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特色文化?
一、藏族特色文化?
藏族文化特色有:语言、藏文、文学、服饰、藏历等。
1、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藏、康、安多三种方言,并且是有文字的,而嘉绒藏族很少见是没有文字的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藏文作为藏族人民的书面交际工具,历史之悠久在国内仅次于汉文。它是一种拼音文字,属辅音文字型,分辅音字母、元音符号和标点符号3个部分。
2、藏族文学丰富多彩,包括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在数量上居中国少数民族前列。《格萨尔王传》是民间说唱体英雄史诗,它是已知世界上最长的说唱史诗;藏族文学经典《仓央嘉措情歌》也已享誉世界。
3、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作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4、藏历是藏族先民所创造的属于藏族的历法,它不同于汉族的历法,已经有了1000多年的历史。
二、藏族舞蹈文化?
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和众多舞蹈论述中,都出现了什么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理论部分。这些文化遗产中首先把舞蹈定位于人,以及人体所做出的各种动作,表现着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情感。随着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藏族舞蹈也由起初的简单模仿、无意识的自娱性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一门艺术。藏族人民在萃取历史文化的精髓时时非常重视古今的文化意识相结合,以民族思想需要和创新精神创造了符合民族文化特征的舞蹈理论。
藏族人民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且顺应自然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结合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藏民族地方特色风格的“藏舞”。
三、苗族丧葬文化?
苗族人死后,实行棺木土葬,葬仪中要念《上天经》,请开路师傅。杀三只鸡为“枕头鸡” 、“点字鸡”、“喊魂鸡”.
人葬后十二天做一次祭奠活动。较长时间后要举行较隆重的做斋仪式,请鼓手、芦笙手、歌手、献饭者,可以几代人做一次。每代人杀一头赔礼猪。做斋时,要做假人代替死者,祭师和子女、舅叔 要唱歌,歌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为人处世哲理和本民族规矩礼节。
苗族人死多行土葬,不用棺,也不垒坟。民国《马关县志。风俗志》载,苗族之丧葬,“自人死时即敲鼓吹芦鳖以乐鬼,昼密不停,鼓间数秒一敲,丝间数分一吹,直至埋葬而后已”;埋葬之前, 子孙要“朝暮蒲食”,并“以酒肉喂塞死者之口”;选择坟地时,“以木棒一条拼力向空抛掷,就棒 落横则横葬,科则斜葬”.部分“白苗”人死要为之穿白衣,并用竹子或细本条编成一框架,盛尸于 内,停尸堂中,出葬前三天要为死者猖丧歌,入夜,为亲友者,必来慰藉,坐卧相陪。部分苗族人冠 则用寐布包好吊在屋内供亲友吊唁,择日埋葬。
丽江甲子乡婆族人死,出葬时要请巫师击皮鼓、吹芦鳖为死者开路。昭通、楚雄部分苗族流行横葬;文山一带“花苗”、“偏苗”则行直窜。“白苗”葬前有“敲牛”习俗,即妇女死,其娘家要向 女贸家索取一头牛宰杀,娘家未“敲牛”之前,女婿要向岳父母家汇报其妻私有财物等情况。在苗族 的观念中,人死是因为灵毫脱离开人体的缘故,相信死者灵魂可以变鬼,所以要请巫师向死者超度亡 魂。有的苗族,葬后十二天要“做斋”三天。解放有,苗族遇有丧事,要杀牛、羊、猪、鸡祭献,并 设酒宴,耗费很大。
四、丹麦丧葬文化?
在北欧丹麦国,土葬反而变成例外。首都哥本哈根的居民中,93%都选择死后火化,超过伦敦逝者90%火葬的高比例。
欧洲其它国家中,采用火化方式的比例也逐步提高,捷克为81%,瑞士为80%,瑞典上升到77%。相比之下,在整个欧洲,法国人的丧葬风俗显得有些保守。不过,法国也在变化,1980年的死者火化率仅为1%,现今升高到了32%,城市里达到35%。
欧洲人逐渐改变观念,接受火葬,原因在于一些老年人意识到不应在死后成为家属的沉重负担,而火化途径显然是最简单的形式。
五、藏族文化基本介绍?
