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殡葬文化 > 正文

古代葬礼礼制规格制度?

2023-01-17 23:37:47  来源:网络   热度:

古代葬礼礼制规格制度?

国古代丧葬制度

唐代的制度是:三品以上官员墓前可置石人、石羊、石虎各2 件,成对排列;四、五品官员只能置石人、石羊各2 件,六品以下不得置。宋代三品以上可置石人、石羊、石虎、石望柱各2 件,四、五品可置石羊、石虎、石望柱各2 件。

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和居丧制度,居丧制度还可分为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无论是埋葬制度还是丧礼制度、丧服制度,都具有等级分明、形式繁缛这两个显著的特点。这种丧葬制度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其中许多内容由国家法典规定,还有许多内容在民间相沿成俗,反映了宗法社会中人们的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念,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丧葬观:为什么古人要事死如事生?

古代丧葬

很多人可能听说过事死如事生这句话,出自《荀子・礼论》:“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指的是对待死者也应该像生前一样。

正是由于这样的观念存在,我国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丧葬文化:清明节扫墓、踏青、烧纸,亲人去世后披麻戴孝,给客死他乡的亡者招魂、送魂,逢七烧纸钱纸马等。这些习俗直到现在在某些地区还保留着。

事死如事生这一观念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商代的殷墟王室墓葬中就曾出土殉葬的奴隶俑,而据专家考证,用陶俑代替人殉葬的传统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直到近代推行火葬,陪葬的习俗才被彻底取缔。

这样的观念延续了几千年。在唯物主义思想观念下成长的现代人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古人要费如此大的财力与人力去祭奠死者,这样的丧葬观又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特殊含义呢?

古代丧葬

一、中国古代丧葬观念的发展

早在原始社会氏族文化时期,人们就学会用树叶、树皮等包裹尸体并进行染色,连同其生前常用的器具埋入土中。随着制造能力的提升,逐渐演化成棺椁的形式,随葬的器具也演化成各种陪葬品。

这象征着人们开始有保护遗体的观念,并向往死后与生前同样的生活。由于原始社会对神灵的崇拜,这样的观念逐渐发展为对升天成仙的向往。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儒家思想,核心是礼和孝,他也提出了子女要为父母守孝三年,由此中国古代丧葬观念的核心基本形成。

葬礼,又称凶礼,是传统的五礼之一,包括停灵、报丧、吊唁、小殓、大殓等数十道流程。除此之外,这样的丧葬观念下还有一套严格的守孝制度:按照与死者亲疏远近将亲人划分为五服,分别为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

按照等级,不同人有不同服丧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不能吃荤食、同房、做客、宴饮。官员在服丧期间还必须辞职回乡,这个过程还有一个专属名词――丁忧。与丁忧相对,还有夺情,即对于一些位高权重的重臣,皇帝下令不许其丁忧守制。

丁忧与夺情的本质,还是独特丧葬观念的一种体现。

中国古代丧葬观念的发展

二、丧葬观念的具体体现

1.殉葬

我国从商代开始盛行人殉制度,一般将墓主生前的奴隶或宠爱的姬妾进行陪葬,一般是几个人,多的甚至会有几百个人。孔子所讲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就是在指责这一制度。

随着社会发展,人俑逐渐用来代替活人进行殉葬。但统治阶级仍然享有特权。

从汉朝开始,历朝历代的帝王都相继以宫人殉葬,甚至有去母留子,帝王驾崩后后妃一并殉葬的传统。

这一专制残忍的习俗在元代达到高潮,成吉思汗死时,灵柩经过之处,所遇之

因为在古人的思想当中,当亲人死去的时候,就是另一个人生的开始,所以才会这样想。

这代表了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家人在死后也能过得很幸福,能够庇佑子孙,是宗族关系的衍生。

人们觉得死了之后可以再次重生,而且也可以自己选择投胎的身份,而且也觉得现实的生活质量并不好。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