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风俗文化的特点?
一、亚洲风俗文化的特点?
亚洲文化是9世纪下半期由北方的瓦里亚基人、南方的拜占庭开创的文化。
由于亚洲地区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文化的多样性很强,差异很大,几乎没有统一的“亚洲文化”。
所有的世界性宗教都诞生于亚洲,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在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之前,由于世界的经济重心在亚洲,所以大部分人类的技术成就都产生于亚洲。早在公元前3000年,亚洲人已经发明了烧制陶器和冶炼矿石,亚洲的苏美尔人首先发明了文字和系统的灌溉工程,中亚的游牧民族发明了马鞍、挽具和车轮,中国人发明了瓷器、马蹬、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并最早种植稻谷。印度人和阿拉伯人发明了十进位计算技术。亚洲各种地方性的医药技术即使今天也非常有效,还在很多地区使用。
西方和东方的许多乐器是有同一起源的,所以非常相似,如小提琴和二胡,吉他和琵琶,双簧管和唢呐,几乎相同的东西方笛子。其实这些乐器多数都是起源于中东地区。
中国、阿拉伯、印度等各亚洲民族的文化对世界文化有着巨大影响。
二、清朝文化特点文化观念的特色?
清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承古萌新,是这一个时期文化的特点。承古萌新:
1、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科技由发展而停滞;
2、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应运而生;
3、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主流;
4、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大型图书编纂成就突出,显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5、西学东渐,中外文化交流开始进入新阶段。
三、北京的风俗文化有哪些?
胡同和四合院
北京“京味儿”文化的最典型代表就是胡同和四合院。过去北京的胡同遍布京城,老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北京曾有胡同6000多条,若把这些胡同连起来,长度不亚于万里长城。现时,北京市内旅游热点均可见到装饰花哨的“黄包车”,主要供胡同游或观街景,特别适合逛北京老城区时租用,但价格不菲。一般游客亦可考虑自行车租赁服务,自由穿梭于老城区胡同中,体验北京平民文化生活,会有不少出奇不意的经历。
戏园
从中国戏曲发展历史来看,到清代初期,称为“雅部”的昆曲开始衰落,而称为“花部”的各地方剧种蓬勃兴起。因剧种增多、剧团增多,观众范围也扩大了,剧场也随之增多。清初许多私人宴集之所开始对外营业,称为“茶园”、“酒园”或“戏馆”。解放后,对北京旧戏院相继进行了重建,增添了许多新设施,使之面貌焕然一新,多数改称“剧场”。同时,兴建了一批新型剧场。解放后新建的第一个剧场是石景山剧场,建于1952年;新建的第一座歌舞剧剧场是天桥剧场,建于1954年。
四、浙江4个风俗文化及特点?
“解床”是岱山居民人生习俗,历史悠久,于宋朝流行本岛。解床又称祭床,祭床频率较高,在日常生活中安床、结婚、育儿、生病、丧葬都要祭床。但本地流行的解床是婴儿出生三天后的解床习俗。其因由母亲在月子里常规不能外出活动,产妇一月内经常伴随眠床中,所以对眠床的床公床婆要祭祀;其次为对婴儿的健康成长,长大有出息,祝愿母子平安等等,要谢床公床婆的恩典,由此形成婴儿出生三天的解床习俗。
舟山市地处杭州湾以东、长江口以南的浙江东北部,其丰富的海洋资源是当地民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而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孕育了独特的民间艺术,舟山锣鼓就是其中的代表。
台州乱弹原名黄岩乱弹,形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台州、温州、宁波、绍兴、金华、丽水等地区。台州乱弹有三百多个剧目,常演剧目号称“七阁八带九记十三图”,七阁包括《回龙阁》、《兰香阁》等,八带包括《鸳鸯带》、《挂玉带》等,九记包括《拜月记》、《白兔记》等,十三图包括《百寿图》、《双狮图》等。此外代表性剧目还有《三星炉》、《紫阳观》、《汉宫秋》、《连环记》、《长生殿》、《单刀会》、《五虎平西》、《阳河摘印》、《锦罗衫》、《紫金镯》等。
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江温州及其毗邻地区的一个曲艺品种,俗称"唱词"。因过去的艺人多为盲人,故又称为"瞽词"或"盲词"。它用温州方言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清代中期已见流传。历史溯源说起温州鼓词的渊源,先谈谈鼓词艺人流传着的关于"祖师爷"的-。艺人们说温州鼓词的"祖师爷"是唐明皇的叔叔。他从小聪明、善文能诗,谙音律。后因病瞽目,亲尝失明的痛苦,便教盲人唱鼓词以自误,于是民间便有鼓词。
五、北京宠物文化特点?
