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属于陵墓建筑还是祭祀性建筑?
一、天坛属于陵墓建筑还是祭祀性建筑?
北京前门南的天坛,是古代皇帝祭祀用建筑。
二、石窟陵墓的建筑特点?
其建筑特点是砖石结构且藏于地下。
三、建筑类型分类 陵墓 宫殿?
从类型上看,中国古代建筑大体可分为宫殿、陵墓、寺庙和民居四类。
四、陵墓建筑的艺术特点?
陵墓特指一种用以瘗葬帝王,墓顶有封土的建筑类型。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在古代等级制社会,坟墓的具体规模,当然也有等级之差,不可逾越。《礼记》说:尊循礼的法则,就应该在各方面遵守量的规定,比如宫殿、房屋或器物的大小和数量、棺材的厚度、坟堆的大小等,都要等级分明,越尊贵的才能越大越多。在陵墓中,体现等级的最重要的就是坟堆的大小。体量,从来就是建筑艺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建筑艺术与其他艺术在感染手段上的一个重大不同,就是建筑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体量。
五、陕西陵墓建筑在建筑史上的地位
陕西附近是我国皇帝陵墓较为集中的地方,除了骊山秦始皇墓外,还有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唐代18个皇帝的陵墓。其中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是11个西汉皇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埋藏的宝物也是最多的。茂陵还有5个陪葬墓。据文献记载,当时茂陵设置了陵令、园长等官职管理陵园,仅浇树洒扫的人就有5千多。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周围30公里,园内还有17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昭陵地上地下都是珍贵的文物。据记载,墓内“闲丽不异人间”,说明昭陵地官的豪华和富丽。
六、陵墓地上建筑叫啥?
这种建筑叫“寝殿”,以前帝王陵墓无坟丘,最早于咸阳秦公墓陵区,后代仿效,至西汉惠帝社原庙起,西汉诸陵都不设寝殿,而改为原庙,至东汉设石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原因,帝王陵墓多“不封不树”,因此没有地上建筑,至隋唐地上建筑成为上宫和下宫,北宋帝王陵区位于今天河南巩义境内,地面建筑分为上宫和下宫,用于祭祀和模仿生前宫殿,但后来遭到金兵破坏,至元朝地面建筑全部毁弃,荡然无存。
平民一般按照活人宅院设计的,有主室、后室、两间耳室。墓主的棺椁就停在主室正中央。贵族则庞大的多,地宫的墓室分为前中后三部分,门口吊着千斤闸,从闸门进去,首先是一间"明殿"(冥殿),按墓主生前家中堂屋的布置,有各种家具摆设,这些器物称为"明器"(冥器)。再往里,中间的墓室,称为"寝殿",是摆放棺椁的地方。其后是"配殿",是专门用来放陪葬品的地方。壁画在唐宋年间,王侯墓中多数都有壁画,用来记述墓主生平的。
七、陵墓建筑的意义是什么?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中国陵墓是建筑、雕刻、绘画、自然环境融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布局可概括为三种形式:
①以陵山为主体的布局方式,可以秦始皇陵为代表。其周围建城垣,背衬骊山,轮廓简洁,气象巍峨,创造出纪念性气氛。
②以神道贯串全局的轴线布局方式。这种布局重点强调正面神道。如唐代高宗乾陵,以山峰为陵山主体,前面布置阙门、石象生、碑刻、华表等组成神道,衬托陵墓建筑的宏伟气魄。
③建筑群组的布局方式。明清的陵墓都是选择群山环绕的封闭性环境作为陵区,将各帝陵协调地布置在一处。在神道上增设牌坊、大红门、碑亭等,建筑与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庄严肃穆的环境。
八、唐太宗陵墓建筑构造?
