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殡葬文化 > 正文

刀郎文化的演变历史及特点?

2024-07-26 15:01:13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刀郎文化的演变历史及特点?

13世纪,蒙古人兴起于漠北高原,他们征服了亚洲和东欧,建立了蒙古帝国。天山以南及中亚广大地区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察合台死后,蒙古宗王为了争夺继承权,引起了长期的军事纷争。从14世纪末到16世纪末的两百年间,察合台的封地(察合台汗国)分裂为许多互不统属的小王国和“地面”,相互征战。为了躲避战乱,人们纷纷外逃。其时的蒙古贵族是封建农奴主,他们大量掠夺贫民为奴,在自己的部落、庄园里从事劳动,充实自己的军队,刀郎人就产生于这些难民和奴隶。(在察合台时期,“刀郎”一词是“集中”、“成堆地聚在一起’’的意思。)他们不堪忍受欺侮,为了反抗压迫剥削和躲避战争的灾难,就逃到叶尔羌河下游平原荒无人烟的大漠胡杨林里,聚在一起过着自由自在的迂徙流浪生活,于是就有了“刀郎”的称谓。

刀郎人反抗压迫,争取自由幸福的信念,吸引了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穷苦人加入他们的行列,“刀郎”不断壮大。初时的刀郎人是蒙古杜格拉特部与维吾尔人融合而成,后来的刀郎人已并不限于某个民族的人了,而是各民族下层阶级的组合,并成了反抗统治者而自立的人的代名词。在漫长的岁月中,刀郎人在远离人世的荒漠旷野、原始胡杨林中狩猎游牧,或从事落后的农耕,与大目然作着不息的抗争,过着艰苦的生活。在闭塞的环境里,刀郎人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化、艺术和心理特征。到清朝初年,已与其他维吾尔人迥然有别。“此等回人,以迁徙为常,性与各城有异",已成为“回子中别一种了”(椿园《西域风土记》)。

阿瓦提县在叶尔羌河流域,叶尔羌河夏秋季节洪水泛漫,到处都是原始胡杨林和广袤的草地荒原。“胡桐杂树,漫野成林,自生自灭,枯倒相积,小山重复其闻,多藏猛兽。水草柴薪,实称至足。”(清朝肖雄《听园西疆杂述诗》)“今阿克苏之西,地名‘树窝子’,行数日程,尚在林内,皆胡桐也。”(清朝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卷三十五《木类胡桐泪》)便是对当时阿瓦提境内原始胡杨林的写照。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还习惯地称阿瓦提县为“树窝子”。林中和荒野、河沼草地上有老虎、野猪、狼、黄羊、马鹿、野骆驼、猪熊、狐狸、野兔、野鸡、野鸭、大雁、鹤类等飞禽走兽,“密林遮苇虎狼稠,幽径寻之麋鹿游”。这样的地方,自然成了刀郎人狩猎游牧的理想之地。15世纪末,刀郎人就开始在今阿瓦提县乌鲁却勒乡等地及叶尔羌河畔生活,后来随人口的增加,逐渐向北扩散,并从事农耕生产。

二、木材文化演变历史

木材文化演变历史

引言

木材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古至今,木材文化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发展。本文将探讨木材文化的历史演变。

古代木材文化

古代的木材文化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在古代社会,木材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制作、船舶建造等领域。古代人们对木材的认识和利用水平逐渐提高,木材在生活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

古代木材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木材的崇拜和赞美。人们将木材视为宝贵的资源,赋予其神圣和神秘的象征意义。木材在古代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世纪木材文化

中世纪是木材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木材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雕刻和绘画等领域。中世纪的建筑中,木材被用于梁柱、地板和框架的搭建,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世纪木材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木材行业的兴起。木材成为了重要的贸易商品,各地的木材交易市场繁荣起来。同时,木材工匠的技艺也得到了提升,他们的作品精美而独特。

现代木材文化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木材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现代木材文化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强调木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木材在建筑、家具、装饰等领域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但对木材的使用有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木材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与科技的结合。通过科技的进步,木材的加工和利用方式得到了革新,木材的性能也得到了提升。现代木材工业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生产出高品质的木材制品。

结论

木材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从古代到现代,木材文化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演变,展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我们应当珍视木材资源,推动木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文化与科学的历史演变?

