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提倡孝道源自于中国什么文化的特点?
一、中国提倡孝道源自于中国什么文化的特点?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二、孝道文化的意义?
“孝”的意义: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做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要求。在中华文明史中,孝文化以其强劲的活力历久弥坚、世代传承。子女对父母尽孝道,是一种基本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础。孝是天经地义的人类本性。孝的真谛是:“报本思源、尊重生命、图谋发展”。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慈爱的一种回报。
三、怎么认识中国传统殡葬文化?
传统文化本来就是要“取之精华,弃之糟粕”,而殡葬文化近年来都是备受诟病困扰的,而我还是觉得其有“光芒”的一面
中国人向来就讲究“仁义”,“厚德”,“天大地大,人死为大”,很平常的一个老百姓,生前默默无闻,人死饭门开,就算平时跟他有过节的,有怨恨的,不用请!大家都自觉过来帮忙,风风光光的为他操办一场葬礼!
殡葬习俗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孝道文化,孝文化是我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代有,“守孝三年不出门”,为官者也要“带冠丁优”!而现在也是,不管在哪里工作,一旦家中老人病故,同样千里奔丧!百善孝为先,一场丧事,就是后代子孙行孝之大礼,规模,排场自不必说,单看守灵、扶灵、哭丧的动作,神态就是这份孝心最好的体现!
还有就是里面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传统的灵屋制作人,濒临失传的手工技术,小时候见过,里面骨架是用竹篾搭建,外面是用纸糊,图画全部是手绘,形式有大五居房,江南四合院……结构紧凑,精致。连房内的桌椅,茶杯,香火堂上的贡品,对联,都依稀可见,整个布局美轮美奂,绝对的艺术精品,是集画工、裱纸匠、篾匠各种技艺的完美结合。现在虽然殡葬用品也有,但是加入了现代元素,用电脑设计,喷绘,看起来就失去了他原有的意义和美感!
再一个就是传统的“唱孝歌”,也是在极力抢救的特色文化,我们老家俗称“闹丧歌”,由鼓手和歌手配合完成,歌词大多是历史故事,传记,乡间流传的手抄本,资历高的歌手都是即兴出词,自编自唱,大多都是歌颂死者,劝诫生者……,要获得较好的唱功,必须得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有个好嗓子,音调韵律一定把握得当,多学习,才是一个好歌手,鼓手呢,沉稳,有耐性,击打有节奏感,鼓声,歌声此起彼伏,让漫漫长夜守灵人才不寂寞。
如下是我们老家倒鼓歌节选
“……倒鼓莫往东方倒,东方不是倒鼓场,木德星君他在位,手提花鼓往南方;
倒鼓莫往南方倒,南方不是倒鼓场,火德星君他在位,手提花鼓往西方;倒鼓莫往西方倒,西方不是倒鼓场,金德星君他在位,手提花鼓往北方;倒鼓莫往北方倒,北方不是倒鼓场,水德星君他在位,手提花鼓往中央;倒鼓莫往中央倒,中央不是倒鼓场,土德星君他在位,手提花鼓往扬州;倒鼓就往扬州倒,扬州才是倒鼓场磨,扬州地方多热闹,日里杀猪夜杀羊,日里杀猪千百口,夜里杀羊无数双,猪毛堆成如山岭,羊毛塞断九条江,磨利刀仔杀了鼓,你归阴去我归阳……”
四、为什么只有中国宣扬孝道文化?
中华孝道文化,源自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并将自然规律运用到人及社会活动上,产生了孝道文化。古人讲: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说明孝道是遵循自然规律的体现。
至于这种自然规律是如何发现的?为什么别的民族没有?那是因为中国是一块神圣的土地,孕育出很多高智慧的圣贤们,也展示了我们的祖先对自然规律大道奥秘的认识高度。
五、传统孝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慈爱的一种回报。
六、中国人提倡孝道源自于中国什么文化?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文化源远流长。
“孝”字最早见于商代卜辞“孝”,由“老”与“子”的上下结构会意字而成,意思是青年人扶着老年人。引伸为老少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西周时期,孝的观念已相当流行。春秋至汉代已流行的《逸周书》的“宝典解·第二十九”记载有周文王对周公旦谈到“九德”,其中就有“孝子畏哉,乃不乱谋”的语句。“官人解·第五十八”章中,周公旦说到鉴别人的品德,可从父子关系方面着眼:“父子之间观其孝慈”。铸在金属器皿上的文字也不少:如仲自父须上有“用享用孝于皇祖、文考”。兮仲钟上有“用追孝于皇考已伯。”
《诗经》上有关孝的记载更加丰富:《周颂·闵予小子》有“于乎皇考,永世克孝。”诗中反映周成王丧中将即政,朝于宗庙时,内心的忧虑,表示对逝世的父亲要永表孝心。
《小雅·蓼莪》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报。”这是人民苦于兵役,不能赡养父母时的哀叹,诗中唱出儿辈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其他还有“永言孝思,孝思则维”、 “率见昭考,以孝以享”等内容。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孝”的概念范畴着重在“亲情”方面,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孝义有了新的认识。
孔子将孝与礼结合起来,说对父母长辈,应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又说:“今之孝子,是谓能养。天下犬马,皆能有所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如果只是供养父母,动物也能做到;对父母不是发自内心的尊敬,不是同动物一样吗?
