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殡葬文化 > 正文

祭祀属于什么礼仪文化?

2024-07-06 01:52:20  来源:网络   热度:

一、祭祀属于什么礼仪文化?

祭祖属于古代五礼中的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祭祀先祖,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除、清、九、盂),是汉族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 [1] 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

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灵。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习俗。

二、殡葬礼仪文化包括哪些?

殡仪礼仪有很多,其主要包括下面这十个方面:

1.停尸仪式

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

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仪式

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做‘七’仪式

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

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入敛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丧服仪式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

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请人帮哭的习俗。

10.下葬仪式

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三、实用殡葬礼仪及祭祀文书

实用殡葬礼仪及祭祀文书

殡葬礼仪是人们在丧失亲人后举行的仪式,是表达哀悼之情、送别逝去亲人的一种方式,也是对逝者表示敬意和尊重的一种方式。正确的殡葬礼仪能够给亲朋好友带来安慰和慰藉,也可以帮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息。

为了帮助您正确地举行殡葬仪式,下面列举了一些实用的殡葬礼仪及祭祀文书,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殡葬仪式流程

  1. 告别仪式:告别仪式是殡葬仪式的重要环节,能够让家人和朋友有机会与逝者道别,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哀悼之情。
  2. 火化仪式:火化是传统的殡葬方式之一,通过火化将逝者的遗体还给大自然,释放逝者的灵魂。
  3. 告别追思会:追思会是为逝者举行的一次集体纪念仪式,参与者共同回忆逝者的生活点滴,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
  4. 安葬仪式:安葬是将逝者埋葬在地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安葬仪式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和程序,以示对逝者的尊重。

每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目的,遵循正确的流程可以让所有参与者在这个艰难时刻感到安慰和安心。

殡葬祭祀文书

祭祀文书是指在殡葬仪式中使用的一些书面文档,用于记录仪式的相关信息和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思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殡葬祭祀文书:

  • 祭文:祭文是向逝者表达哀思和怀念的文字,通常包含对逝者生平、事迹和品德的赞美。祭文可以由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撰写,以表达对逝者的深切感情。
  • 祭词:祭词是在告别仪式或追思会上朗读的祭文。参与者可以通过朗读祭词,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敬意。
  • 挽联:挽联是挂在灵柩上或丧家门口的横幅,通常由四句对仗文组成。挽联的内容可以表达对逝者的缅怀和安慰,起到安抚家属和悼念逝者的作用。
  • 追思文集:追思文集是在追思会上发放给参与者的一本纪念册,用于记录逝者的生平事迹、家庭背景和亲友寄语等内容。

这些祭祀文书不仅可以帮助家人和朋友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也可以记录逝者的生平事迹,供后人缅怀和纪念。

遵循传统与个人化

举行殡葬仪式时,我们既要尊重传统礼仪,也要考虑到逝者和家属的个人意愿。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可以做一些个人化的安排,以满足家属和逝者的需求。

比如,在追思会上安排一段回忆逝者的视频或录音,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逝者的生活和为人;或者使用特别定制的祭祀文书,表达对逝者的独特情感。

无论是传统的殡葬仪式还是个人化的安排,都要以尊重逝者和家属的愿望为前提,并且与专业的殡仪服务机构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

总之,正确的殡葬礼仪及祭祀文书可以帮助家人和朋友在丧失亲人后找到安慰和宽慰,也可以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息。遵循传统礼仪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逝者和家属的个人意愿,让仪式更加温馨和有意义。

四、祭祀礼仪?

祭祀是很注重礼仪的,首先注意穿着打扮,要与祭祀的情景相符,其次要以合适的姿势进行叩头参拜,然后点蜡烛上香,最后就是燃烧纸钱。

五、上海祭祀礼仪?

1.哭丧:据说哭丧歌是民间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一种礼俗歌,在当地死了亲属,妇女不唱哭丧歌,被视为不孝。哭丧歌分为经、套头和散哭三部分,结合丧葬仪式所唱,亡人从断气、入材、出殡一直到做七,每一过程都有一种仪式。

2.吃豆腐: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故去谓为喜丧,儿女们除了举办丧礼以尽孝心外,还要备下酒席以答谢亲朋好友。在上海,参加这样的丧礼俗称吃豆腐。

3.超度法事:五七祭奠仪式的隆重还在于内容丰富的超度法事。超度法事一般要进行两天两夜,有着比较严格的礼仪规范和超度程序。

六、祭祀礼仪等级?

