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殡葬文化 > 正文

时至今日,没了礼尚往来,人情世故如何处理,才能各自安好?

2023-02-11 02:44:01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时至今日,没了礼尚往来,人情世故如何处理,才能各自安好?

送礼从轻或者断交。

现在人由于种种原因,比如有人进了监狱,有人搬迁,有人自身经济有限只收不送,都会导致没了礼尚往来。对各种原因,我们需要区别对待,才能各自安好。首先送礼要轻,贵在都交往,这样哪怕突然断了交往,财务损失小。还有就是断交了,对于这些人遇结婚、生子、丧葬只收礼,却不送礼的,或者收人家1000,还礼500的人,就断了,也可以减少财务损失。

礼尚往来讲的是诚信,要保持好心态,不要太计较,及时止损,可各自安好。

互不打扰,就可以各自安好了,现在的时代发展太快,人们的生活节奏太快了,每天都是工作压力,孩子教育问题,家庭成员的关系问题,把每个人的时候填充的满满的,社交时间减少了,跟朋友的相处减少了,跟亲戚的走动也减少了,没有时间礼尚往来

二、“殡葬”的含义是什么?

荆楚民间旧时殡葬习俗,从亡者停止呼吸时始,即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它们依次为:

烧“落气纸”:即死者直系亲属,在已经确认死者亡故之际,便置一瓦盆于灵床前,在盆中焚烧冥钞或纸钱,意为让亡魂“持币上路”。

净身:由死者直系亲属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给死者擦净躯体,通常以“三袱子”为限,即抹拭时将布帕浸水拧干三遭,称“三把”。一把抹头脸,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脚腿。净身亦称“洗丧”。

换衣:给亡者换上干净衣裤鞋袜。若是青壮年夭折上有父母者,手臂上应戴黑纱;老年人的裤带用白棉线合股系扎,合股线的支数以其年龄而定,老年人换衣称“穿寿衣”。

开吊;将亡者抬上灵床,置于灵堂的白布帐幔之后。供桌上置烛台香盆和死者遗像。直系亲属的女眷一边哭一边诉说死者生平,内容多为叙述死者一生中所经魔磨难,声调哀婉动人,凄切悲恸,称“哭灵”。亲友前来祭奠,进门前先放一挂爆竹,丧家亦燃放爆竹以示应答。吊客上香,通常以三炷为限,或鞠躬致礼,或跪拜叩头,皆由死者亲属中的男性直系晚辈在灵堂左侧跪拜答谢,称“孝子谢”。停灵时间以单数为限,三日、五日或七日不等。开吊期间,有的延请僧、道做法事以超度亡魂;夜间还聘邀专门的民间艺人来唱“丧鼓”,其鼓词多为民间神话故事。吊客所送“祭仪”多为布料,须写好挽签悬挂于灵堂两侧,称为“挂祭帐”。

出殡:即送亡者前往墓地,抬死者上路之始,称为“起灵”, 起灵时,孝子需将焚化纸钱的瓦罐掷碎在灵堂供桌之前,称为“甩盆”。抬灵床多为八名精壮汉子,死者亲属须排除在外。出殡亦称:“送葬”,有的请道士执桃木剑在前“开路”,孝子则披麻戴孝躬行于灵床(或灵柩)前引导,众至亲好友一路将其送至墓地。送葬队列行进途中,有亲友在道旁设香案“路祭”的,孝子须下跪答礼。

设灵与圆坟:亡者落葬后,家中应设灵位于厅堂左侧,称“设灵”;三日后亲人去坟前祭扫,称为“圆坟”。以死者去世之日算起,亲人在每一个第七日应在灵位前点烛燃香,举行祭奠仪式,到第五个“七日”为止,称为“做五七”。三年孝满,遂将灵位焚化,谓之“除灵”。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移风易俗,提倡殡葬改革,过去的殡葬习俗也相应发生变化。

三、杭州人办丧事有什么讲究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明,丧葬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的一条支流,承载了中国人对于生老病死的敬畏之心和对已故亡人的缅怀之情。

早在新石器时代,浙江已经开始盛行土葬,一些与土葬相伴的丧葬仪式经过历朝历代的沿袭传播,结合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丧葬文化习俗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殡葬改革的不断深入,杭州地区早已实现100%的遗体火化率,但一些伴随中华传统文化的丧葬旧习俗却依然保留了下来。

中元节,也被叫做“七月半”是中国传统节日,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不忘根本。

杭州“老底子”的丧葬习俗吧!