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更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韩非子认为:孝应“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孝”的意义已被扩大:广度上,“孝”应推广为社会道德伦理,深度上,“孝”不只是种感情牵系,而应见之于行动。
七、传统孝道文化的利与弊?
孝道是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也是儒家思想和文明社会的精华,同时也是佛道宗教信仰的基石,是人与动物区别所在,更重要的是孝道能体现生命的意义和天伦之乐。
如果连起码的孝道都没有,人老无所依,病无所养,在寂寞孤独痛苦中煎熬,在饥饿伤心中死去,这样的人生还有意义吗?我们对这样的晚年生活不后怕吗?所以说大力提畅孝道文化是非常必要的,这既是为了老人的幸福,也是为了人类和谐自己的将来。
八、现实社会下中国孝道文化有什么特点?
现实社会下的中国的孝道文化与古代中国的孝道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除了人们本身的自主性之外,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由于儒家对孝道的推崇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以农耕为主的原因,同时中国古代的政治结构也是家国天下,统治阶级对血脉传承的宗族有着非常高的重视,这就造成了孝道在中国被推崇到极高的层次并拥有完善的风俗习惯。
然而现实社会下中国的孝道文化在中国近代和现代的文化革新中,摒弃封建糟粕、讲自由民主的同时,物质的不断丰富让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出现了偏差,很多孩子变的自私、叛逆、以自我为中心,同时又把家庭当作自己可以肆无忌惮的基础,使很多家庭为此背负沉重的负担,其实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现在的人们太现实而不务实,高等院校成了权钱交易的集散地,而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学子很多并没有成为社会之光,甚至连自己的人生该是什么样子的都不知道,古代教育讲究“传道授业”,而传道是先于授业的,这一点被现实社会严重的忽视掉了,因此关于孝道的文化基本上大家都知道,却从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践行,我想这是现在孝道文化最大的悲剧。
九、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孝道仁道?
孝道与感恩文化
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体系。
人间有三大真情:亲情、友情、爱情。如今,亲情缺认、友情缺位、爱情缺真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亲情方面出现的“六亲不认”的不孝与不感恩现象导致的问题已构成社会问题,影响了人际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建设的进程与质量。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的最基本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传统美德形成的基础,也是政治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基本元素,也是当今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所以,给予我国孝道文化以科学和现代的诠释,对当下公民教育大有裨益。
十、为什么中国文化如此强调孝道?
这个概念很大,我才疏学浅,只能简要论述一点个人理解。
社会稳定需要。
费孝通在他的作品《乡土中国》中曾经论述过这个问题。
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子孝父,父爱子,来维持一个差序格局社会的稳定。先以理法约束,而后再通过这个孝上升到国家中臣子对君主的忠。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就是一个推己及人的状态,就像一个石子投进水中,然后水波顺着中心往外扩散。而处于中心的就是“我”这个概念。
而在传统社会中,“我”是通过“父”而存在,父再把他的经验,传授与我,引导我如何生存。并保护我的成长。而我再进而传授给自己的子女,来维持血脉的代代传承。而在其中,父的权威便慢慢构建。假如我不听从权威,不孝敬父,不跟从过来人的经验,可能会导致这个格局的崩溃。毕竟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大多人世代都是生活在固定的土地上。假如我不跟从父的权威与经验,导致动荡与变迁,进而影响子女,这无疑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毕竟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在乡土社会中,维持农业的稳定往往能保障国家的安定。如果人民有饭吃,谁愿意揭竿而起去起义。所以孝这个概念便格外的重要。
而家再往外推便是国,国是由无数个家组成,家不稳定,国也就不稳定。家稳定的根源便是孝,而儒家通过父子与君臣的类比,进而将两者的概念捆绑转化,然后孝便成为父权专治,而忠便成为君权专治。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便是把这个概念上升,让帝王的权力通过孝的概念取得一个合法的地位。也就是说建立了一个理论纲领来指导人民忠君爱国。让军权有了一个合法的地位,以此来进一步加强封建君主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