对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了解,都要建立在对其历史的梳理之上,具体到中国文化,我们应该首先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这是我们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

从历史梳理的角度对中国文化史予以概括,这是我们总结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前提。

中国文化早期的源头以《易经》为代表,儒家也有“《易》为五经之首”的说法。据记载,伏羲在7000多年之前就创造了《易》。实际上,《易经》代表了中国先哲对宇宙和人生的理解。其中,《易经》中体现的变易思想、忧患精神、人与世界一体的体认等,都对后世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实际上是中国文化中重视德性和自觉的集中体现。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中国文化给出的表率就是建立在道德和觉悟的基础上实行的“禅让”,这种传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在讨论政治理想时,总是会把尧舜禹时期作为理想的代表。但是,建立在道德和觉悟基础上的人治,有着自身严重的局限,对于此,中国传统政治一直缺少足够的反思。

商周之际的时代变革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据《礼记》文献记载,中国的商代非常注重鬼神,社会事务的合法性都来自于鬼神意旨。据历史记载,很多看到商代问题的人,都尽力奉劝纣王改弦更张,可是纣王以“天命在我”的姿态,我行我素,最终被周取代。这种情况下,周代就面临着如何解释天命转移的问题。如果天命选择的是商,那么,周取代商就不具有合法性。这种情况下,周代的统治者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认为,天命确实存在,但是天命选择谁管理国家,要看这个人是否领悟天命,而领悟天命的表现就是德政,就是爱民。这就是《尚书》上所讲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是中国思想史的重大变革,自此后,中国思想文化没有走向神学,而是走向对人的重视,这与西方思想史有着重大分野。

到了东周时期,历史上称为春秋和战国,中央控制力明显弱化,诸侯国开始出现异心,“问鼎”这个词就出现在这个时期。尽管诸侯国还没有能够取代周王朝,但是各种称王争霸的战乱,可谓此起彼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政治稳定和社会一统,就成了当时面临重大时代问题。再加上中央政权控制的弱化,也为各种思想的出现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于是,百家争鸣应运而生。就其实质而言,所谓百家争鸣,不过是不同的思想家对乱世中国社会的回应和对病态社会开出的不同药方。儒家的重点在世间,尝试就如何重建和谐的世间秩序为儒家一直思考的中心问题。道家则关注到了宇宙和人生背后的规则——道的问题,就道和人的关系问题作出了深刻的解读。法家则是对如何有效的对人进行管控和激励作了自己的思考。面对春秋战国的乱世,兵家则对战争问题作了独到研究。这些研究,一方面呈现出了中国文化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在时代格局的演变中,每一种学说都在大浪淘沙的时代变局中接受检验。

在战国争雄的乱世中,以强调激励人的欲望为主要特征的法家思想成为秦代统一中国的利器。一利一弊,当国家统一之后,法家思想的局限暴露无遗。诚然,法家的刑和赏对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统一中国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对人性贪欲的利用是一个双刃剑。任何一个社会真正的长治久安,不仅需要一套好的制度,更需要人心的净化,需要人们心灵的安顿,对于此,法家的弊端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暴露。秦王朝统一后,本应该好好的与民休息,通过制度建设探索维护国家稳定的架构,同时通过教化心灵,实现人们心灵的安顿和和谐。可惜,统治者只是将个人的贪欲凌驾于国家之上,不懂得爱惜民力,更不懂得仁爱天下,最终在秦朝二世主政不久,一场农民起义的大火,燃烧了整个秦王朝的天空。历史证明,一个只讲功利,不懂得启发人心之中善良与真诚的文化和社会,一定不会长久。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认真反思历史,取消了秦代的严酷刑法,主张休养生息,给社会一个休养和生长的时间。汉代的这种政策,与对秦代的反思息息相关。经历了惠帝、文帝、景帝时期的发展,到了武帝的时候,整个汉代的国力已经今非昔比。这个时候,汉代的政治、文化、外交等等,都需要随之作一个调整。表现在文化层面,经过董仲舒等人的努力,儒家的文化终于成为统治者认可和推崇的文化。儒家能够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正统,表象上看是统治者的选择和当时儒家知识分子的努力,实际上与当时的政治、社会的需要和儒家文化内在的精神相关。儒家主张的那种仁爱、那种对秩序的尊重、那种对人性之善的启迪和教化,对于维系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价值,可以说,儒家对于世间秩序的思考,经历了秦汉之际的社会震荡之后,终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汉代末期,儒家的思想开始僵化,汉章帝时期主持的“白虎观”会议,将官方对儒家的解释神圣化,使之成为唯一合法和认可的标准,这实际上是扼杀了文化的活力。加上汉末之后的政治动乱,文化的价值开始混乱。统治者的行为,与其倡导的价值产生背离,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可能从内心深处认同统治者标榜的文化,这就给当时的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受儒家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在内心深处接受和认同儒家的文化观念与价值系统,但现实中统治者的行为恰恰有悖于儒家的价值观,这就导致了当时文化上的悖乱现象:很多知识分子,一方面放浪形骸,多做违背世俗的行为;另一方面心灵深处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灵魂深处认同这套价值。竹林七贤的阮籍等,都存在这个问题。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政治纷乱,各民族融和,也为各种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某种适宜的土壤。儒家、道家、佛家等文化,互相激荡、阐释和互融,为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

