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找陵墓 > 正文

大陆发现有什么汉代以前的墓葬?

2023-02-19 02:11:11  来源:网络   热度:

秦景公

秦都雍城遗址位于凤翔县城南雍水河北岸平地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曾在此建都?L达293年,秦王赢政(秦始皇)成年加冕也在雍城内的大郑宫举行。现已探明遗址内有新、旧两城相连南北长达两公里,东西约一至两公里。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了大量工作,发掘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在雍城遗址之南的南指挥镇有秦公陵园,共发现43座规模较大的墓葬,其中的秦公大墓是我国目前已发掘的最大的土圹墓。

秦公大墓是整个秦公陵园中最早发现、唯一发掘的最大墓葬,故称秦公一号大墓。

大墓平面呈“中”字型,全长300米,面积5334平方米。有东西墓道和墓室。发掘后的秦公一号大墓,占据了中国考古史上五个之最:是迄今中国发掘最大的先秦墓葬;墓内186具殉人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尤其是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最珍贵的是石磬上的文字,多达180多个,字体为籀文,酷似“石鼓文”,依据其上文字推断墓主人为秦景公。

编钟与随州

一九七八年春,湖北省随州市爆出了一条轰动全国乃至世界的新闻:在城西两公里一个叫“擂鼓墩”的地方,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的大型木椁墓葬――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其中许多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见的珍品。

当时,由于是“文革”刚刚结束不久,军队仍然参与着地方的一些工作,而且,我所在的部队又是随州境内唯一的建制师,因而在地方的邀请下,我们部队参与了对古墓的挖掘和保护工作,而当时我刚调任师部政治部新闻干事,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项工作,所以,对于古墓发掘的部分工作,亲历亲为,对当时的一些情景至今记忆犹新。“擂鼓墩”在发掘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山岗,北望桐柏,南面涡山(大洪山),山岭绵亘,古冢森森。相传公元前605年(楚庄王九年),令尹(相当宰相)杜越椒发动叛乱奔随,楚庄王率军追击至此,亲自擂鼓督战,最后全歼叛军,此地因而得名。两千多年后的一天,随着人民解放军战略施工的一声炮响,使这个沉寂多年的地方再次扬名――一个空前的考古发现展现在世人面前。

曾侯乙墓建于红沙岩坡上,凿石为穴,墓的主人是战国早期曾国(春秋时为随国领地)一名叫乙的国君。墓口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深11米,墓圹面积约220平方米,其形状极像我们今天的三室一厅单元房,分东、中、西、北四室,都是用巨型优质梓木隔成的小室,用材总量达380立方米。其中中室最大,南北长9.75米,东西宽4.75米,主要放置编钟等青铜礼器,其余三室放置棺椁及其他随葬品。主棺分内外两层,外棺椁高3.5米,内外椁全是彩绘;殉棺21具,多施彩绘,殉葬人多是13-25岁的青年女性。从尸骨中存有锐器或作挣扎状的情况分析,这些殉葬者可能是被生葬或是被杀害后装入棺椁的,可见奴隶社会实行的殉葬制度是极其残酷的。

古代帝王为了防止自己的陵寝及其随葬品被毁被盗,往往不惜花费人力物力,把墓葬修的十分坚固,保护措施也相当严密。曾侯乙墓也是如此。从整个墓葬结构看,棺室上部及周围填有厚厚的木炭,总重约6万公斤,是用来防潮的。木炭之上盖有一层半米厚的梓木方材,梓木上填有厚达10余米的青膏泥黄褐土,这种土具有很强的密封作用。褐土上面密密排列着分别重达数吨的石条,叫做封顶石。再往上才是厚厚的堆土层。

然而,如此严密的防范措施也未能阻挡住盗墓者的光顾。发掘过程中,在墓上方西端发现了一个由杂草丛生的地表直插墓室的深达十几米的盗洞,盗洞底端墓室的淤泥中,发现一具尸骨和几件古代盗墓用的工具。据考古专家分析,盗墓发生在东汉末年,那时战乱频发,民不聊生,几个盗墓者乘着月黑风高,夜深人静,前来盗墓,经过几个夜晚,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洞打通。可是不知是深深的墓室缺氧,还是墓中有什么暗器,一个盗墓者腰间系着绳子,刚进入墓室便一命呜呼,上边的人见此情景,都逃之天天。所幸的是,墓内文物并未丢失。

