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武帝陵墓?
一、北魏孝武帝陵墓?
魏孝文帝长陵,孟津县朝阳镇官庄村东南800米处。2001年6月25日,魏孝文帝长陵及文昭皇后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有关专家介绍,魏孝文帝长陵封土经过历史的变迁,才缩小至现在的规模。2004年,洛阳市文物工作者对长陵陵园进行了勘探调查。勘探表明,北魏孝文帝长陵陵园为长方形,其夯土围墙东西长440米、南北宽390米,陵园总面积达17万余平方米。长陵就位于陵园的中部偏北,圆形封土。根据长陵的封土形状、墓道朝向等特点,文物工作者认为,它继承了东汉的皇陵葬制,与少数民族葬制有明显区别,这也直接印证了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二、北魏太武帝是什么法?
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公元438年)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
他听了宰相崔浩的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三、北魏太武帝有几个儿子?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有11个儿子,2个女儿。 拓跋焘的儿子分别是景穆帝拓跋晃, 晋王拓跋伏罗, 东平王拓跋翰, 临淮宣王拓跋谭, 广阳简王拓跋建, 南安隐王拓跋余, 拓跋云,拓跋冒,拓跋真,拓跋虎,拓跋龙。其中拓跋云,拓跋冒,拓跋真,拓跋虎,拓跋龙5人早年夭折还未成人。拓跋晃,是拓跋焘长子,受宦官怂恿诬陷被被魏太武帝拓跋焘处决。拓跋焘死后,拓跋余继承帝位,因为犬马声色,民怨沸腾,被宦官杀害。其侄子拓跋睿即位诛杀宦官,分别追封拓跋晃,拓跋余为景慕皇帝、敬寿皇帝。
四、北魏太武帝灭佛文献记载?
北周武帝灭佛,即建德毁佛,是三武灭佛之一,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武帝建德年间,在经过多次辩论之后,周武帝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下令在当时佛教盛行的北周罢斥佛教,从而在全境内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佛像全都被毁,寺庙被收为国有,寺僧均被勒令还俗。
五、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读音?
拓跋焘的读音有多种可能。其中,给出的读音为“tuò bá guī”,声母为t、b、g,韵母为uò、á、uī,声调为第四声、第二声、第一声;结果中列出了“tuò”、“bá”和“tāo”三个字,但没有明确说明它们是拓跋焘的读音;结果中的“tuòbátāo”可能是拓跋焘的名字,但没有给出具体的读音;而中的读音为“tuò bá tāo”。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拓跋焘的读音可能是“tuò bá tāo”。
六、梁武帝陵墓?
梁修陵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曲阿街道荆林村三城村北,是南朝梁武帝萧衍(公元464-549年)的陵墓。该陵坐西朝东,封土已平,仅存神道北侧石刻神兽一只,南面距离梁建陵石刻约400米,西北距离梁庄陵石刻约75米。目前,陵墓本身并没有发现关于墓主的确切信息,根据文献记载及方位推测,墓主为萧衍的可能性较大。
七、北魏太武帝时期是封建社会吗?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南征时,曾写信给刘宋盱眙守将臧质说:“我派出的攻城兵,都不是鲜卑族人。攻东城的是丁零人、匈奴人,攻南城的是氐人、羌人。你杀死这些人,省得他们在我国内作乱,对我只有好处,你尽力杀吧!”胁从的少数民族尚且如此,对敌对的刘宋军队态度更是可想而知。
彼此,北魏仍是一个刚从奴隶社会走出来的封建部落政权,文化文明水平极其低下,北魏太武帝时期的南征与其说是志在天下的统一战,不如说是一场场野蛮而残酷的征服、掳掠的战争。
八、北魏孝文帝陵墓?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又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陵墓长陵位于洛阳城西北约15公里处孟津县朝阳乡官庄村邙山之颠。此处存大小冢各一,大者高35米,底部周长141米;小者高23米,底部周长110 米。两冢相距约100米,当地俗称"大小冢"。分别为高祖孝文帝长陵和文昭皇太后之陵。孝文帝拓跋宏于太和十七年(493)率军南下,翌年决定由平城(今 大同)迁都洛阳。他实行汉化政策,并规定死后葬洛阳。
九、北魏武帝是谁?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人,鲜卑族。拓跋,原属上古黄帝一脉。拓跋珪,北魏王朝的开国皇帝。前秦灭亡代国后,拓跋珪趁乱复立代国,并于内蒙牛川即位,不久改称“魏”。他对内励精图治,实行一系列改革(史称“拓跋珪改革”),推动鲜卑政权国力日强。雄心勃勃的拓跋珪,派二万多魏军精骑击燕军,在参合陂大败燕军,之后听从中部大人王建建议将四万降兵全部坑杀,史称“参合陂之战”。继又筑浮桥渡汾河,并在西岸拒秦军,秦军遭拓跋珪击败。魏太祖拓跋珪进行多次的平定北方的征战,都大获全胜,称雄华北。
晚年沉湎酒色,刚愎自用。猜忌多疑,不睦兄弟。些许不满就要诛杀大臣。后在清河王拓跋绍(拓跋珪自己的次子)所发动的宫廷政变中遇弑身亡,终年三十九岁。
十、汉武帝陵墓被盗?
第一次被盗:
公元前84年,也就是汉武帝葬后四年,汉武帝梓宫中的玉箱和玉杖就已经出现在市面,这是西胡康渠国国王所献,因汉武帝生前喜爱,故而作为了随葬品。当时有一个扶风人在市场上看到玉箱和玉杖正在兜售,明码标价为青布30匹、钱9万。这个扶风人倒是挺识货,不经讨价便阔绰出手,买下了这两件珍宝,回家后时常炫耀,拿出与人分享观赏。
不巧的是,有一天观赏的人群中,有一位是汉武帝生前的小奴,识得玉箱、玉杖。这个小奴一下就明白老主子的陵墓可能被盗了,于是急忙报官,当地官员听闻此事不敢耽搁,立即派人捉来扶风人进行审问,可这个扶风人并不知出售者姓甚名谁,那个卖珍宝的商人也并未找到。虽然地方官将所玉箱、玉仗上交朝廷,但已无法掩盖茂陵被盗的现实。
二次被盗:
公元前64年,一个叫李友的采药人,在上党的抱犊山釆药时,偶然发现一个小山洞,由洞内向外散发着金光。于是他就向洞内摸索,发现了一个金箱,打开之后发现里面皆是书籍,共40余卷,2卷《老子》、13卷《太上紫文》、6卷《灵跻经》、6卷《太素中脂经》、9卷《天柱经》、7卷《六龙步元文》、4卷《马皇受真术》。
李友随手打开一卷,上有“御书”二字,这才明白是皇帝御览书籍。随后,劳动人民的朴实品质促使他报告了官府,当时的河东太守张纯闻听此事后不敢怠慢,立刻派人随李友上山,取回金箱。经过鉴定,乃是汉武帝御览书籍,于是立刻上报汉宣帝。汉宣帝起初不信,于是招来武帝时的老人鉴定此物,其中有一个名叫冉登的典书郎,是汉武帝时的侍臣。他看了金箱和经书后痛哭流涕,确认是孝武皇帝(汉武帝)的随葬之物,还是他亲手放进陵墓的。汉宣帝听完便意识到茂陵被盗了,于是派人将金箱书籍送还茂陵,并检查茂陵被盗情况,但派往的官员并未发现盗洞,茂陵依然完整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