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的芒族有哪些习俗文化?
一、越南的芒族有哪些习俗文化?
越南婚礼习俗:居住在越南北部的莱州省的芒族(Mang),属于高棉语族的一个分支。芒族人口并不多,只有大约2300人。芒族人成年后,可以自由恋爱结婚,而不是由父母包办定亲,这种习俗在传统社会中并不多见。在结婚时,女方家长并不向男方索要聘礼,而是两家把各自的猪,鸡,酒,粮食等凑到一起,邀请全村的人来举行一个婚礼庆典聚会。 结婚后,新郎不能住在女方家中,所以一般都是新娘离开娘家到丈夫家去生活。如果丈夫早亡,新娘可以再婚,但是她不能带走自己的孩子,必须把孩子留给丈夫家的人抚养。 康族(Khang)人与芒族相距不远,但是风俗却大为迥异。康族人的婚姻都是由父母或者叔叔安排的。根据他们的民族习俗,男方家长第一次到女孩家提亲时要给女方带两只小鸡,一只肥猪和一篮子大米作为见面礼。此后,这个男孩要到女方家中住上一段时间,至少是两年,多者长达十二年,一直到女方家长同意他与女儿结婚。然后,男方必须再次带着礼品到亲家,其中包括50公斤猪肉,4只小鸡,5公斤盐,40公斤大米,20瓶酒和一些钱。女方的父母必须把女儿送到新郎家中,告诉新郎和他的家人新娘有什么本领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然后新娘就正式成为丈夫家的一名成员了,并且改随丈夫的姓氏。 库哈族的婚礼 在越南的中部地区(广平,广治,承天-顺化省)居住着孟-高棉语族的另一个分支,库哈族(Khua),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当男孩子和女孩子双方同意结婚后,他们分别向自己的父母征求意见。如果双方都没有反对意见,就准备举办婚礼了。结婚庆典分为两个阶段,举办两次宴会。 首先是在婚礼前一天晚上,新郎交往的一些小伙子到新娘家,把满面羞红的新娘子带到未婚夫家中。第二天早上,男方派两名代表到新娘家告诉她的父母新娘已经在新郎家了。他们还要带一把剑和一串玻璃珠子留在新娘家的前屋,并被犒赏一顿午餐。 第三天,新娘的家人被邀请到新郎家参加婚宴。然后,新郎和新娘一起带着四只鸡回娘家,正式向新娘的父母和亲戚朋友宣布他们结婚的消息。而且新郎必须在新娘家住3天。 以上是婚礼的第一阶段,基本上都是双方家庭的内部事务。第二阶段是请全村人参加的婚宴,由双方家庭共同准备。但是如果男方家庭不是特别富裕,他们也可以推迟举行全村的婚宴。 抢新娘 在越南北部山区居住的娄娄族(Lo Lo)举行婚礼只能在阴历每个月的第10天到第15天期间举行。娄娄族的青年男女示爱的方式颇为特别。他们用线把竹筒穿起来做成扩音器,男孩子通过自制扩音器向他爱慕的女孩传达信息,他说:“我非常爱你,我将向你敞开我的心扉。如果你也爱我,我就把你带回家做我的妻子。” 如果女孩也对男孩有意,她就回答:“你难道不知道我已经爱上你很久了吗?但是,你要记住,你的爱不应该仅仅表现为甜言蜜语。” 这样男孩就明白那个女孩已经同意了他的求婚,他应该去准备迎娶心爱的姑娘了。 然后过一些时候,女孩从自己的家里溜出来—这都是提前计划好了的—她的意中人伙同一群年轻的小伙子把姑娘“绑架”到男孩子家中,然后他们再到女孩家把情况通知她父母。 五天以后,男方的家长到女孩家里提亲。如果女孩的父母不同意这门亲事,他们就要接受罚款。 在举行婚礼的当天,女方要派两名代表到到新郎家中,并赠送一篮子黏米饭和一只煮熟的大公鸡。新郎和新娘都要到屋外迎接这两名代表,并一起吃他们送来的米饭和鸡肉。 在越南,不同民族的婚礼风俗都有各自的特点。 越南过年习俗:越南的春节从每年农历腊月廿三灶王节开始,过年的气氛一直延续到整个正月,用越南的民间说法就是:正月是“吃喝玩乐”的月份。按越南民间传说,腊月廿三这一天,在地上的各路神灵都要回天上去报告这一年的情况,灶王爷是主管一家的生活之神,也要上天汇报这家一年的情况。灶王爷一走,就没有神在家看管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洒扫庭除,改建家里一些不敢动的地方,准备过年了。这一天也称之为入除。这与中国民间关于灶王爷的传说显然同源。为了好好送灶王爷上路,让灶王爷汇报的时候高抬贵手,人们都要去放生鲤鱼———灶王爷的坐骑。 入除后就得准备年货。从“肥肉腌荞红对联,蕃杆炮仗绿年粽”这句民谣里可以看出传统的年货内容。现在生活好了,肥肉就不一定要了,但买很多肉以备过年还是必需的。生活再怎么好,这腌制的荞头还是留在人们的餐桌上,已经成为过年的传统符号。对联尽管还有人买,但由于汉字已不具备官方文字地位,已经不那么盛行了。