不知是由于千百年的自然渗漏,还是那个盗洞所至,墓室打开后,发现里面充满了积水,水呈黑褐色,如同煤窑里流出的一般,所有文物都被浸泡在水中,无一幸免。但令人费解的是,在污水中湮没了两千多年的各种文物竟然毫发未损,出土后稍加整理,便光亮如初,璀璨夺目,风姿依然。

挖掘古墓的工程是巨大的,青膏泥、重石条、方梓木、黑木炭,重达成千上万吨的覆盖物,还有一件件珍贵文物,都需要从地下起运到地面上,为此,我们部队专门派出了一个连队配合考古队,锹挖镐刨,昼夜奋战,还特地抽调了一部吊车(吊车司机马树祥同志,现转业在徐水县公安局工作)专门负责较重文物的起吊,确保了挖掘工作顺利进行。随着墓内积水被抽干,墓内大量文物显露出来。经考古工作指挥部与部队首长协商,出土的所有文物都用军车运送到部队营房,摆放在我们师部礼堂宽大的舞台上,逐一进行清点、擦拭、整理和测试。

经过初步清理,曾侯乙墓共出土各种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漆木器及竹简等文物一万五千多件,大大小小,林林总总,摆放在礼堂里,俨然一个中型博物馆。墓中出土的文物,可以说是件件精美无比,个个令人叫绝。我记得,有一件二尺多长的金弹簧,是用直径不足一毫米的金丝缠绕而成,拿在手上,弹性十足,熠熠生辉,使人难以想象,在当时的条件下,工匠们是如何锻造成型的;在众多的文物中,有几十件木质漆器也十分抢眼,漆器中有碗、钵、匣等,里面涂有一码的砖红色,外表则绘有黑红相间的漆画,表现主题一般为游鱼、鸳鸯等,色泽艳丽,图案生动,这些漆器经过泥水的长期浸泡掩埋,不但没有变型、腐蚀,就连一点褪色掉漆的地方都没有,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还有一件后来被专家定名为“鹿鹤”的青铜器,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出土文物中绝无仅有的,造型非常别致:一只体态修长的仙鹤头上却长着两只鹿角,引吭高歌,展翅欲飞。望着这只气度非凡,栩栩如生的“鹿鹤”,使人不能不折服先人们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后来,“鹿鹤”还被随州市定为自己城市的标志,从武汉沿316国道乘车去随州,一进城区,便远远看见那只高傲的“鹿鹤”矗立在街心花坛,似乎在向人们展示着古代随州的灿烂文明(鹿鹤今已不存此处)。2007年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的吉祥物“楚楚”就是以鹿鹤为原型。

然而在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124件古乐器,其中以规模巨大、保存最好的打击乐器――编钟最为壮观。这套编钟共65件,总重2500多公斤,小的不及水桶那么大,大的则有五、六百公斤,设计精巧,气势宏伟,出土时分三层挂在铜铸的钟架上,只要敲击镌刻在钟下方的标音位置,就能发出或浑厚或清脆的声音,音域宽广,音色优美。经湖北省有关专家用精密仪器测试,其准确的发音竟与现代标准乐器丝毫不差!我记得,当时测试过后,在场的专家们都惊愕得半晌说不出话来,他们怎么也无法理解,2500年前的人类,十分简陋的冶炼条件,却如何铸造出如此绝美的乐器?这套编钟的出土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举世瞩目,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世界第八奇迹”。

在文物清理过程中,湖北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组匆匆赶来,在全面反映发掘工作的同时,重点拍摄编钟演奏的情况。于是,就在我们部队的礼堂里,在专家们的指导下,由我师宣传队的几名女兵担任乐手,一台独特的编钟音乐会拉开了帷幕: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钟声优美浑雄,令人震撼。后来,正是由编钟演奏的这首《东方红》乐曲还在中国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上反复播放,古韵新声,传遍世界,传向太空。前些时,我有幸又踏上了随州大地。涡山脚下,水河畔,如今的“擂鼓墩”已辟作游览景区,风景如画,游人如织。

