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宗朱祁钰的墓在哪?
一、明代宗朱祁钰的墓在哪?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夺门之变爆发,明英宗复位,废明代宗朱祁钰为郕王,软禁于西苑。死后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即景泰陵。所以朱祁钰是明朝立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个没有被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二、景泰帝朱祁钰的陵墓?
朱祁钰死后,英宗毁其生前所建寿陵,以亲王礼葬于西郊金山(玉泉山北)的景泰陵,不仅有贬谪之意,更有折辱的成分。明英宗令廷臣议王妃之殉葬。议及汪皇后,被李贤及太子谏止。后以皇贵妃唐氏殉葬。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 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明朝自开国以来,从明太祖朱元璋传到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皇帝),共传了16位皇帝。其中除了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还有那个在靖难役中不知所踪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外,其余14位皇帝中的13位,都葬在了北京的明十三陵: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唯独第七任皇帝——明代宗朱祁钰,却没被葬入十三陵。
明代宗朱祁钰是明宣宗(宣德帝)次子,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帝)之弟。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所俘。朱祁钰被拥立为帝,年号景泰,并遥尊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代宗朱祁钰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剌对北京的进攻,并成功地迫使瓦剌放回了英宗。
三、朱祁钰的陵墓被谁用了?
由于明光宗朱常洛去世太突然,别说帝陵根本还没修建,就连挑选陵址的工作都还没展开,甚至当时连先帝明神宗,都还没有下葬。从挑选陵址,到修建完成,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加上此时明朝国力空虚,也无力同时承受两位皇帝的丧礼。
在商议之下,群臣便决定采用朱祁钰当初修建的帝陵,只需将其修缮一下就可以用了,既节省时间,也节省开销。就这样,朝廷花了150万两白银,历时四个月,就将朱祁钰的“寿陵”,改造成了朱常洛的“庆陵”。《明史》记载:“九月壬寅,葬贞皇帝于庆陵。”
四、明代宗朱祁钰为什么没有葬在十三陵里面?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夺门之变爆发,明英宗复位,废明代宗朱祁钰为郕王,软禁于西苑。
死后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即景泰陵。
所以朱祁钰是明朝立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个没有被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五、为何每部介绍朱祁钰和朱祁镇的电视剧,比如女医明妃传都会黑朱祁钰抬高朱祁镇?
因为朱祁镇不用黑,把他干过的那堆破事复述一遍就能气死他粉丝,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他这么个一无是处的历史人物怎么会有粉丝
六、朱祁钰朱祁镇母亲?
吴氏,明宣宗朱瞻基妃嫔之一,明代宗朱祁钰的生母。明宣宗为太子时选入宫,宣德三年册封贤妃。明景帝朱祁钰登基后,吴贤妃被尊为皇太后,英宗夺回皇位时,降称吴太后为宣庙贤妃。天顺五年十一月去世,追谥为荣思贤妃。
吴氏本是明成祖朱棣的二皇子汉王朱高煦府邸的一位侍女,明宣宗朱瞻基对叔父汉王朱高煦用兵,大胜后,将汉王宫中女眷充入后宫为奴。在返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汉宫侍女吴氏,被吴氏的美貌与聪明深深打动。
于是,吴氏一路上陪伴宣宗皇帝直到京城。回京后,按照封建王朝的礼教,身为罪人的吴氏是不能被封为嫔妃的,因此宣宗将她安排在了一个紧贴宫墙的大宅院中,并时常过来临幸。
不久,吴氏怀孕,为宣宗生下了次子朱祁钰,就是后来的景泰帝。吴氏也因此被封为贤妃,但仍继续住在宫外。
宣德十年,宣宗皇帝病重,派人将朱祁钰母子召进宫,并将她们托付给自己的母后张太后,请求她善待吴氏母子,太后当即允诺。
托孤之后,一代帝王朱瞻基驾鹤西去,满朝大臣都在忙碌皇帝的大丧,无人顾及吴氏母子的身世,后来慢慢地也就被大家接受了。
张太后也并没有食言,不久就封朱祁钰为王,并为她们母子修建了王府,供母子二人居住。
本来,郕王母子可以平静地度过一生,但是土木堡的狼烟改变了她们的生活,先是郕王奉命在御驾亲征期间担任监国。
不久,英宗被俘无法回宫,太子朱见深才两岁,国无长君,郕王朱祁钰就被推上了政治舞台,在孙太后的授意下继承了皇位,尊吴贤妃为皇太后。
后来,夺门之变中英宗复位,朱祁钰死后,降称吴太后为宣庙贤妃。
七、朱祁钰老爹?
