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方式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用什么方式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延续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繁荣的动力与活力的源泉。了解一个民族,必须了解她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她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必须发展她的文化。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重视少数民族文化机构和设施建设。从中央到民族自治地方,国家帮助建立了包括文化馆(站)、图书馆、报刊社、出版社、博物馆、艺术表演团体、电台、电视台等少数民族文化机构,从不同角度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国家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工程等项目中,重点支持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使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
二、大力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50多年来,国家收集了百万余种少数民族古籍,出版了5000余种;出版了全面介绍少数民族各方面情况的5套丛书共400多种;研究、整理《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等大批民间文学;出版了《中华大藏经》等大批历史经典;编纂出版了包括文学、音乐、舞蹈诸门类的十部《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抢救了《十二木卡姆》等大批濒临消失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挖掘、整理了大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传统医药项目;投入巨资对布达拉宫等大批少数民族文物古迹进行维护。
三、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在少数民族聚居的省区内,都建有中等艺术学校,在部分民族地区还建有高等艺术院校,专门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此外,全国各地的高、中等艺术院校,经常举办专门性的少数民族班,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一大批少数民族文化人才活跃在全国文化领域中,有的成为全国同行的佼佼者,享誉国内外。
四、鼓励、扶持少数民族艺术创作。50多年来,在继承传统文艺的基础上,文艺工作者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少数民族文艺精品。如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刘三姐》、《五朵金花》,以及大量的音乐、舞蹈、戏剧作品,风行全国,享誉国内外。
五、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图书、报刊、广播、影视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我国现有出版民族文字图书的各类出版社32家,用20多种民族文字出版图书;有99种民族文字报纸和223种民族文字期刊,用10余种民族文字出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广播电台每天用21种民族语言进行播音。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广西的省区级电视台分别播放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藏、壮等少数民族语言节目。
六、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丧葬等风俗习惯,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针对一些少数民族食用清真食品的习惯,国家对清真食品的生产、运输、销售、供应提出了要求;国家按照各少数民族的年节习惯安排假日。
七、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大力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内对外交流。民族地区每年都举办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国家也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全国性的民族文化活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经举办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已经举办两届。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于今年9月5日至9月25日在北京举行,目前仍在进行当中。
民间丧事用词:去世享年和终年之间究竟有何区别?
“享年“之意
“享年“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是这样被解释的:”名词、敬辞,称死去的人活的岁数,多指老人;比如’享年七十四岁‘。“
听到“享年”这个词汇时,我想大家会有一种对故去的人表示尊敬的感觉,毕竟“享”这个字一出现,脑海里会浮现出瘫在软软的沙发上或者倒在有靠背的椅子上玩耍的享乐场面,所以用它进行组词,为享年,就是说享受了多少的年岁,这些年岁虽然不一定全都是美好的,但是“享受”这种褒义词都出来了,想来也是因为老人高龄却不是因凶兆而亡,是喜丧。