北京犬亦称北京狮子犬,原产于我国东北,满族称之为哈叭犬。
北京犬体型娇小,专供捧在手中玩耍,1000多年前就曾是皇帝的圣犬了。现在,此犬在世界名犬中备受宠爱,占尽风流,是最受欢迎的玩赏犬。
北京犬头部宽大,耳间平阔,口鼻皆短而有褶,扁平鼻,黑圆眼,耳下垂呈心形,长毛盖体,茸茸可亲,四肢短小,步态雍和,尾部上翘,尾毛向两侧散披,毛色多为白色、红色、黑色、黄褐色和花色等,身高20厘米上下,体重3~6公斤,此犬性情温和,相貌堂堂,是人们玩赏逗趣的好伴。
六、北京经济文化特点?
北京地区的经济与商贸文化具有明显的特色:以崇尚“仁、德、礼、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作为立身之本,从贾之源,在经商中坚持诚信为本、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冲破了儒家言义不言利的道德樊篱,建立起了重利尚义的价值观,恪守商业道德,不以利害义。
此外悠久的历史和京韵文化也打造了京商文化鲜明和独特的异质性:“和”文化造就了京商的平和和稳重,恬淡和安闲。
七、福州人有什么风俗文化特点?
千百年来流行于民间的风尚,习俗,基本反映出福州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传统
习惯、道德规范和精神风貌。是闽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鲜明标志。从历史沿革
的脉络看,福州风俗具有4个较为明显的特点:
(1)继承古越文化的遗风;
(2)大量接受古代中原文化的影响;
(3)受到宗教特别是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4)近现代以来,对海外文化的吸收。
在福州传统时令节俗中,迎春、接春、迎年等生动体现了古越遗风的履痕;而
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以及婚丧寿庆传统风俗中的合婚、定聘、禳寿
、正寿、开吊等和信仰民风中的关公诞、迎城隍、魁星诞、土地诞、鲁班诞等则明
显来自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福州民间对海上女神林默娘(
即马祖,俗呼马祖)和对陆上女神陈靖姑(即临水太后陈夫人,俗呼临水奶)的崇
拜和信仰,说明道教对福州民俗影响之深,尤其是数百年来在民间被尊为妇女、儿
童保护神的临水奶,几乎深入到民间的家家户广。信仰民风中的观音诞、地藏王诞
、泗洲佛、浴佛节等等则充分展示了佛教的渗透。佛、道两教在福州民俗中间付受
到信徒们的崇奉,往往一案同供佛、道两神位。相对而言,伊斯兰教对福州的习俗
影响较小。近代以来,在福州的生活习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脱鞋人
屋、灯展、花展等则生动地反映了福州人又善于汲收外来文化习尚的传统。福州风
俗在形成过程中,既具有吸收融汇外来习俗的融通力,又具有地域割据碎状性的排
他型。生活民俗中则出现同乡不同俗,信仰民风中既有一炉香供道、佛两教的现象
,又有"奉教"(指西方传来的天主教、基督教)是野教的排他型现状出现。福州风
俗蕴含着尊重传统又勇于开拓,留恋乡土又热衷于外出的奇异双向型,培育了众多
英才,使闽海乡贤辈出,诸如近代史上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引进
西方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思想家严复、中国翻译界奠基人林纾、中国近代史上
在南洋开辟"新福州"的著名华侨领袖黄乃裳等等。福州风俗,充分呈现着"东南山
国"与"闽海雄风"的封闭和开放双向交错的人文形态。
春节拜年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履端,是辞旧迎新之节,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
节日。早晨吃太平面(线面加2个蛋),象征一年太平。初一至初三,整肃衣冠向
家中长辈、亲友"拜年",讲吉利话。闹元宵正月十五,闹元宵,逛灯市。福州地区
初七以后,即盛行灯市,观灯和送灯。南后街专门出售各种纸制花灯,街道两旁,
屋槽之下,花灯高悬,琳琅满目。
过拗九正月二十九,是福州地区独有的节俗。煮糯米粥,配以红枣、红糖、
荸荠、桂圆、花生等佐料,谓"拗九粥",举家当早餐;出嫁的女儿也要送拗九粥给
父母,意为祝愿平安度过"九"这一关。清明扫墓清明节,祭祖扫墓,食品主要是菠
菠棵、光饼筹。
端午划龙舟五月初五,又称五日节。初一至初五主要活动是龙舟竞度;初五
中午"过节"要喝雄黄酒,吃花生粽和荷叶包。
七夕话鹊桥七月初七之夜是神话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间。福州地区在这个
节日普遍互相赠送蚕豆,以作结缘纪念。
中秋赏月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家人团聚吃月饼、饮酒和赏满月。旧时笙
歌达旦,谓之"待月华"。
重阳敬老九月初九,谓之重阳节,是敬老日。旧时民众登高、放风筝,热闹
非常。
冬至又称冬节。全家欢聚一堂搓粞为丸,福州话叫"搓丸",是团圆的意思。
过小年十二月廿四,也叫"祭灶"。家家户户打扫厨房,迎接新年,食品主要
是灶糖灶饼。
过年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又叫除夕,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全家团聚一起
,欢欢喜喜吃年夜饭,给小孩分压岁钱。过了"年",第二天即是春节。
八、东南亚风俗文化特点
