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殡葬文化 > 正文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2024-07-24 18:38:13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二、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式微?

传统文化没落?也许是,但那是站在当今看过去几十年的结论,风水轮流转,要用未来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文化。8090年代流行音乐最火,经典歌曲层出不穷,2000年后房子开始火,最近几年是小鲜肉最火。但是,细心的人们会发现,今年最火的电影是国产动画《哪吒》,身边练字的,学古诗的,喝茶的也越来越多,网上讲阴阳五行课程的老师也多了,连《周易》也被纳入社科院的博士招生,传统文化正在以全新的方式被逐渐兴起,未来20年将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生命力,虽有起伏,但一直传承不断!

三、你们如何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01

正确看待。传统文化是历史各个朝代,数千年的文化汇集而成,其中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值得继承的地方。同时也有很多需要客观看待,是好是坏,要保持自己的主见。发现其中的优点,也需要杜绝一些不好的东西。

02

顺应潮流。时代在不断的前进,我们既要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要顺应历史潮流。不能一味的坚守传统文化思想,固守其中而不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这样容易被历史所淘汰。

03

继承发展。传统文化有很多需要我们传承,并且不断发展的。传统的文化能够适应当代发展潮流,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我们拿来坚持利用,不能够的我们了解,知道就好。不能抛弃,也不能一味的继承。

04

取其精华。不管什么都有好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好的一面。传统文化亦然如此,所以,我们要取其精华,学习,继承,宣扬传统文化好的一面。同时,对于不好的一面我们可以了解,但不能固守,学会灵活对待传统文化。

05

敢于创新。时代在发展,历史在不断的更新变化。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既要继承其精华的部分,同时也要敢于创新,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在其固有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创新,这样才能顺应时代潮楼,顺应历史发展。传统文化才能永不过时。

06

宣扬教育。传统文化汇集了无数古人,无数朝代的智慧,同时也是我们所拥有的宝贵财富。我们不仅要继承,而且要宣扬教育我们的下一代,让传统文化能够一直流传下去,让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四、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秦腔?

秦文化的根源乃嬴秦文化,又称秦氏文化。而秦氏文化是历代秦氏先祖和秦族人在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所有秦族人、秦氏宗族及其相关组织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秦氏宗族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

秦文化是秦氏宗族文化进化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秦国地处西戎,长期经受社会环境与战争洗礼,受到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秦族人性格质朴、率直,性情坚强彪悍,做事敢作敢为,在艰苦的环境中善于嬗变和进取。那些人文因素,体现秦文化注重实效,讲求功利,勇于创造;为了实现目标,善于策划,精于组织,遵循法则,追求大和,并能够坚定不移地勇往直前,不容任何困难和力量的阻挡。秦文化的精神特质造就了“跨海内制诸侯”的强大秦国,为秦朝建立、统一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秦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历史内涵:

其一,跨越历史的伟大实践。从秦非子受封于秦地,到秦襄公建立诸侯国,再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国经历了37代君王、约678年的励精图治,几乎每个历史阶段都经受战争的严峻考验与社会的重大变革。秦文化就是在纷争频仍的社会动荡和改朝换代中,不断发展、提升,不断获得补充和完善,每个朝代都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定义。因此,秦文化是在前无古人、史无先例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艰难探索、反复实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通过世世代代秦国先祖把握发展机遇,主导社会改革,从横跨多个世纪的伟大实践中演变而成的,它曾走上历史的巅峰,成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最先进的文化。

其二,“海纳百川”的文化视野。秦国对外来文化一向采取包容的态度,从秦穆公开始就注重引进人才,吸收外来文化。至秦昭王时,博采众长,学术已出现“纳六国之士”的风气。而李斯《谏逐客令》所谓“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觉鼍之鼓,秦不生一焉”,以及“异国之乐者,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等等,这都是秦国融合各国文化的充分体现。秦始皇执政时期,注重吸纳礼乐,“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还御准吕不韦召集六国学子,编撰《吕氏春秋》,兼采各家学说,展示了“泰山不让土壤”的广阔视野。虽然曾出现“燔诗书,明法令,禁儒术”和“梵书坑儒”现象,但这只是推行政制的权宜之策,并未影响秦文化的兴盛和繁荣。

其三,“河海不择细流”的招贤纳才政策。从秦孝公建都咸阳之后的144年间,秦国一直是诸子百家的政治摇篮,“门户开放“乃秦国的优良传统。秦国大力从六国引进人才,大量吸收外部世界的新信息、新观念,如秦孝公时的商鞅,秦惠文王时的苏秦、张仪,秦昭王时期的范睢、蔡泽,秦始皇时的李斯、韩非、蔚缭、郑国等等,他们都是当时六国的名贤志士,“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他们均在秦国找到了实现其政治抱负的舞台,对当时的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秦国对待外来人才的宽容、开放政策,使咸阳成为当时人才云集的都城,秦国变成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最为强大的国度。