送终

当病人在弥留之际,远在异乡的子女、兄弟姐妹等闻讯后,往往会日夜兼程,尽可能赶回家为病人“送终”。当病人快要断气时,“送终”的亲人们要为其洗手脚、揩脸面,并将事先准备好的寿衣为他(她)换上,好让其穿戴整齐地离世。亲人们会在逝者脸上盖一块白布,遗体用白色被单覆盖。

立孝堂

在灵柩前会挂一白布帘,谓之“孝堂”或“灵堂”。一般人家,孝堂设立三、五天即会出殡。遗体旁边要点盏油灯,孝堂前要摆上碗,碗中烧一大把香。也可以供一碗米饭,饭上放两只剥了壳的鸡蛋,插几柱香。

每天家人吃饭时,都要盛一些饭菜供于孝堂。若有亲友前来吊唁祭奠,逝者家人一般会陪哭哀悼,直至出殡。现如今为了让家庭祭奠更环保,人们也常用电子香烛来代替传统香烛。

戴孝

逝者为长辈的话,其全家大小都要戴孝。孝服用最粗的麻布做成,不能有佩饰。古时候逝者子女、亡夫之妻要穿“斩衰”,服制三年,期间忌参加宴会、看戏、穿红衣等。现代人一般仅在逝者去世至安葬期间会穿戴孝服。

封材

到了出殡前一晚,逝者遗体便要被放入棺材内,名曰“落材”,全家人和亲友都要手持燃香相送。

第二天出殡前要给逝者整理遗容,让亲人见最后一面,全家人和亲友要围着棺木边转边看。之后,要将亲友送的殉葬物一件件放进棺材,边放边讲是某人所送某物,以告逝者。到此,即钉棺材盖,俗称“盖棺死钉”。这种方式在杭州周边乡村使用较为普遍并沿用至今。

出殡

遗体出殡当日,多由孝子披麻戴孝,旧时手持灵丧棒扶棺,现代则手捧遗像,其他家属亲友跟随灵柩之后,共同护送逝者前往殡仪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和遗体火化。

安葬

古时土葬,一家人到达下葬地要围着棺材转三圈,每人手上抓一把土,撒在棺材盖上,谓之“盘丧”。现代遗体在火葬后,一般由逝者儿女手捧骨灰盒,骨灰盒一般用锦缎绸布包裹好,由另一人为捧灵者撑黑伞,共同护送骨灰盒前往陵园并为逝者安葬。

在我们大力推进殡葬改革、倡导绿色殡葬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树葬、草坪葬、鲜花葬、海葬(江葬)等低碳环保的骨灰处置方式,厚养薄葬理念也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

草坪葬

草坪葬是指把骨灰埋在土里,上面铺满青草,墓碑采用卧放的形式。特点是占地面积小,生态环保,样式简单统一。

鲜花葬

鲜花葬即实行骨灰抛撒,再覆于花瓣,不留任何碑体,费用便宜且无墓位管理费。

树葬

树葬是人们以认养绿地的办法种植一些树木,将逝者的骨灰撒在树下。其特点在于,它的地面是没有任何殡葬设施的,而是以纪念树或自然石为标记。

绿色殡葬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态意识增强的必然结果,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绿色殡葬的参与者和宣传者。

让我们共同为实现殡葬事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出一份力吧!

逝者安息。关于丧葬的习俗在全国各地都会有什么样的讲究。

如果你想要了解杭州丧葬习俗有什么讲究,那么看本文一定就没有错了。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杭州文化,看看其中的丧葬习俗有什么不同。

送终

杭俗:当病人弥留之际,应力求全家人全体赶齐“送终”,诸如子女、兄弟姐妹远在异乡,怕赶不上,家里人总要想方设法,让病人喝参汤“吊命”。在外的亲人闻讯后,心急如火, 日夜兼程,尽可能赶回家“送终”。当病人喘大气,快要断气时,“送终”的亲人抓紧为垂死者洗手脚、揩脸面,并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寿衣给他(她)换上。

报丧

长辈逝世后,即遣族人或近邻向亲友家报丧,杭人俗称“报死讯”。报丧时,不论天晴天雨,报丧者都要用右手倒挟一把雨伞,俗称“倒挟报死伞”。这个特殊的标志,使他一路得以方便,其他人不会路上同他罗嗦。

报丧者到了目的地不能进屋,雨伞要伞柄朝下,放在门外。亲友一看来者的这般举动,就知道是来报死讯。如亲友不在本地,丧家则写信报丧,报丧信,信口须用火烧焦,俗称“焦口信”,或不封信口,俗称“开口信”。

七七追荐

杭俗人死须做七(每逢7天祭祀1次)以怀念死者。“头七”须第六日上,俗称“敲头六儿”。头七由儿子请和尚鼓吹敲打为亡父(母)诵经拜忏。“四七”,多由亲戚送。“五七”,最为隆重,亲人应到齐。杭俗前一日晚,在门口设望乡台,即用门板搭台,摆供桌椅,椅上披死者衣衫,上罩伞一把。说是到了五七,死者要回来探望家乡亲友。“六七”须女儿做,“七七”又称“断七”。杭俗一般人家只做七个七。

厝柩

旧时杭俗通行“厝柩”,就是将死者棺木停放一至三年后才下葬。清末城区厝柩之所,清波门外有叠叠山庄,钱塘门外有迎晖山庄,民国时以凤山门的南山会馆,专门停放灵柩。

其他,杭城有不少同乡会馆,亦专门为各地外乡人客死杭州而厝柩的,以便外乡人扶柩归葬家乡。郊区农村都将死者棺木,停放在自己菜地竹园或山上,简单的盖以茅草、稻草,讲究的四周砌以砖墙,盖以灰瓦,好似小房屋一座。天长日久,日晒雨淋,污水四溢,极不卫生。此俗民国时即有法令制止,但令行不止。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