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葬的历史
这个问题好大的,可以写一本书了,简单的说下吧
土葬
最古老、最普遍的方式之一。在我国,已知最早的土葬是旧石器时代的北京山顶洞人。新石器 时代的墓葬已有大量发现。当时人们实行土葬主要是为了防止死者被野兽吃掉,同时也是为了 使死者的得到永恒的安息和葬地。初期的土葬不用棺材,只是将死者用树皮等物稍加包裹,埋 入地下,不起坟墓。以后为了便于辨认和,纪念,逐步起坟修墓。土葬方式一般通行仰身直肢式, 手放在两胯旁,不像西方人那样两手交叉于胸前。仰身代表睡眠的姿势,表示死者得到了安息。 云南拉祜族人认为,如果把死者仰身葬就会使更多的人死亡,所有让死者俯首侧身而卧,两手 交叉胸前。
由于巫术和宗教的影响,古人普遍承认阴间的存在。为了使死者在阴间有个安定的归宿,常要 给死者穿上干净的新衣,为了让死者在阴间有房子住,棺材和墓室也就应运而生,地上的墓丘 也越修越大。豪奢之家坟墓内外皆华贵精美,豪富之家为了使死者在阴间用度不缺乏,还要在 棺柩和墓穴之中放入陪葬品,帝王之家甚至以人做陪葬,帝王的墓穴称为地宫。除了放置棺材 之外,还有陪葬品、长明灯、墙壁上有壁画等,地宫分为几室,主室放棺材,附室放陪葬品, 他们死后仍要享受荣华富贵。
在上古时期,氏族成员死后,都实行氏族丛葬,葬入公共墓地。后来公共墓地往往成为下层社 会人民的埋葬地,称为“义冢”,因为坟墓大小不一,墓与墓间的距离也没有定制,比较混乱, 所以又称为“乱葬冈”。统治者的墓地又演变为家族墓地。古代的家族墓地是维护社会伦理道德 的一种方式。
初期的坟墓没有墓碑,立碑的目的只是为了便于识别坟墓,在墓碑上题刻文字,始于汉代。墓 志碑铭记载死者的姓名、籍贯、家世、生平事迹,宣扬死者的功德,或文章著作、逝世时间、 葬地,最后是铭文。石碑可以留存千百年之久,既可以使死者流芳千古,同时也能起到劝化世 人的功用。
火葬
火葬也是古老而普遍的丧葬方式之一。在我国已有大约4000――5000年的历史,在甘肃临洮出 土的陶器中发现有骨灰,说明火葬在原始社会已经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火葬最早见之于先秦 时期的文献,《墨子》、《列子》、《荀子》中都有记述。如《荀子》“大略篇”说:氐羌的俘虏,不担忧其被捆绑系累,而担忧死后不被焚烧。当时,火葬是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习俗。
佛教从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僧人和信徒都实行火葬,逐渐影响到全国。唐、五代、宋、元时期, 民间火葬比较普遍,尤其风行于江南各省。瘟疫流行之后死人太多,或贫贱之家无钱又无地埋 葬时往往如此。《水浒传》中就有关于武大郎被火葬的描写。但是,儒家文化排斥火葬,宋、元、 明、清时期,政府都曾明令禁止过火葬。现代社会文明开放,移风易俗,国家大力提倡火葬。
火化后的骨灰,处理方式各民族有所不同。游牧民族有掘坑掩埋和撒入江河的习惯。佛教僧人 及信徒,多装于陶罐之中,再放入墓塔,或埋于墓地。汉族人吸收了他们的方式或将骨灰撒向 山河大地;或留以纪念,祭供于灵堂;或装于陶罐、石匣、木棺之中埋入墓地。作为死者的象 征,骨灰的处理是一件庄重的事情。
汉人的丧葬方式一般以土葬和火葬为主,少数民族地区除了土葬和火葬外,葬法还有多种
天葬
这是西藏及临近地区十分盛行的一种葬法。大约始于十世纪,藏人死后,一般用牛驮到天葬场, 将尸体仰面平放,由喇嘛念经超度,燃烧树枝使灵魂随轻烟升天,同时引来苍鹰和乌鸦,喇嘛 用刀在死者身上划开皮肉,然后由天葬师将尸体分解,以尸肉饲喂苍鹰和乌鸦,待苍鹰和乌鸦 吃完尸肉,又将死者的骨架和颅骨打碎,拌上血水糌耙,让苍鹰和乌鸦把尸首吃得一点不剩最 好,证明死者已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如果不曾吃完,则说明死者罪孽深重,将堕入地狱。 天葬时喇嘛不停地念经,家人跪在一旁,向天祷告,祈求亡人灵魂升天。甘肃地区的天葬,略 有不同,死者的尸体放在一块大石头上,由亲人把尸体的衣服脱去,喇嘛念经后即离去,过几 天再来看,如果尸体已经被苍鹰和乌鸦吃光,就证明死者已经升天,然后就地堆石垒坟。