秦始皇陵兵马俑

河南的商朝妇好墓 山西的战国晋侯墓地,曲沃的西周墓地

多了

我想楼主的意思是要找史前时期的吧。建议看看考古学综述。至于什么是考古学综述。你再提一个新问题。

编辑词条三星堆

目录

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千古未解之谜

三星堆七大千古之谜

三星堆遗址的主要特点

三星堆之最

“三星堆”中国文明的孤旅

聚焦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遗址与外星人无关

三星堆博物馆馆长的严正声明

三星堆文化探秘――金杖之谜

三星堆博物馆馆长的严正声明

三星堆文化探秘――金杖之谜

编辑本段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1980年起发掘。在遗址中发现城址1座,据认为,其建造年代至迟为商代早期。已知东城墙长1100米,南墙180米,西墙600米,为人工夯筑而成。清理出房屋基址 、灰坑、墓葬、祭祀坑等。房基有圆形、方形、长方形3种,多为地面木构建筑。自1931年以后在这里曾多次发现祭祀坑,坑内大多埋放玉石器和青铜器。1986年发现的两座大型祭祀坑,出土有大量青铜器、玉石器、象牙、贝、陶器和金器等。金器中的金杖和金面罩制作精美。青铜器除、尊、盘、戈外,还有大小人头像、立人像、爬龙柱形器和铜鸟、铜鹿等。其中,青铜人头像形象夸张,极富地方特色;立人像连座高2.62米,大眼直鼻,方颐大耳,戴冠,穿左衽长袍,佩脚镯,是难得的研究蜀人体质与服饰的资料。祭祀坑的年代约当商末周初,被认为是蜀人祭祀天地山川诸自然神祗的遗迹。

以上信息是在未得到其他资料印证的初步推断,根据国外对上古文明的建筑和文物资料研究发现,以上物品很可能与 亚特兰蒂斯 有一定的联系。因为青铜人像与黄种人体格特征相差巨大,而且有点类似于国外的古书描述的神父或祭司等职位人物,也有点类似与埃及古文物,可以认定为非黄种人。具体再参考:

编辑本段三星堆:千古未解之谜

出四川广汉约三四公里,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三星堆因此而得名。1929年春,当地农民燕道诚在宅旁挖水沟时,发现了一坑精美的玉器,由此拉开三星堆文明的研究序幕。1986年,三星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上千件稀世之宝赫然显世,轰动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从本月起,四川省考古人员对三星堆遗址500平方米范围内的20个探方实施发掘,预计明年3月结束。此次发掘,将提供更为翔实的资料,成为下个世纪大规模研究的前奏。

未解之谜一:文明起源何方

三星堆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

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这里数量庞大的青铜人像、动物不归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青铜器上没有留下一个文字,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出土的“三星堆人”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不像中国人倒像是“老外”。四川省文物考古所三星堆工作站站长陈德安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三星堆人有可能来自其他大陆,三星堆文明可能是“杂交文明”。

未解之谜二:消失的古都

古蜀国的繁荣持续了1500多年,然后又像它的出现一样突然地消失了。历史再一次衔接上时,中间已多了2000多年的神秘空白。关于古蜀国的灭亡,人们假想了种种原因,但都因证据不足始终停留在假设上―――

水患说。三星堆遗址北临鸭子河,马牧河从城中穿过,因此有学者认为是洪水肆虐的结果。但考古学家并未在遗址中发现洪水留下的沉积层。

战争说。遗址中发现的器具大多被事先破坏或烧焦,似乎也应证了这一解释。但后来人们发现,这些器具的年代相差数百年。

迁徙说。这种说法无需太多考证,但它实际上仍没有回答根本问题:人们为什么要迁徙?

成都平原物产丰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用灾难说解释似乎难以自圆其说。那么,古蜀国消失在历史长河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未解之谜三:神秘的器具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基本上没有生活用品,绝大多数是祭祀用品。表明古蜀国的原始宗教体系已比较完整。这些祭祀用品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特别是青铜雕像、金杖等,与世界上著名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张继忠认为,大量带有不同地域特征的祭祀用品表明,三星堆曾是世界朝圣中心。

在坑中出土了5000多枚海贝,经鉴定来自印度洋。有人说这些海贝用做交易,是四川最早的外汇,而有的人则说这是朝圣者带来的祭祀品。还有60多根象牙则引起了学者们“土著象牙”与“外来象牙”的争议。“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古蜀国,居然已经有了“海外投资”,不可思议。