其四,“王者不却众庶”的社会改革。秦国从商鞅变法就开始建立“县制”,推行土地私有制,逐步废除分封制。其目的就是为了打击封建诸侯的地方势力,瓦解封建贵族和领主对土地的控制,准许民间自由买卖土地,让耕农合法占有田地。这一改革,推翻了自西周以来一直施行的“分土诸侯”制度,恢复了基层百姓的基本权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那些措施又继续延伸到皇族规制和“世卿世禄”制度,如始皇登基后,不循祖制,“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各级官员勋爵,均凭军功授予,以“功臣为诸侯”;直至始皇驾崩时,国朝不封皇后、不立太子,群臣百官均依制任命,各司其职。秦始皇以上“事不师古”的改革,充分体现他以“庶民社会”为本的治国思想,以及积极推动中国走向“君主法治”的政治理想,反映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和体恤“庶民”、亲善百姓的皇帝。

其五,亘古通今的政治变革。秦国在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贡献,在于它开疆扩土,收复西垂,经略巴蜀,开发南越,统一中国,并创制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它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创立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二是创立郡县制;三是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实施法治;四是推行土地私有制;五是实行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不仅实现了中国社会由封建割据向封建统一转变,而且他在这一转变中对每一个历史关节点的准确把握和驾驭、创立了影响中国社会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

五、如何发展殡葬文化,发展殡葬文化意义?

殡葬文化应该从关怀生命开始,人一生都要经历生老病死,死亡是必经之路,殡葬是生命的最后历程,以尊重生命,认识生命的自然。殡葬文化随不同民族各有差异,都应以亡者安乐,生者安心去做。

认识殡葬文化,也就认识生命本质,正面对待世间生死无常变化。

六、如何看待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偏激”?

  我认为并不偏激,他只是有着“怒其不争”的态度和对当时中国人的麻木、冷血的状态进行批判。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有这样的感情。这并不算偏激,只是他的题材多为此,他是爱国的,他想通过文字激情爱国人士的感情。当时的社会是动荡的,他针对的只是那些麻木不仁的中国人。这不是传统文化。他在《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中对私塾,至少是不批判的,更多的是怀念。还有提到他读《山海经》。这都能看出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支持。至少是不针对的。

七、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

辩论,你要保持头脑的清醒,学会举例子。在承接对手话语的同时在无形中抨击对手,将你的观念深入到对手还有周围观众的心里。

1。传统文化是经过时间的检验而流传下来的。它是经典中的精华。

2。流行文化之所以能够流行是因为它的新颖。而长江后浪推前浪,它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的发展和延伸。只是它有待于时间的考验。

3。传统文化反应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现代的一个基础。万物都必须有它的本源。

4。流行文化是在适应现代生活的发展而产生的。它说明了时代的进步。

5。传统文化的复兴在于它独特的经久不息的魅力。它那种能够让人心神合一的特有能力。

6。现代文化在于它的活力。让人们拼搏向上的奋发。

八、怎么认识中国传统殡葬文化?

传统文化本来就是要“取之精华,弃之糟粕”,而殡葬文化近年来都是备受诟病困扰的,而我还是觉得其有“光芒”的一面

中国人向来就讲究“仁义”,“厚德”,“天大地大,人死为大”,很平常的一个老百姓,生前默默无闻,人死饭门开,就算平时跟他有过节的,有怨恨的,不用请!大家都自觉过来帮忙,风风光光的为他操办一场葬礼!

殡葬习俗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孝道文化,孝文化是我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代有,“守孝三年不出门”,为官者也要“带冠丁优”!而现在也是,不管在哪里工作,一旦家中老人病故,同样千里奔丧!百善孝为先,一场丧事,就是后代子孙行孝之大礼,规模,排场自不必说,单看守灵、扶灵、哭丧的动作,神态就是这份孝心最好的体现!

还有就是里面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传统的灵屋制作人,濒临失传的手工技术,小时候见过,里面骨架是用竹篾搭建,外面是用纸糊,图画全部是手绘,形式有大五居房,江南四合院……结构紧凑,精致。连房内的桌椅,茶杯,香火堂上的贡品,对联,都依稀可见,整个布局美轮美奂,绝对的艺术精品,是集画工、裱纸匠、篾匠各种技艺的完美结合。现在虽然殡葬用品也有,但是加入了现代元素,用电脑设计,喷绘,看起来就失去了他原有的意义和美感!