在探讨东南亚风俗文化特点时,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这个地区丰富多彩的传统,还能深入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发展状况。东南亚地区由多个国家组成,包括泰国、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每个国家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
东南亚的多元文化
东南亚地区被誉为文化多元的地带,这里融合了不同国家、民族和宗教的文化元素。在泰国,人们崇尚佛教,尊重传统习俗,而越南则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影响,重视家庭和社区生活。菲律宾的文化中融合了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影响,印度尼西亚则拥有丰富的印尼文化和传统。
宗教与风俗
宗教在东南亚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信仰在这里广泛传承。泰国的曼谷是佛教的中心之一,寺庙、僧侣以及各种宗教仪式构成了当地独特的风景。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回教国家之一,清真寺遍布全境。
饮食文化
东南亚的饮食文化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和味觉享受。泰国的辣椒、柠檬草、椰浆等调料形成了独特的风味,越南的春卷、河粉、越南咖啡也备受推崇。印尼的烤肉、卤肉饭、咖啡、茶等美食也是当地人的最爱。
服饰和建筑
东南亚国家的传统服饰和建筑风格也展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泰国的传统服饰华丽多彩,反映出了当地人民的优雅和华丽。越南的传统服饰则体现了简约大方的特点,往往以素雅的颜色和设计著称。
文学与艺术
东南亚文学与艺术传承着悠久的历史,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泰国的史诗《拉玛雅纳》、越南的民间故事传统以及印度尼西亚的舞蹈音乐表演都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南亚风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东南亚风俗文化在不断传承与创新中蓬勃发展。传统节日、仪式、庆典等文化活动仍然保留着古老的痕迹,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元素,展现出时代的活力。
结语
通过了解东南亚风俗文化特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地区丰富多彩的传统与生活方式。东南亚不仅是一个美丽的旅游目的地,更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文化宝库,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品味。
九、探索傣族文化:风俗和特点
傣族概述
傣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一些邻近地区。傣族有着独特的风俗和特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服饰与外貌
傣族人民的服饰非常独特,男性通常穿着宽松的长袍和长裤,女性则穿着色彩鲜艳的低胸上衣和长裙。傣族人的外貌以黄肤色、高鼻梁和深陷眼窝为特点,这与傣族人的南方黄种人文化以及傣族人的居住环境有关。
节日庆典
傣族人民有很多传统的节日庆典,其中最重要的是傣族新年,即水灯节。每年农历四月,傣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水灯节庆典,人们穿着盛装,沿着街道放飞彩色风筝,点燃水灯,举行歌舞表演,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婚姻习俗
傣族的婚姻习俗也非常有意思。传统上,傣族人民会进行一种叫做“拉绣”(彩线)的婚姻仪式。男方会提前准备好彩线,然后邀请亲友一起前往女方家中,通过将彩线绕在女方身上,表示男方对女方的喜爱和承诺。傣族人民还有一种神秘的婚姻习俗,即“剃头仪式”,新郎和新娘在婚礼前剃光头发,象征新的开始和祝福。
饮食文化
傣族人的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多样,以米饭、糯米和红米为主食,常常配以烤鱼、火锅、热干面和腊肉等传统美食。傣族人民还擅长制作各种香蕉糕、椰子糕和竹筒饭等独特的糕点和小吃,让人垂涎欲滴。
佛教信仰
傣族人民多信奉佛教,佛教文化在傣族地区非常盛行。傣族人民会在许多重要节日前往寺庙祈福,进行香火祭拜,为家人祈求平安和幸福。此外,傣族人民还保留着一种独特的民间信仰,即傣族人相信波折树具有辟邪驱魔的作用,因此常把波折树种植在家门口或村庄附近。
结语
傣族是中国的传统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保留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和风俗传统。通过本文,我们对傣族人的服饰与外貌、节日庆典、婚姻习俗、饮食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对您了解傣族文化有所帮助。
十、北京宠物工作文化特点?