周公辅助成王时期,“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怀柔百神,咸秩无文。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而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大夫祭门、户、井、灶、中霤五祀。士、庶人祖考而已。各有典礼,而淫祀有禁。”(《汉书·郊祀志》)为后世奠定了国家祭祀的基础。《周礼》记载,国家机构分设有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春官中以大宗伯为长官,主要是掌理祭祀天神、人鬼、地示之礼。而小宗伯负责建立国家祭祀的神位,在王宫右侧建社稷,左侧建宗庙,是为“左祖右社”,并于都城的四郊祭祀五帝。这便是国家祭祀管理的机构的起源。

  秦置奉常一职,为九卿之一,掌宗庙礼仪。汉取“尊大”之意,改名太常,属九卿之首,一般不参加行政事务。通常情况下,太常下太史的属官“掌故”,听取儒士的建议,再根据历史“故事”来制订国家祭祀制度,掌故上报由皇帝定夺可否。

  汉时,“定天地之大礼,郊见上帝,青、赤、白、黄、黑五方之帝皆毕陈,各有位馔,祭祀备具”“冬至祠泰一,夏至祠地祇,皆并祠五帝,而共一牲,上(皇帝)亲郊拜”。(《汉书·郊祀志》)宗庙祭祀亦是用大牢,即一头上好的牛。汉以后,战乱导致国家分裂,各朝大多都有自己的祭祀活动,等级不一,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作为朝廷祭祀大祀,皆以牢(牛)为牺牲,只是数量上有多有少。

  唐代的国家祭祀等级分明,制度严格。祭祀分为三等,大祀:天、地、宗庙、五帝及追尊之帝、后。中祀:社稷、日月、星辰、岳镇、海渎、帝社、先蚕、七祀、文宣、武成王及古帝王、赠太子。小祀:司中、司命、司人、司禄、风伯、雨师、灵星、山林、川泽、司寒、马祖、先牧、马社、马步,州县之社稷、释奠。皇帝亲祠者有二十四。在管理机构上,设置太常寺,包括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上。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总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诸祠庙等署。高宗李治即位后,改治礼郎曰奉礼郎,以避帝名。龙朔二年(662年),改太常寺为奉常寺。武后光宅元年(684年),又改奉常寺为司常寺。

  宋代国家祭祀承袭唐制亦分三等,其官员卿、少卿、寺丞各一人,博士四人,主簿、协律郎、奉礼郎、太祝各一人。卿掌管礼乐、郊庙、社稷、坛壝、陵寝之事,少卿与丞参辅助管理。祭祀时,初献用执政官,则卿为终献;初献用卿,则少卿为亚献,博士为终献。如果礼乐有所损益,及祀典、神祀、爵号与封袭、继嗣之事当考定者,拟上于礼部。另有光禄寺也参与祭祀,设卿、少卿、丞、主簿各一人。卿掌祭祀、朝会、宴乡酒醴膳羞之事,修其储备而谨其出纳之政。少卿与丞辅助。凡祭祀,提供一切必需品,并检查礼器、祭品、牲牢等是否完备整洁。

  宋代每年大祀活动较唐代增加,多达三十次:正月上辛祈谷,孟夏雩祀,季秋大享明堂,冬至圜丘祭昊天上帝,正月上辛又祀感生帝,四立及土王日祀五方帝,春分朝日,秋分夕月,东西太一,腊日大蜡祭百神,夏至祭皇地祇,孟冬祭神州地祇,四孟、季冬荐享太庙、后庙,春秋二仲及腊日祭太社、太稷,二仲九宫贵神。

  中祀有九次:仲春祭五龙,立春后丑日祀风师、亥日享先农,季春巳日享先蚕,立夏后申日祀雨师,春秋二仲上丁释奠文宣王、上戊释奠武成王。

  小祀有九次:仲春祀马祖,仲夏享先牧,仲秋祭马社,仲冬祭马步,季夏土王日祀中霤,立秋后辰日祀灵星,秋分享寿星,立冬后亥日祠司中、司命、司人、司禄,孟冬祭司寒。

  另外规定诸州奉祀,五郊迎气日祭岳、镇、海、渎,春秋二仲享先代帝王及周六庙,如同中祀。州县祭社稷,奠文宣王,祀风雨,如同小祀。

七、唐朝祭祀礼仪?

