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上有各个朝代的陵墓?
邙山上有各个朝代的陵墓?
建有中国第一座古墓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邙山陵墓群是目前中国面积较大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十几个帝王的陵墓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总数在千座以上,为东汉(25年-220年)至三国(220年-280)时期的古墓。邙山上,大大小小的土包,就是历朝历代帝王将相、达官显贵的墓冢,这,就是邙山古墓群。 邙山,又称北邙,属秦岭崤山余脉中间的一段,横亘在黄河南岸、洛阳城北的黄土丘陵地带,高出黄河、洛河水面约150米。南北16公里,东西30公里,面积约有500平方公里,地势开阔。在邙山地表以下5—15米的土层,渗水率低、粘结性能良好、土壤紧硬密实,最适于安置墓穴。由于邙山山川绚丽,风光宜人,山虽不高,但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所以邙山上多古代帝王陵墓,邙山自东汉以来就是洛阳人的墓地。现存有秦相吕不韦、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西晋司马氏、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汉献帝陵、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王铎等历代名人之墓。
古代221座帝王陵墓简况
我国传统文化重视慎终追远,视死如归,事死如生。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埋葬死者的土坑。《说文解字》云:“墓,丘也。”段玉裁注解:“墓为平处,坟为高处。”《礼记》云:“古也墓而不坟。”意指在中华文明的初期,人们埋葬死者于土坑,墓与地面齐平,没有封土成坟。后来,才逐渐封土成坟,并且不同身份的人坟墓有了不同的称呼:平民百姓的叫“坟”,王侯的叫“冢”,圣贤者的叫“林”,帝王的叫“陵”。
《尔雅》:“大阜曰陵。”《说文解字》:“陵,大阜也。”可见,“陵”本义应为土山,引申为高大的坟丘义,大概以陵的高大比喻、转指君王的高大形象。
我国文献可考的帝王陵,帝王陵共有221座,时间跨度从商代成汤陵到清朝光绪皇帝的崇陵,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陕西骊山的秦始皇陵,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陵墓。西汉刘向在《上汉成帝疏》中说:“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可以说是地下“皇宫”,连军阵,秦始皇也要在地下指挥、带领。据1962年考古实测,秦始皇陵基呈方形,边长约350米,高约43米,陵园平面呈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围墙和大量陪葬墓、刑徒墓和兵马俑坑。
西汉承袭秦陵形制,11座帝王陵绵延百余里,散布在陕西渭水北岸的咸阳原上,星罗棋布。地面累土为截尖平头方锥形,堆土少于秦陵。皇帝和陪葬的后妃、功臣、贵戚等一人一个坟头。
东汉12陵多数在河南洛阳北面的邙山,只有献帝禅陵在河内郡山阳。东汉诸陵规模又远小于西汉帝陵,安帝恭陵、和帝慎陵、明帝显陵是东汉诸陵中建制最大。
唐代共有21个皇帝、20座帝王陵(李治与武则天合葬于乾陵),除昭宗李晔葬河南洛阳和陵、哀帝李祝葬山东菏泽温陵外,其余均葬在陕西汉陵北的咸阳二道原坂,统称关中十八陵。唐朝帝王陵的显著特点是依山而建,墓室多利用自然山体穿凿而成,葬后外面不露痕迹,盗掘的难度较大,气势也较人工封土更为磅礴。
宋朝帝王陵沿袭唐朝,但规模更小。北宋皇帝除徽宗客死漠北、陵寝难以考定外,其余均葬于河南巩县附近,统称巩县八陵。南宋六个皇帝陵墓在浙江绍兴宝山,是历史上最简陋的帝王陵,没有正式的陵园,后人称之为“攒宫”。后又惨遭元军洗劫、破坏。
明朝16个皇帝的陵墓分布在四地:“祖陵”在江苏泗县,“皇陵”在安徽凤阳,孝陵在南京钟山,其他明帝死后葬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共十三处,总称十三陵,现为北京著名旅游景区。“祖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位于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明祖陵镇,距盱眙县城20公里左右。“皇陵”位于今安徽省凤阳县城南7公里处,是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朱元璋死后葬于南京明孝陵。明朝皇帝朱允上侣洳幻鳎挥辛昴埂>暗壑炱铑谠嵊诰┪鹘鹕酵狻F渌实劬嵊谑辍
清朝帝王陵,除入关前在辽宁新宾和沈阳建造的永陵、福陵、昭陵外,其余9个皇帝均葬于河北遵化马兰峪和易县永宁山,即清东陵和清西陵。
参考资料:白忠才《中国文化史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