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找陵墓 > 正文

朱允炆陵墓?

2023-12-30 16:01:26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朱允炆陵墓?

朱允炆没有陵墓。

在明成祖朱棣所率靖难大军快要攻入金陵城之际,建文帝(朱允炆)的皇宫内,突发大火。

成祖朱棣当众人面前,指着一具烧焦了的遗骸,说是建文帝。实际上,成祖怀疑建文帝没有死,专门派礼部侍郎胡熒全国各地进行寻找,最终无果。

所以,朱允炆没有陵墓。

二、朱棣为朱允炆建的陵墓?

朱棣没为朱允炆建墓,只是埋葬。

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就将大明帝国的重担交给了皇孙朱允炆。公元1398年,年仅21岁的朱允炆在南京称帝,改年号为建文,所以在历史上又称他为“建文皇帝”。朱允炆即位之后,他深知此时明帝国的藩王势力日益增大,已经危及到了中央政权,于是便开始着力削藩。

朱允炆提出的削藩政策,便给了燕王朱棣“清君侧”的口实,从而发动大规模的叛乱战争,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这场战役在朱棣打到南京之后,内奸早已经打开了城门,而此时宫中也已经燃起了熊熊烈火。当朱棣派人从宫中的火堆里扒出一具尸骸后,假意认定这就是朱允炆。

朱棣即位后,并扬言要以皇帝之礼将朱允炆安葬,但结果却没有建立任何陵墓。整个南京城也只有开国皇帝朱元璋和他儿子朱标的陵墓。

三、朱棣为何不给朱允炆建造陵墓?

朱允炆削藩,朱棣以靖难名义起兵,苦战三年多,攻入南京,朱允炆放火烧掉宫殿,皇后与太子死于火中,而他失踪不知去向。

朱棣入京,废朱允炆的年号建文,而以父亲洪武年号代替,不再承认朱允炆的帝位,自然也不会帮他造陵墓,朱允炆生死也成中国历史之谜。

四、朱允炆外公?

朱允炆的外公是吕本。

吕本(?-1382年),凤阳府寿州人。仕元为元帅府都事,后投靠朱元璋。丙午年(1366年),为中书掾史。洪武十四病逝。赐葬钟山之阴。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男,汉族,生于应天府,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在位四年(1398年-1402年),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

五、朱允炆帝号?

朱允炆(1377~1402?)(另一说为1377~1451?),1377年12月5日出生,生母是吕妃,父亲懿文太子朱标。他是明太祖的嫡次孙。朱允炆在位4年,年号建文。因削藩,导致叔父燕王发动靖难之役。国破人不知所向。清康熙帝谥号恭闵惠皇帝。南明安宗朱由崧追尊建文帝为嗣天章道诚懿渊恭觐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明太祖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在此期间,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为朱棣又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询的时候,大臣刘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么将皇二、三子立于何地?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而若根据嫡长继承制度,应该将皇位传给太子的长子,也就是虞怀王朱雄英.但是雄英于洪武十五年(1383年)五月薨.因此太祖只得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逝世。朱允炆即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从年号来看,一个建文,一个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愿立皇太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过于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严重,恐怕日后会吃大亏。

建文帝即位之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使中国大地吹过了一阵清风,他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文人,对先朝的政治实行改革,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建文帝实行惠民政策,减免租赋,赈济灾民,老弱病残者由国家扶养;重视农业生产,兴办学校,考察官吏,任用贤能, 派侍郎暴昭、夏原吉等24人充任采访史,分巡天下,以体察情。

六、朱允炆墓?

明惠宗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06月30日-1402年0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即位为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称“建文新政”。

由于削藩,引起叔叔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战争中朱允炆错误地任用了李景隆,又因不愿背负杀害叔叔之名而使得朱棣逃脱。建文四年,南京应天府被朱棣占领后,朱允炆放火焚宫后下落不明。

史藉上没有明确记载朱允炆墓。

七、朱允炆父亲?

朱标(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母孝慈高皇后马氏,明惠宗朱允炆之父。

朱标于龙凤元年(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九月出生在太平商人陈迪家中。朱元璋称吴王时便将其立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八月葬孝陵东侧,即明东陵,谥“懿文太子”。建文元年(1399年)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燕王朱棣靖难之役称帝后复称懿文太子。崇祯十七年(1644年)朱由崧复称其孝康皇帝,《明史》亦称孝康皇帝。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男,汉族,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在位四年(1398年-1402年),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

八、朱允熥和朱允炆谁是嫡孙?

