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与生存教育的区别?
一、生命教育与生存教育的区别?
“生存教育”是在有生命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与行为,没有生命就无法生存。而“生命教育”则强调生命的本质,即生死观。说得再清楚点,就是,“生存教育”是在有命后进行的教育,“生命教育”则是如何保命的教育。
扩展资料:
教育[jiào yù]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根据学校条件和职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
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提高实践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地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
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上的思维,又有着其自我的感官维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识思维都未必能够绝对正确,而应该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维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内在;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
二、简述教育与文化系?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化是教育理念、教育方针和教育方法的基础,决定着教育的性质;教育结果,教养方式也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教育科技与教育文化区别?
教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教育。教育文化主要是思想指导。
四、道德文化与生命健康的意义?
道德文化是获取健康长寿的重要举措之一。
自古以来,我国有许多这方面的论述:“养身必须养德”、“大德必得其寿”、“日思担忧,人心易衰,养生之戒”、“忧伤损寿,豁达延年”、“自身有病自心知,心病还需心药医”,等等。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道德高尚的人,多健康长寿;损人、缺德者,多多病或早夭。
这是因为,良好的品德修养有益于人体健康。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养生学家葛洪曾说过:“若德行不修,但多方求,皆不得长生也。”唐代药王孙思邈也曾说过:“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一个人若不重视道德的修养,追逐名利的枷锁不解除,脑子就不会安宁,整天就会胡思乱想,即使经常服食琼浆灵丹,对于延年益寿也是无济于事的,仍然会加速其机体的衰老。现代医学经过研究证实,经常做坏事的人,其身心健康必然会受到损害。据美国科研人员对2700多人进行14年的调查研究发现:那些人际关系处理得好,随时随地都乐于为人做好事的人,比那些为人固执、性格孤僻、自感寂寞的人要健康得多,而且寿命也长。
为什么损人利己、缺乏道德修养的人会损害自身健康呢?其原因是:由于这些人遇事常常以自己为圆心,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惟恐别人会算计自己,因而时常使自己陷入紧张不安、惶惶不可终日的情绪影响下,体内各系统的功能活动出现失调,机体抗病能力大大减弱,从而极易引起疾病的发生。此外,缺乏道德修养的人,总是心身不宁、多疑猜忌,很容易与周围的人发生矛盾冲突,而且很难摆脱这种心理上的困扰,从而极易引起负面的心理反应,这自然就会损害身心健康。健康与长寿,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长寿是人生的第一权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长寿是人生的最大需要,健康是人生最大的享受。为了获得健康与长寿,切莫忘了从养德着手。
五、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口诀?
(1)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③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3)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①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又强大的影响作用。
②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是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如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这是它就成为文化本体。由此可见,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和深化;另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
六、教育机构文化与道德简述?
《教育即道德》是研究教育问题的专著,分为“课堂,应该拿什么献给学生”;“第三只眼睛看校本教研”;“对话道德课堂”等数章内容。讲述了教育是一种力量,它能直击我们的心智。寻求这种力量,运用这种力量,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自己的人,就是教师。教育有一种责任,它应让师生共同成长。知晓这种责任,完成这种责任,在实现心灵交换的同时,能让老师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得以延续的,就是学校。在我们的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感受到这种力量,体验到这种责任。
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要尽快完成教师角色的重新审视,尽快完成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重构起“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来创造这种力量,担负起这种责任。
在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生命质量、生命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七、教育与科技文化的关系?
教育有几大基本功能:传承文明、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一般分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教育可以促进科技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也可以阻碍科技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关键是看教育系统由什么集团掌握!为什么目的而教。
如果是为了教育基本功能,那就是促进作用;如果是为其他目的,比如说实行思想奴化,文化侵略等,则一般来说是阻碍的.反过来,科技水平也影响教育的效果,文化类型也影响教育的特征和目的。总而言之,就是相互影响。八、文化与教育的联系、区别?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首先,社会文化影响着教育。
一是文化作为教育的内容,影响教育内容的状态,影响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二是文化影响教育的模式、方法与手段等,特别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其教育的内容选取、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采取的方法手段等都有显著差异。其次,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是巨大,既可以通过对文化的传递、发展、交流、整合,而促进文化的发展;也会因为教育不当而导致文化的扭曲、缺失,甚至中断。
九、什么是文化传播与教育?
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
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
可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
前者通常由具备文化的人们通过商队、军队等途径直接传播某种精神或物质方面的文化内容,如新的农艺技术和发明创造等;后者表现出一种比较复杂的文化扩散营力,主要指某一社会群体借用外来文化特征中的原理,进行文明创造活动的一种刺激传播,如欧洲最终发明瓷器是在知道中国瓷器大约200年之后。
文化散布过程取决于文化的实用价值、难易程度,文明声望、时代适应性和抗逆性等多种因素。
实际上传播媒介的特征或身份往往决定传播文化的特征,如17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对中国当时园林建筑艺术和宗教文化特征,起了一定程度的刺激传播作用。
由于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方式和路径以及影响扩散因素的复杂性,因此探讨某种文化特征的起源是文化地理研究的一个难点。
通常一个区域在文化特征方面与另一区域存在较高的相似性,则可推断其外来文化的传布营力大于本区文化的创造能力,近年来一些文化地理学者如瑞典的哈格斯特朗等,应用归纳模式和随机模式分析预测文化扩散的概率和传布规律,为深入认识文化传播现象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文化人类学家R.林顿把文化传播过程分为 3个阶段:
①接触与显现阶段。一种或几种外来的文化元素在一个社会中显现出来,被人注意。
②选择阶段。对于显现出来的文化元素进行批评、选择、决定采纳或拒绝。
③采纳融合阶段。把决定采纳的文化元素融合于本民族文化之中。
从地理空间看,文化传播是由文化中心区向四周扩散,根据传播途中信息递减的一般规律,离文化中心区越远的地方,越不能保持文化元素的原形。
当一种文化元素传播到另一个地区以后,它已不是原来的形态和含义,在传播和采纳过程中已被修改过。
因此,两地文化只有相似处,完全相同的文化十分少见。 文化传播的方式与媒介 文化传播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采借,把外来的文化元素或文化丛直接接纳过来。另一种是间接传播,即一种文化元素或文化丛传入一个地区,引起那里人们的思考,由此引发传入地的人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这种现象被称为“刺激性传播”。
文化传播的媒介主要是人的迁移和流动,尤以人群的迁移更为重要。移民、战争、入侵和占领等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移民带来异族文化,战胜国总是要把本国文化强加给战败国。
此外,通商、旅游以及其他人员的流动,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
在当代,由于交通通讯技术手段的发达,文化传播的媒介增多,不一定依赖于人的迁移和流动。
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传播正通过各种途径,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进行着,由此必然导致世界文化的同质性日益增强。
文化传播是引起社会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批判地采借和吸入外来文化是实行社会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
十、简述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首先,社会文化影响着教育。
一是文化作为教育的内容,影响教育内容的状态,影响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二是文化影响教育的模式、方法与手段等,特别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其教育的内容选取、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采取的方法手段等都有显著差异。其次,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是巨大,既可以通过对文化的传递、发展、交流、整合,而促进文化的发展;也会因为教育不当而导致文化的扭曲、缺失,甚至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