水葬
靠近江河湖海的地区还流行一种水葬法。四川大渡河沿岸的汉人对患麻风病而死的人,实行水葬。藏族对患传染病而死的人,用牛将尸体驮至江边,先由喇嘛念经敲鼓,超度亡灵。然后把尸体投入江中水葬。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有实行水葬的。水葬有全尸与分尸之别,有的把尸体捆成一团,装入木盆等物中抛入大江,有的把尸体碎裂,扔到江里。
风葬
藏族、东北、内蒙古等地流行的一种风葬法。藏人的葬法是将尸体焚化,再有亲人带到高山顶 上顺风扬撒。藏人认为,骨灰被风刮到哪里,哪里就是他的转世之地。鄂伦春人和鄂温克人的葬法是将尸体装入柞木钻成的棺材或用兽皮裹尸,放在野外并架在树上任其风干,然后再捡骨埋葬。
崖葬
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一种古老的葬法,包括悬棺葬和崖洞葬。人们将棺材放在凿出的 山崖平台上;或在峭壁上凿孔再打入木楔,木楔上放置棺材;或将棺材放入天然岩洞之中,岩壁上雕刻各种图案,铭文等等。我国目前已发现有殷商、战国、两汉、南北朝、唐、宋、元时期的悬棺。以四川地区为多,蜀地人以为死人的灵魂升天可为仙,入地则成鬼,故以崖葬为高尚。北方人和汉人有少数地区使用崖葬。比如,汉代中山靖王与山东曲阜鲁王的墓葬方式就是崖葬,众多的崖穴是由人工开凿而成,规模宏大,俨然地下宫殿。
塔葬
是藏族最高贵的一种葬式,又称灵塔葬。只有极少数大活佛死后才能实行这种葬礼。先把尸体脱水,再用各种药物和香料处理后藏入塔内,永久保存。在布达拉宫内有这类灵塔。
高棺葬
美国印第安人特林基特族的头领去世以后,尸体装入一个雕刻的象大鲸鱼似的棺材里,然后把 棺材用木杆高高托起,矗立在半空中,棺材成为部落的纪念碑。
其他葬
原始社会仰韶文化中,人们把夭折的儿童放入瓮中,实行瓮棺葬,瓮棺埋在住屋附近。瓮底有 孔,以便于死者的灵魂出入。
近现代赫哲族人把夭折的儿童用桦树皮困吊于树枝上,是为了使死者的灵魂转生。他们认为,孩子的尸体埋在地下,幼小的灵魂无力从地下钻出来转生,其母可能会因此丧失生育能力。
在一些瑶族地区,人们把夭折的婴儿用草席包裹后埋在屋旁的山岗之上,或父母亲的床下,或放在篮子、笸箕等容器中,吊挂在树林中,希望死者的灵魂早日转生。
古代僳僳族人把死婴的心脏和骨头砸碎扔到山谷里,以防灵魂来讨债。古人认为,孩子来到这个家中或是来报恩,或是来讨债。骂不听话的孩子常常称为“讨债鬼”。孩子夭折也被视为讨债 鬼。
古代少数民族有坐棺和立棺的埋葬方式。如:僚人用竖棺埋葬死者。
苗族有扭头葬,即将死者的头扭向背后,表示死去的老人正在扭头看着后人的成长,可以保佑后人。高车人掘地为坎,将死者坐放其中。
一些高山族人安葬死者的方式,是让死者以蹲踞的姿势竖埋在死者生前的床下,这是高山族人吃饭的姿势,表示死者仍然与家人生活在一起。
安葬观念
各民族对葬法有不同的看法。这些观念往往与原始宗教和巫术有关。各民族文化普遍都承认有 间、阴间、天堂、地府。灵魂不死是丧葬观念的核心,安放尸体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安放灵魂。不过,各民族对灵魂不死的认识有所不同,导致了人们对丧葬方式的态度不同。汉族人一般以土葬为荣耀,墓地的风水关系到家族的兴旺乃至国运的长久,所以尽量厚葬,帝王更是大兴土木。其中也含有忠孝的观念,与封建意识形态紧密相关,且十分复杂,这里不做赘述。
西藏人普遍相信有来世,重视天葬,以求转生,视土葬为惩罚,是犯人和瘟疫病人死后的葬法。云南普米族人认为,火葬可以把死者的灵魂送到天上,土葬是将死者的灵魂连同尸体一起埋入 了地下,是为了防止“恶死”者的灵魂再投胎托生为人。