朱祁钰的父亲是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汉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长子 明英宗朱祁镇,孙皇后《明史》记载为宫人子。次子 明代宗朱祁钰,吴贤妃所生。
八、朱祁钰是?
明景帝朱祁钰(1428年9月11日—1457年3月14日),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年九月―1457年正月在位,在位7年,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吴贤妃。
朱祁钰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只比长兄朱祁镇小1岁。明英宗即位后被封为郕王。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兵败被瓦剌俘虏。朱祁钰为监国后,果断地惩处了土木之变罪魁王振的党羽,起用了兵部左侍郎于谦,确立了在朝臣中的威望。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王直等大臣奏明皇太后,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尊明英宗为太上皇,次年改元景泰。景泰帝命于谦为统帅,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击退瓦剌的入侵,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明英宗回朝后被朱祁钰幽禁于南宫,后又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夺门之变爆发,明英宗复辟,软禁其于西苑,改元天顺。
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明英宗废其为郕王,不久朱祁钰离奇去世,享年30岁。明英宗赐谥号曰“戾”,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即景泰陵。侄子明宪宗即位后,恢复朱祁钰皇帝之位,追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称明景帝、景泰帝。南明时期,弘光帝朱由崧追加谥号为“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上庙号代宗。
朱祁钰是明朝迁都北京之后,第一个没有被葬于明朝十三陵的皇帝。
九、朱祁钰和朱祁镇大结局?
朱祁钰平静下来,说自己刚刚梦到皇后和他儿子在一旁玩耍,朱祁镇出了房门,问了于谦的下落,徐有贞说已经将于谦打入诏狱,朱祁钰提拔的三十七名官员,全部下了诏狱,徐有贞和石亨都劝说朱祁镇杀了于谦,朱祁镇本来不愿意杀功臣,但在石亨和徐有贞的劝说下,朱祁镇只好答应放了于谦,没过多久,朱祁钰就死在了房中。
于谦被打入了诏狱天牢,徐有贞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样来看望于谦,徐有贞劝说于谦改弦更张,侍奉朱祁镇,朱祁镇就能给于谦一条活路,于谦不为所动,知道有徐有贞在,自己绝对不会有活路,于谦却说自己就算求死,也不会做像徐有贞一样的官。徐有贞还在极力劝说着于谦,于谦心意已决,志向高远,绝不苟活于世,徐有贞还在说着自己那套天机,说朱祁钰命中没有那个气运,于谦却让徐有贞再好好推演一下自己的命数,说他喝破了天机,肯定命不久矣。锦衣卫来到于谦家中抄家,于谦家里十分清贫,出了书籍和御赐的官服,一点财物都没有。来抄家的锦衣卫都被于谦的清廉所打动,纷纷凑了银钱留给于谦的遗孀。
