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找陵墓 > 正文

曹操墓被盗了,谁有详细的说明

2023-07-31 07:35:43  来源:网络   热度:

邺城遗址

七十二疑冢图

曹操墓想像图

公元220年二月丁卯,一支运送灵柩的队伍,穿出邺城的城门,向旷野深处而去。就在这一天,魏武帝曹操出葬了。《三国志》记载,曹操去世后葬在了邺城。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曹操墓却神秘失踪了,经历了无数后人的苦苦追寻,曹操墓如同人间蒸发,丝毫不见踪影。

一个更大的谜团是,在历史学家眼里,曹操文韬武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政治家、军事奇才和诗人,他剿灭北方群雄后,积蓄的力量最终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极富戏剧性的魏、蜀、吴三国争雄时代,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但就在曹操去世1300多年后,明朝末年著名小说家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问世了。经过后人加工的这部小说,当中特别引人注意的悬念就是,小说里的头号主人公曹操,死后在邺城设有72处疑冢。小说中的曹操则成为一个阴险毒辣的乱世奸雄,他的72处疑冢则成为他奸诈的证明。

□2008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邺城考古队在河北省临漳县邺城遗址,发掘出了一段保存完整的古城墙遗迹。

从东汉末年起,邺城先后是曹魏、后赵等六个王朝的都城,统御中国北方长达126年。

在今天邺城遗址的周围,有许多高大的封土堆。这些封土堆就是传说中的曹操疑冢。

这样的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的说法是,曹操生前曾设 72疑冢,这些疑冢分布于邺城城外,一座座如山丘布列,使人真伪难辨,但其中必有一座真墓。

然而,关于三国历史的正史《三国志・魏志》,并没有曹操设立疑冢的描述,而是明确记载曹操病死后葬在了邺城的高陵。这同《三国演义》的描述以及民间传说大相径庭。

公元233年,《三国志》的编撰者陈寿出生在巴西安汉,也就是今天的四川南充,他出生时距曹操去世仅仅13年,当时三国争霸已进入尾声。

蜀国灭亡五年后的公元 268年,36岁的陈寿离开故乡来到西晋的都城洛阳,担任西晋著作郎,专门负责编撰史书。12年后,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 48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历史学者认为,蜀国灭亡时陈寿31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见的。后来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因此《三国志》应当可信。

在陈寿的笔下,曹操是一个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在天下大乱的局势当中,文韬武略,建立了不凡的功业。曹操的墓葬是在世人皆知的邺城西边,叫西陵。

陈寿完成《 三国志》1300多年后,山西太原人罗贯中也完成了一部描写三国历史的小说,这就是几乎家喻户晓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在《 三国志通俗演义》里,曹操的形象已经与《三国志》里所描绘迥然不同。曹操变成了一个阴险狡诈的权术家,他残忍冷酷,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而此时的民间早已流传,生性多疑的曹操为防百年之后陵墓被盗或被仇家毁坏,他为自己建造了72座疑冢。

□那么,从西晋的《三国志》到元末明初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这1300多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曹操的面目发生了如此鲜明的改变?曹操的墓葬也变成了困扰世人的神秘疑冢呢?

公元645年开春,一支大军从洛阳向北而来,带领这支大军的正是唐太宗李渊。唐王朝这次出师,是征讨远在辽东的高丽王国。

在唐太宗这次行军途中,路过西陵,为此,他拜谒了曹操的陵墓,并亲自作了一篇题为《祭魏武帝文》的祭文。唐太宗的这篇祭文,将曹操和商代的伊伊、西汉的霍光相提并论。

这说明在唐代之前,不仅曹操墓地的具体位置是确定无疑的,曹操也并不是后人所描绘的奸雄形象,而是受到世人的尊崇。在唐代,还有一位皇帝唐玄宗对曹操也很崇拜。

唐玄宗小名跟曹操一样也叫阿蛮,假如曹操已经是臭名远扬他怎么会取这么一个小名,可见曹操那个时候的名声并不坏。杜甫写了一首著名的诗,赠曹将军,第一句就写,将军魏武之子孙,曹将军是魏武帝的后代,这三个例子说明,至少在唐代曹操的形象是不坏的。

明崇祯年间的刻合本《 三国水浒英雄谱》,将曹操列为英雄,而早于明代的唐代,曹操同刘备、关羽、张飞一样,不仅是三国故事里的英雄,这样的英雄形象已经深入民间社会。文人墨客咏叹曹操西陵的诗篇,也暗含着对于曹操的追思。

而唐代后期完成的地理著作《元和郡县志》当中,也明确记载曹操墓的位置:“ 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显然此时曹操西陵的位置十分明确,这说明直到唐朝时,曹操之墓尚未成谜。

但到了北宋,三国故事里的头号人物曹操、刘备等形象开始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公元960年正月,在距离京城汴京四十多里的小村庄陈桥驿,后周将领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中国历史上的宋朝开始了。

宋朝创立者吸取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所造成的中央集权消弱,除了在军事上采取巩固中央政权的措施外,也在思想上采取措施强化皇权。

这时在民间已经广泛流传、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三国人物及其历史故事,成为宋朝政府首当其冲进行清剿的对象。

在宋朝政府看来,与汉室权臣曹操进行不懈斗争的东汉皇室后裔刘备,因为他一直坚持打汉室的旗号,维护了东汉的正统和中央集权。因此北宋政府树立刘备的形象,以利于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当刘备成为忠君的正面人物,而一代枭雄曹操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权臣、奸臣的反面代表人物。

后来,这种成为北宋政府统治思想的正统观念愈加强化,一个影响了自宋代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产生了,这便是程朱理学。在当时作为儒家思想最新发展的程朱理学,它的核心思想是仁义与忠君。这种学说对于在民间已经普及的三国人物形象产生了极大影响。

从此,曹操在艺术作品中被丑化为白脸奸臣,和刘备、关羽、诸葛亮等其他历史人物形成鲜明对照。曹操阴险奸诈、无情无义的形象,通过小说、戏剧、评书等多种形式而深入民间。

□ 随着曹操在当时公众形象的颠覆性变化,曹操的西陵也在岁月的流逝中湮废了,曹操墓也成为了一个谜。曹操的陵墓成为他狡诈阴险的证明,也就在这时,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开始在民间流传。

