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殡葬文化 > 正文

土家族的丧葬文化习俗

2023-01-14 20:12:41  来源:网络   热度:

土家族的丧葬文化习俗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庭。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

新中国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动,以开追悼会唱丧歌代替道场。

一、下塌:人断气时,由儿子跪在地上烧落气纸钱。

二、入殓:棺底垫一层火灰。死者有多少岁就在灰上用茶杯印多少圆圈,然后铺上垫单,将尸身放其上。四周用生前旧衣填塞,盖上寿被,取下盖面纸,让死者亲属瞻仰遗容。然后闭棺。

三、伴灵:又叫“伴亡”。凡亲族乡邻,俱来吊丧,至夜不去。道士作道场,于柩旁击鼓,又叫“做好事”。配合舞蹈,领唱神活传说,曲调多变,伴之以鼓、锣、钹、打击乐。气氛似悲怆而热烈,承袭了古代“绕尸而歌”的传统。

四、跳丧:实近赵丧,礼丧仪式。

五、打丧歌:又名“唱丧堂歌”,或叫“坐丧”。即由一人击鼓、领唱。众人相和。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即湖南省西部的凤凰、泸溪、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等市县;贵州省的印江、镇远、思南、铜仁、松桃等市县;重庆市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

我听说,先要女子给其洗澡,洗干净,然后把老衣老鞋都穿好,儿子去几家家务堂人家背背篓收火灰,然后垫到。还有就是孝子不孝孙,儿女及儿女同辈的同姓人要戴白帕子,中间点红点,还有一些人也要戴就不清楚了,孙子女不用戴,只要手上绑根红绳子,听讲是盖脸的。有小葬,大葬之分,也要绕棺,追道士,女子要到棺材前哭,道士要唱,打镏子,打鼓,等,复杂的很。

我知道,但是有些东西不知道怎么讲.有些细节用词形容不来.

土家先民曾实行火葬、岩墓葬、悬棺葬,他们哀悼死者的方式之一是击鼓踏厉而歌,叫啸以兴哀;而后受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逐渐采用土葬,但他们依然保留了其先民掉念死者的方式,以跳丧、歌丧来哀悼死者,慰藉生者。�

土家族最古老的葬谷是火葬。现今犹存的许多土家地区的地名,诸如“箱子岩”、“仙人洞”、“蛮王坟”、“棺木岩”等,都是对土家先民曾有过岩墓葬、悬棺葬习俗的追述。�

土家族保存到现今的古老葬谷是“绕棺”和“跳丧”。�

“绕棺”,又名“打绕棺”,或名“穿花”,广泛地流传于湘鄂西及川东部分土家族地区。老人去世,停灵枢于堂中,请巫师行法事祭祀,“绕棺”时,灵堂红烛高照,香炉香烟袅袅,棺木右角点“长明灯”一盏;巫师将法咒一念,昭告亡灵,“绕棺”就开始了。“绕棺”活动,一般由五或七人,至少三人,成奇数跳唱。跳唱,由土老司担任领头,现今,以年长者出任,其他人跟后,围绕棺木,不能出离灵堂,故称“绕棺”。歌词内容广泛,可唱亡人生平,可唱神话传说,曲调多变,伴之以鼓、锣、镲、钹等打击乐,气氛欢悦而热闹,乡土生活气息浓郁,承袭了古代“绕尸而歌”之传统。�

“跳丧”,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鄂西长阳、五峰、巴东等县流行的“打丧鼓”,又称“跳仗鼓”;一类是湘西凤凰、泸溪地区流行的“打廪”,又称“跳牌”“跳流落”。“跳丧鼓”与“绕棺”一样,是一种丧葬性的歌舞活动。在土家山寨,一旦哪家老人终寿,不问男女、名望、尊卑、皆是“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为死者“跳丧”。

跳丧,先跳什么,后跳什么,都有一定仪式程序。一般分为七项程式:

一、 待师,跳者为表谦虚客气,边跳边等待师傅临场指导;

二、 跳丧;

三、 摇丧;

四、 J丧;

五、 穿丧;

六、 退丧;

七、 哭丧。

哭丧,只在与汉区临界地区方有。这七项跳丧仪程,都由掌鼓者指挥,跳丧人跟着鼓点的变换而变换仪程。歌词的内容丰富多样,有歌唱先民祖先的;有唱农桑鱼猎的;有唱风土人情的;有唱男女爱情故事的。歌舞通夜不息,可谓“长歌为哭”,“以乐致哀”,慰死者英灵,为家属“散忧”、“解愁”驱逐死者家里天灾人祸,赐降吉祥瑞气,独具民族性。�

“打丧歌”,又名“唱丧堂歌”,或叫“坐丧”,也是远古“鼙鼓以道哀”的一种葬俗传至今日。这种“打丧歌”,鄂西、湘西、川东土家族地区,直至现今,还相当盛行。“打丧歌”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一人击鼓,领唱,众人相和。另一种是不只击鼓,还要鼓锣钹笛唢呐齐备,“打围鼓”,唱戏曲,这也很别致。听唱观看的人很多,“坐丧”“打丧歌”成了群众一种娱乐活动了,将“忧愁”、“悲痛”驱逐于九霄云外了。

丧葬习俗和仪式在太平天国中有什么样的演化?

