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找陵墓 > 正文

晋朝皇帝陵墓?

2023-09-03 06:32:06  来源:网络   热度:157

一、晋朝皇帝陵墓?

邙山晋帝陵,是指埋葬在邙山的西晋皇帝之陵墓。葬于北邙山的西晋皇帝分别是武帝司马炎(峻阳陵)、惠帝司马衷(太阳陵),还有追封的宣帝司马懿(高原陵)、景帝司马师(峻平陵)、文帝司马昭(崇阳陵)。这些陵墓离都城都很近,其中峻阳陵离洛阳仅20多里。而“近国都”是西晋皇陵的显著特点,并为后来的东晋所承袭。东晋陵墓比西晋还近,有的甚至在皇宫的边上下葬。

二、古代建筑风水之黄帝陵风水格局解说

 说到黄帝,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这是谁吧,而黄帝陵,顾名思义就是埋葬黄帝的墓穴,在文献中,黄帝陵是“古墓葬第一号”又有华夏第一陵的称号,那么这个古代 建筑风水 是如何?一起来跟我去了解一下吧!

古书中说,皇帝死后,葬在了桥山,在陕西皇陵镇,居于黄土高原之上,是皇帝陵墓的龙脉所在。皇帝陵高3.6米,周长48米,北有五谷六峰,南有七沟八梁。

黄帝陵以万山之祖昆仑山为太祖山。南临拘水,把天地之灵气聚集中灵山前方。拘水之南是印台山,是案山;山的左右共有九条沟渠向拘河,仿佛九天龙朝拜黄帝。

印台山与西边的南城塔在在一起,背靠南山,并与西边的南城塔一起,构成了一直虎头。凌东有凤凰山,山的形状就像一直凤凰。陵西有玉仙山,其形似龟。黄帝的陵墓,龙、龟、虎、凤四灵俱全,呈现出一派祥和的景象。

皇陵圣境,山环水抱,如太极图一样负阴抱阳,皇陵和印台山就是阴阳鱼的两只眼,拘河就是阴阳鱼的分界线。因此,很多人认为,桥山黄帝陵墓称中国古代陵枕的典范。

被海内外炎黄子孙视为中华民族祭祖圣地的黄帝陵桥山,其龙脉源自西北昆仑,近接黄陵县西部陕甘交界南北绵延千里的子午岭。

桥山,这条子午岭东麓向东延伸的余脉,与同样源于子午岭东麓沮源关的沮水形影相伴,来到桥山后龙脉蜿蜒,一峰秀出向南延伸,沮水为桥山所阻,只好从桥山西麓向南绕,再绕向东、北,回环到桥山东麓与西麓相对处后,继续东行。桥山与沮水,在这里形成一个绿水环绕的“聚气”的小环境。

桥山四周,山环水抱。桥山之北,是子午岭继续向东延伸的山塬,而与桥山龙脉相连的孟家塬塬头,却浑圆如龟盖,龙脉向下延伸,犹如“玄武垂首”;桥山南面,山塬环抱,正南的南城塔,被张三丰称为“凤阙”,山形从南山制高点向东、西两翼展开,酷似“朱雀翔舞”。

桥山之西10华里,南塬向北延伸的山梁,形如“白虎俯卧”,虎头、虎腰、虎尾隐约可见,山脚下、沮河旁,有一个村庄的名称就叫“老虎尾巴村”,与北塬向南延伸的山梁张寨村,共同形成南北包抄之势。

桥山之东25华里,有一个名叫“龙首”的地方,与桥山之西的“虎尾村”遥相呼应,那自西向东南延伸的山形与沮水弯曲的水道――“龙湾”,形成“青龙蜿蜒”之象。龙首山以东,南塬向北延伸的山梁上,上翟庄村又与“龙首”形成合抱之势。

三、十三陵是什么朝代的陵墓

十三陵是什么朝代的陵墓

十三陵是什么朝代的陵墓,根据不完全统计,从古至今留下了皇上陵寝数以千计,但是留存至今的皇陵屈指可数,其中储存最为完整、面积最为庞大的莫过于北京的明十三陵。以下分享十三陵是什么朝代的陵墓?