“ 七十二疑冢”原创版的作者究竟是何人,已经难以考证。较早述及曹操疑冢的,是北宋宰相王安石,他写了一首疑冢诗:青山如浪入彰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骐鳞埋没几春秋。

当时作为北宋高级官吏的王安石,认为曹操是一个杰出的英雄,对于日益激烈的贬斥曹操的世风深感不满。然而,世人已经认定曹操就在 72座疑冢当中。

然而,曹操形象的更加丑化,却随着北宋王朝日益加剧的危机到来了。

公元1126年正月,一支强悍的骑兵队伍渡过黄河,直逼北宋都城开封。这支部队正是后来灭掉北宋的金军。北宋政府急忙开出丰厚条件同金军议和。然而,羸弱的北宋政权仅仅苟延一年后,都城开封城破,立国168年的北宋灭亡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靖康之变。

靖康之变后的第二年,北宋皇族赵构建都临安,也就是今天浙江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南宋共历九帝,前后 153年,它的疆域基本以淮河和秦岭一线,同北部的金国对峙而立。

这时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对照出现了。

在地理上,南宋王朝同一千多年前三国时代的蜀国极为相似,所面临的最大危机,也是来自北方强敌政权强大的军事压力。在南宋王朝看来,蜀国是汉朝的正统继承国,而强敌金国,则就是三国时代的魏国。

魏国的开创者曹操,于是成为南宋王朝千夫所指的窃国大盗,时刻威胁着社稷安危和黎民福祉的假想敌人。他设立72疑冢,生前欺天、死后欺人,阴险无比。

南宋理学家朱熹一改北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对曹操的评价,他在《通鉴纲目》中直斥曹操为“篡盗”,并在他的著述中对曹操进行讽刺和咒骂。自此,曹操的奸臣形象已经从民间走向了具有权威性的学术殿堂。

在江山更迭的戏剧化变化中,曹操的西陵终于演变为世人难辨真伪的72疑冢。

□ 到了元代,戏剧勃兴,丑化曹操的戏被搬上舞台。艺人们运用戏剧艺术鞭挞曹操的残暴和奸诈,在社会上进一步丑化曹操的形象。

元朝末年,罗贯中在《 三国志》的基础上,引入大量民间传说,完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为曹操最终画出了一代奸雄的形象。

事实上,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在小说《 三国志通俗演义》里,并没有描述曹操建 72座疑冢、以防后人盗掘的内容,加上这一内容的,是清朝初年的小说点评家毛宗岗。

毛宗岗父子在评注《三国演义》时,认为“ 疑冢”的

传说对于塑造曹操多疑、奸诈的形象非常有用,于是就加以渲染。至此,曹操“疑冢”的传闻几乎家喻户晓。

而直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对于曹操的声讨依然浓烈。

河南许昌,流传着一个久远的三国故事,就在曹操收降关羽,封以高官厚禄时,关羽却封金挂印,寻找他的义兄刘备而去。在中国民间社会,关羽被看做忠义的化身。

关羽死后地位一步步提升,最终被封为大帝。三国人物关羽的神话之路,恰恰对照的是曹操的丑化过程。

关羽的对立面曹操,在关羽一步步走向神坛的过程中,变得越发受到朝野的清剿与唾弃。

关羽地位越来越高,明朝还封王,到了清朝地位超过了诸葛亮,甚至超过了孔子,这跟当时的哲学统治思想有关,他们强调君臣关系,主要是强调臣对君无条件服从,这样一种义务关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当然只能受到更多的贬斥。

清代名人纪晓岚奉旨编篡《 四库全书》时,准备把北宋文人穆修写的颂扬曹操功德的《毫州魏武帝帐庙记》文章收在书中,当乾隆皇帝看到这篇碑文时,不禁大怒,认为穆修“奖篡助逆”,下令删除此文。

经历了宋元明清漫长的时代,曹操终于演变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千夫所指的超级奸臣。

□ 当曹操经历了漫长的贬斥和世人唾弃的境遇后,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这一次关注曹操的,既是一位领袖、也是一位诗人的毛泽东。

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与他的保健医生聊天时说:“曹操是白脸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曹操能带兵打仗,也能了解民间疾苦,曹操的诗气魄雄伟,给人鼓舞,是真男子,大手笔。”

一年后,时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郭沫若发表了一篇《替曹操翻案》的文章,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证了曹操对于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说明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英雄。

历史上的真伪曹操之谜,又使得他的墓葬更加扑朔迷离,千百年来始终是困惑世人内心的一个神秘谜团。即便是曹操去世1700多年后的今天,曹操的墓葬也是现代考古学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上世纪80年代,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文物工作者对河北磁县“曹操七十二疑冢”区进行了文物征集与抢救性发掘,流传久远的疑冢之谜最终揭开,所谓曹操的72疑冢,其实不是72座,而是134 座,都是东魏和北齐时期的大墓。

2008年,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经过传说中的曹操“七十二疑冢”区,考古人员进行了细致的抢救性考古发掘。

在现代考古面前,经历了漫长演化的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迷,最终从喧闹的戏剧舞台和民间传闻中淡出,纯属子虚乌有。

一、七十二疑冢是否真有其事?