布依族对正常死亡的人实行土葬,而对于非正常死亡和客死他乡的人则实行火葬,认为这种人的灵魂不洁,祖宗不会接纳。
我国大多数民族都是以土葬为主,认为死人“入土为安”。
职业殡葬
我国最早的职业殡葬服务始于西周,是国家一级的官吏“冢大夫“和“墓大夫“。他们只为国家官吏提供殡葬服务,该行业也具有垄断性,而且世代世袭。
以后逐步商业化,据北魏时期杨之炫的《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市北有慈孝、奉终二里,里内之人以卖棺椁为业,丧车为事,有唱挽歌的等等。反映了当时殡葬服务社会化的情况。
唐代挽歌郎
职业的挽歌郎是专门为丧事提供唱挽歌服务的。
唐代长安城里已有了很多的凶肆。唐代传奇小说《李娃传》中的荥阳生,沦落到“凶肆“,即当时出售丧葬用品并承办丧事的场所,当了一名唱挽歌手。他被“东肆“的人请去,与另一“凶肆“ --“西肆“的挽歌手比歌,场面十份的热闹。
殡葬仪式的娱乐化
原始时代的殡葬仪式已有了娱乐的风俗。文献记载,在春秋时期,南方祭神时有“作歌乐“并“鼓舞“的习俗,仍保留着远古的遗俗。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士人故意在丧期作一些歌舞(及饮酒食肉)等怪诞举动。是出于对礼法的鄙视。丧事的娱乐性是蒙元人丧葬仪式的特点。明朝初年(1368年),御史高元侃上书请求废止这一习俗。我们在《红楼梦》中贾府给秦可卿办丧事的描述看,其中也具有相当的娱乐性质。说明民间丧事的娱乐性是难以禁绝的,它在生活内容单调而刻板的中国古代农村无形中成了娱乐的补充形式,并可冲淡殡葬的悲哀和恐怖气氛。
跳丧
西南少数民族有跳丧的风俗。《宜都县志・卷六・风土志・丧仪》记载:“葬期先一日晚,孝家备酒,请亲友邻伴夜。酒毕,勿论诸人,皆绕棺而跳,一人击鼓,众则随口作歌,彼此相嘲,名为跳丧。
隆丧非孝
殡葬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风尚。当一个社会普遍走向奢靡虚浮,日趋感官主义、纵欲主义时,隆丧厚葬的攀比之风就会掀起,并有愈演愈烈之势。隆丧厚葬,未必是孝心的体现。有人是为了沽名钓誉,有人是为了在生者之间在显财斗富。民间丧事的娱乐化和夸耀殡送之风由来已久,也必然要扩大丧事的规模,费用随之上涨。历来的儒家大师们都反对隆丧厚葬,视其为无聊之举。
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是流行于汉代时期的一种特殊葬制,其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还有皇帝特许宠臣。《汉书・霍光传》说:“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黄肠“是指墓葬中椁的材料和颜色,采用柏木的姜黄色心材;“题凑“是指墓葬中椁的形式和结构,将黄色柏木心材端头都朝向内方。“黄肠题凑“必须用柏木心材构成,否则不能称为“黄肠题凑“。黄心柏木是我国的特有树种,其心材呈姜黄色,材质优良,抗腐性强、有香气,适宜于墓葬,是上等名贵木材。使用“黄肠题凑“,一方面在于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棺木,使之不受损坏。作为柏木的黄色木心作题凑的椁室的“黄肠题凑“葬制在西汉初开始出现,是汉代厚葬之风的产物,著名的有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和石景山区老山汉墓,以及保存最好、形制最复杂的“黄肠题凑“江苏高邮的西汉中晚期某代广灵王或王后墓等。这些棺椁都采自深山穷谷中的名贵木材楠木、柏木和梓木,装饰精致,制造考究,耗资巨大。如北京大葆台“黄肠题凑“,黄心柏木多达15880根!