《郭有道林宗碑》一书有言:“禀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三。”大概意思是想要活得很长久但是上天并不接纳我这一想法,于是只在世上走了43年。这里书中那个人只活了43岁,依旧称作享年,听起来似乎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有矛盾的地方。那是有什么地方错误了吗?并没有。
享年一共有两种用法,享年除了描述年长的人去世,还有一种就是在公开场合中谈起称去世的人时,称为“享年”。
终年之意
说完享年,又有一个和它很相似的词汇――终年。“终年”这一词汇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指一年到头,这一个意思和死亡沾不上边,在这里我们就不过多谈论了。
还有一种,指的是人去世时的年纪,比如:“终年八十岁。”就是很客观的说一个人去世的年龄,不带什么感情但也还算尊敬。
在《水浒传》中还有一段军师宋江劝雷横上山时,他推辞的话:“待小弟送母终年之后,却来相投。”这里的终年后面没有加上岁数,虽然说的死亡,但是代表的却是尽其天年的意思。
总的来说,终年就是这三种用法,一年到头、人去世的年龄和尽其天年。没有尊敬的意味,也没有什么褒贬意思,更没有什么注意事项了。
由此可见“享年”和“终年”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敬词,一个是常规用词。
关于谈论死亡的建议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会教华夏儿女们含蓄知礼节,很少在公开场合谈论死亡这种不吉利又带有鬼神怪力的事情,若是不小心触及到了这种事情,是自己敬重的长辈或者那些品德稳重的老者时,说一句他去世时享年多少多少岁,很容易感受到自己对他敬仰。
如果是不小心谈论到了那些德不配位,不能用尊敬来形容的亡者时,谈到去世年纪,只要去世时不是太小,也会客气的称上一句“终年XX岁”。
当然世界上也不全是这种知礼节有分寸的人,也有很多无德之人又或者是公然讨论他人死亡的长舌妇,在公开的场合大声喧哗:“看看邻居家又死了谁谁谁,一定是祖上没有积德,或者自己做了什么事情,造孽呀。“
在出现这种情况时,相信很多人内心会对说话者产生鄙夷,这种有关生死的八卦之事,一家人关上院门偷偷地说,其实也没什么要紧的,但是在公开场合,就是说话人的不对了。
随着现代人接受的教育越来越多,大家的文化素质也越来越高,这些事情其实发生的也少了。如果大家遇到有关死亡的话题,希望大家尽量避而不谈,如果不得不说,也用“享年“这种词汇吧,再不济”终年“这种客观的词汇也是能被接受的。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些说法太过矫情,还什么“享年“、”终年“呢,直接说多少多死了不久行了?当你在公众场合说出这些话时,可能你不会有什么感觉,但是对于亡者的家人,也不知内心是什么酸涩的感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商务印书馆
斯坦福大学官网:前校长唐纳德・肯尼迪因新冠肺炎去世,终年88岁――环球网
日本绿叶演员志贺广太郎病逝,享年71岁――澎湃新闻
百科词条“终年”、“享年”
终年和享年有什么区别?――夜璇宸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对于一些传统文化也是需要深入的研究。可能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疑问,就是看到别人去世之后就会写一些,某某某去世享年多少岁,或者是去世终年多少岁。所以有的网友就开始提出自己的疑惑,民间丧事用词:去世享年和终年之间究竟有何区别?笔者个人认为,享年和终年是不分男女的,其次就是在时间上是有很大的区别。
享年
在中国古代一些人去世之后,就会用上一些词语来形容这个人享年多少岁。原因就是对于死人一个人生的总结,给他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在古代的时候六十为一个甲子。所以不管他是什么样的原因死掉了,都会用享年这个词来形容他活了多少岁。
终年
中年就是形容一个人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也就是终老死掉的意思。这个词可以形容死人,但是不能形容活着的人。这个词可以说某个人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秒而结束了他生命或者是死掉。所以说这个词也可以是委婉的说一个人的生命结束了,也可以去形容一个大富大贵的人。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形容词
在每一个时代,它的形容词是不一样的,就像在时代不同发展,每一年流行的词语也是不同的。就像以前出现的啃老族,月光族等等,在现在虽然也是非常的实用,但是也出现了很多的新的流行语。中年和小莲两个词语在不同的时代所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那么人们对它理解不同,对于用在别人身上的原因和状况也就不同,他们是要根据死者当时的情况和年龄具体的制定用哪一个词语。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至于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优秀的文化而摒弃那些不良文化。
“享年”和“终年”看起来都是形容人去世,但是其中的区别非常大,千万不能混用。尤其是葬礼是件非常严肃且重大的事情,必须要注意谨慎用词,稳妥起见常用“终年”。而“享年”一词并不是能够随便使用的,这个词汇是一种“褒义”和“敬称”,常用来称呼对社会有杰出贡献、德高望重或者寿终正寝之人。
吴孟达离世,用的就是“享年71岁”2021年2月份,给我们带来无数欢笑的“达叔”因肝癌离世,在消息刚传出来的时候,许多人都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毕竟达叔和周星驰这样一对黄金搭档是影坛常青树,星爷还在努力拍电影,达叔也是一直为我们贡献优质电影,他在晚年也凭借《流浪地球》让自己的形象变得光辉。