太平天国,人死不用哭,丧葬习俗也变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见证者,一个英国人,在他的《太平天国革命亲身经历》中说:“严禁一切佛教葬礼和一般中国祭祀习俗。他们建立了一个基督教的葬礼仪式,主持仪式的牧师在棺材旁祈祷。”

丧葬习俗在太平天国之前十分繁琐,而且必须给每一个死者保存完好,但是太平天国之后,流行火化了,而且流程变得简单。

在太平天国中,很多传统的习俗,逐渐消失,简化,发展成了现在的样子,没有以前的复杂。

太平天国运动是公元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在广西金田村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也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太平天国运动浮雕

这场历时长久,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有一个明显区别于中国历代其他农民起义的特点,那就是:结合本土传统信仰,又吸收了一些西洋舶来品---基督教文化元素(尽管教主洪秀全本人予以坚决否认,并声称上帝是中国自古有之的人物)。

因此,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所呈现来的这种中西合璧、不土不洋的特殊文化现象(也有人对此深恶痛绝,称其为“文化怪胎”)确为中国历史中之独有。现在看起来,颇具趣味,发人深思。

这次就是给大家介绍种种太平天国怪相中最特殊的一个:丧葬文化。

中国人自古敬畏鬼神,尊重祖先。中国的丧葬文化体现的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也是两者之间存在的精神纽带与维系。

数千年以来,中国先民在“灵魂不灭”的信仰支配下,逐渐形成了“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陵必巨”的厚葬思想。生者往往悲痛欲绝、痛哭流涕、难分难舍、心如刀割以次表达自己对逝者的思念之情。甚至还发展出了独特的“哭丧”模式。

然而在太平天国,死亡被称为“升天”(当为“天兄”耶稣受难升天之借指)。

耶稣升天图

在“教主”天王洪秀全所作“钦定”《天条书》中明确规定:

“升天是头等好事,宜欢不宜哭。”

因为在他们看来,人死后能够魂归天国,永享天福,乃是极好的事,有喜事自然无须悲伤哭泣。

另外根据曾潜伏天京的清军间谍张德坚所编纂的情报类资料---《贼情汇纂》中亦有记载:“凡军中兵士打仗升天,此是好事,不准哭泣,缘是人有志顶天,已随天父到大天堂享万年之福,何用哭也?”

在太平天国不光人死不用哭,丧葬习俗也为之一变。太平天国运动亲历者,英国人呤o在他的《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说:

“一切佛教的丧礼和一般中国人的祭祀习俗全都被严加禁止。他们建立了基督教的殡葬仪式,由主持仪式的教士在柩旁祈祷。”

1866年由伦敦“Day & Son” 出版公司发行的《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这里需要反复再三强调的是“拜上帝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基督教”。从呤o的描述中我们只能推测:太平天国在推翻中国传统丧葬仪式的同时,所建立起来的应是借用模仿(而非照搬)基督教“终傅礼”的一套所谓“具有中国特色的”丧葬文化。

(终傅礼是在基督教徒病情危重或临终时,由神职人员为其敷擦圣油,以“赦免”其一生罪过,帮助敷者减轻痛苦或是让他安心地去见上帝的仪式。)

图中着黄衣的神职人员正在为病患敷擦圣油,其家人环绕四周

在太平天国办丧事,无须出殡、大殓,只须祭告上帝。并且还有统一格式模板的祭告奏章,其具体内容如下:

“小子XXX、小女XXX跪在地下,祈祷天父皇上帝。今有小灵魂XXX在X月X日X时升天,今虔具牲馔茶饭,敬奉天父皇上帝,恳求天父皇上帝开恩,准小灵魂XXX得上天堂,得享天父皇上帝大福。又恳求天父皇上帝看顾扶持小子XXX、小女XXX家中大小个个安康,百无禁忌,怪魔遁藏,万事胜意,大吉大昌,托救世主天兄耶稣赎罪功能,转求天父皇上帝在天圣旨成行,在地如在天焉。俯准所求,心诚所愿!”

待到下柩时,还要大唱:

“奉上主皇上帝命,奉救世主耶稣命,奉天主大道君王(洪秀全)命,百无禁忌,怪魔遁藏,万事胜意,大吉大昌。”

祭告奏章中的“心诚所愿”是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经文及宗教仪式中常用的结束语,而祭上帝又如同中国传统的祭祖,凉菜果盘茶水一类的贡品还在摆设。可见太平天国的文化确实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另外从祭告文的后半段内容可以看到,“小子”和“小女”应为夫妻关系,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个误区:太平军自定都南京以后,因舆论反应较大。天国高层很快就下令废除了“男有男营、女有女营”的规定,放开了男女嫁娶。因此,在太平天国并不是只有王爷才可以娶妻生子。老百姓不光也可以,甚至还有婚介所,真正做到了政府发媳妇儿。)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