墓志
墓志,又称墓志铭。它是埋入墓中记载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迹的标识物。墓志作为标识墓主身份的一种附葬品,入葬时,同棺椁一起置于墓中,大多平放在墓室中墓门前,墓主头前或甬道中。一般习见的墓志多为方形石质或砖质,个别也有用铁铸或瓷土烧成的。在墓志上镌刻的文字。墓志的志文一般分为两部分,前面一部分是记叙墓主生平事迹的散文叫做志文;后一部分是一段韵文所作的铭文,也称作辞,内容多是对死者的溢美颂扬之词。墓志的作用和墓碑相似,是把墓主的姓氏、世系、职官、生平事迹、卒葬年月和后人对他的颂扬溢美之词勒之于石上或砖上,埋于地下,以期永世铭志不忘。
墓志也是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文人士子多作撰写;很多墓志出于一代名流之手,在文学和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隋唐时期,墓志极为盛行,墓志的雕饰、书法和文体都达到了它的艺术高峰。
墓阙艺术
墓阙由识别的功用发展为身份的标志以后,画像就开始出现了,其的内容,大略可分三类:
一是墓主生前生活。这些画像主要表现死者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享乐生活以及拥有的财富,如河南登封太室阙的“车骑出行“画像。
二是舞乐百戏。如河南登封少室阙上有蹴鞠画像。
三是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主要是关于帝王、圣贤、忠臣、孝子等,比如“荆轲刺秦王“,“周公辅成王“。关于神话传说,墓阙上的绝大部分画面其实都是一些与天上之物如日月、星辰、神人(西王母、伏羲、女娲、羽人等)以及神灵
保存完好的火葬墓坑传统丧葬风俗之一。即在人死后,用柴薪将遗体火化,其骨灰或藏或埋,安放之。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 1945年在甘肃临洮县寺洼山曾出土盛有人类骨灰的大陶罐。先秦至汉,最初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先秦的仪渠、氐羌、北朝时的突厥等,皆实行火葬东汉时佛教传入,佛教僧侣死后火葬之俗影响到佛教信徒,进一步扩大到民间,以至皇室成员也有火葬者。经唐至宋,更加盛行,浙江、四川等地尤普遍,焚尸之地称为“化人亭”。由于此俗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家伦理道德及经书中的丧葬仪规相悖,宋、元、明、清历代统治者皆曾下诏或颁布法律禁止火葬,违者治罪,因而至明代转衰。然对佛教徒、少数民族不禁。中国实行过火葬葬俗的少数民族有羌、彝、白、纳西、哈尼、怒、布朗、土、拉祜、瑶等。明清以后,唯羌、彝及少数地区的拉祜、纳西等族仍行火葬。此外,藏族的活佛、上层喇嘛或部落头人实行火葬;傣族土葬、水葬、火葬兼行;赫哲族最普遍的葬俗。《墨子.节葬下》:“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北史.突厥传》:”择日取亡者所乘马,及经服用之物,并尸俱焚之。”《宋史.礼志》:“今民俗有所谓火化者,生则奉养之具惟恐不至,死则燔熟而捐弃之......河东地狭人众,虽至亲之丧,悉皆焚弃。”宋周辉《清波杂志》卷十二:“渐右水乡风俗,人死,虽富有力者,不办蕞尔之土以安,亦致焚如。”