再一个就是传统的“唱孝歌”,也是在极力抢救的特色文化,我们老家俗称“闹丧歌”,由鼓手和歌手配合完成,歌词大多是历史故事,传记,乡间流传的手抄本,资历高的歌手都是即兴出词,自编自唱,大多都是歌颂死者,劝诫生者……,要获得较好的唱功,必须得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有个好嗓子,音调韵律一定把握得当,多学习,才是一个好歌手,鼓手呢,沉稳,有耐性,击打有节奏感,鼓声,歌声此起彼伏,让漫漫长夜守灵人才不寂寞。

如下是我们老家倒鼓歌节选

“……倒鼓莫往东方倒,东方不是倒鼓场,木德星君他在位,手提花鼓往南方;

倒鼓莫往南方倒,南方不是倒鼓场,火德星君他在位,手提花鼓往西方;倒鼓莫往西方倒,西方不是倒鼓场,金德星君他在位,手提花鼓往北方;倒鼓莫往北方倒,北方不是倒鼓场,水德星君他在位,手提花鼓往中央;倒鼓莫往中央倒,中央不是倒鼓场,土德星君他在位,手提花鼓往扬州;倒鼓就往扬州倒,扬州才是倒鼓场磨,扬州地方多热闹,日里杀猪夜杀羊,日里杀猪千百口,夜里杀羊无数双,猪毛堆成如山岭,羊毛塞断九条江,磨利刀仔杀了鼓,你归阴去我归阳……”

九、如何看待鲁迅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其实要说态度,必须要说背景!

那是一个极有可能亡国,灭族的时代!而且留给民族的时间不多了!所有的爱国有志志士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求国,希望通过各种手段改良或者改革!鲁迅留学日本,学习西医,发现单一领域的学习很难在民族强盛里起到太大的作用!需要光大人民群众集体觉醒,从方方面面向西方求学!但大部分民众依然是麻木不仁,阿谀我诈,整体社会依然是人吃人!

重病需下猛药,矫枉需过正!所以是对所有名族孽根性的的否定!

十、年轻人如何看待传统丧葬文化?

觉得是折腾活人,人死了再怎么做都没有意义,何况都是带着迷信色彩的比较封建迷信的葬礼,实在是劳民伤财,简简单单的有个悼念仪式足够了!

在我们那儿一个人去世了,放个几千万把块钱的烟花爆竹很正常,甚至更多,大家都知道浪费,可大家都要那么去做,这就是风俗!既然都去做,你不做会被认为是不孝。

在城市,人死后的尸体会被送至殡仪馆赤裸冰冻存放,一般会在三天之内举行悼念会,悼念会需要布置灵堂,灵堂的四周要排满花圈,死者的亲戚朋友可以前来悼念,再见死者最后一面,表达自己的哀思。悼念会后,人们要用“专用车”将尸体运送到火葬场进行火葬,尸体经大火焚烧后只剩下灰烬,骨灰则由亲人处置,一般是将骨灰放置在墓园内。

而农村有很多老人接受不了火葬,他们受中国传统风俗的影响,一般想要选择土葬。在过去农村丧葬的仪式是复杂的,分为倒头纸,入殓,告庙,报丧,破孝,设灵棚,请厨,泼汤,破土,起灵,摔老盆,路祭,安葬,圆坟和居丧。农村坚持丧葬习俗,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但这并不能说他们思想落后。

土葬是我国汉族过去最常用的丧葬方式之一。因为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土葬是过去汉民族常用的丧葬方式。而且在我国神话传说中,人是由女娲捏土造成的,人们认为人既由土而来,死后也应回到土去,所以他们更愿意接受土葬,而对火葬有着抵触。

但是,现如今,为了节约土地,也为了杜绝疾病的蔓延,政府规定,除了几个少数民族之外,其他的人都要举行火葬,这与人们传统的风俗是不同的,虽然响应国家号召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对于一些老人而言,这些是令他们很难接受的。本来你习以为常,传承了几千年的习俗却被强制改变,自然是一时很难令人接受的,所以现在有些老人宁愿被罚款,也要坚持土葬,而年轻人为了满足老人愿望,也不会拂了他们的意,所以至今土葬也很难杜绝,但未来会有更好的实施吧。其实,国家这样做也是对的,我们应该在老人还在世时,多尽孝道,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在他们死后真诚哀悼,以节俭的方式寄托哀思。

俗话说:“十里习俗不同”,各地和各地的习俗不同,所表现的礼节也不同,谁也无法给你说好,你可以多问你妻子,他可以成为你最好的老师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