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殡葬文化 > 正文

跨火盘的民俗我对这个民俗的感觉

2023-01-31 11:32:23  来源:网络   热度:

一、跨火盘的民俗我对这个民俗的感觉

这么说吧,跨火盆是我国古代婚俗礼仪之一,新娘喜轿迎到男方家院子里,要从预先摆好的炭火盆上慢慢跨过,意思是烧去一切不吉利的东西,日后夫妻会越过越红火。

中文名

跨火盆

属于

我国古代婚俗礼仪之一

亦称

燎火、跃火

地位

民间殡葬活动中的一道程式

跨火由来

跨火,亦称燎火、跃火,是民间殡葬活动中的一道程式。大抵是丧家和送葬者由葬地归来后,在进家门前,须从一盆火或一堆火上跨过,有的还伴有磨刀、含糖(或吃糖茶)、洗手、熏衣等各种手续。《金瓶梅》第六十五回叙李瓶儿葬礼毕,“众主管伙计,都陪西门庆进城。堂客轿子压后。到家门首燎火而入”,便是此等风习在文艺作品中的写实。如今普遍实行火葬,葬地由坟场变成了火葬场,但这一习俗依然保留着,有所变异的则是火盆草木改成了将一二只从火葬场带回来的花圈点燃,也有再添上一些死者生前穿用的衣物以助火势的。

跨火习俗始于何时,似已失考,但明清史籍上记录颇多。清范祖述《杭俗遗风》:“孝子孝眷人等,将孝衣脱下,往火上熏越毕,均皆吉服洗手进内”;明沈榜《宛署杂记》:“送葬归,以盂盛水,置刀其旁,积薪燃火于宅门之外,丧主执刀砺盂者三,即跃火而入,余从者如之”。略见南北习俗虽有熏衣、砺盂之别,但举火的主题则是一致的。

沈榜曾于明代万历年间任宛平知县,因留意时事世俗,搜求掌故佚闻,所以笔下连“跃火”这一细节也没有放过,但写毕这条资料,又加一句“不知何义”,表示他也不知这种风俗的意义何在。

详细解释

关于“跨火”这一习俗的确切涵义,人们曾作出过种种解释。

一说此俗目的是防止死者亡魂跑回家来:俗信以为新殁者的亡魂害怕去陌生的冥界,即使把他埋进土里,依旧有可能钻出坟墓,随送葬者的背后返家。所以过去有“绕墓三周鬼不追”的俗话,即葬礼毕,送葬者皆绕新坟转三圈,以使亡魂迷失方向;如今送参加葬礼者去殡仪馆的车辆,往往有去时一条路转回时必须另走一条路的讲究,或也是此义。但即便如此,送葬者仍不放心,恐亡魂贴附在衣服上,掼甩不掉,故又点燃火焰防范,因鬼魂喜寒怕火,送葬人只要跨火,它就只得开溜,至于“执刀砺盂”则带有恐吓的意味。

二、急!急!急!.. 闽南丧葬习俗

垂危之际的年老病重之人要将其移至大厅恻由四块木板搭成的铺上,俗称“正寝”,病人气绝之后即“寿终正寝”。由孝男上街买回陶盆并不断焚烧库钱于钵中,边烧边叫“给你买路走,给你买路走……”此时还在尸旁点油灯和白烛,俗称“棺头之火”;

在露天用煮熟的鸭蛋置于白米饭之上,并放置于棺头,称“棺头饭”,即“送终饭”;

丧家派人分头报丧,俗称“报死”,然后请择日师开列“开头书”,同时入殓之前,孝男孝女身穿孝服,取新水桶到附近水井汲水,以沐尸体,俗称“小殓”。

此时请来装扮死者及负责入殓的“雕虎”者,将装扮好的死者扶坐在厅中的交椅上,前面摆小几或长椅,上摆五色果点或十碗菜肴,俗称“辞生”。

诸礼俗以毕,即准备入殓,俗称“大殓”。

大殓之后要做两件事,一是择吉安葬,二是停柩在堂,出殡落土安葬以后还有“小祥”“大祥”与“做忌”。三周年后还要拾骸重葬,即请风水先生卜得丁、财、贵好地,择吉日隆重重葬,修筑庞大的“龟坟”,此时方能脱去孝服换吉服,称为除服,这三年称为守孝。由此可以看出,俗谚“葬在福建泉州”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要详细一点,在百度中搜----闽南丧葬习俗(全)。

三、人死了以后,火化还是直接埋好?丧葬的礼仪有些什么该注意

火化好,又环保

四、乡贤是什么意思

一个地方的文化浓重以后,会出现代表性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可以称之为乡贤。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