土葬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后,有了明显的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至秦汉时期,统治者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为由,禁民火葬,土葬遂成为汉民族的通用葬式,并世代沿袭。土葬之俗,在多数地区实行一次葬法,但在部分地区和民族中也实行二次葬法或多次复葬法。我国土葬在不同民族和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形式特点虽有差别,但其基本观念都一样,即认为死者应保存完尸,“入土为安”,故土葬之俗,长期因袭。在个别少数民族中,也有视土葬为最坏葬法的,如藏族民间实行火葬、天葬、水葬,而对患有麻风、天花等传染病人或强盗及受刑而死的囚犯用土葬,认为可以根绝瘟疫流行和惩治罪恶,打入地狱,不得转生。土葬之俗,劳民伤财,滥占耕地,传染疾病,故新中国建立后已逐步为火葬法所替代,但至今在偏远农村仍有残存。
水葬water burial即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曾流行于大洋洲和亚洲的喜马拉雅山区。大洋洲一些土著居民所行水葬大多将尸体置于独木舟中,任其漂流沉没。也有的民族唯等级低下的人实行水葬。在印度,所谓水葬只是将尸体焚化后的骨灰撒入恒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藏族、门巴族的部分人也实行水葬。西藏地区的藏族多实行天葬,只有凶亡者和一些传染病亡者被贬用水葬。四川甘孜及一些草原地区的藏族因缺乏燃料,除农奴主实行火葬、天葬外,一般人均行水葬。水葬有固定的场所,多设在江河急流处。人死后,在家停放1~3日,点酥油灯,请喇嘛念经,然后将尸体运至水葬场,由司水葬者或将尸体屈肢捆扎,胸前缚石沉水,或以斧断尸投水。死者遗物归司水葬者,财产半数交地方政府,半数归寺院。在现代,多对航海中的遇难者在举行一定仪式后将其投海水葬。 水葬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葬法。水是人类生命之源,人们对水寄于无限美好的向往和遐想。在许多神话中,都把水和神、幸福、美好、不朽连在一起。所以在安葬死去的亲人时,人们又很自然地联想到水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说过,从保留遗体到火化,是一场革命,从保留灰到不保留骨灰,又是一场革命。撒掉骨灰,既不用兴建骨灰存放处,又不用占地埋葬,且不给家属和亲人增加负担,是最好的骨灰处理方法。
第一,水是生命之源,人死后应归其源。藏族人认为水乃生命之源,是神圣的,功德无量的。所以藏人很少玩水、玩雪,泉水也说成是龙王的肚脐眼,是上苍恩赐给芸芸众生饮用的。不管是印度,还是中国藏区,水葬者大都依大河大江而居,这就对水葬提供了外部条件,加上意识形态中视水为生命之源的理念,实行水葬,人生命之源是有其深刻意义的。 第二,水为世界形成的四大元素之一,水葬涵盖有浓重的唯物意识论。 水葬台人的水葬视水为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也是必须的物质之一。没有水的世界是不堪设想的。他们又高居深山峡谷,无法实施天葬,又缺少火葬的基本燃料,实行土葬,经年冰封的高原环境又不适宜,而惟一拥有的是一条或几条长年奔腾不息的大江大河,选择它来处理尸体是最好的方法。不论从意识形态出发,还是从外在的物质客体出发都符合高原民族的传统习惯。 第三,水葬受原始宗教的影响。在藏区,不少地方除了以上因素外,在观念深处水葬和远古本教有很多相似的观点。把尸体抛入水中喂鱼,正是对河神的祭祀。