隋唐时期,中国政治统一,在魏晋文化融合的基础上,文化上也呈现出海纳百川的局面,各种文化气象万千。唐代的统治者对儒家、道家、佛家都报以尊敬的态度,这对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在这一时期,佛学开始出现飞跃的发展,各种宗派因机设教,异彩纷呈,创造了佛学繁荣发展的局面。针对佛学带来的挑战,儒学在理论框架、传承体系等方面,也要作出自己的解释体系,韩愈的“道统”说,就是这种背景的产物。

到了宋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经历了几百年文化的融合之后,开始显现出勃勃的创造力,理学和心学的出现就是很好的证明。理学以朱熹为集大成,心学以陆九渊为代表,二者看似有区别,实际上都代表了儒学和佛学互融之后的文化景象。应该说,儒学发展到理学和心学阶段,呈现出一个新的高峰,无论是理论体系,还是思考的深度,都是里程碑式的变化。

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黄昏到来,有清一代,中国政治走向保守,中国的文化也逐渐失去了生机勃勃的活力,开始逐渐出现走向僵化和琐碎,金石、考据等成了清代文化的特点。除了戴震等少数的思想家有批判精神外,更多的人不过是考据者的角色,缺少思想的原创、批判和反思精神。而在这一时期,西方的社会已经实现了从中世纪到近代转型,政治上的民主政治,极大的激发了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经济上的市场经济,大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共生,为社会的发展也提供了多种反思和反省的土壤。在这样的世界大格局中之下,中国的国运日渐衰微,一个夕阳西下的王朝,必然要经历一个苦难与挣扎的再生过程。在苦难面前,一个民族如何回应和认知时代的潮流,如何在苦难面前反思自己的问题,决定了这个民族发展的未来。

在新旧时代转换的挣扎中,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既由于世界大势的压迫,也源自挽救中国危亡的急迫,带着家国天下的赤诚,以各自的学科背景和视野来审视中国面临的问题,尝试就如何解决中国的困境提出自己的看法,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的“百家争鸣”。所谓的自由主义、科学主义、新儒家等等,都以各自的精彩和角度作出了各自的回答。这些思考尽管各有问题,但是我们分析今天中国文化问题的重要资源。

总之,中国文化历经几千年为绵延不息,任何对中国文化问题的思考与解答,都必须建立在对中国文化历史的梳理之上,都必须根植于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土壤,都必须明白中国文化思考了什么,面临的是什么,未来是什么,问题是什么,解答的思路是什么。任何一个民族,没有文化的根基和时代的格局,都不可能拥有未来。因此,在历史的坐标面前,我们在思考中国文化的问题时,应该清楚中国文化与时代潮流的关系,还要进一步思考中国文化可以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什么样的贡献。

四、传字的演变?

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文字记录是刻在兽骨和龟甲上的甲骨文,它们用于占卜和纪录。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不断发展演变,出现了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的书法形式。

而传递信息的方式也在不断改变,从手抄书到活字印刷,再到现代的电子媒体和移动互联网。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递信息,比如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这些不断变化的形式和技术,使得信息传递变得更加快速和方便。但信息传递的本质仍然是为了承载信息和交流思想,这在演变中是一贯不变的。

五、丑角的历史演变?

川剧丑角造型作为中国戏曲的地方戏造型之一,它在继承中华戏曲文化的同时,融合了巴蜀民间文化特点,形成了一种独具一格的造型艺术形式。

从秦汉时期的俳优、唐朝的苍鹘、元杂剧丑角到明清时期川剧丑角造型的形成与发展等,川剧丑角造型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对于丑角造型的历史生成状态,本文通过分析川剧丑角造型的文化底蕴,探讨川剧丑角造型中审美规范与独特形制,尝试以现代审美角度去解释丑角造型的本质特征与形式语言对代服饰设计的创新应用与启示,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是概述川剧丑角造型的发展历史,祭祀礼仪的出现、秦汉时期俳优的萌芽、隋唐五代参军戏的苍鹘、宋金杂剧的副净和元明杂剧与南戏融合的丑角形成等,综述川剧丑角造型的发展与衍变,为丑角造型的规范与形式提供基础。