未解之谜四:文字或图画

在祭祀坑中发现了一件价值连城的瑰宝―――世界最早的金杖。其权杖之说早已被学术界认同,但所刻的鱼、箭头等图案却引起了一场风波。

一个民族必备的文明要素,三星堆都已具备,只缺文字。学者们对此的争论已有些历史,《蜀王本纪》认为古蜀人“不晓文字,未有礼乐”,《华阳国志》则说蜀人“多斑彩文章”。

至于金杖上的图案是图是文,仁智各见。有的已在试图破译,另一些专家则认为刻画的符号基本上单个存在,不能表达语言。不过如果能解读这些图案,必将极大促进三星堆之谜的。三星堆在文字方面尚存问号,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未解之谜五:何时能揭密

三星堆博物馆里展出的文物,是长达70年考古发掘的成果。现在正紧张进行的发掘工作是第13次大规模发掘。

三星堆工作站站长陈德安告诉记者,本次发掘集中在古城中心位置,将极有可能发现古蜀国的宫殿。目前,已发掘出了涉及数十个朝代的碎陶片。12月17日,中央电视台将现场直播发掘工作,考古学家们笑着说:“17日,17日就都知道了。”

结果如何,目前还是一个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三星堆的神秘面纱不会就这么轻易被揭开,在12平方公里的文化重点保护范围内,已发掘的仅有7000平方米。余秋雨看过三星堆后说:“伟大的文明就应该有点神秘,中国文化记录过于清晰,幸好有个三星堆。”

三星堆遗址的历史学价值:

发现三星堆遗址对历史学的重要意义有以下各点:

令人重新认识巴蜀文化。因为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与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巴蜀文化的认识大相径庭,有些地方甚至完全不同。例如历史学界一向认为,与中原地区相比,古代巴蜀地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与中原文明没有关联或很少有交往。而三星堆遗址证明,它应是中国夏商时期前后,甚至更早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并与中原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验证了古代文献中对古蜀国记载的真实性。

以前历史学界认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然后渐渐的传播到全中国。而三星堆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证明了长江流域地区存在过不亚于黄河流域地区的古文明。

有观点认为三星堆代表了古羌人彝人文化。

编辑本段三星堆七大千古之谜

第一谜,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目前有其来源与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有关、与川东鄂西史前文化有关、与山东龙山文化有关等看法,即人们认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彼此融合的产物,是多种文化交互影响的结果。但究竟来自何方?

第二谜,三星堆遗址居民的族属为何?目前有氐羌说、濮人说、巴人说、东夷说、越人说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与三星堆关系密切,其主体居民可能是来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的的氐羌系。

第三谜,三星堆古蜀国的政权性质及宗教形态如何?三星堆古蜀国是一个附属于中原王朝的部落军事联盟,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已建立起统一王朝的早期国家?其宗教形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还是神灵崇拜?或是兼而有之?

第四谜,三星堆青铜器群高超的青铜器冶炼技术及青铜文化是如何产生的?是蜀地独自产生发展起来的,还是受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或西亚、东南亚等外来文化影响的产物?

第五谜,三星堆古蜀国何以产生、持续多久,又何以突然消亡?

第六谜,出土上千件文物的两个坑属何年代及什么性质?年代争论有商代说、商末周初说、西周说、春秋战国说等,性质有祭祀坑、墓葬陪葬坑、器物坑等不同看法。

第七谜,晚期蜀文化的重大之谜“巴蜀图语”。三星堆出土的金杖等器物上的符号是文字?是族徽?是图画?还是某种宗教符号?可以说,如果解开“巴蜀图语”之谜,将极大促进三星堆之谜的。

编辑本段三星堆遗址的主要特点

广汉市三星堆遗址是古代蜀国的都城之一,70多年来,那里一直是考古工作者探索古蜀文化的重要目标。1986年7~9月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两坑上千件蜀国珍贵文物面世,顿时轰动中国,震惊了世界。据学者研究,两个大型祭祀坑内的文物,大部分都是古蜀国王室的宗庙重器,可能是遭遇改朝换代,新王朝将前代王室的宗庙重器全部焚毁,在举行祭祀仪式后而埋入坑中的。

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上千件青铜器、金器、玉石器中,最具特色的首推三四百件青铜器。其中,一号坑出土青铜器的种类有人头像、人面像、人面具、跪坐人像、龙形饰、龙柱形器、虎形器、戈、环、戚形方孔璧、龙虎尊、羊尊、瓿、器盖、盘等。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器有大型青铜立人像、跪坐人像、人头像、人面具、兽面具、兽面、神坛、神树、太阳形器、眼形器、眼泡、铜铃、铜挂饰、铜戈、铜戚形方孔璧、鸟、蛇、鸡、怪兽、水牛头、鹿、鲶鱼等。

