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找陵墓 > 正文

为何“黄肠题凑”自东汉以后便几乎绝迹了?

2023-08-08 06:58:18  来源:网络   热度:

为何“黄肠题凑”自东汉以后便几乎绝迹了?

说到这个黄肠题凑其实也还是挺有说法的,在考古界很值得说的一个话题,黄肠题凑是比“金缕玉衣”更高级别的存在,这两样葬制都是流行于汉代,又绝迹于汉代。

“黄肠题凑”是什么意思?

“题凑”好说,无非是摆放整齐,遵循规则;这“黄肠”就让人头疼了,虽然能享受“黄肠题凑”的人都是不差钱儿的主,但很多东西不是有钱就能买得到。

黄肠题凑是周朝时期开始的一种最高等级的帝王葬制,最高等级,可以想象有多么的尊贵,它使用的葬具其实很简单――去了树皮的柏木,这种柏木很讲究,首先是粗大,至少要生长上百年的柏木才能伐下来制作,其次就是直,不能是弯曲的。

这种柏木还有一个重要的讲究:柏木的木心是黄色的,这就比较难找了,这既需要柏木生长日期很长,又需要特定的树木品种。

中国地大物博,要说这种生长上百年的柏树还是好找,关键的问题的,要完成一整套的黄肠题凑,需要这样的柏木多少呢?据现代考古发掘出了十多座黄肠题凑陵墓来看,最多的一座要使用这样的柏木一万五千多根。我的乖乖,一根柏木大概得有两方木材,一万多根,大家可以算算,需要一个大型的森林公园,里面全部生长着这样的柏木。

有了这些皇心的柏木,那就开始做绝世无双的“黄肠题凑”吧。把所有的去皮黄心柏木进行木端头向内摆放,一根这样的柏木长度是一米二左右,一层一层的叠放,其中不使用卯榫,不使用铁钉,完全是进行平面加工后,贴合摆放,形成一个封闭的“柏木墙”陵墙。

陵墓内的内棺需要这样的柏木做墓室,外面的墓墙同样使用这样的柏木摆放形成坚固的墓墙,并与内室形成一个“回”字型的回廊,做完葬室和回廊后,再在上面铺设很厚的一层黄心柏木进行盖棺,最后填上封土,形成地宫。

这就是整个黄肠题凑的形成过程,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材质的选择很重要,这种葬制不是一般帝王能够享受得了的,据现代考古以及文献记载,大多数都是财力非常雄厚的帝王、侯爵才能享受,最为著名的享受该葬制的是汉武帝和霍光。

“黄肠题凑”的例子

黄肠题凑是皇帝、皇后及受到皇帝准许的诸侯王、大臣才能使用的墓葬形制。“黄肠”指的是黄心柏木,这种柏木木质细腻、耐水湿、抗腐蚀、有香气,非常名贵。而“题凑”指的是木枋的端头一律向内排列,不用榫卯而层层铺叠而成。目前发现的使用“黄肠题凑”的墓葬有十几座,大多已经被盗。能确定身份的有:

江苏高邮广陵厉王刘胥夫妇墓、江苏大云山江都王刘非墓、安徽六安县六安共王刘庆墓、河北定县中山怀王刘修墓、北京大葆台广阳倾王刘建夫妇墓等9座。

以【北京大葆台一号墓】的黄肠题凑为例,使用柏木达15800余根。刚刚出土时,黄肠题凑木质如新,还散发着香味。

实际上“黄肠题凑”葬制有4部分组成,除了“黄肠题凑”,还包括梓宫(梓木做的棺材)、便房、外藏椁(放车马、金帛、食品、日常用具等陪葬物的库房)。

为什么汉代流行黄肠题凑。

1、自汉高祖刘邦之后,经过几代帝王的“无为而治”,到汉武帝时已经积累了不少的财富。所以此时的汉代已经有资本使用这样劳民伤财的葬制。

2、汉代尤其的“事死如事生”,又非常的重孝道,因此厚葬之风很浓。还有什么比黄肠题凑及金缕玉衣更奢华的?