二是分析川剧丑角造型的类型与设计内涵,根据剧目中角色的身份、地位、面貌、角色、性别区分丑角造型的类型,即丑角造型艺术的基本形态。

三是具体分析川剧丑角造型的规范与形式,从“摹仿”、“抒情写意”、“传神”、“虚实相生”四个方面来反映丑角造型的审美规范;并对川剧丑角造型的独特妆面进行分析,反映一个个鲜活有趣的丑角造型与审美文化精神坐标。

四是川剧丑角造型典型元素在现代服饰设计的应用分析,从服饰、妆面的图案与色彩、结构等元素在现代服饰设计体现的形式美感,表现出与人们生活的相关联性,也顺应着现代审美发展的趋势。

六、蜗牛的历史演变?

它的历史演变为:

1600多万年以前始祖蜗牛进化为锥形蜗牛

1亿年前山蜗牛超科进化为始祖蜗牛

1.4亿年前史前蜗牛进化为山蜗牛超科

5亿年前环节动物进化为史前蜗牛

5.14亿年线形动物进化为环节动物

7亿年前真核生物进化为线形动物

8亿年前多细胞生物进化为真核生物;

12亿年前前原生生物进化为多细胞生物;

15亿年前原核生物进化为前原生生物;

18亿年前光合作用的植物进化为原核生物;

35亿年前微生物进化为光合作用的植物;

36亿年前生物高分子进化为微生物;

七、保险的历史演变?

保险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为:保险源于海上借贷,中世纪,意大利出现冒险借贷,其利息和如今的保费有点类似,但因为利息太高而被废止,1384年,比萨出现世界上第一张保单,现代保险制度由此而诞生。简言之,保险从萌芽的互助形式逐渐发展成为冒险借贷,又从冒险借贷发展成为海上保险合约,再发展到海上保险、火灾保险、人寿保险等,并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保险。

1688年,英国建立“寡妇年金制”和 “孤寡保险会”等保险组织,使得人寿保险企业化。

八、州的历史演变?

01上古时代的州

早在上古时代,就出现了州这一名称,古人以“九州”代指汉地。最早记载了州的典籍,是《尚书·夏书·禹贡》。书中记载大禹治水时,分天下为九州。九州分别是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

但是,大禹时代的九州,并不是正式的行政区划,与后世的州不同,只是大致的地区称呼。《说文解字》中,记载“水中可居曰州”。大意上,是指古人习惯居住在靠近水边的地方,以州代表居住区域。

战国时人所作的《吕氏春秋》,对九州的地理位置,大致有了说明。河、汉之间为豫州,两河之间为冀州,河、济之间为兖州,东方为青州,泗上为徐州,东南为扬州,南方为荆州,西方为雍州,北方为幽州。从这里看出,九州是依据主要河流、东南西北方向来划定的。

上古时代的九州,是根据河流、四方划定的居民居住区域,九州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也没有设置专门管理一州的官职,因此,此时的州只是地理区域上的称呼,并不是正式的行政区划。

西周之时分封诸侯,神州大地上建立起一个个诸侯国,于是人们便用国来称呼地方。战国时出现郡、县这种正式的行政区划,郡设郡守,县设令长。秦统一六国时,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此时大家便直接用某某郡、某某县作为地名,州则不太使用了。

02从监察区到行政区划

到了西汉武帝时期,州这一古老的地区称呼,又重新登上历史舞台。汉武帝为了加强地方控制,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全国除京畿之外的地区,划分了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

此时的十三州,是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凉州、益州、幽州、并州、朔方、交趾。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职责是“以六条问事”,其中五条是针对监察郡守、尉、王国相,另一条针对监督地方豪强。

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办公地点),是作为中央的派出官,定期监察地方,汇报给中央。州也不是正式的行政区划,而是监察区。

东汉时沿袭了州刺史制度,作了一些局部调整,把朔方并入并州,交趾改称交州,又将司隶改称司州。刺史的权力比西汉时扩大了一点,有了地方选举劾奏权。

到了东汉中后期,刺史逐渐获得了地方行政权,有了固定治所州由此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划。黄巾之乱后,刺史又获得了领兵权,部分重要州的刺史改称“州牧”。又增加了雍州,汉末时总计十四州。