《三国演义》中称,曹操临终前令设七十二疑冢,以便使后人不知道他的墓址,但这并非史实。从现存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曹操并没有秘葬,更未设疑冢,只不过是主张丧葬从简,没想到这“简办”了的丧事反而给历史平添了不少繁杂。近来出土了可证明曹操墓位置的石碑、石刻,虽然还不能确定曹操墓的准确位置,但基本上可以认定其大致范围,即在河北磁县时村营乡中南部和讲武城乡西部或河南安阳县安丰乡境内。专家们相信经过考古发掘,最终可以解开曹操墓之谜。

千古之谜 ,邺城遗址,曹操葬在邺城之西。

铜雀台遗址,曹操曾让后人登此台望其陵,今仅存台址。

《三国演义》中称,曹操临终前令设七十二疑冢,以便使后人不知道他的墓址。这并非史实,但七十二疑冢之说也不是罗贯中所创,从宋代开始曹操墓的所在就成了个谜。

近来,一些文物、文史工作者为寻找曹操墓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出土了可证明曹操墓位置的石碑、石刻,虽然还不能确定曹操墓的准确位置,但基本上认定了其大致范围,即在河北磁县时村营乡中南部和讲武城乡西部或河南安阳县安丰乡境内,两地虽属两省,但隔漳河相邻。专家们相信经过考古发掘,最终可以解开曹操墓之谜。

从现存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曹操并没有秘葬,更未设疑冢,只不过是主张丧葬从简,没想到这简办了的丧事反而给历史平添了不少繁杂。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公元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运到邺城,葬在邺城西边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没有封土建陵,没有随葬金玉器物,也没有建设高大坚固的祭殿。数百年后,墓葬简单的曹操墓就湮没在历史的陈迹之中了。宋代以后曹操被视为奸雄,其墓址不详也成了他奸诈的一个证明,七十二疑冢等说法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广为传布,不少人信以为真。

昔日的邺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一带,曹操墓引发了当地一些文物、文史工作者的极大兴趣。近人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中记载,1922年磁县农民崔老荣发现过一个古墓,其刻石所叙为曹操,刻石由县署保存。邯郸市的考古工作者对这一线索进行了专门的核实,结果没有找到可靠的依据。

二 在帝王丧葬史上“另起一段”

新华社石家庄12月20日电 (记者王文化)曹操的丧葬比较简单,却在历史上留下很深的痕迹。因为简单,使之在以厚葬为主的中国帝王丧葬史上“另起一段”。

我国帝王厚葬源远流长,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震惊世界,汉武帝以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为之修陵,唐太宗昭陵“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就是最后一个帝陵光绪崇陵,虽然墓主生前很郁闷,但陵墓还是颇壮观。薄葬古已有之,但在帝王薄葬中,曹操是开先河者,不建封土堆、不植树、不随葬金玉器物。汉代一个诸侯王刘胜死后都穿着2498块玉片、1100克金丝构成的金缕玉衣,号为武帝的曹操却只穿补过的衣服入殓。曹魏以至两晋帝王都有薄葬者,但唐代以后,帝王厚葬又成了传统,最后一个帝陵修到1915年,这已是民国的第四个年头了。

自古以来厚葬是主流,这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孝莫重乎丧”“以孝治天下”的统治者重视丧葬,也不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占有欲望。曹操虽然引领几位帝王,书写帝王丧葬史上薄葬的一段,但终不能产生更多影响。而且在厚葬为主的氛围中,薄葬者不被理解和支持也是难免,曹操墓之所以成谜,或也与此有关。许多人不相信,贵如曹操会简单地打发自己。魏晋的薄葬,与汉末战乱,许多厚葬之墓被盗掘有关,人们希望以薄葬来获得死后的安宁。这一愿望曹操没能实现,他虽被视为奸雄之首,却未能料到自己简办的丧事会成为光怪陆离的千古之谜,近1800年过去,还吸引着人们注意。

三 曹操墓之谜也许可以揭开

新华社石家庄12月20日电 (记者王文化)从宋代开始曹操墓何在就成了个谜,一些文物、文史工作者为寻找曹操墓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出土了可证明曹操墓位置的石碑、石刻,虽然还不能确定曹操墓的准确位置,但基本上认定了其大致范围。专家们相信经过考古发掘,最终也许可以解开曹操墓之谜。

曹操主张丧葬从简,没想到这“简办”了的丧事给历史平添了不少繁杂。据史料记载,曹操葬在邺城西边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没有封土建陵,没有多少随葬品。数百年后,简单的曹操墓就湮没在历史的陈迹之中了。宋代以后曹操被视为奸雄,墓址不详成了他奸诈的一个证明,七十二疑冢等说法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广为传布,被不少人信以为真。

昔日的邺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一带。临漳县文物保管所所长王福生介绍说:“邺城民间传说中,曹操墓有四种说法:在邺城以西(今河北磁县境内)设七十二疑冢;在漳河河底;在许昌城外;在邺城的铜雀台等三台之下。这些传说都没有多少依据,七十二疑冢大体上处在曹操自己安排的墓葬方向,但真正的墓主是北朝皇家贵族。其他说法与史实不符,也没有考古发现的证据。文史界的许多专家学者虽不相信七十二疑冢之类传说,但由于曹操墓千余年来无人知晓,河道、区划等地理因素变动很大,对曹操墓的具体位置也看法不一,认为在临漳、磁县和河南安阳的都有。”

邯郸市历史学会会长刘心长多年潜心于曹操墓研究,在对历史文献进行研究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认为曹操墓可能在磁县时村营乡中南部和讲武城乡西部约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他认为:曹操生前对自己墓葬位置有明确安排,说在“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这里方位与之相符;还说要其后人“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经实地考察,这一带处在从铜雀台一带登高西望所见最好位置;这里地势较高,漳河不能灌溉,土质较差,至今这里不少土地仍难以耕作,符合曹操所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的要求;《三国志》《晋书》等正史中都有曹操葬于这一带的有关记载。他还认为当地的地名如武吉、西曹庄、朝冠、东小屋、西小屋等也与守陵和祭祀有关。

临漳县文物保管所近来征集到后赵建武六年(公元340年)的勒柱石刻,上面刻有重建西门豹祠的一些情况,西门豹祠是曹操墓最重要的一个参照物。王福生说:“曹魏时期西门豹祠的资料目前尚未发现,这一石刻距曹操去世只有120年,其中提到的西门豹祠殿基应该是曹魏时西门豹祠的旧址。这一石刻是二十多年前在河南安阳市安丰乡出土的,由在当地打工的临漳时固村村民运回临漳村中放置,征集时才引起人们注意。由此推测西门豹祠位置应该在石刻出土的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境内,曹操墓也应在安丰乡一带。”