宫廷祭祀主要分为祭祀“天神”和“人鬼”两大类,之下又分为若干小类,这在郊庙歌辞中有具体体现。

在祭“天神”这个大系中,可以分为三个小类,分别是:

1、祀天系列,包括祀圜丘、昊天、封泰山、祈谷、明堂、雩祀。

唐代在冬至时放假7天,举行隆重的祭天典礼。

祀天,又称祭天、祭南郊等,是帝王祭祀天神的大典,是对天帝侍奉、享献的仪式,是历代帝王祭祀典礼中最庄严最隆重的活动。“圜”通“圆”,圜丘指的是祭天的圆形高坛。古代有“天圆地方”的说法,所以一般是南郊圜丘祭天神,北郊方泽祭地祗。

为了抬高帝王地位,表明君权神授,历代郊祀中的配享制度往往把某一开国君主及皇后与天神地祗共祭。而且,以祖宗配天也是大孝之道的体现。(据《通典》卷45,唐朝贞观及开元时祭天,以唐高祖李渊配天;据《宋史·礼志二》,唐高宗永徽中,以高祖、太宗同配上帝。)

据《旧唐书·礼仪志》记载,景龙三年(709年),中宗祀昊天上帝。唐中宗祀天地时首次出现皇后参加典礼的局面。德宗时,规定以皇太子为亚献,亲王为终献,取代了太尉为亚献、光禄卿为终献的传统,使国家大祭更趋于皇帝家族化。

除了在南郊祭天,帝王还专程去泰山“封禅”。

古人没有海拔高度,只有朴素的绝对高度,受黄河中下游文明的影响,人们认为泰山最高,离天最近,去那里祭上帝,表示受命于天。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叫“封”,目的是报天之功;在泰山下的小山如粱父山、云云山、亭亭山等辟场祭地,称为“禅”,目的是报地之功。封禅有易姓而封,也有盛世而封,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贞观中,太宗同意百官上表请封禅,魏徵力谏乃止。

唐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武则天举行盛大的泰山封禅礼。十月从长安出发,从驾的文武大臣、兵士、仪仗队伍长达数百里,十二月才到达,于是改元“乾封”,正月行封禅礼。开元十三年(725年)十月,玄宗封泰山。

祈谷,就是祈求丰收,也是祭天活动,分布在圜丘四陛的是五帝,其余与冬至祭天相同。《礼记·月令》记载:“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唐代以正月上辛日祈谷。

明堂是帝王宣明政教的处所,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明堂举行。季秋,享上帝于明堂。

雩祀,指的是帝王祈雨的祭祀。孟夏,雩祀上帝于南郊。

2、祭祀五方上帝、朝日、夕月、祀九宫贵神、风师、雨师。

立春日迎春于

八、汉代祭祀礼仪?

古代五礼是汉族礼仪总称。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五礼:

  1.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主要:(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

  2.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主要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

  3.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4.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5.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凶礼的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九、如何发展殡葬文化,发展殡葬文化意义?

殡葬文化应该从关怀生命开始,人一生都要经历生老病死,死亡是必经之路,殡葬是生命的最后历程,以尊重生命,认识生命的自然。殡葬文化随不同民族各有差异,都应以亡者安乐,生者安心去做。

认识殡葬文化,也就认识生命本质,正面对待世间生死无常变化。

十、殡葬礼仪大全?

殡仪礼仪有很多,其主要包括下面这十个方面:

1.停尸仪式

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

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仪式

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做‘七’仪式

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

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入敛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丧服仪式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

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请人帮哭的习俗

10.下葬仪式

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