在传说故事中的河婆吃人,要求每年定期给河婆抛入童男童女以防河水泛滥成灾是同样的祭祀河神的例子。水葬的形成主要是宗教的因素,后来佛教的传人和本教的某些理论又有相同之处,便将其保存下来。 对于热贡地区来说,由于地理环境,甚少实行水葬。但不能说没有,只是10岁以下的孩子死后进行水葬。水葬时既没有捆绑,也没有所有男性送葬,只有少数亲属送葬。因此,在热贡地区进行水葬,不像康区水葬那样,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 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有实行水葬的。四川大渡河沿岸的汉人对患麻风病而死的人, 印度独特的婴儿水葬牧场行水葬。藏族对患传染病而死的人,用牛将尸体驮至江边,先由喇嘛念经敲鼓,超度亡灵。水葬台一般设在江边的一处高岸上或水葬台前的灌木丛林上,人死后,便被搬到了这江边的高岸上,然后把尸体投入江中水葬。水葬有全尸与分尸之别,有的把尸体捆成一团,装入木盆等物中抛入大江,有的把尸体碎裂,扔到江里。在喇嘛的祈祷声中,尸体被一块块解割下来了,然后丢进这滔滔江水里。鱼们便蜂拥而至,聚集到这水葬台前来抢食。
天葬,作为丧葬仪式之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其起源、形式、内容以及仪式的实施,都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业方式以及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乃至不同的社会阶层都会形成不同的天葬仪式。 在中国古书中就有关于天葬的记载。例如,“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出自《周易・系辞传》),“盖上也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蚊嘬之。” (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在现代社会的一些地区的人群中天葬仪式依然存在。例如在西藏,天葬师把尸体背朝着天,折断四肢,在尸体中央和两肩用力撕开皮肤露出肌肉,然后退开,苍鹰铺天盖地而下竞争啄食。天葬台上剩下骷髅时天葬师用石头将骷髅敲成骨酱揉成一团,秃鹫再次铺天盖地而下,食尽散去,周围的人开始长跪顶礼。又如生活在非洲东部地区的马塞族人,他们死后将死者的全身用水洗干净之后,细细地涂上一层奶油,放在屋内中央位置,亲属们默跪在遗体四周做一天的祈祷,随后村中长老引路,众人抬着遗体来到荒郊野外,将遗体放在那里,任野兽吞食,飞鸟叼啄,借此表示马赛人死也不同土地结缘。再如,印度境内的帕西人中仍然存在天葬仪式。帕西人中“绝大部分成员仍信仰琐罗亚斯德教,保持原生活习俗”。在琐罗亚斯德教现存的经典《曾德-阿维斯陀经》(Zend-Areta)中有记载,琐罗亚斯德教徒“要把死者放在鸟兽出没的山顶上,让噬鸟喙”。
希望对你有帮助
土葬
最古老、最普遍的方式之一。在我国,已知最早的土葬是旧石器时代的北京山顶洞人。新石器 时代的墓葬已有大量发现。当时人们实行土葬主要是为了防止死者被野兽吃掉,同时也是为了 使死者的得到永恒的安息和葬地。初期的土葬不用棺材,只是将死者用树皮等物稍加包裹,埋 入地下,不起坟墓。以后为了便于辨认和,纪念,逐步起坟修墓。土葬方式一般通行仰身直肢式, 手放在两胯旁,不像西方人那样两手交叉于胸前。仰身代表睡眠的姿势,表示死者得到了安息。 云南拉祜族人认为,如果把死者仰身葬就会使更多的人死亡,所有让死者俯首侧身而卧,两手 交叉胸前。