1、服饰:由于地理气候和物产的不尽相同,在藏区内可以说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不同的区域在穿着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风貌。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着,它大襟广袖,用氆氇、动物皮毛等面料缝制,宽体长身,用带束于腰间。
2、饮食:藏族以麦、米、青稞等谷物为食粮,以适宜在高原生长的青稞为主要食物。藏族种植青稞的历史很长,早在距今3500年之前新石器时代晚期贡嘎昌果沟遗址就有古青稞碳化颗粒的出土。青稞炒熟后磨成粉和成面就称作糌粑。
3、民居:民居是最大众化的一种建筑,它的形制受制于地理环境、建筑材料、建筑技术、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因素。碉房是西藏比较有特点的民居建筑形式。碉房一般为两层结构,上层是人的起居场所,底层是牲畜和储藏房。碉房建筑中普遍采用小窗窄门,以利于挡风御寒。
4、文化特色:西藏地处世界屋脊,总面积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横贯全境。它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湖-纳木措湖,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江。和世界上最宽广的草原-羌塘草原。
六、藏族文化的影响?
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藏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历史上,藏族在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并广泛地影响着生活在雪域高原人们的精神世界、物质世界以及自然生态和人文地理,以至人的个性和生活习惯、区域民俗、建筑和绘画艺术、宗教生态等,无不受到藏文化的影响。
藏族传统文化“内明”——藏传佛教,在西藏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以藏传佛教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藏族传统文化,与西藏的社会历史发展相伴而生。
藏传佛教的建筑或文化载体,诸如布达拉宫,大、小昭寺等等,已成为西藏旅游的名片、认知西藏的窗口,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和香客前来观光朝拜,并得到中央政府的大力修缮、保护,与西藏的许多寺院一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受到世人的重视。
藏传佛教的艺术符号或表现形式,诸如不同造型的佛塔、坛城、石窟雕刻、石刻、造像、绘画、唐卡和各种法器等宗教文化艺术,与西藏的传统手工艺产品媲美,不仅丰富了西藏民众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市场,还满足了文人墨客和香客的文化诉求。而且,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市场中大放异彩,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藏传佛教的仪式行为表现的宗教礼仪,自觉地融汇于地方文化的传统和场域中。比如,起源于11世纪中叶的拉萨雪顿节,最早是以藏传佛教的一种宗教礼仪出现在各寺院,今日已成为西藏最隆重、最庄严、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僧俗共庆的节日之一。每年以拉萨哲蚌寺、色拉寺举行的盛大的展佛活动为起始,一年一度的拉萨雪顿节拉开帷幕。从各地纷至沓来的朝佛信众聚集于哲蚌寺、色拉寺。以展佛和藏戏会演为主的宗教文化、民间故事与历史传说等藏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西藏地方文化的发展。以雪顿节为纽带举办的体育活动、旅游活动、藏戏大赛、“雪顿之星”歌手大赛、藏地音乐高峰论坛等活动,以及各种学术交流与经贸洽谈活动等,大大促进了西藏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彰显出浓浓雪域风情和独特的地方文化氛围,为世人所共享。
历史上,藏传佛教的内在信仰文化渗透于藏族百姓的社会生活中,以其伦理道德、生命和生态价值观影响着人的行为。日月星辰、斗转星移,在岁月和时代的进程中,藏传佛教促成信仰群体与自然生态环境共生共存的宗教生态空间的形成。如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藏传佛教修行圣地青朴、扎耶巴、达拉岗布神山等等,在今天依然是西藏僧尼修行的圣地。千百年来积淀的宗教文化及其人文精神,以及虔诚的信徒、独特壮美的自然地理环境,共同构筑了一方宗教与大自然共存共生的宗教文化生态和地理文化意义上的自然生态,促进了西藏生态的保护。同样,珠穆朗玛及周边山峰是藏传佛教信仰中的五长寿女神山,冈底斯雪山、南迦巴瓦神山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还有拉姆拉措、纳木措、央卓雍措、巴松措等神山圣湖,以秀丽的自然景观伴随着神话故事和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彰显出独特的文化气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着四方宾客。
七、藏族的语言文化?