河南省安阳市文物部门也在安丰乡出土了后赵十一年鲁潜墓志,其上记载鲁潜是葬在曹操墓的西北角,这也可说明曹操墓可能位于河南安丰乡。刘心长对鲁潜墓志进行了研究,认为鲁潜墓志反映的曹操墓位置,与他判断的曹操墓位置只隔一条漳河,属于一个方向,以漳河为界,时村营乡和讲武城乡可视为北区,安丰乡属于南区。他认为曹操主张“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而从这一带的情况看,南区北临漳河难以埋葬公卿大臣,且土壤肥沃不符合曹操要葬在瘠薄之地的要求,从多种情况分析曹操墓在北区的可能性较大,可对南、北两区都进行考古发掘。

四 见证历史“轻”与“重”

新华社石家庄12月20日电 (记者王文化)简办的丧事,被视为耗资巨大的骗局;移风易俗的改革,成了奸诈的证明。但史料终究未被民间传说、文学作品所淹没,曹操墓千百年来的遭际,显示出史实的无奈与顽强,见证了在人言、道德、时间重压下,历史真实之“轻”与“重”。

曹操的墓葬,在史料中没有多少疑问。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中有曹操葬于高陵的记载,元人胡三省注中还指出高陵位置。但在众口相传的民间舆论面前,史料显得苍白无力。在曹操墓之谜的众多说法中,七十二疑冢之说流传最广,曹操确实葬在这一地区,且当地是有众多古墓,但这属北朝墓群,葬有北魏皇帝元善见、北齐兰陵王等人,这些人在历史上并非默默无闻,弄清究竟,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但就是这不难廓清的流言却在千百年里广泛地传播。罗贯中写《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是其所本,平添了原书中没有的内容,显然是有意为之。曹操做了许多大事,在其当世就对之褒贬不一,宋以后曹操开始被视为奸雄,愈应符《曹操疑冢》诗写道:“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中,曹操成了“反面人物”的代表。这种情况下,有关曹操的史实受道德评判左右,就不难理解了。

随着时间流逝,历史的情况、史书的记载距现实越来越远。活跃在现实生活中的,是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记者长大的地方距所谓七十二疑冢所在地不远,知道这一传说的时间比知道历史上有三国还要早,前几天在出租车上听广播里播评书《三国演义》,还在讲曹操死前,令在讲武城外设七十二疑冢。在时间的不断冲刷下,历史的痕迹越来越淡,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然而历史毕竟是历史,“古今多少事”虽会在笑谈中轻舞飞扬,但终没有随风而逝。

这是2004年11月拍摄的邺城遗址。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证明,曹操葬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一带的古邺城之西。

从宋代开始曹操墓何在就成了个谜。一些文物、文史工作者为寻找曹操墓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出土了可证明曹操墓位置的石碑、石刻,虽然还不能确定曹操墓的准确位置,但基本上认定了其大致范围。专家们相信经过考古发掘,最终也许可以解开曹操墓之谜。

五 一个本不是谜的千古之谜

新华社石家庄12月20日电 (记者王文化)曹操墓本不是谜,但从宋代起就无人知道曹操墓所在,并有了设七十二疑冢的传说,经过《三国演义》等的宣扬,曹操墓就成了个妇孺皆知的千古之谜。

曹操对自己的丧葬有明确“说法”,他死前一年多《终令》称“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临终前《遗令》中更是明确了要穿着平时衣服入葬,不要珠宝陪葬。他的儿子曹丕、曹植都有文描述葬礼和入殓的情况,交待了葬在邺城之西,晋代文人陆机、陆云作品中也有关于曹操丧葬情况的介绍。史书中司马懿、贾逵等人的传记里有他们护送曹操灵柩到邺城入葬的记载。如曹操设疑冢的话,那他就是在留给后人的许多史料上都作了假,不仅在生前,改朝换代后还有人出力,且随后的几百年无人发现,这有些荒诞。

史料显示,由于丧葬从简,过了没几年,曹操墓上的祭殿就毁坏了。没有随葬金玉器物,也不为盗墓者所重视,再加上没有封土建陵,没有植树,几个朝代之后,曹操墓所在便无人知晓了。到唐代人们对曹操墓的位置还没有什么疑问,唐太宗李世民曾为曹操墓作祭文,但从北宋开始,虽然曹操墓位置在史书上有记载,但现实之中没有人知道曹操墓的所在。也是从北宋开始,曹操被定型为奸雄,其墓址不详也成了他奸诈的一个证明。邺城以西有北朝墓群,被传为曹操的七十二疑冢。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称,曹操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渲染了曹操的奸诈。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曹操冢》点出曹操墓可能在其设的七十二疑冢之外,更显示出其诡诈。随着这些杰作的流传,曹操墓之谜就更加引人注目,也更加扑朔迷离了。

六 关注曹操墓的人

新华社石家庄12月20日电 (记者王文化)曹操墓至今犹被人关注,其中有不求甚解的好奇者,也有穷其精力探寻的执著之人。

在“天涯”网站的“煮酒论史”版上,曾有位网友发帖《大家来说说有关曹操冢的传说》,引录了《聊斋志异・曹操冢》后问“蒲松龄这段记载是否真实,曹操冢究竟有没有被发现呢?有没有知道的,请教!”两天之内有十来个跟帖,有人觉得此记载符合曹操为人,有的说“逝者自己愿意隐瞒,后人何必深究”,也有人提出曹操不会计较身后之事。河北一家当地报纸近来刊发了一篇介绍曹操与河北的稿件,其中还说曹操在河北境内设了七十二疑冢。

对曹操墓较真的人却并非不问究竟地说说而已,临漳县文物保管所所长王福生广泛搜集曹操墓的有关传说、记载,并着手进行核实研究,写成了《曹操墓之谜》一文,对曹操墓的一些传说进行了解说、考辨。邯郸市历史学会会长刘心长多年潜心于曹操墓研究,经过长时间对历史文献进行研究,并多次进行实地考察,综合地势区位和文献资料分析,认为曹操墓有可能在磁县时村营乡中南部和讲武城乡西部约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作出这一判断,花费了他数年心血,为搜集有关曹操墓的资料,他在国家图书馆几乎查遍了有关史籍,光是查《清诗汇》就花了一天半时间。也正是由于这份执著,围绕在曹操墓的历史迷雾才一点点散去。