3、皇帝使用黄肠题凑是理所应当的,而其它人使用就是天子的恩赐,所以这也是一种天子使用的安抚手段。

为什么后来这种高贵的葬制逐渐的消失了呢

这里有两点原因很重要:

一、材料难找

黄肠题凑最关键的是就是要找黄心柏木,这种木材生长非常缓慢,要达到使用标准,至少要一百多年,一百多年的时间,至少要死三个皇帝,还别说有那么多的王侯勋贵了,大家排队等柏木,等不起。

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古代王朝大多数定都北方,要在北方寻找那么多的柏木,那是相当的困难,如果要从南方进行运输,那成本就太大了,皇帝也要考虑死亡成本问题。

二、盗墓难挡

自汉朝以后,黄肠题凑就被逐渐放弃的重要原因在于,这种葬制虽然尊贵,但防不了盗墓贼,特别是汉朝后期,盗墓疯起,他们最喜欢就是挖到黄肠题凑,一是墓主人非富即贵,墓里宝贝多,二就是太好挖了。

只要挖到黄心柏木的墓室顶部,那就简单了,一根木头一根木头的往上拿,又没有卯榫固定,又没有铁钉连接,盗墓就成了简单的体力活儿了,毫无风险,收益极大。

总结:对防盗墓的考量以及巨大的消耗,使得“黄肠题凑”这种墓葬规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因为黄肠题凑的防盗功能不好,其主体都是用树木构成的,经过了曹操的大规模盗墓活动,大家也就不敢再用了。

盱眙大云山汉墓的墓主是江都王刘非

盱眙大云山汉墓墓主身份之谜终于揭开了。在昨日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南京博物院龚良院长透露,经过专家考证,1号墓墓主人身份已经确定,为第一代江都王刘非。此次发现是新中国成立来江苏考古最重大的发现。

而此前,文物专家一直推测,大云山汉墓墓主是七国之乱“带头大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但最终,确切、有指向的证据推翻了这一推测,墓主身份“易位”汉景帝刘启之子、江都王刘非。有趣的是,刘非不仅不是七国之乱的带头人,还是主动“挑头”平定七国之乱之人。

宏伟王陵

为何刘非有财力营建奢华陵寝?

为什么刘非有如此大的财力营造自己的奢华陵寝?李队长认为,平定“七国之乱”后,西汉中央政府权力进一步加强,诸侯国除享有衣食租税外,政治、军事、财政权利均被剥夺,因此,诸侯王陵营建的规模也日渐衰落。而刘非不同,他因军功受赐天子旌旗,在诸侯王之中却备受优待,大云山江都王陵的气势与同时期的其他诸侯王陵相比显得更为磅礴大气,也就不难解释了。

歌舞宴乐

墓中有一套完整西汉编钟

大云山1号墓出土编钟一套19件,其中甬钟5件,钮钟14件,分上下两层悬挂,上层钮钟14件,下层甬钟5件,均自小到大依次排列(如上图)。其钮钟和甬钟的组合与南越王墓和洛庄汉墓乐器坑所出编钟组合相同,为迄今国内所出第三套完整的西汉编钟,但鎏金龙纹铜(jù)业与鎏金铜兽座为首次发现,意义重大。

精致饮食

专门用大鼎来放零食

刘非墓出土的铜器无数,其中一件大器显得很怪,看上去是个鼎,但掀开盖子,里面却分成了格子,原来这是用来摆放零食的。这件“分格鼎”出土于一号墓东回廊下层中部,为国内首次出土(如上图)。

在分格鼎旁还出土了2套“染器”。西汉常以酱、盐等作料为肉食品调料,调料均放入杯中。而食用肉制品时,则要将肉放入杯内酱中烹煎。

铜祖陪葬

墓室中还有“铜祖”

在1号墓墓室的回廊中,有一件器物铜祖(如上图)。“铜祖”也称男根,是一种性器。为何会在1号墓出土两个铜祖呢?考古人员解释,一种可能是生殖崇拜。铜祖陪葬,是希望自己子孙昌盛,生生不息。刘非果然崇拜有果,王妃们为他生了6个儿子,而且不是王就是侯。考古人员认为,也不排除这件铜祖为刘非王妃们的藏品。

改写历史

62年来考古最重大发现

大云山江都王陵的发现,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龚良院长认为,首先,这一重大发现表明作为西汉诸侯大国的江都王陵园位于盱眙大云山,而不是此前推测的仪征庙山,为后续保护和研究奠定了正确基础。其次,江都王陵的发现,新获了许多历史信息,必将为西汉历史研究开启新的篇章。第三,发掘成果为汉代考古树立了准确的年代标尺,历史、考古、文物保护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必将获得新的突破。这是我省62年来最重大考古发现。同时,上万件出土文物,对进一步分析江都国的地域范围也有极大的帮助。

原址将建遗址博物馆

问到下一步考古和规划,龚院长说将把大云山江都王陵的考古发掘,作为一个重要的科研课题来持续开展。另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出土文物,包括车马坑、铠甲、玉衣玉棺等文物的修复和保护,比如镶玉漆棺将整体搬迁至徐州博物馆,进行研究修复。

