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殡葬文化 > 正文

古老的昙石山文化简介?

2024-07-08 02:11:18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古老的昙石山文化简介?

 昙石山文化距今四五千年,以闽候昙石山遗址为代表,以闽江中下游为中心,连接闽台两省,是福建古文化的摇篮,先秦闽族的发祥地。

它的出现,惊现了不为人知的先秦闽族文化,将福建文明史由原来的3000年向远古大大推进了一步。

昙石山文化作为福建的地域文化,与台湾岛的古代文化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经过专家考证,其中中层文化与台湾高雄的凤鼻头第三、四期贝丘文化有不少相似之处,通过碳14测定的年代也大致相当,而其中彩陶、有段石锛和拔牙习俗十分接近。

这表明当时闽台两地的居民已经有了密切的往来和联系。

昙石山文化的探索对两岸古代文化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昙石山遗址保护和博物馆建设工程总投资1亿多元,遗址已考古发掘8次,目前仍有三分之二尚未挖掘。

博物馆主馆区展示昙石山文化特色主题的遗址考古实物内容,南侧的古民居建筑修复后将陈列喜寿婚庆、家庭劳动等清至近代民俗文物,在模拟考古,陶器作坊,复原古屋区观众可以参与考古实践,在馆区东北端、南端和昙石山山顶,设置标志性雕塑和艺术群雕,反映昙石山人的生活、劳作等场景。

考古现场展示将再现考古发掘现场原貌。

二、昙石山文化街区要门票吗?

昙石山文化街区要门票,但60岁以上免门票。

三、如何发展殡葬文化,发展殡葬文化意义?

殡葬文化应该从关怀生命开始,人一生都要经历生老病死,死亡是必经之路,殡葬是生命的最后历程,以尊重生命,认识生命的自然。殡葬文化随不同民族各有差异,都应以亡者安乐,生者安心去做。

认识殡葬文化,也就认识生命本质,正面对待世间生死无常变化。

四、福州昙石山遗址怎么样?

昙石山文化遗址位于福建省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发现于1954年1月,先后进行8次发掘,发掘面积达2000平方米,共发现墓葬89座、陶窑9座、壕沟2条,出土大批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以昙石山遗址命名的昙石山文化,分布于闽江下游,直达沿海地区,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先秦时期闽台两岸海洋文化的源头。

五、闽侯昙石山中学怎么样?

闽侯县昙石山中学(Minhou Tanshishan Middle School),是闽侯县教育局主管的一所公办初级中学,是闽侯县文明校园、国家安全教育示范校、省级平安校园。

闽侯县昙石山中学创办于2012年,原于闽侯县第一中学校园内办学,后于2017年9月迁至闽侯县甘蔗街道滨河路新校区。

2019年确定为福建省,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5A平安校园

六、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开闭馆时间?

福建昙石山博物馆每周二到周日上午九点开馆到下午四点闭馆,每周一闭馆。

七、闽侯实验中学和昙石山中学哪个好?

昙石山中学好一点

闽侯县昙石山中学(Minhou Tanshishan Middle School),是闽侯县教育局主管的一所公办初级中学,是闽侯县文明校园、国家安全教育示范校、省级平安校园。

闽侯县昙石山中学创办于2012年,原于闽侯县第一中学校园内办学,后于2017年9月迁至闽侯县甘蔗街道滨河路新校区。

2019年确定为福建省,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5A平安校园。

八、殡葬礼仪文化包括哪些?

殡仪礼仪有很多,其主要包括下面这十个方面:

1.停尸仪式

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

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仪式

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做‘七’仪式

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

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入敛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丧服仪式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

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请人帮哭的习俗

10.下葬仪式

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九、石山镇的文化教育?

石山镇政府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石山镇的基础教育在凌海市地区处于前列,教学质量远近闻名,辖区内中小学校共9所,教职员工四百余人,学生近四千名,凌海市第三高级中学位于石山镇镇中心,每年为国家培养大学生近四百人,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学生摇篮。近几年石山派出所、石山工商分局等有关部门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了联合整治,还学校一片湛蓝的天空。石山镇政府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2005年投资10万元对石山镇初级中学2300平方米教学楼进行了维修。

十、怎么认识中国传统殡葬文化?

传统文化本来就是要“取之精华,弃之糟粕”,而殡葬文化近年来都是备受诟病困扰的,而我还是觉得其有“光芒”的一面

中国人向来就讲究“仁义”,“厚德”,“天大地大,人死为大”,很平常的一个老百姓,生前默默无闻,人死饭门开,就算平时跟他有过节的,有怨恨的,不用请!大家都自觉过来帮忙,风风光光的为他操办一场葬礼!

殡葬习俗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孝道文化,孝文化是我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代有,“守孝三年不出门”,为官者也要“带冠丁优”!而现在也是,不管在哪里工作,一旦家中老人病故,同样千里奔丧!百善孝为先,一场丧事,就是后代子孙行孝之大礼,规模,排场自不必说,单看守灵、扶灵、哭丧的动作,神态就是这份孝心最好的体现!

还有就是里面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传统的灵屋制作人,濒临失传的手工技术,小时候见过,里面骨架是用竹篾搭建,外面是用纸糊,图画全部是手绘,形式有大五居房,江南四合院……结构紧凑,精致。连房内的桌椅,茶杯,香火堂上的贡品,对联,都依稀可见,整个布局美轮美奂,绝对的艺术精品,是集画工、裱纸匠、篾匠各种技艺的完美结合。现在虽然殡葬用品也有,但是加入了现代元素,用电脑设计,喷绘,看起来就失去了他原有的意义和美感!

再一个就是传统的“唱孝歌”,也是在极力抢救的特色文化,我们老家俗称“闹丧歌”,由鼓手和歌手配合完成,歌词大多是历史故事,传记,乡间流传的手抄本,资历高的歌手都是即兴出词,自编自唱,大多都是歌颂死者,劝诫生者……,要获得较好的唱功,必须得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有个好嗓子,音调韵律一定把握得当,多学习,才是一个好歌手,鼓手呢,沉稳,有耐性,击打有节奏感,鼓声,歌声此起彼伏,让漫漫长夜守灵人才不寂寞。

如下是我们老家倒鼓歌节选

“……倒鼓莫往东方倒,东方不是倒鼓场,木德星君他在位,手提花鼓往南方;

倒鼓莫往南方倒,南方不是倒鼓场,火德星君他在位,手提花鼓往西方;倒鼓莫往西方倒,西方不是倒鼓场,金德星君他在位,手提花鼓往北方;倒鼓莫往北方倒,北方不是倒鼓场,水德星君他在位,手提花鼓往中央;倒鼓莫往中央倒,中央不是倒鼓场,土德星君他在位,手提花鼓往扬州;倒鼓就往扬州倒,扬州才是倒鼓场磨,扬州地方多热闹,日里杀猪夜杀羊,日里杀猪千百口,夜里杀羊无数双,猪毛堆成如山岭,羊毛塞断九条江,磨利刀仔杀了鼓,你归阴去我归阳……”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