三证“曹操墓在索井村” “邺西曹操墓”质疑

山尖子

这几天中央电视台10套节目连续播出了三集纪录片《寻找曹操墓》,虽然专家们把曹操墓的方位锁定在原邺城西的高冈上。但这丝毫没有动摇我对“曹操墓在索井村”这一观点的立场。反而让我有好多话想讲出来,对“曹墓在邺西冈”论表示诸多怀疑。

首先,让我们从那散乱的史料“荆棘”中撤出身来,从那“硌脚”的历史“碎砖瓦砾”中拔出腿来,坐下,清空眼界,冷静地捋一捋思路,找准路子之后再忙乎不迟。

让思路返回到事情的原点,让时间回放到1800多年前,紧要的是弄清楚曹操会不会让世人知道自己的坟墓在哪儿?需要不需要“匿葬”?这是整个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需详细作一番解析:

第一种答案:不需要“匿葬”。

理由一:“曹墓”葬在自己的封地内,比较安全;但能安全多长时间,谁也说不准。

理由二:曹操实行薄葬,可打消盗墓者的念头;但仇敌寻恨,薄葬是无济于事的。

理由三:“不封不树”,不留踪迹,可保平安;但既已公开殡葬,不可能不露痕迹。

第二种答案:需要“匿葬”。

理由一:曹操干过盗墓的事儿,深知其惨状难睹,轮到自己绝不落此下场;

理由二:曹操生前树敌太多,宿怨旧恨,后患可估。

理由三:当时虽是曹氏天下,但天命难料,能几度春秋?从长远计,匿葬为妥。

综合分析以上各种理由,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曹操一定不会让人找到或者掘开其坟墓的。

基于曹操这一基本思想,我们也可以预测一下曹操的应对方略和具体措施。他可以有以下几种选择:

一是往暗里想:秘密埋葬,销声匿迹,不知何时向何方去葬于何地。成吗?上讲究吗?曹操其人,一世英名,位极齐天,这是万万行不通的。

二是在明处埋:选好西冈,就往那里葬。或已设计好保护手段,假如盗墓的、寻仇的找到了墓,也让他们无法打开墓门,伤害不得。这能行吗?一个普通道理告诉我们,只要是人建成的,就是人能破坏的,并且破坏比建造要容易些。

三是明里暗里一起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明埋西冈,暗葬二地。再布些迷惑阵,待多年后西冈的事暴露时,再找二地的踪迹也就没有可能了。此计甚好!曹操肯定是要这么办的。现在看,种种迹象表明,曹操也确实这么做了。

循着以上这一思路,比照过去的种种史料或传说等等,我们可以断言:有关曹操墓各种猜测出现之际,就是曹操西冈墓实情暴露之时。

如果没有西冈墓的暴露,怎么会有各种猜测的出现呢?假如曹操墓原封不动地还在那里,又有谁能无中生有地说他埋到河底了;在七十二疑冢里;在三台之下种种猜测呢?说什么漳河水涨,说什么河流改道找不到墓址,这成立吗?没有一点儿道理。既然西冈地势现在还高过低处12米,千年之前高过更多,怎来河冲泥淹,没了踪迹了呢?

有一点可以证明,在各种猜测出现之际,西冈曹操墓肯定出现了情况。大概会出现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由于曹操墓没有标记,人们失去了对曹操墓的记忆。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曹操墓虽不封不树没坟头,但山形地形作参照物是不容易迷失的,就拿铜雀台作参照也能说明问题。再说,老百姓对一普通人的坟墓可能不以为然,但对一代英雄,开国武帝的曹操墓来讲,恐怕是老百姓谈天说地的重要谈资。口耳相传,耳目识趣,是不会忘却或迷失的。

另一种可能则是曹操墓被盗,并意外发现曹操墓原来是座空穴或衣冠冢,让人大失所望。继而爆发了一场大猜测。史料称唐朝之前人们对曹操墓的墓址还确信不疑,自宋朝以后就没了踪迹,猜测更奇。也不排除宋朝时来自官方的对曹墓的探寻,来为其统治利益所用。如果没有这类事件的出现,人们对曹操墓的猜测是没有道理的,猜测的确爆发了,证明曹操墓没在西冈。

此后专家们就要对该地进行搜寻发掘了,但愿能证明我的推断,这里没有曹操尸骨,有的只是空穴或衣冠冢之类。

既然曹操墓没在西冈,那肯定在第二个地方,这个地方会是哪儿呢?我也经过发现和论证,作出了“曹操墓在索井村”那样大胆的猜测,乍一听是很“玄”人的,不过我也不能不相信我的眼睛和脑袋,若是我真的神经过敏,“超常发挥”凑了那么多的“巧合”。也要把这些“巧合”放到事实的“秤盘”上称一称,我才放心。我之前写的文章《曹操墓可能在索井村》和《再证曹操墓在索井》已作好多论证,供大家参考。

对“邺西曹墓”的置疑,还表现为这里并不符合曹操对其陵墓形制的要求。在这里我想再重复一下我在前一篇论文里的观点:曹操的《终令》、《遗令》对墓地的要求,绝不是先有的“两令”后由臣子们按叙索地确定陵地;而是在“两令”作出之前曹操就早已确定了自已的陵地,“两令”所云实际上是曹操对自已所选定陵墓的交代和叙述。如“不封不树”,意思就是那里用不着封土起堆,也用不着植树。曹操对陵墓的形制要求,我们可以引“旁证”而知一二。接曹操班的儿子曹丕死后葬洛阳首阳陵,因山为墓,地势峻秀。虽未知其详情,但知道了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把山当作了坟丘。曹操的另一个儿子曹植,墓葬山东聊城东阿县鱼山西麓,墓室坐东朝西,为凿山而修的洞穴墓,再以青砖筑成,依山为穴,封土为冢,占地80公顷,东南两侧有黄河和小青河萦绕,合为襟带;隔河群山连绵,耸峰攒翠,仿佛一道天然屏风。对曹丕墓的详细资料了解不够,但通过对曹植墓的介绍,不也能感觉到曹操墓的形制应该是什么样子了吗?曹植还不是皇帝级的人物,再往好里想想不就清楚了吗?曹操这两个儿子的坟墓在我看来,与他父亲的如出一辙。我看到的索井“馍馍山”疑似曹操墓,是一天然圆圆的石丘,并且位占群山之中心,众山呈环抱状将其簇拥。真乃“圣手捧珠”之盛形。曹操墓虽嘱以不封不树,不建标志性建筑,但也得看出些“威哉壮哉和妙哉”的意思吧。曹操在这里因山为墓,只能是开山凿穴建石宫了。 “几多土丘惨被盗,谁料石宫可安寝。”曹操又一次运用自己的智慧跳出了人们的视线和思维圈。而“邺西曹墓”不具备这些条件。那只是曹操为诸位文官武将谋一方祥陵而已。