藏族主要使用藏语。按语言发生学分类法,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语言学家们用这个语系中历史文献最丰富、影响最大、使用人口也较多的两种语言名称来概括这一语系,足见藏语在确立汉藏语系中的价值和历史地位。
在词汇上,汉藏两种语言之间有较多的同源词;在语音上,汉藏两种语言都有以声韵母为单位的独特的语音结构,所不同的是汉语没有藏语那么多的复辅音声母;在语法上汉藏语两者都具有以虚词和词序作为表达语法意义的共同框架。
八、藏族文化的句子?
藏族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藏族所拥有的丰富文化遗产。以下是一些描述或表达藏族文化的句子:
1. 藏族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传统价值观。
2. 藏族传统服饰华美多彩,反映着其独特的民族风情。
3. 藏族人民热爱歌舞,歌声舞蹈流传千年,表达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4. 唐卡画是藏族传统绘画艺术的代表,表现着他们对佛教信仰和文化的崇敬。
5. 藏族传统节日如藏历新年、腊八节等,是他们重要的文化活动,人们欢聚一堂,共度节日时光。
6. 藏族文学作品如《格萨尔王》是他们丰富的口头传统文学的代表,讲述着英雄壮举和民族历史。
7. 藏族传统建筑如布达拉宫和扎什伦布寺等,是他们宗教信仰和文化底蕴的象征。
8. 藏族医学和草药疗法在传统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9. 藏族舞蹈《草原春天》和《雪域恋歌》等,以其独特的舞姿和韵律感动着观众的心灵。
10. 藏族文化代代相传,他们坚守着传统,同时也与现代文明相融合,为世界带来了独特的魅力。
这些句子表达了藏族文化的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以及对生活和信仰的深刻理解,体现了藏族人民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豪和热爱。
九、藏族饮食文化?
藏族日常生活中的饭食,因农区(含半农半牧区)和牧区生产方式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其制作方式各地亦有所不同。从总体上看,藏族传统的日常饮食主要有糌粑、面粉(冬小麦)、肉类和奶制品。
西藏主要农作物青稞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糌粑系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特有的一种麦类作物——青稞(藏语称为“艿”,即nas)经加工磨制而成的。
十、藏族文化的组成包括?
藏族文化:
1、语言: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藏、康、安多三种方言,并且是有文字的,而嘉绒藏族很少见是没有文字的方言。
2、藏文:
藏文作为藏族人民的书面交际工具,历史之悠久在国内仅次于汉文。它是一种拼音文字,属辅音文字型,分辅音字母、元音符号和标点符号3个部分。其中有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符号,以及5个反写字母 。
3、文学:
藏族文学丰富多彩,包括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在数量上居中国少数民族前列。《格萨尔王传》是民间说唱体英雄史诗,它是已知世界上最长的说唱史诗
4、服饰: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作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藏族服饰的基本特征是长袖、宽腰、长裙、长靴。这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穿用这种结构肥大的服装夜间和衣而眠可以当作棉被抵御风寒;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白天气温上升更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调节体温。所以,脱掉一只袖子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
5、姓名:
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后,分封有功之臣以领地和封号,人们便把领地名冠在自己名字之前,以显示自己是有地位的世家。
一般平民的名字没有姓,只有名,名是四个字,如多吉次旦、单增曲扎等。为了称呼方便,人们只用两个字来简称。
如多吉次旦简称单增曲扎简称单曲,用一、三两字或前两字、或后两字作简称的较常见,但没有见用二、四两字作简称的。
最新发布
- 1藏族特色文化?
- 2河洛文化诗词?
- 3丧葬对联
- 4回族丧葬风俗及相关习俗
- 5唐代文化元素?
- 6陕北文化文案?
- 7什么是儒家文化?
- 8明朝的文化特征?
- 9古埃及的文化?
- 10新西兰丧葬方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