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从古至今,没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的历史教训,从他与长孙皇后的昭陵起,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由当时著名的艺术大师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主持设计,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
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
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 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
“安史之乱”后,乾陵地面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唐会要》记载,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乾陵修葺时曾造屋378间。此后,历经1300多年的风雨沧桑,乾陵地面的宏丽建筑已荡然无存,唯陵园内城朱雀门外司马道两侧沿主轴线列置的120余件精美绝伦的大型石刻群,成为盛唐社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让人感受到它所体现的盛唐时代精神。
从梁山南二峰的天然双阙起,往北依次对称排列。端立首位的是1对高达8米有余的八棱柱石华表,这是帝王陵墓的标志,其造型昭示着生命长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对人类生殖行为的崇拜。接着是1对昂首挺胸、浑圆壮观的石刻翼马,马身两翼雕以卷云纹,似有腾飞之势。
翼马之北是1对优美的高浮雕鸵鸟,它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象征。 紧接鸵鸟的是5对配有驭手的石仗马和10对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或称直阁将军)。传说翁仲姓阮,是秦朝镇守临洮的大将,威震夷狄。
秦始皇树翁仲像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世的帝王以翁仲石像守卫陵园。翁仲之北是两通石碑,西边的一通是唐高宗的金字“述圣纪”碑,它是女皇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纪念碑,碑高6。 30米,宽1。
86米。碑文约5600余字,武则天亲自撰文,中宗李显书丹,笔画初刻填以金屑,现今个别字的金迹尚在。东侧一通是武则天
九、有什么介绍中国陵墓建筑技术的书籍?
古墓的技术性保护应该是防止二次破坏,一旦古墓被打开,墓内的热湿环境就发生了明显剧烈的变化。很多古墓上的涂层,或者壁画会因为忽然的干燥发生裂化。或者因为忽然接触氧气发生反应。
似乎这个方向上技术的书籍不多,可以找一些论文看看。
十、帝王陵墓的建筑形式及代表?
汉文帝第一个提出了薄葬观,反对厚葬。
据《史记》,他临死前这么说的:“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这位皇帝,就是创造中国封建社会第一盛世“文景之治”的刘恒,史称“汉文帝”。
公元前157年6月,汉文帝在未央宫去世,享年46岁——23岁当皇帝,当皇帝23年,天意还是巧合?死后仅7天时间,汉文帝便速葬于霸陵。
霸陵,离当年的长安城有70里。
西汉皇帝有即位次年即选址营建自己陵墓的风俗,汉文帝也是这样。其墓为什么叫霸陵?《史记集解》引东汉人应劭的说法称,“因山为藏,不复起坟,山下川流不遏绝也,就其水名以为陵号。”
原来,汉文帝的陵墓临近灞水。
据史书,霸陵不论是营建,还是下葬,均是按“节葬”要求来处理的。《史记·孝文帝本纪》记载,霸陵随葬品,“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一改以往厚葬风俗,随葬品都是瓦器,没有金银财宝。汉文帝为什么会这样?其有节约社会财富、改革葬制之用意,但最现实也是首要的目的,是反盗墓——这一反盗墓思维,被后来的魏晋皇家所继承。
汉文帝为何要这样想?应该与以前张释之的一番话有直接关系。
霸陵建好后,有一次汉文帝带着他最喜欢的妃子慎夫人和一班臣僚,去视察陵墓。据《史记·张释之传》,汉文帝站上陵墓北边远望,指着去新丰的路对慎夫人说,“这就是向你老家邯郫去的路。”
汉文帝说这话什么意思?缘于慎夫人是河北邯郸人,她色艺双佳,尤擅鼓瑟。汉文帝当时来了兴致,让慎夫人鼓瑟,他随着音乐唱和了起来。慎夫人触景生情,可能想家了,情意绵绵的瑟声中透露着凄惨悲伤。唱罢,汉文帝似乎也伤感了,竟然想到了盗墓。
他回过头来对群臣说:“拿北山上的石头做棺的外椁,把综麻绵絮剁细,用漆粘合着塞在石椁的缝隙间,难道还能打得开吗?”左右都随声附和说,“是”。
刚提拔为中郎将的张释之走上前,说了大实话,大概意思这样:如果墓面有能够引起贪欲的东西,言下之意如果随葬金银财宝,即使是封闭住南山,也还是有空隙的,能打开的。假如里面没有人想要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汉文帝对张释之的说法很是赞赏,觉得有道理,后将张释之提升为廷尉。
在陵墓外观设计上,霸陵也相当低调,即“不治坟”,意思是陵墓没有巨大的封土堆。直到今天,哪怕是民坟都有封土的,最差也会堆个“馒头包”。但汉文帝却不要封土,如何做到的?因山为藏!