器形高大、造型生动、结构复杂是三星堆青铜器重要特点。二号祭祀坑中出土的立人像高达2.62米,重180多公斤,人像头戴兽面形高冠,身着衣服三层,最外层衣服近似“燕尾服”,两臂平抬,两手呈持物献祭状(图31)。这样高大的青铜铸像在商代青铜文明中是独一无二的。同坑出土的大型兽面具宽138厘米,重80多公斤,造型极度夸张,方形的脸看起来似人非人,似兽非兽,角尺形的大耳高耸,长长的眼球向外凸出,其面容十分狰狞、怪诞,可谓青铜艺术中的极品。青铜神树高384厘米,树上九枝,枝上立鸟栖息,枝下硕果勾垂,树杆旁有一龙援树而下,十分生动、神秘,它把有关古代扶桑神话形象具体地反映出来了。

三星堆青铜器以大量的人物、禽、兽、虫蛇、植物造型为其特征。青铜的人头像、人面像和人面具代表被祭祀的祖先神灵;青铜的立人像和跪坐人像则代表祭祀祈祷者和主持祭祀的人;眼睛向前凸出的青铜兽面具和扁平的青铜兽面等可能是蜀人崇拜的自然神只;以仿植物为造型特点的青铜神树,则反映了蜀人植物崇拜的宗教意识。以祖先崇拜和动、植物等自然神灵崇拜为主体的宗教观念,这是早期蜀人最主要的精神世界。�

两坑出土的这些青铜器,除青铜容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文化风格外,其余的器物种类和造型都具有极为强烈的本地特征,它们的出土,首次向世人展示商代中晚期蜀国青铜文明的高度发达和独具一格的面貌。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星堆出土文物中,表现人“眼睛”的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这些文物本身珍贵、奇特,如一件大面具,眼球极度夸张,瞳孔部分呈圆柱状向前突出,长达16.5厘米。又如此件突目铜面具,双目突出的圆柱长9厘米。此外,还有数十对“眼形铜饰件”,包括菱形、勾云形、圆泡形等十多种形式,周边均有榫孔,可以组装或单独悬挂、举奉,表现了对眼睛特有的重视。

古蜀人为什么如此重视刻画眼睛?铜面具眼睛瞳孔部分为什么要作圆柱状呢?原来,这与古蜀人崇拜祖先有关。前面提到,《华阳国志》记载:“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其墓葬称为“纵目人冢”。据学者研究,所谓“纵目”,即是指这种铜面具眼睛上凸起的圆柱,三星堆出土的突目铜面具等,正是古代蜀王蚕丛的神像。

据史书记载,蜀王蚕丛原来居住于四川西北岷山上游的汶山郡。而这一地方“有碱石,煎之得盐。土地刚卤,不宜五谷。”直到近代,此地仍是严重缺碘、甲亢病流行的地区。我们知道,甲亢病患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眼睛凸出。因此,蜀王蚕丛很可能是一个严重的甲亢病患者,生前眼睛格外凸出。而他的后人在塑造蚕丛神像时,抓住了这一特点并进一步 “神化”,这就是蜀王蚕丛神像被刻画成“纵目”的原因。

随着现代商业的发达,三星堆博物馆附近的仿真工艺美术品应有尽有.

编辑本段三星堆之最

世界上最早、树株最高的青铜神树。高384公分,三簇树枝,每簇三枝、共九枝,上有27果九鸟,树侧有一龙缘树逶迤而下。

世界上最早的金杖。长142公分,直径2.3公分,重700多克,上有刻划的人头、鱼鸟纹饰。

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青铜大立人像。通高262公分,重逾180公斤,被称为铜像之王。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纵目人像。高64.5公分,两耳间相距138.5公分。

