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找陵墓 > 正文

谭延闿陵墓为什么被毁?

2023-12-27 23:22:43  来源:网络   热度:

一、谭延闿陵墓为什么被毁?

原墓在“文革”中被毁。谭延闿墓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门外灵谷寺东北侧,紫金山东峰下。墓园由关颂声、朱彬、杨廷宝等人设计,占地300余亩,1932年12月建成。其设计一改通常陵墓讲求对称、程式化的布局常规。谭延闿墓充分利用泉石著胜、林壑深秀的自然条件,倚山构筑成曲折幽深的墓道,巧妙布置成具有园林风格的墓园,在陵园建筑史上很有特色。

二、如何评价谭延闿?

1930年谭延闿因骑马失足坠马,导致脑溢血去世,年仅50岁,非常可惜。国民政府以国葬之礼葬其于南京中山陵旁,备极哀荣。

盖棺定论,评价谭延闿,有一挽联令人击节。这正是谭府大厨曹敬臣所送:

静庭退食忆当年,公子来时,我亦同尝甘苦味。

治国烹鲜非二事,先生去矣,谁积调和鼎鼐心。

曹厨虽是谭府大厨,但在烹饪王国,谭延闿与曹敬臣可谓“君臣”相得。这副挽联未必就是曹厨所写,也可能是曹敬臣请人代笔,但辞情哀婉,将谭延闿家世、功名、地位、勋业写尽,且还有正名谭老饕不雅之号,和抬举曹厨身价之功。由曹敬臣写来,再恰如其份不过。

上联的“忆当年”“公子来时”,让人联想到谭延闿这位晚清总督之子,24岁高中进士,点翰林的翩翩佳公子,他的家世,才华,功名,才真正配得起“公子”二字,令人有“遥想公瑾当年”之感。“我亦同尝甘苦味”这句,说明谭延闿人生也一路坎坷,“甘苦”二字又有烹饪意味,说明这对“君臣”同甘共苦不离不弃。

“治国烹鲜非两事”,这个典真如神来之笔,一下就为谭延闿爱吃的老饕形象正了名,且曹敬臣也抬高了身价。“先生去矣”,彼时的翩翩佳公子已然高居国民政府主席,一旦故去,料理国事,调和鼎鼐,又有谁人担当呢?如果谭延闿还在,蒋汪胡不会斗得你死我活,无人可解。以谭的智慧,资望,实力和人脉,调和鼎鼐,还真非他莫属。

说到谭延闿,令人想起了李鸿章。李也是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之家,28岁中进士点翰林。正如他自己所言“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死后朝廷谥号“文忠”,他是大清朝的忠臣。据说孙中山曾劝李造反自立为“总统”,李以“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而拒绝。没想到谭延闿后来却投了孙中山,但国民党内部党争不断,谭延闿大概也厌倦了这种争斗,所以有言“中国的事,只有到了不得了时才能了,得了时反而不能了。”

李鸿章、谭延闿,一个是大清的忠臣,一个是大清的反贼,二人都是难得的聪明人。

三、谭延闿母亲?

谭延闿的母亲李氏是谭钟麟的妾室,在封建社会下,妾室是没有身份地位的,据说李氏原本是谭钟麟好友的一个丫环,在谭钟麟有一次做客朋友家的时候,李氏端茶不小心打碎了茶杯,当时便跪倒在地战战兢兢,谭钟麟看到这个丫环楚楚可怜篇,也有几分姿色,提出要娶来做小妾,李氏因此而嫁入谭家的大门。

但谭钟麟的家教甚严,毕竟他本人就是一个因循守旧顽固的做派,按照封建时代妾室没有身份地位来看,李氏吃饭的时候,甚至都不能和正妻一起坐在桌上吃饭,不过李氏并不介意,而是竭尽全力伺候丈夫和主母,由于聪明伶俐,十分得老夫人的欢心,不过由于谭钟麟对儿子谭延闿家教严苛,最终谭延闿高中进士。

四、谭延闿长女?