对“邺西曹操墓”的置疑,还表现为它与曹操暮年有关的情感流露毫不吻合。

其实,曹操本人对自己的墓葬问题除在《终令》和《遗令》中有所披露外,他还有一类史料性资料可作参考,那就是诗歌。曹操暮年所作的一首诗――《精列》看起来像是曹操的诗歌版“终令”。不妨照录如下:

厥初生,造划之陶物,莫不有终期。莫不有终期。

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思想昆仑居。

见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莱。志意在蓬莱。

周礼圣徂落,会稽以坟丘。会稽以坟丘。

陶陶谁能度?君子以弗忧,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

曹操这首诗语言简练通俗,思想直露易懂,除了有对人生的感叹之外,摘录其几个主题词:昆仑居、在蓬莱、会稽坟丘和时过时微。便成为了诗人简略的情感路线图。“邺西曹墓”符合这样的情感要求嘛?而这些情感要求,对索井的疑似“曹操西陵”来说是完全吻合的。

2009.3.12

公元220年二月丁卯,一支运送灵柩的队伍,穿出邺城的城门,向旷野深处而去。就在这一天,魏武帝曹操出葬了。《三国志》记载,曹操去世后葬在了邺城。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曹操墓却神秘失踪了,经历了无数后人的苦苦追寻,曹操墓如同人间蒸发,丝毫不见踪影。

一个更大的谜团是,在历史学家眼里,曹操文韬武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政治家、军事奇才和诗人,他剿灭北方群雄后,积蓄的力量最终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极富戏剧性的魏、蜀、吴三国争雄时代,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但就在曹操去世1300多年后,明朝末年著名小说家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问世了。经过后人加工的这部小说,当中特别引人注意的悬念就是,小说里的头号主人公曹操,死后在邺城设有72处疑冢。小说中的曹操则成为一个阴险毒辣的乱世奸雄,他的72处疑冢则成为他奸诈的证明。

□2008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邺城考古队在河北省临漳县邺城遗址,发掘出了一段保存完整的古城墙遗迹。

从东汉末年起,邺城先后是曹魏、后赵等六个王朝的都城,统御中国北方长达126年。

在今天邺城遗址的周围,有许多高大的封土堆。这些封土堆就是传说中的曹操疑冢。

这样的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的说法是,曹操生前曾设 72疑冢,这些疑冢分布于邺城城外,一座座如山丘布列,使人真伪难辨,但其中必有一座真墓。

然而,关于三国历史的正史《三国志・魏志》,并没有曹操设立疑冢的描述,而是明确记载曹操病死后葬在了邺城的高陵。这同《三国演义》的描述以及民间传说大相径庭。

公元233年,《三国志》的编撰者陈寿出生在巴西安汉,也就是今天的四川南充,他出生时距曹操去世仅仅13年,当时三国争霸已进入尾声。

蜀国灭亡五年后的公元 268年,36岁的陈寿离开故乡来到西晋的都城洛阳,担任西晋著作郎,专门负责编撰史书。12年后,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 48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历史学者认为,蜀国灭亡时陈寿31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见的。后来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因此《三国志》应当可信。

在陈寿的笔下,曹操是一个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在天下大乱的局势当中,文韬武略,建立了不凡的功业。曹操的墓葬是在世人皆知的邺城西边,叫西陵。

陈寿完成《 三国志》1300多年后,山西太原人罗贯中也完成了一部描写三国历史的小说,这就是几乎家喻户晓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在《 三国志通俗演义》里,曹操的形象已经与《三国志》里所描绘迥然不同。曹操变成了一个阴险狡诈的权术家,他残忍冷酷,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而此时的民间早已流传,生性多疑的曹操为防百年之后陵墓被盗或被仇家毁坏,他为自己建造了72座疑冢。

□那么,从西晋的《三国志》到元末明初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这1300多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曹操的面目发生了如此鲜明的改变?曹操的墓葬也变成了困扰世人的神秘疑冢呢?

公元645年开春,一支大军从洛阳向北而来,带领这支大军的正是唐太宗李渊。唐王朝这次出师,是征讨远在辽东的高丽王国。

在唐太宗这次行军途中,路过西陵,为此,他拜谒了曹操的陵墓,并亲自作了一篇题为《祭魏武帝文》的祭文。唐太宗的这篇祭文,将曹操和商代的伊伊、西汉的霍光相提并论。

这说明在唐代之前,不仅曹操墓地的具体位置是确定无疑的,曹操也并不是后人所描绘的奸雄形象,而是受到世人的尊崇。在唐代,还有一位皇帝唐玄宗对曹操也很崇拜。

唐玄宗小名跟曹操一样也叫阿蛮,假如曹操已经是臭名远扬他怎么会取这么一个小名,可见曹操那个时候的名声并不坏。杜甫写了一首著名的诗,赠曹将军,第一句就写,将军魏武之子孙,曹将军是魏武帝的后代,这三个例子说明,至少在唐代曹操的形象是不坏的。

明崇祯年间的刻合本《 三国水浒英雄谱》,将曹操列为英雄,而早于明代的唐代,曹操同刘备、关羽、张飞一样,不仅是三国故事里的英雄,这样的英雄形象已经深入民间社会。文人墨客咏叹曹操西陵的诗篇,也暗含着对于曹操的追思。