对于我们这一辈人来说,达叔的离去也代表了逝去的青春,无数人因此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纷纷进行缅怀。
达叔的葬礼讣告,完全可以用的上“享年”二字,单单从年龄角度来讲,他活过70岁,迈过了“人活七十古来稀”这道坎儿;再从社会贡献角度来讲,他给大家带来的欢乐就是铁一般的事实。
因此,吴孟达先生的逝世,用“享年”这个前缀,是再合适不过的。
终年是所有逝者的通用词汇,没有褒贬之意相对于略含褒义的“享年”来讲,终年就是生命终结的年龄,它可以是享受般的度过,也可以是在疾病折磨下离世,或者是犯了罪行之后被处死。
因此,在我们不确认此人的平生事迹或者生卒年龄之前,都可以用“终年”来进行形容。
其实按照传统文化严格进行区分的话,“终年”是60岁至70岁之间逝者的说法;如果这个人20岁以下离世,可以用“夭折”;如果这个人是20岁至30岁之间离世,可以用“存年”;如果这个人是30岁至40岁之间离世,可以用“得年”;如果这个人是40岁至50岁之间离世,可以用“酉年”;如果这个人是50岁至60岁之间离世,可以用“卒年”;如果这个人是70岁以后离世,就可以用“享年”或者是“有寿”了,意思就是人能够活到这个时候,就是上天的恩惠,是一种享受,也算死而无憾了。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种例外,那就是针对那些“无德无品”或者“穷凶极恶”的人,他们就算活满了70岁,也不配用“享年”二字,能够让这种人下葬入土为安已经算是极大的仁慈了,遗臭万年才是他们应得的报应,例外宋朝的大奸臣秦桧,其雕像至今还跪在岳飞庙里。
写在最后:中华文化值得我们传承和尊敬,婚丧嫁娶等重大场合还是要记得按照规矩办事。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以后,不少老人就会先后离开我们,当然,这也是自然规律,生老病死,谁也无法抗拒。而当有人去世,操办丧事时,总会牵涉到一些文字的应用问题,诸如讣告、灵位、纸幡等等。那么,关于人去世时,所用的“终年”和“享年”,究竟有何区别?表面上看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实质上区别还是很大的。
从概念来说,终年和享年的含义是不尽相同的。终年原本是全年,一年到头的意思,用在过世人的身上,就含有年龄终止、终结、人生完结、到头、终老等意思。可见,终年是用于人生的结束,只能用于事物或去世的人,而不能用于活人。同时,终年即是指某人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命终止,一生度过了多少年的岁月年龄。而享年则属于敬辞,一般情况下,多用于老人,是称故去的人所活的岁数。享可理解为享受、安享、度过,年可理解为岁月、光阴、春秋。那么,享年的意思是说,某人离世时,已经度过了多少年或安享了多少个岁月,大多是对尊者长辈、有过功名荣誉、德高望重、福寿齐全等逝者表示尊重的表述。
旧时的丧葬文化,礼节与程序繁杂,有很多讲究,就连对死者的说法也有严格地规定。有的人死了说是“终年”,有的人死了说是“享年”,那么,这“终年”与“享年”有什么说法吗,其内涵有什么不同吗。
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丧葬的礼节,最为讲究地是贵族与土豪大户,看过《红楼梦》的都知道,宁府媳妇秦可卿去世时,由于她的公公贾珍地高度重视,秦可卿的葬礼办地规格很高,消费极大,礼节繁杂,真正展示出了“钟鸣鼎食之家”地气派来。然而,就绝大多数普通人家而言,因家境贫寒,家人去世的丧葬就只能简朴了,有的甚至连一具棺材也买不起,只能一卷破席Y尸,埋于荒郊野。
旧时的社会,那些讲究的豪门大户或土豪,有家人去世,在写祭文时,20岁以前去世的称夭折,20―29岁去世的称存年,30―39岁去世的称得年,40―49岁去年的称酉年,50岁―59岁去世的称英年或卒年,60岁―69岁去世的称终年,70年―79年去世的称享年,80年以上去世的称颐寿。
这你就明白为什么清朝建的皇家园林名叫颐和园了吧。由于过去人们追求的是“福禄寿”,那些豪门贵族,将家族中那些对家族兴旺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即使是寿命未达到70年以上的,在祭文中也称是“享年”。这样享年这个词,就有了褒义的内涵,而终年等词仍为中性词义,不含褒贬之义。
昔日皇家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普通百姓常言是一介草民,人去世了也就称是“人死了”或“活了多少年”。随着历史的进步,一些豪门大户的讲究,在普通百姓家也兴盛起来,也开始在家人去世时写奠词,称终年或享年。
去世,就是死去,离开了人世;享年,就是享受子孙祭祀之年,享就是祭祀,所以古代有名望和地位的人死后,墓地都建有享堂,专供祭祀用;终年就是生命的终结之年。去世,享年,终年三者虽然都是指死亡的时间,但含义不同,时间的长短也不同,去世指死亡之后的时间享年终年都是指死亡的那一年。
享年,指逝者从生至死在人间活了多少岁。五十九岁以下称享年,六十岁以上称享寿。终年,一是逝者死时岁数,二是逝者死时年号。
我们这里丧事用词,去世享年和终年区别是:享是享受,一般是指七十三岁后死亡,如果是八十四后死亡,要写享高寿,九十岁后死亡,应写高寿。
终年大多指六十岁后死亡,写得寿,意思是一生就得这么大岁数。
这些用词都是写在期数单上,为了对逝者的尊敬,大都是用享年,意享受了多少年华。
六十岁以上男为寿终正寝,女为寿终内寝。为享年多少岁。
六十岁以下为不幸辞世,为终年多少岁。现如今只要是有儿女的人去世,不管多少岁都尊称人家为享年。一来对逝者尊敬,再者写师也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小小的期数单里也藏着多少学问,男逝为乾造,女逝为坤造。男称寿终正寝,女称寿终内寝。男逝为孤,女逝为哀,父母双亡为孤哀子。如果任务没完成,儿女没成家,父母尚在世而亡的人不能称孤与哀,只能称不孝子。
在农村,老少丧出大殡,条幡开路,花圈(现在大多花蓝)随后,两个人抬着纸(钱)垛,后面是四个人抬旌表,上面就写着xx享寿多少或享高寿多少,高寿多少,或者得寿多少,明白人一眼就知道是这么一回事。
老话说: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规矩,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地习俗不同,讲究很多,仅属本地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