十三陵是什么朝代的陵墓1 明朝

北京的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陵墓。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

北京的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陵墓。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截止2021年,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康陵。

帝陵分布: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名称由来: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桑ㄎ牡郏┮蚱涫甯钢扉σ浴熬改选保ㄎ实劢獬D眩┪⒈虻侥暇ㄎ牡鄄恢佟S腥怂党黾业绷撕蜕校苤窍侣洳幻鳎ㄕ庠诿鞒飞鲜且桓鲂福悦挥辛昴埂5谄叩壑炱铑冢蚱湫钟⒆诨实壑炱钫虮煌哓菟形拗鳎谔蠛痛蟪嫉闹家庀录戳说畚弧

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做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十三陵是什么朝代的陵墓2 十三陵是明朝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景区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西北50km处的昌平区境内,是明朝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陵区占地面积80km2,是当今世界上保存较完整的陵墓建筑和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十三陵的营建始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止于清朝初年,历时200余年。依陵寝营建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为:长陵(永乐皇帝陵)、献陵(洪熙皇帝陵)、景陵(宣德皇帝陵)、裕陵(正统皇帝(即天顺皇帝)陵)、茂陵(成化皇帝陵)、泰陵(弘治皇帝陵)、康陵(正德皇帝陵)、永陵(嘉靖皇帝陵)、昭陵(隆庆皇帝陵)、定陵(万历皇帝陵)、庆陵(泰昌皇帝陵)

德陵(天启皇帝陵)、思陵(崇祯皇帝陵)。陵区内除葬有13位皇帝外,还葬有23位皇后、1位皇贵妃以及数十名殉葬的宫人。此外,陵区内还建有7座妃坟园寝(东井、西井、万贵妃坟、悼陵、四妃二太子坟、贤妃坟、郑贵妃坟及二李、刘、周四妃坟)和1座太监陪葬墓(王承恩墓),以及为帝后谒陵服务的行宫、苑囿等各式建筑。

在陵域周围的10个天然山口(东山口、中山口、榨子口、西山口、德胜口、雁子口、锥石口、贤庄口、灰岭口、老君堂口)处修筑了城垣、拦马墙等防御设施,以保陵区安全。

明代皇陵的营建分为卜选陵址、拟定规制、备料施工等几个步骤。卜选陵址是陵寝营建的首要环节。一般先由卜选官员即朝中一、二品官员率风水堪舆人员依据风水理论,“外观山形,内察地脉”,经实地勘察后,选出一处或数处“风水吉壤”,上奏皇帝,必要时还要画出图样,贴上说明,最后由皇帝裁定。

成祖朱棣称帝后即有从南京迁都北京的打算。明永乐六年(1408年),朱棣命令礼部尚书赵带领江西术士廖均卿等人来到北京附近踏勘陵地。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在昌平境内的黄土山找到了万年吉壤。朱棣遂封黄土山为天寿山,降旨圈地方圆80里作为陵区禁地。

明十三陵陵寝布局不是按照《周礼》左昭右穆的方式,而是以尊者居于主脉,卑者居于从脉(余脉)的布局排列的。长陵是十三陵的首陵,位于天寿山主峰中部,其他各陵分列其左右。

十三陵中长陵最大,永陵、定陵次之,思陵最小。陵寝建造方式可分为三种:一是皇帝生前所建陵,规模大且装饰华丽(如长陵、永陵、定陵);二是由嗣帝所建陵,因有先皇“从俭建陵”的遗诏或受葬期、国力的.影响,规模小且比较简朴(如献陵、景陵);三是皇帝生前未来得及建陵,改朝换代后由下一朝代营建(如思陵)。

明十三陵以规模宏伟壮观、陵园体系完整、布局庄严和谐、景色优美静谧、风格典雅古朴著称于世。1957年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十三陵和八达岭作为一个完整的风景名胜区又被列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2003年7月3日,明十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经联合国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三陵是什么朝代的陵墓3 每个朝代的皇陵有什么特点

帝王陵墓规模宏大,地位至高无上,是墓葬中等级最高的,浓缩了当时的政治制度,礼制思想,地理环境,建筑艺术等。也是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体现。

人们认为,帝王陵墓风水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子孙繁衍,朝代的更替,国家的兴衰。所以历代帝王对陵墓的选址非常重视,他们会耗费很大精力,人力,物力去选择最好的陵址,随后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修建豪华的陵墓。

每个朝代的皇陵风格不一样,这跟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有关!