这种陵墓的营造方法,是充分利地山体优势,凿山为穴,将山体开凿出一个空洞,将放棺材、随葬品的地宫设计在山洞中。下葬以后,山体、地貌不会有任何变化,有利于保护环境,所以史书记载,“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
这一种葬法,叫“依山为陵”,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崖洞墓,这是汉文帝在中国皇家陵墓制度上的一大新创举,霸陵也是汉朝帝王陵中惟一一座依山为陵的陵墓。汉文帝这种营造陵墓的方式,又可称为“霸陵模式”。
在汉文帝之后,霸陵模式成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两种主要营造方式之一。虽然汉朝帝陵中只有一座霸陵是这样,但在各地封王墓,有条件的都采用霸陵模式,在山中造墓。如江苏徐州的楚王墓、河北满城的中山靖王墓、山东曲阜的鲁王墓,都是建在山体内。
另一种帝王陵墓营造方式是挖地为穴,封土为陵,将地宫深埋于地下。这类陵墓以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秦始皇帝嬴政的陵墓为代表,故可能称为“秦陵模式”。
秦陵模式是中国帝王陵最传统的营造方式,先秦时期的王公大墓也都是这类形式,西汉开国皇帝、汉文帝的老爸、高祖刘邦的长陵,便是这样营造的。
霸陵模式虽然在汉朝没有兴起,但在800年后,却成为唐朝帝王陵的最主要营造方式。
大唐关中“十八陵”中,唐太宗的昭陵、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唐中宗的定陵、唐睿宗的桥陵、唐玄宗的泰陵、康肃宗的建陵、唐代宗的元陵、唐德宗的崇陵、唐顺宗的丰陵、唐宪宗的景陵、唐穆宗的光陵、唐文宗的章陵、唐宣宗的贞陵、唐懿宗的简陵等14座陵墓,全都是凿山为穴,依山为陵。
只有唐高祖的献陵、唐敬宗的庄陵、唐武宗的端陵、唐僖宗的靖陵等4座陵墓,仍是挖地为穴的封土大墓,依然采用秦陵模式。
霸陵模式的出现,与反盗墓设计要求有密切的关系。秦陵模式既然地宫挖在地下,但再深也容易挖开,毕竟是泥土。而将陵墓建在山体里,相当坚固,盗墓的难度和成本无疑大大增加,一般盗墓者只能望陵兴叹。
汉文帝在营造霸陵时“不治坟”,公开说法是想不劳民伤财,即所谓“欲为省,毋烦民”。实际上这是漂亮话,依山为陵的成本,所动用的民力,远大于挖地封土墓。其真正目的,我想还是他与张释之在霸陵现场所表达的,不希望被人打开,希望更为坚固!
但是,汉文帝的反盗墓愿望并没有实现,虽然在汉末盗墓最凶的时候没有被盗,虽然一时有人相信霸陵没啥值钱的随葬品,但之后还是有盗墓者光顾了。
霸陵在西晋后期的乱世之秋,被盗墓者掘开了。应验了魏文帝曹丕所说的:“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
宋人罗泌《路史》卷四十六“女英”条提到此事:“故魏晋群盗发掘陵堬,而霸陵独得不抇[hú]。至元康间,三秦人尹桓解武,始发霸、杜二陵。潜闼之中,金玉灿陈。”
“元康”是西晋惠帝的年号。另据《资治通鉴纲目书法》,霸陵被盗发生在晋愍帝司马邺当皇帝时,盗墓者从中盗出了大量的随葬宝物,即所谓“金帛甚多”。
盗墓事件的发生,也证实汉文帝的薄葬、节葬,所谓“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一说,纯是忽悠盗墓者的。
汉文帝为什么要这样?传统史家认为,这不是汉文帝的本意,而是继位的太子、汉景帝刘启不忍心让父亲下葬太寒酸,故未能遵从汉文帝遗嘱,“薄葬之制景帝未尝果从也。”
而陕西最新的考古发现认为,霸陵模式可能错了——汉文帝的陵墓可能不是依山为陵,极可能仍是传统的秦陵模式。
200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安灞桥区江村东侧,发掘了一座西汉时期大型墓葬,此墓位于窦皇后陵西侧约1000米。当时有学者推测,此墓葬可能是汉文帝与窦的皇后惟一爱女馆陶长公主的墓。
但现在,圈内提出一个新的观点,认为江村大墓是汉文帝的霸陵,而不是现在霸桥区席王街办毛窑院村附近、当地人称“凤凰嘴”的那座霸陵。
因为,江村大墓位置非常,规模宏大、随葬坑很多,规格远超西汉诸侯王墓的等级。对照分析,江村大墓的墓主不可能是馆陶长公主,能葬在这里的,最大的可能只有汉文帝本人。
虽然这一观点并不能肯定,也无铁证,但江村大墓的重要性已得到了考古圈认可。
2019年10月公布的国务院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名单中,将江村大墓并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汉帝陵”体系中,加以重点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