孙若微不愿见朱祁镇,让双喜叫朱祁镇回去,还说自己马上就死了,让朱祁镇别着急,朱祁镇等了很久,孙若微终于同意见朱祁镇。孙若微质问朱祁镇,到底要她怎么做,朱祁镇才能不杀于谦,才能放过那三十七个官员。朱祁镇告诉孙若微,于谦不死,朱祁镇他们复辟就是大逆不道,朱祁镇十分痛苦,觉得当初自己在瓦剌受苦,在安乐堂落魄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来救他,孙若微恳求朱祁镇,如果朱祁镇怪罪自己没有救助他,朱祁镇怎么对他都可以,但那三十七个官员是英才,于谦是无双的国士,只求朱祁镇放过于谦,孙若微苦苦哀求,朱祁镇却铁了心要杀于谦,孙若微见朱祁镇主意已定,十分绝望。孙若微告诉朱祁镇,自己的父亲是景清,是建文皇帝的臣子,自己潜入宫中,朱棣在最后一次出征之前就写下了遗嘱要杀了自己,过了没多久,孙若微就有了朱祁镇,满月酒的时候,朱瞻基也想杀了自己,朱瞻基让孙若微发誓,要把大明江山看护好了再交给朱祁镇,孙若微说朱瞻基救了自己两次,自己还了朱祁镇一世的眼泪,可是朱祁镇把孙若微的信念给打破了,孙若微决定和朱祁镇断绝母子之情,她已经不欠朱家的了,朱家也不欠她的,朱祁镇陡然知道真相,难以置信,孙若微让朱祁镇好好做他的皇帝,自己就要死了,不会再挡朱祁镇的道了。
徐有贞向朱祁镇告状,说徐滨收了于谦的尸体,请求查办徐滨,朱祁镇却默许了徐滨的做法,并放过了于谦的家人,让徐有贞彻查一下那三十七名官员,如果没有勾结内官,祸乱朝政,就让他们官复原职。
胡善祥病入膏肓,只剩下一口气撑着,孙若微知道了消息,来到胡善祥床前,躺在了胡善祥身边,胡善祥气息奄奄,叮嘱孙若微不要违逆朱祁镇,朱祁镇现在已经成了一条龙。胡善祥让孙若微给自己找个好地方安葬,又问了朱祁钰的谥号,胡善祥痛哭起来,孙若微安慰着胡善祥,又和胡善祥玩起小时候的游戏,胡善祥想早点死,却又因为之前做过的错事而害怕死亡,两人玩着游戏,胡善祥回想起小时候的日子,难得地笑了出来,临终前,胡善祥似乎看到了胡尚仪,觉得十分对不起胡尚仪,孙若微却说胡尚仪已经不怪胡善祥了,胡善祥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离开了人世。
胡善祥离开后,孙若微也重病不起,徐滨前来探望,说奉命来劝孙若微宽怀,徐滨将于谦死前写的一首诗交给了孙若微,于谦死的那一天,北京城一片哭声,人人都知道于谦是忠臣,孙若微却说,于谦死了以后她才知道,她绝不可能成为像徐滨他们那样的人,孙若微让双喜把自己的首饰都换成钱,给于谦的祠堂买块地,让于谦的子孙后代祭祀香火。孙若微又让徐滨把于谦画的那张文天祥的画像挂到祠堂里。孙若微交代完便想让徐滨离开,说自己已经快死了,徐滨说死一个孙太后,便让那个孙若微回来,说要带孙若微离开,带孙若微去海上。朱祁镇知道徐滨的打算后气得要杀了徐滨,朱祁镇也有些后悔杀了于谦,徐滨告诉朱祁镇,孙若微的心已经凉成灰了,徐滨跪下恳求朱祁镇放手,给孙若微一条生路,朱祁镇虽然不舍,但终究还是成全了徐滨和孙若微。朱祁镇告诉徐滨,只要徐滨离开,他就会下令全境缉拿徐滨,不准徐滨再回到中原。徐滨带着孙若微出海游历,两人紧紧相拥,过了这么多年,两人终于实现年少时的愿望。
十、朱祁钰为什么没弄死明英宗?