蕃杆是免除灾祸的东西,不能少。至于放炮仗,1995年,越南政府一纸命令,废止了这个传统的过年方式。为了保留过年的气氛,越南政府在每年除夕晚上,都会在大中城市的中心广场组织施放礼花活动。年粽则是用于祭祖的。越南的粽子是方形的,一只有1公斤左右,取天圆地方之意。 在越族(京族)人家里,春节期间有3样装饰品是必不可少的:桃花、金橘盆景和“五果盆”。 在越南人的心目中,桃花是避邪之物,也是幸运的象征。金橘是取吉利之意。越南中部以南,由于气候原因,没有桃花,一般以黄梅花代之。作为一种装饰,不但家里有,商店里有,连各机关单位也都会摆放。与此同时,各单位都会在门口挂上迎接新年的横幅,就是庙宇等场所,也不例外,因为庙宇是越南人过年活动的主要场所。各文艺单位也会于除夕晚上,在街头组织演出,以营造过年气氛。作为法定节日,越南春节放假3天。家家都会在家里插上国旗,楼房住户就把国旗插在窗外,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五果盆”是用于供奉祖宗的。一般有番荔枝、椰子、水榕果、芒果等5种,在越南语里,番荔枝音同“求”、椰子同“余”、水榕果同“充”、芒果同“使”,意即祝愿年年有余,丰衣足食,有钱使不完。 过年了,越南人会不远千里万里往家赶,就为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一起守岁。在旧年将过、新年来临之际,摆上香案,迎接新年,称为“年发”。除夕夜,越南人还有“求禄”的风俗。一般有两种:一种称为“采禄”,通常从寺庙祭祖返回时,随手采摘一根带有绿叶的树枝回家,寓意为采集天地神灵赐给的福禄。这根树枝拿回去后,插在家里的神龛前,直到树叶枯残为止。另一种是带一些果品回来,也称之为“禄”,可以分发给朋友亲戚,看作是在散福。 初一早晨,家家户户都要拜祭祖先,同时也拜土地、灶君、百艺师祖,祭品不限多少,但一般都要有粽子、红烧鱼、包肉团、炙肉、腌荞头、牛肉等。供拜完毕,小孩要向家中老人拜年,大人们则要给他们压岁钱。早餐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吃用苇叶包的糯米粽子。有特色的是“冲年喜”。越南人很看重大年初一第一个到自己家拜年的人。这个人被称作“冲年喜”之人。许多家庭年前都会托一个忠厚善良、有福分的人来“冲年喜”,以求新年的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越南的大年初一还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活动:唱歌跳舞、表演戏剧、舞龙舞狮,最具特色的活动是下人棋。将中国象棋的棋盘画在地面上,手执木牌(木牌上刻有与棋子对应的车、马、炮等)的人充当棋子坐在场中。对弈时,由棋手调遣,旁人以鼓声催行,颇似金戈铁马的沙场,有较强的真实感,深受越南人民的喜爱。 年初一的禁忌也颇多,如:不能吵架、不能讲粗话、不能借东西、不能讨债;还有不能干农活,否则会惊动土地神,庄稼会遭殃;初一还不能扫地,即使扫了地也不能倒垃圾,要等3天后能动土时再倒。初二、初三两天,已成家立户的男子,若父母健在,必须向父母致以新年问候、敬赠礼品;若父母已去世,则要带上供品,到长兄家拜祭父母之灵。初四,人们烧化纸钱、纸衣,以祭送祖先。这天,一家大小要共聚一堂,再吃一顿团圆饭。正月期间,越南民间常有许多活动,统称为“赏春”。有赏水仙花、闹花灯、唱戏、民歌对唱、礼拜寺庙、游览名胜古迹等。 越南各少数民族有各自的过节特色。如苗族在除夕夜习惯以齐放猎枪代替鞭炮,先到溪边烧香祭礼后方打水回家煮年夜饭;吃年夜饭前要祭祖,饭后不能喝汤,认为喝汤会使庄稼受淹;春节期间,全村或几个村的人聚集在一起举行赛歌、跳民族舞、抛绣球等活动。 越南居住习俗:越南人的住房,各民族各具特色。越族人住房一般为土平房或砖瓦平房,住房直接建在地上,房顶是人字架。房屋布局,中为堂屋,两侧为耳房。房后常挖有池塘。房前大多建有院落,有水井、洗澡间和厕所等设施。房檐下常置有一排水瓮或修有储水池,用以接储饮用的雨水。房前屋后常有几棵槟榔树。屋内正房中央的墙壁设有供台,供奉祖先的牌位。 农村住土房或竹屋很普遍,上边覆盖稻草,墙用稻草和泥抹成。房屋正面一般开一扇窗,用油纸糊上,厨房一般紧连着畜舍。泰族、岱依族、侬族、芒族等少数民族,一般住竹木结构的高脚屋,楼上住人,楼下为厨房和家禽畜栏。 越族人的基本居住单位为村,几十户以至上百户组成一个自然村,竹丛和椰林又成为大多村庄的标志。多数村庄建有祠堂或宗庙,是村民平日闲聚和节曰举行庆祝活动的场所。竹丛、椰林、槟榔树和祠堂构成了越族人的村庄特征。
二、华夏族是由哪些族形成的?