详细描述:谭延闿长女 著名女画家 袁谭淑 行书扇面作品“录宋代词人赵与仁《柳梢青·落桂》”一幅 (纸本镜芯绫裱,尺寸:47*18cm,钤印:袁谭淑) HXTX121203 袁谭淑(1899-1981),字曼珈,慎先,号玉润楼主人,湖南茶陵人。

五、谭延闿的父亲?

1. 谭延闿的父亲是谭鸣波。2. 谭鸣波是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被誉为“硅藻学之父”,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华地质学会会长等职务,作出了杰出的贡献。3. 谭鸣波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岩石、矿床和地质环境等方面,开展了多项重要研究。他获得过全国优秀地质工作者、国际地层学会荣誉会员、国际有孔虫协会终身荣誉会员等荣誉,对地质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六、谭延闿的故事?

 谭延闿的故事

  谭延闿和赵恒惕本来是好友,赵恒惕一直是听命于谭延闿拥护谭延闿的,但是在谭延闿第三次出任湖南督军的时候,没有兑现承诺让赵恒惕担任湘军总司令,由此两人产生嫌隙。后来谭延闿因为“联省自治”还是“联省北伐”与孙中山发生了矛盾,给了程潜与赵恒惕联手倒谭的机会,这时的赵恒惕已经羽翼丰满,不再需要依靠谭延闿这棵大树来乘凉了,加上谭也有对不起他的地方,所以没有丝毫的犹豫,哪怕在谭延闿宣布将湘军总司令让给自己也不罢休,直到将谭逼出了湖南。

七、谭延闿葬母的故事?

清朝灭亡,谭延闿追随了孙中山,坐镇湖南。从地位上来说,此时的谭延闿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谭家最有地位之人,也是最有话语权的人,然而在他母亲这件事情上,他却总需要采取最极端的手段,才有希望求得一个平等。1916年,正在局势紧张的时候,谭延闿得到消息,母亲在家中病逝,他放下一切,赴上海迎接母亲的灵柩,一路运送回老家。但就在老家主持葬礼的时候,谭延闿却与家中的长辈起了重大的争执。族中的长辈以谭延闿的母亲是妾侍为由,不允许其棺木从正门出殡,而要求其从后门出殡。都说死者为大,但是在封建礼教面前,即便是死者的灵魂也丝毫不管用。这时候,本就悲伤的谭延闿的愤怒达到了极致。

就算自己付出如此之多,到达现如今的地位,母亲的灵柩居然连走个正门的资格都没有。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直接躺在了母亲的棺木之上,大声喊着:我谭延闿已死,抬我出殡。谭延闿的意思很明确,既然你们这帮族中长辈认为母亲是小妾,便终生没有机会走正门,那就让我这个儿子来带着她走正门。谭延闿的这一举动,震慑住了族中这帮长辈,他们也不敢再多言,毕竟这谭延闿手中可是有兵之人。

八、谭延闿活了多少岁?

谭延闿会吃,好吃,大概也因为他太喜欢美食,日积月累,对健康产生了影响,谭延闿寿命并不长,50 多岁时就去世了。

谭延闿精擅食法,享有盛名的“谭家菜”就是湘菜和官府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谭延闿好美食的逸闻很多,有一则轶闻说,谭延闿好食鱼翅,几乎每餐必进,非鱼翅不饱,几乎成癖。

九、谭嗣同与谭延闿的关系?

谭延闿虽与谭嗣同齐名、同姓,但与谭嗣同并无什么关系。 

根据朱汝珍所编《词林辑略》卷十一所记,谭延闿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参加殿试时,文章既出色,书法又增添光彩,慈禧两眼放光,差点就要圈点其名为状元。但瞟了一眼他的名字,不由自主地想起谭嗣同,大生恶念,再看他的籍贯是湖南,心中恼怒,信手将之降为二甲第三十五名,另点文章和书法俱佳、名字又寓有救时之意的刘春霖为该科状元。

谭延闿是该年乡试中的会元,填补了该项空白,因此名满三湘。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今湖南省浏阳市)人,生于顺天府(今北京市),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十、谭延闿当了清朝状元吗?

史书记载在戊戌政变后的某一年科举考试中,新科状元本应是谭延闿,但是在殿试中慈禧听了他的名字感觉十分厌烦,觉得他的名字太丑,所以转而把状元给了刘春霖。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