世界上一次性出土最多的青铜人头像,面具。达50多件。

编辑本段“三星堆”中国文明的孤旅

三星堆古遗址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同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遗址是一个总面积超过12平方公里的大型遗址群,包括大型城址、大面积居住区和两个器物坑等重要文化遗迹,位于成都平原北部之沱江冲积扇上,西出广汉市七里许,北临沱江支流湔江(俗称鸭子河),悠悠五千载,胜迹昭汗青。传说玉皇大帝在天上撒下了三把土,落在广汉的湔江边,成为突兀在大平原上的三座黄土堆,犹如一条直线上分布的三颗金星,三星堆因此而得名。现在考古发掘确认:三堆土实际是这个千年古都的南城墙,城墙上有两个缺口,因年代久远,城墙坍塌剥蚀而成。三星堆的实体已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烧砖瓦的热潮中夷为平地。而仅存的半个堆也是在1986年砖厂取土中发现两个祭祀后停止挖土才保存下来。

三星堆遗址的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商末周初,距今4800~2800年。

三星堆遗址内存在三种面貌不同但又连续发展的三期考古学文化,即以成都平原龙山时代至夏代遗址群为代表的一期文化,又称宝墩文化;以商代三星堆规模宏大的古城和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为代表的二期文化;以商末至西周早期三星堆废弃古城时期为代表的三期文化,即成都十二桥文化。

偶然的发现

1929年春季的一个傍晚,农人燕道诚兄弟三人在挖蓄水沟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处宝藏。在那一两年间,广汉月亮湾挖出珍宝的消息不胫而走,古董商闻讯后蜂拥而至。燕道诚与众多玉器商人所不知的是,就在离他家不远的地下沉寂着为数更多的千年宝藏。

直到五十七年后的1986年,这些器物的一部分才得以重见天日。

1986年,在两个神秘的器物坑里,人们发现了大量造型怪异、美妙绝伦的青铜人头像、面具、青铜礼器及玉石器,轰动了世界,成为上个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由于没有文字记载,三星堆文化成为一个巨大的谜团。猜想与争议从此开始。

古老的青铜王国

过去,我们常说,中国文明是上下五千年,但真正的文明,只能追溯到夏朝,之前的伏羲、炎黄、尧舜、颛顼,只是传说而已。而三星堆的发现,众多的青铜文物出土,将夏朝之前的700年辉煌历史,活生生地摆到了世人的面前。

可以说,三星堆的发现,是真正颠复性的,它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中国的社会发展史、冶金史、畜牧农耕史、艺术史、文化史、军事史和宗教史。许多约定俗成的观念都必须改变。比如:中国的青铜时代,过去一向是从商朝算起,也就是3000多年。河南安阳出土的中国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铜方鼎是最典型的代表,然而三星堆千多件的青铜文物,其数量,质量(高超铸造工艺)都说明,早在夏朝之前700年,就已进入到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

在三星堆二期文化中,青铜文明的自身文化特点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其影响范围也超出了传统的古蜀国分布的成都平原,扩散到陕南地区和江汉平原等地。同时,青铜文明也受到了中原夏商文明及长江中游地区、陕南地区文明的强烈影响,表现出古蜀文明强烈的内聚和外衍的两面性。

・三星堆的铜人像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将辉煌的古蜀文明真实而又让人匪夷所思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其中最神奇最令人惊叹的,便是众多青铜造像了。这些青铜像铸造精美、形态各异,既有夸张的造型,又有优美细腻的写真,组成了一个千姿百态的神秘群体。

在众多的青铜人面像里有三件著名的千里眼、顺风耳造型,它们不仅体型庞大,而且眼球明显突出眼眶,双耳更是极尽夸张,长大似兽耳,大嘴亦阔至耳根,使人体会到一种难以形容的惊讶和奇异。而它们唇吻三重嘴角上翘的微笑状,又给人以神秘和亲切之感。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65厘米、宽138厘米,圆柱形眼珠突出眼眶达16.5厘米。另一件鼻梁上方镶嵌有高达66厘米的装饰物,既像通天的卷云纹,又像长有羽饰翘尾卷角势欲腾飞的夔龙状,显得无比怪诞诡异,为这类揉合了人兽特点的硕大纵目青铜人面像增添了煊赫的气势和无法的含义。

北大考古文博院副院长孙华先生根据三星堆不同类铜像间眼睛的差别来区分通向的身份,将它们分为三种类型。眼睛的瞳孔如柱形突出于眼球之外的这一类是神而不是人;眼睛中间有一道横向棱线,没有表现瞳孔的,应该不是普通的人;眼睛中或有眼珠或用黑墨绘出眼珠的才是普通而真实的人的形象。