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西周时才开始用夏作为中原之民的族称,春秋时改以华称之。华与夏连称则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夏、商、周三族都是古老的部族,三族先后兴起建立了夏、商、周三朝,后面的朝代比前一个朝代的疆域更加广大,将前朝的土地和人民都加以囊括。
这三代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夏、商、周三族之间的关系既有冲突和征服,也有联合和归附,最后都促进了部族的融合。 在融合的过程中,三族逐渐产生了民族认同的意识,他们在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和先公,还把本族的来源和黄帝族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
三、越南的汉族是什么族?
根据越南政府对民族的划分来看,在越南境内的汉族人被划分为华族,艾族以及山由族这三个民族,虽然名称不同,但是他们都属于同一个民族,只是被越南政府刻意给分开。
现在越南境内的华族人口大约有80万人左右,而艾族人口则为5000人左右,山由族人口数量为13万人左右,这三部分汉族人口加起来有将近100万人口。
四、越南高兰族的起源?
越南高兰族是由中国迁徙到越南的。
高兰是一个少数民族,一小群一小群地分散在宣光、安沛、太原、河北、富寿、永福各地区生活。人口有2.3万多,以宣光最为集中。高兰人初到越南时,以耕种山地、坡地为生。每当旧地的肥力耗尽,就得迁移住处,去寻找新的山地、坡地。他们逐渐集中在荒地还多的地方,开垦田畴,耕种坡地。
五、越南岱依族的历史?
岱依族是越南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约有160万人,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的高平、谅山、北太、太原、河江、宣光、老街、广宁和山萝等省。岱依族与中国壮族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至今仍保持着许多共同的民族特点,属于跨国界而居的同一民族。岱依族的语言在语音、语法、基本词汇方面都与壮语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岱依语受越南语的影响较多。
大约公元4世纪,他们就从长江流域迁移到两广和越南北方,1958年以前称为土族,意思是本地人。
六、纳西族的文化?
纳西族是位于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他有只相当与众不同的风俗,也保留了很多宝贵的传统文化风俗,比方说有一个让世人特别好奇的就是纳西族。很多地方,还是母系氏族,然后走婚的习俗,另外还保留了其它丰富的民俗习惯,当地地理环境也相当的优美
七、非洲大嘴族和贝纳族的文化差别?
柯族的英雄史诗是玛纳斯,哈萨克族主要歌颂阿布赉汗,柯族乐器为库布孜,哈族是冬不拉,另外服饰衣帽歌舞民族来源等都有一些不一样,
八、越南南方高棉族女孩的特征?
越南南方高棉族女孩通常具有深色的皮肤、深色的头发和黑眼睛,身材修长,面部特征呈现出东南亚风貌,如细长的眼睛和小巧的鼻子。
她们通常喜欢穿着彩色的服装,及其讲究配饰,头上戴着各种装饰品,如花朵和发饰。南方高棉族女孩热情开朗,性格坚韧不屈,常常坚持自己的信仰和文化传统,并经常参与各种传统活动,如舞蹈和音乐表演。
她们也擅长手工艺制品,如织布、编织和刺绣,这些手工艺品常常被认为是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鄂伦春族的独特文化?