北京人饲养宠物的传统历史悠久,学问、讲究也多。确切地说,过去老北京人把所喜欢饲养和赏玩的种种动物多称为“玩物”,而很少用“宠物”一词。老北京人喜欢饲养的宠物实在是不少,大致分起来有四类,一是鸟类,二是虫类,三是鱼类,四是兽类。饲养宠物既是老北京人的一种嗜好,也是老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玩赏宠物之中得到的是一份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老北京人把养宠物当做一大雅事,是和弈棋、品茗、论画一样的雅事。
老北京养鸟的人大多生活悠闲。文人多养百灵、靛颏、红子一类;体壮者多养画眉;撂地卖艺者则多养交咀、“老西儿”一类。遛鸟不独是给鸟儿“放风”,主要在于驯鸟儿,教给鸟儿一些小技艺,并观赏、娱乐。北京人喜欢养鸟,除了图个乐儿外,还有养心健身的“作用”。过去有句话:“养鸟遛鸟,遛的是鸟,练的是人,心变宽了,体变壮了,日子过得就豁亮。”所以无论文人墨客、梨园名优、杏林国手,还是车夫、轿夫都有好养鸟的,只是贵贱不同而已。
北京人玩虫儿,主要玩蝈蝈儿和蛐蛐儿。北京人养蝈蝈儿有不少的讲究,一是要选上品的蝈蝈儿,讲究全须全尾儿、叫声悦耳;二是颜色正、品相好,一般多选黑、绿、青三种;三是要善动爱跳,越是活泼爱闹的蝈蝈儿越有人缘儿。北京人买蝈蝈儿时绝少买一只,而是买一对,一则是老北京人有成双成对的习惯,双为吉利数;二则是两只可以相互戏逗,叫得更欢。买回来的蝈蝈笼子大都挂在屋檐、门楣、窗前或院子的葡萄架或海棠树上。从此,蝈蝈儿的鸣叫就成了四合院里最动听的声音,一直能叫到立冬。
蟋蟀,北京人称之为“蛐蛐”,又名促织。民间有“促织鸣,懒妇惊”的俚语。蟋蟀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昆虫,老北京养蛐蛐、斗蛐蛐的用具极讲究,在冬至前用的澄浆罐,是用澄浆泥淀制成型、入窑烧制而成的。养蛐蛐,趣在蛐蛐的厮斗与鸣唱。一般的蛐蛐拼斗并不引人注意。自中秋节后至重阳节左右,一些专门养蟋蟀的,备好战场,随即下帖约人。请帖外皮写的多半是“乐战九秋”。蟋蟀的争斗,本是昆虫的一种自然本能,却往往掺入许多人的成分在其中。
享誉国内外的水中宠物金鱼,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金鱼是鲫鱼变种,因其色赤而鳞片闪烁若金,故名金鱼。在北京人的口语中,宫廷中四尾的珍贵金鱼称为“金鱼”,而其他的金鱼则被称为“小金鱼儿”,两者价格相差也甚远。有身份、有地位的主儿,家中养鱼专有鱼把式伺弄。老北京家庭养鱼的,一般以圆形三足缸或长方形玻璃缸为多,家庭富足者则用瓦盆饲养。因时间用的已久,盆内都有一层绿茸苔,观鱼更为艳丽。
在兽类宠物中,老北京人过去饲养较多的是猫和狗。老北京养猫讲究品种,大多以毛长者为贵。一般认为白者、黄者为上品,黑者、杂色者次之。此外,猫眼必以两色者为贵,名曰“雌雄眼”,俗说“爹一只,妈一只”,此为“波斯种”。但老北京人不喜欢养白尾猫,以为不祥。北京人认为养猫乃高尚之情趣,其来源多系亲朋间互相赠送,以为礼品。那时的老北京人不卖猫,还把卖猫、卖狗视为破产的象征。
北京人也喜欢养狗,但狗的数量要远远少于猫的数量,有钱人一般会在护国寺庙会的狗市上买观赏狗:袖狗、叭狗。袖狗仅一掌大小,然生性好斗,又叫“斗狗儿”,可藏于袖间,因此得名。这些人将狗置于桌案上观其争斗、撕咬,以博得一乐。普通老百姓在四合院里多养些小京叭、小柴狗,此外老北京人饲养的宠物还有鹰、龟、猴、鸡、鹅、隼等,但数量不是很多,只有对它们特别喜好的人才会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