统 一稳定时期的秦汉,唐宋,明清三个阶段帝陵选址明显体现着开放式,半开放式,理想主义封 闭式的陵域环境特征。 而魏晋南北朝和辽夏金两个动乱分裂时期,其帝陵选址和布局的特征介于开放与半开放,半开放与封闭式之间,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

秦汉时期陵墓选址主要选择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视野开阔的高敞台地为陵域。(比如秦始皇陵以及西汉诸陵) 形成早期特有的风水观念。

秦始皇陵位于骊山脚下,除礼制因素之外,便是这个地方的风水比较好, 骊山更能满足其巍峨高大的心理需求,山前黄土层深厚适合深挖建陵,土质致密,承载力强等均为好风水的表现。 西汉帝陵选在河谷北岸的高地,东西成条形布局,充分表现出开放式的风水思想。

魏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一度实行薄葬,现在很少发掘出这个时期比较豪华的墓葬。还有种说法,当时太乱,如果厚葬,刚埋下去没多久就会给他挖出来。这个时期风水理论也比较纷繁复杂,帝陵都选在都城附近的山腰或者山麓,这个时期的影响比较明显。

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南朝帝陵在东晋风水理论形成以后多次恢复秦汉厚葬的制度,再加上南京丘陵河谷纵横交错,降水很多,地下水位较北方高出不少。因此帝陵都被迫向海拔高的山脉地区选。北朝由于是少数民族居多,其丧葬方式颇具草原游牧民族特色。

北朝和唐陵遵魏晋制度皆依山为陵,开始注重陵园周围的山川,水流形势。这一时期 的帝陵选址呈现出一种依山面水,融合周围山水形势的半开放式形态。北朝以及唐朝皇帝陵墓大都依山而建,更注重陵墓周边的环境以及风水!

巩义宋陵卜选遵循“五音姓利”之理论,陵址位于地势较低之处(据说是赵匡胤用一直箭选择的陵址),陵墓都是面山背水,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陵墓造型。同时这个时期的陵墓逐渐制度化风水理论的系统化对帝陵选址的影响大为增加,因而北宋皇陵陵区的选址变现出和魏晋唐不同的另外一种风格。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因为南北环境差异,南宋的皇陵又展现出一种新的风格!

辽,金,西夏属于游牧民族,帝陵的选址模仿中原王朝,同时保留着浓厚的本族特色。辽国帝陵遵循了祖陵好山陵的习俗,西夏皇陵受到中原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金帝陵作为北京最早的皇陵群,受到了北宋和辽国的影响。吸取了其中的优点,摒弃了周围开阔的开放式格局。这一时期的帝陵选址和布局体现出由线转点,点线结合的特征,表现出来更多的封闭式陵域环境特点。

明朝皇陵选址最注重风水,南京孝陵先不说,明十三陵从朱棣开始,当年朱棣徐皇后去世后,他早有迁都打算。于是让人去北京选择祖陵,最后找到了万岁山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作为明朝的祖陵,最大程度按照“ 寻龙、查砂、点穴、观水、 立向”之原则卜选,不论陵群,还是单个帝陵要求更严。

清东西陵选址承袭明制,在“ 地理五诀”的基础上更为细致,对陵址环境要进行“ 望气”,“验土”。这一时期风水理论与陵址选择的关系最为紧密,影响最大,表现出帝陵选址思想的系统化,制度化,细致化,体现出一种理想主义封闭式的环境追求观。

帝陵选址对于风水理论依赖以及变化的阶段性,深层次的折射出帝王们对于完美主义陵墓环境的追求心里,而陵墓本身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表现出陵址选择 中追求一种极度完美主义理想环境选择观。

古代帝王选择陵墓根据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创造出不同的陵墓风格,但大多数是按照风水格局来选择的,为的还是后世子孙能够繁荣昌盛。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