鄂伦春族独特的语言文化
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无方言差别。鄂伦春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
语音①单元音在元音体系里占优势,在固有词里不出现复元音。元音分长短。有元音和谐现象。i、i:、e:、[、[:、o、o:、u、u:是一类(阴性元音),I、I:、E:、a、a:、C、C:、υ、υ:是另一类(阳性元音)。同一类元音按照一定规则在词里保持和谐,如atFυkυn“少”,[mUn“唇”,C:rlkta“肥料”,o:d[n“大绒”,ImUkF[“油”,υlgan“回声”.除了性属和谐以外,还有唇状和谐,如宾格附加成分有4种元音形式,加在含有不同唇状元音的词干后:algan-ma“脚”,[nIn-m[“母亲”,CrCn-mC“驯鹿”,mowon-mo“银子”.②辅音系统比较简单,有b、p、m、f、w、d、t、n、l、r、dV、tF、F、n、j、g、k、N、x等19个。辅音在词里出现的情况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不同于某些满-通古斯语,N可以出现在词首。如:Na:la“手”,鄂温克语为:na:la,满语为gala[kala].二是f和x作为一个独立的音位只出现在汉语借词里。p在早期汉语借词里,相当于汉语的f,如:pU:“伏(天)”.三是不仅状词,其他词的末尾也能出现比较多的辅音,如:a:wυn“帽子”,[:m“药”,In[N“白天”,bυg“鹿”,ulo:k“假”.四是语音结合时,发生较多的同化现象,如:n[k[b“打火石”+w[(宾格附加成分)>n[k[pp[(b把w同化为p,p又反过来把b逆同化为p)。
鄂伦春族的饮食丰富多彩,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过去鄂伦春人以野生动物肉为主食,以鱼和野菜、野果为辅助食品。大自然为鄂伦春族的饮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提供了品种繁多的美味佳肴。
上品美味——狍头
鄂伦春人视狍头为珍贵的美味佳肴,是待客的最高礼遇。勤劳纯朴的鄂伦春人十分热情好客,每当贵客临门,都要煮手把肉、清煮犴鼻子和飞龙汤,盛情款待客人。其中最为讲究的是请客人吃狍头肉,狍头肉的做法是将洗净的狍头放在吊锅子里,不加任何作料,单用白水煮,熟后捞出,趁热摆放在盘子上,主人抽出猎刀,把狍头按部位分切开来。主人将请客人随意用筷子挟选任何部位的狍头肉、口条,蘸盐水食用。鄂伦春人认为,用白水清煮的狍头肉比其它任何烹调方法都好,仍然能保持狍头肉味的淳香,还不失去原有的风味。
名菜犴鼻子
犴,学名驼鹿,是鹿科中较大的一种。犴的肉肥而不腻,尤其是犴鼻子是鄂伦春人待客的上等佳肴,也是名菜。吃犴鼻子有两种方法:一是将犴鼻子割下来,直接放在炭火中烧烤,待其毛皮烤焦后,用猎刀将毛灰和焦皮刮掉,用水清洗后,放入吊锅里,用清水煮4个小时左右,煮烂之后捞出,切块蘸盐水吃,味道别具一格;另一种吃法是将犴鼻子用温火煮烂,捞出晾凉,形成“胶冻”。用猎刀切成小块,摆在盘子里,蘸盐水吃,其味道清香扑鼻,使人胃口大开。
鲜汤——飞龙汤
飞龙,学名榛鸡。传说它是龙变成的,其体态较小,毛呈灰色,但起飞时声音极响。飞龙的吃法主要是熬汤。飞龙的做法十分讲究,首先要将锅擦洗干净,使其不沾一点油星。然后将洗净的飞龙剁成小块,放入锅中煮,约5分钟左右将汤从锅中倒出,加盐及葱末即可食用。还有一种做法是:一手拿着飞龙,另一只手不停地用勺子将锅里的沸水舀出来,浇在飞龙肉上,边浇边转,烫至六成熟时,再将整个飞龙连同葱末一块儿放入锅中,在沸水中煮5分钟即可食用。飞龙汤清淡,色白无杂质,喝起来更是清香可口,别有风味。
鲜嫩诱人的手把肉
手把肉是鄂伦春人最喜爱的佳肴之一。手把肉一般选用野兽的胸腔部分,如肋骨、胸骨、舌、心等,这种肉贴骨吃起来十分香。煮手把肉必须注意掌握火候,一般煮八成熟就捞出,这时的手把肉老嫩适度,肉鲜味美。捞出的肉盛在盆里,吃肉时每人一把刀割着吃,同时要蘸些盐水。盐水是用煮肉的汤调制的,里面放入少许盐,再撒些野葱之类的调味品,使肉的味道更加鲜香可口。如果舀上一碗肉汤,撒上盐及葱花,一边吃肉,一边喝汤,更是鲜香无比,且具有健身壮骨的功效。
风味独特的灌肠
灌血肠及灌香肠是鄂伦春人独特的饮食,亦是其待客的佳肴之一。