朱祁钰做梦都想弄死明英宗,可惜“臣妾做不到呀”。他尝试了五次计划,皆以失败而告终。而背后的原因更是令人唏嘘不已。
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儿子,和明英宗朱祁镇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虽然都是皇子,可惜同人不同命,朱祁镇深受朱瞻基宠爱,被立为太子,后来当上皇帝。
反观朱祁钰,由于他母亲吴氏只是一个普通的宫女,生下朱祁钰纯属一个意外。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母子二人都得不到皇家的认可,甚至不允许他们住在宫里。
直到朱瞻基临终之时,鉴于自己子孙凋零,才将他们母子接入宫中,承认了他们的身份。吴氏被封为贤妃,朱祁钰被封为郕王。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朱瞻基走得太快,册封的旨意是明英宗朱祁镇下达的。
对于朱祁钰来说,能当上个闲散王爷,无忧无虑地过一辈子,他已经非常知足了。此时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这个出身低微的庶子也有当上皇帝的一天。
公元1449年,明英宗得到消息,瓦剌大军南下犯边。他不顾群臣反对执意御驾亲征,结果发生了“土木堡之变”。
明军大败,明英宗被俘,随行的文武官员或战死或被俘。
这还没完,瓦剌大军带着明英宗长驱直入,四处劫掠。目的地直指京师,其意图非常明显了。
此时的京城已经乱成了一锅粥,毕竟此时的朝中连个说话有分量的大佬都没有,全都在“土木堡之变”里报销了。
这边明朝群龙无首,那边瓦剌大军压境。于是一些官员提议:这瓦剌来势汹汹,明军主力又报销掉了,要不我们迁都南京吧。
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官员将自己的家人偷偷送往江南一带避祸了。为了迁都,这群人甚至连天象都搬了出来。
好在朝堂上忠君体国的大臣也不少,时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谦就提出决不能迁都。当然他说话也很有技巧,他指出皇陵、宗庙、社稷都在这里,一旦迁都,这些东西被毁,谁来背这个锅?
这个锅谁也背不起,那可是足以诛九族的大罪。一时间无人敢再提迁都之事了。
可问题是接下来怎么办?如何才能解除京师的危机?这次轮到朱祁钰好好表现一番了。
明英宗出征的时候,任命朱祁钰留守京师。这就好比领导出去办事,但是担心员工摸鱼,于是派个人当监工,朱祁钰基本就是这么个位置。
朱祁钰这个留守,其实是没有什么实权的,更像是一个吉祥物。
在此危难之时,明英宗的母亲孙太后发话了。她利用太后的权力,将朱祁钰从留守升级为监国,代理国政。同时下旨封明英宗的嫡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
在那个封建集权时代,皇帝一旦不在了,朝廷这个机器就会陷入半瘫痪的状态。孙太后此举算是稳定了朝局,使朝廷能够正常运转。
而朱祁钰一上任,就迅速下旨让各地军队入京勤王。
然而瓦剌大军靠着手里的明英宗,在大明境内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沿途关隘都不敢阻拦。
为此,在孙太后的授意下,群臣拥立朱祁钰登基称帝,用皇帝对抗皇帝,也就是后来的景泰帝。
当上皇帝,对于朱祁钰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了。对于此时的他来说,有两件事属于当务之急。
其一,是延缓瓦剌大军的行军速度,争取时间正军备战。
其二,便是想办法除掉自己的哥哥,这样自己才能坐稳皇位。
于是他想出一个一石二鸟之计,也就是他的第一套计划。
朱祁钰传令各地守军,称瓦剌手里的那个明英宗是假的,所有人都不要听信他的人话花言巧语。
这一招真的是绝,不仅为京城布防争取了时间,还使得明英宗失去了价值。加上后来在于谦等人的努力下,明朝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最好的结局是蒙古人一怒之下杀了明英宗。
可惜朱祁钰未能如愿,瓦剌的实权人物国师也先认为明英宗还有利用价值,于是留了他一命。
此后,明军和瓦剌军队大战数次,屡战屡胜。瓦剌国力本来就远不如明朝,接连大败下来,已经是元气大伤,支撑不住了。
于是瓦剌提出议和。为了表现诚意,他们愿意归还明英宗。
双方议和,一方拿出了诚意,另一方自然也要拿出对等的诚意。明朝这边没有抓到瓦剌的什么大人物,那就给些金银珠宝好了。
说白了,瓦剌是想拿明英宗再敲明朝一笔。
甭管大臣们是怎么想的,反正朱祁钰是第一个反对的。明英宗回来了,那他这个皇帝的处境就尴尬了,他是不是要给明英宗让位?