这个问题该怎么说呢?如果搁在商周时期,建文帝朱允炆显然不能算作是懿文太子朱标的嫡子!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出生时其生母吕氏还没有被扶正为皇太子继妃,彼时懿文太子朱标的原配、皇太子正妃常氏还活着。常氏是在生吴庶人朱允熥时产后大出血去世的,而史籍也明确记载了,朱允熥比朱允炆小一岁。换句话说,至少在朱允炆出生一年多之后,其生母吕氏才被扶正为了皇太子继妃。

而商周时期,对于嫡庶的概念是,正室所生子女为嫡。侧室扶正者,在扶正前所生子女依然被视为庶出。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商纣王帝辛的两位胞兄——微子启和微仲衍。因为其母生微子启和微仲衍兄弟时尚未扶正,而生帝辛时已经被扶正成为了商王帝乙王后。故微子启、微仲衍虽是帝辛的胞兄,却只能算庶出;帝辛虽为幼子,却被视为嫡出!结果就是,继承父亲帝乙商王之位的是一母同胞的三兄弟中年纪最小的帝辛,而不是最年长的微子启。

但我们必须要搞清楚,这仅仅是在商周时期,而且是在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之前!到秦汉时期,对嫡庶的界定已经不再那么严苛。只要是正室所生的儿子,即便是侧室扶正,只要成为了正室,儿子就算嫡子!不论这个儿子是生在扶正之前、还是扶正之后。比如西汉时期的汉武帝刘彻、戾太子刘据父子,出生时都是庶出,但在生母被扶正成为皇后之后,他们依旧是被视为嫡子并被册立为皇太子的!秦汉尚且如此,更何况明清?所以,建文帝朱允炆的嫡子身份是没有什么疑问的。既然他的生母吕氏在嫡母常氏去世后被扶正为了皇太子继妃,那他就是嫡子,即便出生时是庶出也没有关系。

可即便如此,嫡子与嫡子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在中国古代,原配所生嫡子叫做元嫡、继室所生嫡子叫做继嫡,元嫡的用法地位是要排在继嫡之上的,即便元嫡比继嫡的年纪小亦是如此。所以,朱允炆和朱允熥都可以被算作懿文太子朱标的嫡子,但朱允熥是元嫡、朱允炆是继嫡。如果完全依照宗法地位来排,朱允熥虽然比朱允炆小一岁,但其宗法地位是要排在朱允炆之前的!换言之,如果明太祖朱元璋严格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来选择接班人,那理应是朱标彼时仅存的元嫡朱允熥,而非继嫡朱允炆。

可问题又来了,朱允熥是开平忠武王、鄂国公常遇春的亲外孙,其背后不仅有常遇春的儿子开国公常升,而且还有常遇春的小舅子凉国公蓝玉!洪武二十五年,懿文太子朱标去世之后,面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君弱臣强”的局面,明太祖朱元璋不得不开启了“提前除害”的进程,开始大肆屠戮淮西勋贵,为孙子顺利接管大明王朝铺路。在这样的大格局下,莫说是常、蓝两个顶级淮西勋贵世家,即便是其中一家,也是朱元璋无法容忍的!可如果立朱允熥为皇太孙,朱元璋就不得不投鼠忌器,至少不可能像后来那样,将整个常、蓝家族“连锅端”。可如果留下了常、蓝两大家族,哪怕只留下其中一家,那些与常、蓝两家关系盘根错节的淮西勋贵们又该如何处置?留下谁?灭掉谁?

与其如此,倒不如选择背景简单的朱允炆。朱允炆的外祖父吕本是一介文臣,而且是故元降臣出身,与淮西勋贵集团根本不是一路人。相对而言,朱允炆背后的外戚势力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只要搞掉了淮西勋贵集团,朱允炆顺利接管大明王朝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当然,朱元璋也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他那些对皇位虎视眈眈的儿子们!结果众所周知,朱元璋虽然搞掉了淮西勋贵集团,却依然没能保住孙子朱允炆的江山。但最起码他保住了老朱家的江山,不是吗?朱允炆即位,江山最终落入了儿子朱棣之手;可如果是朱允熥即位呢?常、蓝两家会不会有恃无恐、会不会生出莽、操之心?不得而知……在面对未知领域时,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是正常逻辑。

在权衡利弊之后,朱元璋最终还是选择了“简单粗暴”——“管你们是元嫡、还是继嫡,我老朱只认你们是我的嫡孙,按照齿序来!”于是,年长的继嫡朱允炆反倒是居于元嫡朱允熥之上,被册立为了皇太孙。而这背后,其实更多的还是权力的较量。朱元璋难道真的一点儿也看不到儿子们对孙子的威胁吗?恐怕未必吧?但他彼时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总不能为了让亲孙子顺利接班就宰了亲儿子吧?恐怕没有多少老子能做得出这样的事情,朱元璋也不例外。将来孙子跟儿子之间谁能笑到最后,看他们的造化了,至少先保证江山姓朱再说……

事实证明,明太祖朱元璋这步棋还是走对了。在清洗完淮西勋贵集团之后,“靖难之役”期间明成祖朱棣、建文帝朱允炆叔侄虽然打得不可开交,但始终也没有出现地方势力趁乱割据的局面,江山终究还是在孙子和儿子之间传递着。可要是选择了朱允熥,留下了常、蓝两家和其他一些淮西勋贵世家,将来的局面恐怕就不是孝陵地宫中的朱元璋能够控制的了!

九、明朱允炆读音?

朱允炆的读音[zhū][yǔn][wén],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个皇帝的名字。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男,汉族,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在位四年(1398年-1402年),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建文。朱允炆即位后,力行削藩政策,以罪相继废黜周王、代王、齐王、岷王,湘王自焚而死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借机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

十、朱允炆正史结局?

正史结局是自焚而死。根据清朝所修的明史中的记载,建文帝朱允炆在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城后在皇宫放火自焚而死。当然野史也有记载说其出家在福建当和尚了。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