三星堆的铜人像很多都没有瞳孔,这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注意,但是对于这些人像为什么不表现瞳孔,学者们也有着不同的解释。根据民族志的材料,许多民族的神职人员在通神做法的时候,往往要服用某些令人致幻的药物,凭借这些药物的力量达到,他们是一群很特殊的人,掌握着较高的文化,但是眼睛是失明的。难道在三星堆王国的神圣阶层中,果真有一群瞎子吗? 这仍是个未解之谜。

・最大的青铜立人像

立人像面部特征为高鼻、粗眉、大眼,眼睛呈斜竖状,宽阔的嘴,大耳朵,耳垂上有一个穿孔。脑袋后端有发际线。立人像身躯瘦高,手臂和手粗大,很夸张,两只手呈抱握状。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立人像,身高1米7左右,连座通高2.62米,重180公斤,被尊称为世界铜像之王。铸造历史距今已有3000多年,如此庞大的青铜巨人,迄今为止,在国内出土的商周文物中,尚属首例,因此被誉为东方巨人。

大立人青铜像的头顶花冠的正中,有一个圆形的代表太阳的标志。从它所在的位置看,这个大立人像也许就是代表太阳神在行使自己的职能,也许他本身就是太阳神的化身。这是太阳崇拜的直接表现。

青铜大立人不是一件写实风格的雕像,从人物的骨骼上分析,他的躯体不符合正常人的比例。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长有这般躯体的人。也就是说,这件雕像表现的不是一般意义的人。在孙华看来,那么粗那么大的手,那么细的身体,那么长的脖子都无法和现有的人种联系起来。只能把它解释为一种艺术造型,一种抽象、一种程式化的东西。这是古蜀人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

那么,这尊青铜立人像代表的可能是谁呢?当年的发掘者陈显丹先生认为他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宗教领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段渝先生从立人像的体量推测它是蜀王的象征。赵殿增先生同样从制造者选取材质的角度考虑,认为立人像在众铜人像中指挥着全局。

这种全身青铜雕像在中国地区是罕见的,它的出现显得十分突然,于是,有的学者在近东地区寻找着这一特征的渊源。美索不达米亚在公元前30世纪初便开始使用青铜制造雕像。古代的爱琴文明也有大量的青铜雕像。 今天的人面对这尊雕像时,疑问的目光往往会落在那双夸张的大手上。这双大得出奇的环握状的手与身体的比例极不协调。那么这双巨大的手里面原本是空空的吗?如果不是,他可能把握着什么呢?这两只手握成的圆形并不是同心的,也就是说,这尊大立人把握的器物应该是两件或者是一件弯曲的东西。那会是什么东西呢?

有的学者认为,立人像手中握着的应该是玉琮。玉琮是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玉器,流行于5000年前中国东南地区的良渚文化中。 澳大利亚学者诺埃尔・巴纳德认为,立人像双手的位置几乎不可能抓住像琮这样外方内圆的物体。由于上方的一只手握成孔的直径要大一些,双手的位置清楚地表明所执物体必须有一定的弯度,所以他推测立人像双手中的物体可能是一支牙尖向下的象牙。而钱玉趾先生认为立人像应该是古蜀人的宗教首领像,铜像双手所握的是类似彝族巫师的法具神筒。孙华先生分析说,立人像的衣冠饰件均为青铜铸就,如果他双手果真要持通天柱或神筒柱这样的法器,那也应该由青铜铸造才是,不应偏偏是这个物件要拿木头或竹子来制作。赵殿增先生从三星堆的许多器物中归纳出奇特的手的造型。所有人物的手都特别大,特别突出。我们从立人像同期出土的其他人像上,也能看到双手环握的手型。陈显丹认为它还是一种手势,他手里并没有拿东西,好像巫师在做法时的一种动作,就是在不停的比画的。

图腾似乎笼罩了整个三星堆文明,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鸟及鸟形器,著名的青铜纵目面具一直被考古界认为是先王蚕丛的写照,近来,四川教育学院教授龙晦先生认为,纵目面具代表的其实是人鸟合体的一种正式表现形式,面具两个尖尖的耳朵是杜鹃鸟的两只翅膀。它的勾啄般的鼻子则象征它是鹰隼一类的鸟。