当时就有朝臣提出应该迎回明英宗,朱祁钰表现出了不悦。并提醒大臣们,当初他并不想当这个皇帝,是群臣逼他当的,这实际上是暗示群臣,当心明英宗复位后清算他们。
此时于谦站了出来,他告诉朱祁钰,皇位已经定了就不会改。即使明英宗回来了,这皇位依然是朱祁钰的。
这于谦是朱祁钰一手提拔起来的大臣,在朱祁钰看来算是自己的心腹了。连于谦都这么说,他还能说什么?只得同意此事。
不过同意是一回事,具体怎么做又是另一回事了,朱祁钰拿出了他的第二套计划。
此次议和的本质朱祁钰看得很清楚,就是拿钱换明英宗。这笔交易才是瓦剌的主要目的,至于盟约只是附带的。毕竟盟约这东西是靠不住的,双方能否和睦相处,看得还是各自的实力。
所以朱祁钰的思路很简单,全力破坏这次交易。最好的结果是瓦剌得不到好处,然后迁怒于明英宗,把他给杀了。
他再打着替明英宗报仇的旗号,派兵大败瓦剌大军。这样明英宗这个威胁除掉了,朱祁钰自己的威信也确立起来,他的位置自然就稳固了。
于是他派出的第一队使团,只带了极少的财物。基本都是些礼节性的礼物,没有什么贵重的东西。
果然如他所料,由于以也先为首的瓦剌权贵们没得到好处,于是和谈最终不欢而散。
朱祁钰一看,一切都在掌握中。为了把戏演好,他又派出第二队使团,这样在世人看来他是很有诚意的,议和失败全是瓦剌的原因。
这队使团的规格还不如前一队,前一次还带了些礼节性的礼物,这次干脆啥也不许带。这明摆了是想让事情谈崩。
可惜朱祁钰千算万算,最终因为用错一人导致了这次计划的失败。此人便是使团领队杨善。
杨善这个人不简单,土木堡之变的时候他就在场,结果其他官员或战死或被俘,唯独他一个人从前线跑了回来。
要知道,这一路上他可是历经了千山万水,吃尽了苦头。
朱祁钰之所以启用杨善,大概是认为他被瓦剌害得这么惨,必定恨透了对方,派他去和谈,他八成会和对方吵起来,这样事情自然就黄了。
朱祁钰万万没想到,这杨善和明英宗的君臣情谊非常深厚,为了迎回明英宗,他什么事情都愿意做。
出行之前,杨善已经看穿了朱祁钰的计划。于是他散尽家财,置换成大批金银珠宝。带着这些金银珠宝启程和谈。
最终他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和金银财宝,硬是搞定了也先等瓦剌权贵,不仅签订了盟约还把明英宗给带了回来。
朱祁钰的第二套计划就这样失败了。
明英宗的归来,对于朱祁钰来说无疑是一个大麻烦。对于朱祁钰来说,明英宗最好是死在瓦剌人手里,现在他回来了,自己反而不好动手了。
毕竟他获得皇位的方式不合规矩,因此他做起事来束手束脚,要考虑对于自己地位的影响。如果明英宗在他手里突然不明不白地死了,不管是不是他做的,所有人都会觉得是他指使的。
到时候他的皇位就有可能坐不稳了。因此没有合适的接口,他不敢动明英宗。
无奈之下,朱祁钰只得一边尊明英宗为太上皇,一边将其软禁起来,防止他和朝臣们接触。
而就在不久之后,朱祁钰发动了他的第三套计划。也就是当时有名的“金刀案”。
明英宗被软禁起来,自然要有一些人服侍和监视了。
这其中有个叫阮浪的太监,从朱棣时期就进了宫,他和明英宗的感情很好,因此尽心服侍。明英宗为了表示感谢,便将身边的一把金刀送给了他。
这金刀毕竟是御用之物,做工非常精美,阮浪见手下一个叫王瑶的太监爱不释手,就将金刀送给了他。