除此以外,长远保护规划已经受盱眙县政府委托,由南京博物院和东南大学合作开展。盱眙县朱证荣县长说,“遗址博物馆今年内有望开工建设,争取明年底,或者后年初,一个既有遗址可看,又有文物可赏的大遗址公园,初步建成。” 身份确定依据1.完整呈现诸侯王超豪华葬礼

“中”字形大墓、黄肠题凑、玉棺和金缕玉衣,是西汉诸侯王葬礼规格的核心内容,但在以往从没有发现集四者为一体的西汉王陵,大云山汉墓是首次完整呈现这四种葬制的考古发现。

所谓“中”字形大墓,是指在方形墓室的南北各有一条细而长的墓道,从空中俯瞰墓葬就像一个“中”字。根据汉制,帝陵和王墓用“中”字形,而级别略低的侯只能有一条墓道,即“甲”字墓。大云山汉墓的三座主墓都呈“中”字形,其中一号墓,总长超过140米,与高邮的广陵王墓基本相同。

而黄肠题凑是指棺椁周围用黄芯的柏木(即黄肠),堆成围墙结构,且一头对准棺椁(即题凑),这是汉代帝王的专用葬制,此前只发现了14座。大云山汉墓最大的墓葬中,黄肠题凑早年曾被大规模盗掘,不但随葬品洗劫一空,而且被纵火焚烧,幸运的是四周的椁室因为早已坍塌而未被发现,从中出土了大量高等级的精美文物。

更为罕见的是,一号墓和二号墓各出土了一套金缕玉衣和镶玉漆棺,这在汉代考古中极为罕见。此前,玉棺只在河北满城和徐州狮子山发现了2具,但因破损严重,玉棺如何制作并不清楚,此次发掘首次证明,玉棺其实是漆棺的内部贴上千片或方或圆或三角形的玉片。玉衣此前发现过20余件,而皇帝和诸侯王能够使用的金缕玉衣只有8件,大云山汉墓两套金缕玉衣曾被破坏,但玉片损失不大,连如何用金丝打结编缀玉片都看得一清二楚,为玉衣制作工艺提供了实物。

出土文物显示,墓主应是诸侯王。一号墓中大量文物仅见于以往发掘的诸侯王级别墓葬中,如完整实用的编钟与编磬在南越王墓和吕王墓两座王墓中发现过。

据了解,南博经过2年工作,共发掘主墓3座、陪葬墓6座、车马坑2座、兵器坑2座、建筑基址1处、道路1条。这显示一位诸侯王曾在大云山上举行过超豪华的葬礼。

2.器物铭文铆定墓主身份

盱眙古称东阳,在西汉早期曾先后属于刘贾的荆国、刘濞的吴国和刘非刘建父子的江都国,那么大云山汉墓究竟属于哪位诸侯王?出土文物给专家提供了线索。

在一号墓的东回廊内发现了大量半两钱,但却未见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发行的五铢钱,且墓葬中有西汉早中期常见的鼎盒壶组合,而未见中汉晚期的陶制井、灶和粮仓,专家因此认为墓葬时代不晚于汉中期。

而众多器物上的铭文更是铁证。墓葬中出土了多件刻有“江都宦者”的铭文铜灯,以及“江都宦者沐盘十七年受邸”银盘、“廿一年南工官造容三升”漆卮、“廿二年南工官”漆盘,表明这些器物属于江都王。刻有“廿七年二月南工官”耳杯共发现了近百件,全是尺寸很小的明器,没有实用功能,是专为陪葬而制造的。江都王刘非在位27年,于公元前127年去世,而刘建只在位6年便因谋反败露而畏罪自杀。汉初诸侯国内以王在位的时间纪年,而不是皇帝纪年,这批耳杯显然是刘非去世后为陪葬而赶制的。综合这些材料,考古队断定一号墓墓主为江都王刘非而非刘建。

根据史料记载,刘非是汉景帝的儿子,与汉武帝刘彻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没什么文化,粗野而勇猛。吴楚七国之乱时,15岁的刘非主动请缨攻打吴国,景帝赐给他将军印。平定叛乱后,他被封为江都王,治理吴国原有的封地,范围达3郡53城。武帝即位后,他作为帝兄,骄横好勇,因此武帝派大儒董仲舒作江都相,辅助刘非。七国之乱平定后,中央集权强化,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和财政权利均被剥夺,诸侯王的陵墓也日渐萎缩,而因军功受赐天子旌旗的刘非却备受优待,因此在同时期的诸侯王陵中,大云山汉墓显得格外磅礴大气。

这一发现也使江都国被重新认识。此前,仪征庙山一直被认为是江都王的陵墓,而盱眙是江都国的边境地区,这一发现颠覆了这个传统观念。接下来考古人员还将对周边的小云山和东阳城进行考古调查,看是否能发现盱眙作为江都国重镇的线索。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