由于巫术和宗教的影响,古人普遍承认阴间的存在。为了使死者在阴间有个安定的归宿,常要 给死者穿上干净的新衣,为了让死者在阴间有房子住,棺材和墓室也就应运而生,地上的墓丘 也越修越大。豪奢之家坟墓内外皆华贵精美,豪富之家为了使死者在阴间用度不缺乏,还要在 棺柩和墓穴之中放入陪葬品,帝王之家甚至以人做陪葬,帝王的墓穴称为地宫。除了放置棺材 之外,还有陪葬品、长明灯、墙壁上有壁画等,地宫分为几室,主室放棺材,附室放陪葬品, 他们死后仍要享受荣华富贵。
在上古时期,氏族成员死后,都实行氏族丛葬,葬入公共墓地。后来公共墓地往往成为下层社 会人民的埋葬地,称为“义冢”,因为坟墓大小不一,墓与墓间的距离也没有定制,比较混乱, 所以又称为“乱葬冈”。统治者的墓地又演变为家族墓地。古代的家族墓地是维护社会伦理道德 的一种方式。
初期的坟墓没有墓碑,立碑的目的只是为了便于识别坟墓,在墓碑上题刻文字,始于汉代。墓 志碑铭记载死者的姓名、籍贯、家世、生平事迹,宣扬死者的功德,或文章著作、逝世时间、 葬地,最后是铭文。石碑可以留存千百年之久,既可以使死者流芳千古,同时也能起到劝化世 人的功用。
火葬
火葬也是古老而普遍的丧葬方式之一。在我国已有大约4000――5000年的历史,在甘肃临洮出 土的陶器中发现有骨灰,说明火葬在原始社会已经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火葬最早见之于先秦 时期的文献,《墨子》、《列子》、《荀子》中都有记述。如《荀子》“大略篇”说:氐羌的俘虏,不担忧其被捆绑系累,而担忧死后不被焚烧。当时,火葬是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习俗。
佛教从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僧人和信徒都实行火葬,逐渐影响到全国。唐、五代、宋、元时期, 民间火葬比较普遍,尤其风行于江南各省。瘟疫流行之后死人太多,或贫贱之家无钱又无地埋 葬时往往如此。《水浒传》中就有关于武大郎被火葬的描写。但是,儒家文化排斥火葬,宋、元、 明、清时期,政府都曾明令禁止过火葬。现代社会文明开放,移风易俗,国家大力提倡火葬。
火化后的骨灰,处理方式各民族有所不同。游牧民族有掘坑掩埋和撒入江河的习惯。佛教僧人 及信徒,多装于陶罐之中,再放入墓塔,或埋于墓地。汉族人吸收了他们的方式或将骨灰撒向 山河大地;或留以纪念,祭供于灵堂;或装于陶罐、石匣、木棺之中埋入墓地。作为死者的象 征,骨灰的处理是一件庄重的事情。
汉人的丧葬方式一般以土葬和火葬为主,少数民族地区除了土葬和火葬外,葬法还有多种
天葬
这是西藏及临近地区十分盛行的一种葬法。大约始于十世纪,藏人死后,一般用牛驮到天葬场, 将尸体仰面平放,由喇嘛念经超度,燃烧树枝使灵魂随轻烟升天,同时引来苍鹰和乌鸦,喇嘛 用刀在死者身上划开皮肉,然后由天葬师将尸体分解,以尸肉饲喂苍鹰和乌鸦,待苍鹰和乌鸦 吃完尸肉,又将死者的骨架和颅骨打碎,拌上血水糌耙,让苍鹰和乌鸦把尸首吃得一点不剩最 好,证明死者已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如果不曾吃完,则说明死者罪孽深重,将堕入地狱。 天葬时喇嘛不停地念经,家人跪在一旁,向天祷告,祈求亡人灵魂升天。甘肃地区的天葬,略 有不同,死者的尸体放在一块大石头上,由亲人把尸体的衣服脱去,喇嘛念经后即离去,过几 天再来看,如果尸体已经被苍鹰和乌鸦吃光,就证明死者已经升天,然后就地堆石垒坟。
水葬