三国时十四州沿袭东汉,部分州的治所、下辖郡县范围发生变化。西晋时统一全国,又增加了几个州,合计十九州。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林立。有些政权,所辖地区,只有几个郡,为了提高官员的官阶,便将原来的一个州划分为好几个州,这样可以多安置几个刺史。

东晋时,为了安置北方来的侨人,朝廷又新设了很多侨州,如南徐州、南兖州等。于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州的数量迅速增加,而且,各个政权更迭频繁,设立的州郡县名目不一,行政区划十分混乱,层次和机构都过多。

03从郡县制到州县制

这种情况一直到隋朝统一时发生了改变。公元583年,隋文帝考虑到州的数量过多,有些州甚至比郡的范围还小,于是下令“罢天下诸郡”。取消了郡的建制,把东汉以来州郡县三级变成了州县两级,又合并了一些州县,使行政区划更加合理。

延续了800多年的郡县制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开始实行州县制。州下面直接辖县,此时州的地位下降,州刺史相当于原来的郡太守,大部分州刺史只能治民,没有军权。隋炀帝一度又将州改回为郡,但唐初又改回州县制。

唐太宗为了加强地方控制,又在全国划分了10道,设置按察使来监督道内各州刺史、县令。这有点类似于汉武帝设州部,道只是监察区,并非正式的行政区划。

宋朝基本上沿袭唐朝州县制,不过宋时州刺史,虽仍有这一官职,但并不是一州真正的长官。此时州的长官,是采用宋特有的差遣系统,“知某州事”,例如庐州的长官,称为“知庐州事”,简称就叫知州。一州除了知州,还有通判,用以监督知州工作。

宋朝与州同级的区划还有府、军、监。其中府主要设在要地,如东京开封府,北京大名府等。在后来,府的数量增加,地位也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州被改成府。此外,宋也效仿唐朝设立大监察区,称为“路”,一路辖数州,但路只是中央派出机构,并非地方一级政府。

唐宋之时,可以称之为天下遍州,州作为正式的行政区划遍布于全国各地。在今天城市中带州的名称,大部分都能在唐宋时见到。

04融入地名的州

宋朝之后,州作为行政区划,地位和数量均在不断下降。元朝时行政区划分五级,行省、路、府、州、县。州从原来的地方一级行政区划降至第四级,仅比县高。

到了明清时,地方行政等级,变成了省、府、县三级,府彻底取代了州,成为县之上的行政区划。只有部分特殊地区,才保留了州,剩下数量不多的州,分为直隶州和散州两种。直隶州直属于省,散州则和县一样属于府。

明清的州,尽管不再作为普遍的行政区划,但州这一古老的名称却被沿用下来,深深地印入老百姓的脑中,成为地名的一部分。很多府的命名中都带了州这个字,比如扬州府、徽州府、登州府等。

以上,州的名称可追溯到大禹时期,最初只是地理区域称呼,西汉时成为监察区,东汉时成为郡县之上的正式行政区划,隋朝时成为县之上普遍的行政区划,宋元时地位下降,到了明清时失去普遍行政区划的地位,但州的名称融入到地名之中,很多带州的地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九、方程的演变历史?

早在3600年前,古埃及人写在草纸上的数学问题中,就涉及了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公元825年左右,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曾写过一本名叫《对消与还原》的书,重点讨论方程的解法。

法国的韦达在16世纪除推出一元方程在复数范围内恒有解外,还给出了根与系数的关系。

十、汉的演变历史?

1.我们的汉字在经过将近6000多年的变化,他的演变历史过程是这样的: 甲骨文—— 金文 ——小篆——隶书 ——楷书 —— 行书——简体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至今

2.甲骨文现在已经不能考察了,现存能够考察的最早的就是金文了,也就是我们的战国之前的周朝,那时候还是有点像象形文字。

3.接下来是秦朝的小篆,我们知道,秦朝在一统天下之后,实行了文字跟度量衡的统一规划,也就是在那个事情,汉字又产生了一次改变

4.秦朝经过短暂的王朝寿命之后,迎来了汉朝的一统,以“汉”为朝代名称,自然要对字又产生了一个大变化。

5.汉代之后的魏晋,是一个文人倍出的时代,我们最为熟知的王羲之,陶渊明等就是在这个充满文化的时代诞生,颜真卿的楷书成为了代表。

6.到了宋代,又是一个文化璀璨的年代,那个年代首推小楷,对用毛笔写出来的效果也是转化不少。

7.汉字至今已经定型了,简体的汉字让我们更方便书写,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这个汉字本身的结构代表的意义。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