这王瑶有个酒肉朋友叫卢忠,是锦衣卫的指挥使。锦衣卫那是只听命于皇帝的,这卢忠自然知道朱祁钰一直想找个借口除掉明英宗。于是他偷走金刀,并上奏说明英宗企图勾结太监谋反,而这金刀便是信物。
朱祁钰一得到消息,那叫一个激动。明英宗呀,明英宗。你可算落到我手里了,这次就叫你死无葬身之地。
无论在哪个朝代,谋反都是十恶不赦之罪。想要杀掉明英宗,就必须给他安上谋反的罪名。
朱祁钰立刻派人严查此事。
阮浪和王瑶被抓起来严刑拷打,但是奇怪的是他们仿佛不怕死一样,一口咬定这金刀就是个普通礼物,所谓的谋反完全是无稽之谈。
其实审理此事的大臣们到底出了几分力,真不好说。明英宗好歹是做了十几年皇帝的人,朝中不少大臣都是他提拔出来的,他要是被定罪谋反,不知道会牵连到多少人。
因此大臣们是希望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于是这案子就一直拖着。
到后来,卢忠都看出情况不对劲。为此他特意找人算了一卦,结果很不好,他就更慌了。为求自保,卢忠干脆开始装疯。
由于告发此事的人是个疯子,这案子自然也就不成立了,因此明武宗再次躲过一劫。
这个结果让朱祁钰大为不满,但是又无可奈何。他只得增加明英宗的软禁级别。不仅增加了看守的军队,还将软禁之地附近的树都砍了,避免有人爬树与明英宗联络。还将门锁里灌了铅,使得大门无法打开。
朱祁钰见一时半会拿明英宗没办法,于是转换思路,企图釜底抽薪。这便有了他的第四套计划。
在朱祁钰看来,现在他的皇位已经比较稳固了,他对大臣们也还不错。如果说还有人想让明英宗复位,那只可能是一个原因: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是太子。
一些人为了巴结朱见深这个未来的皇帝,自然会想让明英宗复位。
而且朱祁钰做了皇帝,自然希望能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因此,改立太子的事情被提上了朱祁钰的日程。
不过这里有个麻烦,那就是朱见深和朱祁钰一样,都是孙太后所立。他这个孙太后所立的皇帝,还真不太好直接废掉孙太后所立的太子。
朱祁钰只得在大臣身上下功夫了。
他先是对朝臣乃至宦官都进行了一系列的试探,结果反响不太妙。所有人都认可朱见深这个太子。
为了搞定朝臣,朱祁钰隐晦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不惜给朝臣送礼,以此来买通朝臣。
毕竟朱祁钰是皇帝,皇帝想立自己的儿子当太子也是人之常情。反正谁当太子不都是他们老朱家的人吗?最终朝臣们默许了此事。
但是这时候又出现了新状况,朱祁钰子孙不旺,他只有一个儿子叫朱见济。这朱见济恰好又不是朱祁钰的皇后汪皇后所生。
一旦朱见济被立为太子,那么其生母必然会威胁到汪皇后的地位,因此反对废立太子最坚决的反而是这汪皇后。
朱祁钰废了老大劲才搞定朝臣,眼看就要大功告成,自然不会因此而放弃。他也不啰嗦,直接将汪皇后给废了。
在去除了一切阻力后,朱祁钰下旨,将自己的侄子朱见深废掉,改封为沂王,接着又册封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这次,朱祁钰总算得偿所愿。随着自己的儿子被立为太子,他的皇位基本算固若金汤,明英宗已经很难对其构成威胁了。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有些东西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该是你的,你再怎么争取也是白搭。
