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捧遗像谁来捧骨灰盒?
一、谁来捧遗像谁来捧骨灰盒?
长子抱骨灰。最小辈份中的最大一个抱遗像。也就是说有曾孙的就是曾长孙抱遗像,没有曾孙的就是长孙抱遗像。
按传统,生儿者为正。即应前妻捧灰,儿捧像。现在什么也不论了,是亲人就行。自己商量决定吧,和和气气不出矛盾就好。
殡葬礼仪
殡葬礼仪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是源起于远古社会的灵魂观与死后世界观,发展出维系家庭孝道伦理的礼仪规范,着重在生者与亡者之间慎终追远的礼节制度与道德规范。殡葬礼仪是人类数千年来生存智慧的长期累积与发扬,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与完备,体系相当庞大与多元。
这种处理死亡的生命礼仪,进入到现代社会之后,不应被忽视或舍弃,应是人们生命尊严的价值的再实现,更需要培养出较高水平的道德修养与伦理关怀,以殡葬礼仪来善待亡者与抚慰生者。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殡葬礼仪
按传统,生儿者为正。即应前妻捧灰,儿捧像。现在什么也不论了,是亲人就行。自己商量决定吧,和和气气不出矛盾就好。
长子抱骨灰。最小辈份中的最大一个抱遗像。也就是说有曾孙的就是曾长孙抱遗像,没有曾孙的就是长孙抱遗像。
儿遗像 前妻骨灰盒。 如果前妻不到场就 现任。
由儿子来捧骨灰盒,由女儿捧遗像
个人经验
二、墓葬制度是什么?与墓葬等级制度和墓葬形制是什么关系?
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或尸体的残馀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用以放置尸体或其残馀的固定设施,称为“墓”。在中国考古学上,两者常合称为 “墓葬”。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着各种随葬的器物。墓葬等级制度和墓葬形制都属于墓葬制度。
在阶级社会中的人事实上是被分为三六九等的,其身后各自之坟墓自然也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大体等级的划分有:圣人坟墓称“林”;帝王坟墓称“陵”;贵族坟墓称“冢”;一般官员或富人称“墓”;平民百姓称“坟”。在同一系列之内,亦有严格的等级区分,主要是体现在坟墓的方位方向,顺序排列,型制大小、规格高低及装饰等方面。一般情况下后代不能超越先祖,职级低的官员不能超越比自己职级高的官员。
坟墓是中国传统殡葬礼仪中墓葬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坟墓被看做是人生的最后归宿。所以中国人“入土为安”的理念根深蒂固。而汉字中“墓”、“坟”、“茔”三个字真切地反映了这一习俗。《说文》:“墓,墓丘也。从土莫声。” “坟,墓也。从土贲声。” “茔,墓地。从土营省,亦声。”从字形分析,三字都与土葬有关。《礼记・檀弓》记载:“孔子曰:‘古者墓而不坟。’ ”由此可见,虽然都指墓穴、“墓”、“坟”是有所区别的。“土之高者日坟,葬而无坟谓之墓。” 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东周以前的墓葬是“墓而不坟”的,墓而坟是由春秋时期的孔子开始的。
在阶级社会中的人事实上是被分为三六九等的,其身后各自之坟墓自然也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大体等级的划分有:圣人坟墓称“林”;帝王坟墓称“陵”;贵族坟墓称“冢”;一般官员或富人称“墓”;平民百姓称“坟”。在同一系列之内,亦有严格的等级区分,主要是体现在坟墓的方位方向,顺序排列,型制大小、规格高低及装饰等方面。一般情况下后代不能超越先祖,职级低的官员不能超越比自己职级高的官员。
墓葬等级制度决定了墓葬形制,有多少陪葬物,一个陪葬坑等
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或尸体的残馀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用以放置尸体或其残馀的固定设施,称为“墓”。在中国考古学上,两者常合称为 “墓葬”。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着各种随葬的器物。古代墓葬作为考古调查发掘的对象之一,所提供的资料远远超过了研究墓葬制度本身的范围。但墓葬制度仍是考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根据迄今的调查发掘,中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山顶洞人下室,中国已知最早墓葬)。在阶级社会中,墓葬制度突出地体现了阶级关系。在各个时代,民族和地区的特点, 在墓葬制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出现了成人与婴幼儿分葬及等级埋葬制度。到原始社会末期土坑式墓葬从黄河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东南沿海、东北地区,出现了男女合葬,男子仰面直身和女子侧体屈身表明父系氏族的社会结构特征,墓坑也更加规整,通过墓葬规模大小、葬具的有无或质量以及随葬品多寡优劣等来体现身份等级的差异更加明显。
如龙山时代,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氏族公共墓地原则普遍存在的同时,因等级差异而存在的不同等级分葬现象更显突出,甚至还因聚落的等级差异出现了不同规格的贵族墓地,其中以良渚文化的情况最为清楚。反山和瑶山遗址都是良渚贵族墓地,但反山墓地的规格明显高于瑶山墓地;另外,还有不少规格低于瑶山的良渚贵族墓地。中原地区陶寺墓地也存在不同等级分葬现象,墓葬规格可分为三类七、八个等级。
三、中国古代礼仪有什么特点
中国古代礼仪特点有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礼仪起源于祭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师从N,N亦声”。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
一、尊老敬贤:
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二、仪尚适宜:
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
三、礼貌待人: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
四、容仪有整: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是不成为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