靠近江河湖海的地区还流行一种水葬法。四川大渡河沿岸的汉人对患麻风病而死的人,实行水葬。藏族对患传染病而死的人,用牛将尸体驮至江边,先由喇嘛念经敲鼓,超度亡灵。然后把尸体投入江中水葬。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有实行水葬的。水葬有全尸与分尸之别,有的把尸体捆成一团,装入木盆等物中抛入大江,有的把尸体碎裂,扔到江里。
风葬
藏族、东北、内蒙古等地流行的一种风葬法。藏人的葬法是将尸体焚化,再有亲人带到高山顶 上顺风扬撒。藏人认为,骨灰被风刮到哪里,哪里就是他的转世之地。鄂伦春人和鄂温克人的葬法是将尸体装入柞木钻成的棺材或用兽皮裹尸,放在野外并架在树上任其风干,然后再捡骨埋葬。
崖葬
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一种古老的葬法,包括悬棺葬和崖洞葬。人们将棺材放在凿出的 山崖平台上;或在峭壁上凿孔再打入木楔,木楔上放置棺材;或将棺材放入天然岩洞之中,岩壁上雕刻各种图案,铭文等等。我国目前已发现有殷商、战国、两汉、南北朝、唐、宋、元时期的悬棺。以四川地区为多,蜀地人以为死人的灵魂升天可为仙,入地则成鬼,故以崖葬为高尚。北方人和汉人有少数地区使用崖葬。比如,汉代中山靖王与山东曲阜鲁王的墓葬方式就是崖葬,众多的崖穴是由人工开凿而成,规模宏大,俨然地下宫殿。
塔葬
是藏族最高贵的一种葬式,又称灵塔葬。只有极少数大活佛死后才能实行这种葬礼。先把尸体脱水,再用各种药物和香料处理后藏入塔内,永久保存。在布达拉宫内有这类灵塔。
高棺葬
美国印第安人特林基特族的头领去世以后,尸体装入一个雕刻的象大鲸鱼似的棺材里,然后把 棺材用木杆高高托起,矗立在半空中,棺材成为部落的纪念碑。
其他葬
原始社会仰韶文化中,人们把夭折的儿童放入瓮中,实行瓮棺葬,瓮棺埋在住屋附近。瓮底有 孔,以便于死者的灵魂出入。
近现代赫哲族人把夭折的儿童用桦树皮困吊于树枝上,是为了使死者的灵魂转生。他们认为,孩子的尸体埋在地下,幼小的灵魂无力从地下钻出来转生,其母可能会因此丧失生育能力。
在一些瑶族地区,人们把夭折的婴儿用草席包裹后埋在屋旁的山岗之上,或父母亲的床下,或放在篮子、笸箕等容器中,吊挂在树林中,希望死者的灵魂早日转生。
古代僳僳族人把死婴的心脏和骨头砸碎扔到山谷里,以防灵魂来讨债。古人认为,孩子来到这个家中或是来报恩,或是来讨债。骂不听话的孩子常常称为“讨债鬼”。孩子夭折也被视为讨债 鬼。
古代少数民族有坐棺和立棺的埋葬方式。如:僚人用竖棺埋葬死者。
苗族有扭头葬,即将死者的头扭向背后,表示死去的老人正在扭头看着后人的成长,可以保佑后人。高车人掘地为坎,将死者坐放其中。
一些高山族人安葬死者的方式,是让死者以蹲踞的姿势竖埋在死者生前的床下,这是高山族人吃饭的姿势,表示死者仍然与家人生活在一起。
这个好像没有什么进化的方向,在远古时期不同的地域的人们安葬的方式也不同。
火葬,这种方法在中国古代较少,大多数古人都希望死后尸身不受侵害所以比较抵触火葬,火葬在大概是汉代佛教流入中土是开始流行的,很多信奉佛教的人死后都是火葬。
天葬,这个流行在西藏蒙古,西藏蒙古人对人死后的观念和中原有很大不同。其方法就是死后把人放于露天(多是山顶),人鸟兽分食。
水葬 就是人死后放在船上,船是特质的漂一阵就会沉,或是直接放到水里。现代多是撒骨灰。
崖葬 少数民族特有的臧发,起因不明,就是把棺椁放于悬崖上。
好多都是传承下来的
不分历史
但是分地域的,比如西藏是天葬
汉族的土葬
蒙古也是天葬
只是喂狼
建陵园是在 成吉思汗世代的事情了
火葬从来不流行的,跟观念有关系
信仰佛教的例外,所以葬人还跟信仰习俗有关系
火葬真正的流行时在共产党世代,唯物主义流行
乱说的
就当顶贴了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