水本来就少,加上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我们可以把山坡改造梯田,发展小规模农业。 第三、地形、地貌的不同使不同地区的艺术特色不同。再次,水文状况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没有了水,则人类将会灭亡。依山傍水是人类理想的居住环境。 第一,农业生产活动对水的依赖性很强。河套地区降水较少,其东面又有黄土高原、太行山阻挡了海洋的湿润气流,不适宜植物的生长和人的居住,但由于它位于黄河的上游,水源较为丰富,使农业生产成为可能,为河套文明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又如深居内陆的中亚地区,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区为沙漠和草原,而位于咸海(内流湖)和阿姆河(内流河)流域的乌兹别克斯坦,由于有灌溉水源,在灌溉区域种植了水稻和棉花,乌兹别克斯坦还因为盛产棉花而被称为“白金之国”。历史上,哪一个文化发源地不是在水系发达的地域?古埃及在尼罗河流域,古印度在印度河-恒河流域,古巴比伦在两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古中国在黄河流域。正是有了人所必需的水资源,人才能生存下去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文化。 第二,水文状况造成了一些地方独特的风俗习惯。傣族村寨旁边大多有河流经过,这个民族也很喜欢水,所以在那里有对死者进行水葬的丧葬习俗。而居住在海边的民族也有实行海葬的。在南方,河网密布,赛龙舟成了大型的民间集体活动,每逢端午节,更是隆重举行,无论是河上赛舟的,还是岸上观看的都一样热闹和卖力。 第三,水运发达或靠海的地方社会文化的对外交流也比较发达。过去,没有远航的船只,海洋成为与外界交流的天然屏障,因此沿海和内陆经济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异。随着远洋技术的发展,海洋就成为一个奔向外界的窗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427-347 BC)有着海洋决定论思想,认为海洋使国民的思想中充满了商人的气质,以及不可靠的、虚伪的性格。”3不可靠、虚伪有点片面,但沿海人们具有重商思想,爱冒险,想了解世界的渴望却得到很多人的认同。正是这种思想和海运的发达使他们更好地走向世界,吸纳外部文化的同时,把自己的文化也传播出去。上海、天津就是典型的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 最后,研究一个地方的文化时我们往往会先看它的地理位置,因为这是客观的,无法改变或是最难改变的现实,同时也是影响最大的地理因素。可以说气候、地形、水文状况的不同都可以说是地理位置不同所造成的结果。如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火山爆发、地震等频繁发生,所以其居民的住宅多以木屋为主,不少建筑的底部都增添减震结构,增加建筑物的弹性。华南地区位于低纬度地区,白昼时间比较长,即便是深夜,大街上还是灯火璀璨,人们的夜生活十分精彩,广州更有“不夜城”之称。而北京,即使是大城市,到了夜晚,除了王府井等少数游客较多的地方仍有人活动之外,大道上人影稀少,一片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