而唐代后期完成的地理著作《元和郡县志》当中,也明确记载曹操墓的位置:“ 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显然此时曹操西陵的位置十分明确,这说明直到唐朝时,曹操之墓尚未成谜。

但到了北宋,三国故事里的头号人物曹操、刘备等形象开始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公元960年正月,在距离京城汴京四十多里的小村庄陈桥驿,后周将领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中国历史上的宋朝开始了。

宋朝创立者吸取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所造成的中央集权消弱,除了在军事上采取巩固中央政权的措施外,也在思想上采取措施强化皇权。

这时在民间已经广泛流传、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三国人物及其历史故事,成为宋朝政府首当其冲进行清剿的对象。

在宋朝政府看来,与汉室权臣曹操进行不懈斗争的东汉皇室后裔刘备,因为他一直坚持打汉室的旗号,维护了东汉的正统和中央集权。因此北宋政府树立刘备的形象,以利于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当刘备成为忠君的正面人物,而一代枭雄曹操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权臣、奸臣的反面代表人物。

后来,这种成为北宋政府统治思想的正统观念愈加强化,一个影响了自宋代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产生了,这便是程朱理学。在当时作为儒家思想最新发展的程朱理学,它的核心思想是仁义与忠君。这种学说对于在民间已经普及的三国人物形象产生了极大影响。

从此,曹操在艺术作品中被丑化为白脸奸臣,和刘备、关羽、诸葛亮等其他历史人物形成鲜明对照。曹操阴险奸诈、无情无义的形象,通过小说、戏剧、评书等多种形式而深入民间。

□ 随着曹操在当时公众形象的颠覆性变化,曹操的西陵也在岁月的流逝中湮废了,曹操墓也成为了一个谜。曹操的陵墓成为他狡诈阴险的证明,也就在这时,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开始在民间流传。

“ 七十二疑冢”原创版的作者究竟是何人,已经难以考证。较早述及曹操疑冢的,是北宋宰相王安石,他写了一首疑冢诗:青山如浪入彰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骐鳞埋没几春秋。

当时作为北宋高级官吏的王安石,认为曹操是一个杰出的英雄,对于日益激烈的贬斥曹操的世风深感不满。然而,世人已经认定曹操就在 72座疑冢当中。

然而,曹操形象的更加丑化,却随着北宋王朝日益加剧的危机到来了。

公元1126年正月,一支强悍的骑兵队伍渡过黄河,直逼北宋都城开封。这支部队正是后来灭掉北宋的金军。北宋政府急忙开出丰厚条件同金军议和。然而,羸弱的北宋政权仅仅苟延一年后,都城开封城破,立国168年的北宋灭亡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靖康之变。

靖康之变后的第二年,北宋皇族赵构建都临安,也就是今天浙江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南宋共历九帝,前后 153年,它的疆域基本以淮河和秦岭一线,同北部的金国对峙而立。

这时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对照出现了。

在地理上,南宋王朝同一千多年前三国时代的蜀国极为相似,所面临的最大危机,也是来自北方强敌政权强大的军事压力。在南宋王朝看来,蜀国是汉朝的正统继承国,而强敌金国,则就是三国时代的魏国。

魏国的开创者曹操,于是成为南宋王朝千夫所指的窃国大盗,时刻威胁着社稷安危和黎民福祉的假想敌人。他设立72疑冢,生前欺天、死后欺人,阴险无比。

南宋理学家朱熹一改北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对曹操的评价,他在《通鉴纲目》中直斥曹操为“篡盗”,并在他的著述中对曹操进行讽刺和咒骂。自此,曹操的奸臣形象已经从民间走向了具有权威性的学术殿堂。

在江山更迭的戏剧化变化中,曹操的西陵终于演变为世人难辨真伪的72疑冢。

□ 到了元代,戏剧勃兴,丑化曹操的戏被搬上舞台。艺人们运用戏剧艺术鞭挞曹操的残暴和奸诈,在社会上进一步丑化曹操的形象。

元朝末年,罗贯中在《 三国志》的基础上,引入大量民间传说,完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为曹操最终画出了一代奸雄的形象。

事实上,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在小说《 三国志通俗演义》里,并没有描述曹操建 72座疑冢、以防后人盗掘的内容,加上这一内容的,是清朝初年的小说点评家毛宗岗。

毛宗岗父子在评注《三国演义》时,认为“ 疑冢”的

传说对于塑造曹操多疑、奸诈的形象非常有用,于是就加以渲染。至此,曹操“疑冢”的传闻几乎家喻户晓。

而直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对于曹操的声讨依然浓烈。

河南许昌,流传着一个久远的三国故事,就在曹操收降关羽,封以高官厚禄时,关羽却封金挂印,寻找他的义兄刘备而去。在中国民间社会,关羽被看做忠义的化身。

关羽死后地位一步步提升,最终被封为大帝。三国人物关羽的神话之路,恰恰对照的是曹操的丑化过程。

关羽的对立面曹操,在关羽一步步走向神坛的过程中,变得越发受到朝野的清剿与唾弃。

关羽地位越来越高,明朝还封王,到了清朝地位超过了诸葛亮,甚至超过了孔子,这跟当时的哲学统治思想有关,他们强调君臣关系,主要是强调臣对君无条件服从,这样一种义务关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当然只能受到更多的贬斥。

清代名人纪晓岚奉旨编篡《 四库全书》时,准备把北宋文人穆修写的颂扬曹操功德的《毫州魏武帝帐庙记》文章收在书中,当乾隆皇帝看到这篇碑文时,不禁大怒,认为穆修“奖篡助逆”,下令删除此文。

经历了宋元明清漫长的时代,曹操终于演变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千夫所指的超级奸臣。

□ 当曹操经历了漫长的贬斥和世人唾弃的境遇后,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这一次关注曹操的,既是一位领袖、也是一位诗人的毛泽东。

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与他的保健医生聊天时说:“曹操是白脸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曹操能带兵打仗,也能了解民间疾苦,曹操的诗气魄雄伟,给人鼓舞,是真男子,大手笔。”