古蜀国的第二代王叫鱼凫。凫就是鸟,具体指的是水上的鱼鹰。 距离三星堆遗址很近的地方有一条大河叫鸭子河。现在,依然有打鱼的人在这条河上豢养鱼鹰。这种能战胜鱼的鹰也许在远古时代被人们仰慕,所以从三星堆出土的器物中,可以看到许多和鱼鹰或者和鸟类似的造型。

・青铜太阳轮

青铜太阳轮形器恐怕是三星堆出土器物中最具神秘性的器物,大多数人们认为它是 表现太阳崇拜观念的一种装饰器物。然而众所周知,自然界和人类都喜欢对称,因为对称不但美观、稳定,而且简洁。制造四道、六道、八道或十二道芒的饰物不是更美观简洁吗?为什么三星堆人要舍简求繁?要知道,在测量技术还很落后的时代,要将圆周等分成五等份该是多么困难的事。

考古专家、四川大学教授林向先生认为,轮形铜器应该是一种盾的装饰物。它是一种舞蹈仪式进行时的一种法器。它上面的花纹可以表示它是代表太阳,但是不排斥它本身是一种干或者盾的这种判断。

・青铜神树

大约在3000年以前,三星堆的工匠们进行了一项伟大的工程,复杂的项目中包括制造许多颗青铜树,耗资之大足以伤及国力。三星堆的人们相信他们祭祀的场所一定是世界的中心。

神圣的树木耸立起来的时候,膜拜的人们实现了天与地的沟通。

公元1986年8月,四川省的考古者在三星堆二号器物坑发现了6件由青铜制造的树木。发掘者将其命名为一至六号青铜神树。人们在重新修复它们时,仅能比较完好地恢复一件,即一号大铜树。

一号大铜树残高396厘米,由于最上端的部件已经缺失,估计全部高度应该在5米左右。树的下部有一个圆形底座,三道如同根状的斜撑扶持着树干的底部。树干笔直,套有三层树枝,每一层三根枝条,全树共有九根树枝。所有的树枝都柔和下垂。枝条的中部伸出短枝,短枝上有镂空花纹的小圆圈和花蕾,花蕾上各有一只昂首翘尾的小鸟;枝头有包裹在一长一短两个镂空树叶内的尖桃形果实。在每层三根枝条中,都有一根分出两条长枝。在树干的一侧有四个横向的短梁,将一条身体倒垂的龙固定在树干上。在世界所有考古发现中,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都称得上是一件绝无仅有极其奇妙的器物。

一号青铜神树分为3层,树枝上共栖息着9只神鸟,显然是九日居下枝的写照,出土时已断裂尚未复原的顶部。传说远古本来有10个太阳,他们栖息在神树扶桑上,每日一换。复原后的青铜神树上残留着9只鸟,神树的最顶端却没有神鸟。推测还应有象征一日居上枝的一只神鸟,同时出土的还有数件立在花蕾上的铜鸟、人面鸟身像等,很可能其中的一件便是那只居于神树上枝的铜鸟。

三星堆的二号铜树仅保留着下半段,整体形态不明,下面为一圆盘底座。三条象征树根的斜撑之间的底座上,各跪有一人,人像的双手前伸,似乎原先拿着什么东西。能够复原的树干每层伸出三根树枝。它的枝头有一长一短叶片包裹的花蕾,其后套有小圆圈,与一号大铜树基本相同;但枝条的主体外张并且上翘,鸟歇息在枝头花蕾的叶片上,这却不同于一号大铜树。

这两颗大铜树体量巨大,尤其是一号大铜树上还有龙盘绕,它们应当不是普通的树木,而是具有某种神性的神树。神树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中不止一种,例如建木、扶桑、若木、三桑、桃都等。曾经在三星堆的天空中伸展的青铜树更接近以上的哪一种神树呢?学者们对照相同的文献,得出的却是不同的解释。于是,人们企图在古籍与神话之中寻求答案。

很多学者都认为它们代表扶桑和若木,是古蜀人幻想成仙的一种上天的天梯,这种天梯是同太阳所在的地方相连接的,在东方叫扶桑,在西方叫若木。而有些学者认为三星堆发现的青铜神树呢可能是剑木或者和剑木有关。英国学者罗森在《古中国的秘密》一书中写到,三星堆的青铜树使用了贵重材料,即用青铜来铸造,也许是暗示了它所表现的是人世以外的一个非物质的世界。三星堆大铜树以树的躯干、鸟、花和神树之上供人们想象的太阳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通天的主题。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