就在被封为太子的第二年,朱见济便夭折了。更糟糕的是,此后朱祁钰一直未能生下皇子。到了公元1457年,朱祁钰突患疾病,御医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上去撑不了多久了,而且皇帝还没有皇子。于是复立朱见深为太子的呼声开始越来越多。一些人甚至扯出了天意什么的,说朱祁钰之所以落得如此结果就是因为逆天行事。
一旦朱见深重新被立为太子,那么明英宗又有了复位的希望。这是朱祁钰无法容忍的。于是,他拿出了第五个计划。
朱祁钰采纳了刑部给事中徐正的建议,准备让明英宗和他的儿子朱见深疫区去朱见深的封国就藩。
明英宗一旦离开了京师,他在朝中的影响力必然锐减。到时候再选个宗室藩王家的孩子过继过来立为太子,至少朱祁钰能够安安稳稳当他的皇帝。
可惜朱祁钰还没来得及执行这个计划,这事就泄露出去了。很显然,宫里的那些太监看朱祁钰大势已去,开始急着改换门庭,想立点功。
于是朝臣的奏疏直接将朱祁钰给淹没了,无奈之下,他只得将一切都推到徐正身上,将其贬官,这个计划自然也就不了了之了。
此后没过多久,便发生了“夺门之变”,明英宗复位,景泰帝朱祁钰被废,贬为郕王,不久之后便离奇去世。
而包括于谦在内的一大批朝臣也因此遭到清算。
朱祁钰实施了五次计划,皆以失败而告终。如果说刚迎回明英宗的时候,他担心明英宗的死会危及自己的地位,那么当他稳固皇位后,为何不派人秘密弄死明英宗呢?
这就不得不说朱祁钰天生存在的一个软肋。
这个软肋便是皇位的正统性,或者说叫皇位的合法性。
除了刘邦、朱元璋这种打天下的皇帝外。正常的皇帝继位,都是老皇帝册封太子或者储君,然后等老皇帝去世后,太子或储君自动继位成皇帝。
而朱祁钰是得到孙太后同意,被大臣们拥立的。尤其是明英宗这个皇帝还在世。
皇位都是讲道统传承的,朱祁钰这属于另立山头,和明英宗之间其实是不存在继承皇位的关系。
即使是曹丕那种从汉献帝禅让得来的皇位,其正统性都比朱祁钰的强,毕竟他的皇位是从汉献帝那里继承来的,是正统。
这就使得朱祁钰在做事的时候有很多顾忌,尤其是涉及到明英宗的事情上,他要特别小心谨慎。
如果他派人弄死明英宗,这事情泄露出去,他的皇位很可能就不保了。孙太后和大臣们保不准会抛弃他,拥立一个新皇帝。
说白了,他其实就是个王爷。大臣们能拥立他这个王爷,就可以拥立其他的王爷,反正明朝永远不缺王爷。
这也使得他在面对那些朝臣的时候,其实一直处于弱势的一方。因此他想对付明英宗,宗室要按照朝廷的规矩来办事。
这也解释了为何于谦说应该迎回明英宗他就答应了,为何他想废立太子还要给大臣送礼,因为他在处理涉及皇位相关问题的时候,天然的处于弱势地位。
所以不是朱祁钰不想弄死明英宗,而是他做事处处受到朝廷规矩的限制,不能随心所欲的使用自己的权力,这才导致了他一系列计划的失败,最后才会发生“夺门之变”。
很多悲剧往往源于人心不知足。
这皇位本来就是朱祁钰捡来的,如果他能看开一些。当明英宗被迎回后,主动让位,继续当自己的闲散王爷。也许还能传成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