一年后,时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郭沫若发表了一篇《替曹操翻案》的文章,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证了曹操对于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说明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英雄。

历史上的真伪曹操之谜,又使得他的墓葬更加扑朔迷离,千百年来始终是困惑世人内心的一个神秘谜团。即便是曹操去世1700多年后的今天,曹操的墓葬也是现代考古学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上世纪80年代,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文物工作者对河北磁县“曹操七十二疑冢”区进行了文物征集与抢救性发掘,流传久远的疑冢之谜最终揭开,所谓曹操的72疑冢,其实不是72座,而是134 座,都是东魏和北齐时期的大墓。

2008年,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经过传说中的曹操“七十二疑冢”区,考古人员进行了细致的抢救性考古发掘。

在现代考古面前,经历了漫长演化的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迷,最终从喧闹的戏剧舞台和民间传闻中淡出,纯属子虚乌有。

近年出土了可证明曹操墓位置的石碑、石刻,虽然还不能确定曹操墓的准确位置,但基本上可以认定其大致范围是河南安阳县安丰乡境内或附近。

七十二疑冢之谜

05年11月24日上午,暖暖的冬日,我们出安阳市区在安丰乡一个路口换乘三轮车,西行3公里左右,三轮车师傅说:“到了,这就是考古的那个地方固岸村。”

一眼望去,这里与普通的农村没什么区别,惟一能吸引我们好奇心的是,这里发现了大量曹魏时期的古墓,数量难以完全统计。另一条重要的线索是,这里与在古书中生性多疑的曹操有着密切的关系。

种种迹象表明,曹操死后可能安葬于此。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可能是预感到自己寿数将尽,曹操特地颁布了一道《终令》,安排身后之事:“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曹操对邺城(今河北临漳县附近)有着特殊的感情,敬仰西门豹在邺地投巫开渠的英明果决,他希望自己的墓地与西门豹祠比邻。

两年后,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病逝于洛阳,临终前他留下《遗令》:“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殓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

魏文帝曹丕遵照曹操的遗嘱,将其遗体运回邺地安葬。从现存的史料看,曹操对自己墓葬的安排得到了认真的落实。他的儿子曹丕的《策文》、曹植的《诔文》中都描述了葬礼和入殓的情况,不仅交代了葬在邺城之西,而且写到曹操入殓时穿的是补过的衣服。

曹操七十二疑冢,自此起始传天下。曹操以性格多疑著称,更兼善用谋略,将自己的身后事安排得玄乎一点,似乎符合情理。但这个传说能让人相信,更是因为确实有众多墓冢小山似的罗列于漳河两岸,即所谓“漳河累累漳水头,如山七十二高丘”。

曹操墓到底在何处?

从北宋开始,虽然曹操墓位置在史书上有记载,但曹操墓何在却成了个谜。

然而历史毕竟是历史,“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虽会在笑谈中轻舞飞扬,但终没有随风而逝。上世纪80年代,经国家文物局的批准,文物工作者对所谓的“七十二疑冢”进行了系统的文物普查和征集,并进行了一些抢救性发掘,疑冢之谜揭开了:这些大冢与曹操没有任何瓜葛,而是南北朝时期东魏、北齐的王公贵族墓葬群,且其数量也不是72座而是134座。

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郭胜强副教授介绍说:“在民间传说中,曹操墓有四种说法:一是在邺城以西(今河北磁县境内)设七十二疑冢;二是在漳河河底设了机关暗道;三是在许昌城外;四是在邺城的铜雀台等三台之下。可经过调查,这些传说都没有多少依据。”

曹操墓到底在哪里?一千多年了,这个问题引起了古今无数人的遐想和兴趣。郭胜强说,曹操的墓地在学术界已经被基本上界定在安丰乡的范围内,这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不从墓地上过,还不好说,毕竟,墓地的具体地址还没能确定。我们所关心的是将要开工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能否将这个千年之谜解开。

曹操生前对自己墓葬位置有明确安排,《遗令》中说要“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可是西门豹祠的位置在哪里?如今的西门豹祠历经多次重修,旧址已经找不到了。

寻找曹操墓,西门豹祠旧址成了关键。

寻找曹墓的关键证据

固岸村东北的麦田里,堆起了大量的土堆,一位负责看护的大爷说,共有40多位村民被雇来在这里日夜看护。

前些年,在安丰乡曾经出土过一个后赵建武六年(公元340年)的勒柱石刻,上面刻有西门豹大夫刻像,重建时间、面积、官吏参加者等重建西门豹祠的一些情况。这一石刻是目前全国惟一一件反映西门豹祠情况的实物,虽然不是介绍曹魏时期西门豹祠的情况,但距曹操去世只有120年,其中提到的西门豹祠殿基应该是曹魏时西门豹祠的旧址。由此推测西门豹祠位置应该在石刻出土的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境内,而与西门豹祠相近的曹操墓也应在安丰乡一带。

河南省安阳市文物部门也在安丰乡出土了后赵十一年鲁潜墓志,其上记载鲁潜是葬在曹操墓的西北角,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曹操墓可能位于安丰乡。

随着两块重要的古碑被发现,曹操墓的范围逐渐缩小了。被野史和传说混淆的视听,似乎有了云开雾散的迹象。考古专家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判断出了“西陵墓田”的大致范围:河北磁县时村营乡中南部、讲武城乡西部以及河南安阳县安丰乡共大约5平方公里的地面上。

这一带位于邺城遗址之西,是地势比较高的黄土塬地貌,漳河水不可能冲决淹没,而古代的引漳水渠亦不能浇灌,现在仍有一些土地难以耕种,符合曹操《遗令》和《终令》中所说“邺之西冈”和“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的特征。从选墓的古代堪舆学理论,这一带也适于建造帝王陵墓。陆机《吊魏武帝文》中说,曹操的宠妾们“怨西陵之茫茫,登铜雀而悲伫,美目其何望”?“美目”所望的“西陵墓田”,应该在这一范围内。这5平方公里地面,在古代都属于邺地,现在却以漳河为界分属河南、河北两省。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