灌血肠,是鄂伦春很讲究的一种食品。其做法独特,味道鲜美。猎人猎获到犴、鹿和野猪之后,把胸腔打开,并用猎刀在肋骨上划几道,停放一小时左右,待鲜血慢慢积下来,上面便浮起一层透明的液体,这就是血清。然后将血清轻轻灌进收拾好的肠子里。并加上盐、野葱花等调料,将血肠系好口放入锅中煮熟,煮熟的血肠又白又嫩,是招待客人的上等佳肴。
灌香肠的做法是把犴肉、狍肉与野葱或老山芹菜一同剁碎,放入适量的盐,拌匀后灌入肠中,待煮熟后切着吃,其味十分鲜美,是待客的佳肴。
清香可口的肉干、肉条
晒肉干,其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肉切条放到锅里煮,待熟后捞出来切成小块,再放到锅里煮,并加入适量的盐、花椒、大料等作料。待肉煮烂并且水煮干后捞出来晾晒。晒的方法是:把肉放到用柳蒿编织成的帘子上,用木架将帘子支起来,并在帘子底下生火用烟熏干。晒干之后就可以装入皮口袋里储存起来。另一种晒法是把肉切成条晒成半干,然后用火熏烤,待烤熟干透之后再切成小块储存起来。这种方法加工的肉干香脆可口,肉干可以直接拿来吃,也可以做肉粥或炖汤吃。
晒肉条,其晾晒方法是将狍肉或犴肉切成长条,然后挂在一排排支好的横木上晾晒。为了使肉条干得快,还要在下面生一堆火,既是熏烤,又能驱赶苍蝇。这样晒出来的干肉条可储存半年左右,一般肉条多用来炖菜或用火烤着吃。其味道又香又脆,是鄂伦春人待客的上等食品,备受人们所喜爱。
鲜美的烤肉与烧肉
烧肉,一般是出猎在野外没带锅时,把切好的肉片放在炭火上烧,并不时地翻动,烧熟后即可食用。这种吃法与手把肉味道截然不同,又香又脆,且不腻人。
烤肉,也是在狩猎期间的传统吃法。一般将肉切成小块,上面撒上盐,然后用两端削尖的木棍把切好的肉穿上,插入火堆旁烘烤,待肉表面烤成焦黄,冒油并发出肉香味时即可,其味道十分鲜美。
生吃狍肝与狍肾
生吃狍子肝及肾是鄂伦春人独特的饮食习俗。鄂伦春人认为生食狍子的肝和肾,可以清热明目,滋补肝脏,强壮身体。每当猎人在山上猎获到狍子后,首先要打开腹腔取出肝及肾,用清水洗一洗或用雪擦一擦就吃。据说这一饮食习俗是祖先流传下来的。
清爽可口的骨髓油
骨髓油,在鹿、犴、野猪等大动物的腿骨里都有许多骨髓油,不仅好吃,而且营养价值极高。每当猎人猎到大动物时,都要把动物腿骨的肉剔光,放在火堆旁烤熟,或者放在锅中煮熟,然后砸碎取出骨髓来吃。而狍子前腿的骨髓油一般都是生吃,其味道清爽可口,香而不腻。骨髓油不仅有强身健体之功效,而且有护肤的作用,还可抵抗寒冷空气。
上等佳肴阿素纳
阿素纳是鄂伦春人十分讲究的一种传统吃法,是待客的上等佳肴。其制作十分精细,先将狍心、狍肺、狍里脊肉下锅,加入清水煮熟。捞出后将它们切成小块,与煮熟的狍脑拌在一起,再将葱末及盐拌进去。最后在锅里放上野猪油或熊油,烧热之后将拌好的肉丁放进去,快速爆炒起锅装盘。一份色香味俱全的阿素纳就呈现在你面前。阿素纳营养丰富,且抗寒耐饿。据说,吃上一顿,可以三天不吃饭。
十、燕族的传统文化?
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燕文化历史 悠久、丰厚博深,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断丰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并对中国 传统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研究燕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特点,了解燕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的关系,对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对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如何 吸收燕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其中的人文精神赋予新的内涵并使之得到升 华,充分发挥燕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建设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