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墓打开了吗
一、秦始皇的墓打开了吗
没有,因为2200多年前,100吨水银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 同时,很多专家认为秦陵地宫中的山河湖海只是模型,并不会注入大量的水银。长期关注、研究兵马俑的建筑学家陈景元指出,水银的产量历来都是不高的,目前我国水银年产量不足千吨,2200多年前,100吨水银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如果存在大量水银,这里无疑是一个特大的汞污染源,历史上必然要有汞污染引起的病史资料,但就目前的资料来看我们并没有发现相关线索。另外,秦陵地宫表面检测到的汞区域不排除周边汞排放污染的影响。这些污染源包括曾经紧挨着秦陵的陕西省缝纫机厂电镀车间的含汞废水、废气,附近农田使用的含汞农药,在骊山进行开山作业工程爆破中使用过的含汞起爆剂。 另外,从今天了解的中国汞矿分布看,以重庆南部及黔东北、湘西,即乌江附近地区,如酉阳、秀山、务川、铜仁、万山、新晃、凤凰等地最为集中。而当时川渝地区与关中地区交通并不方便,即使生产出大量的水银,长途运输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秦始皇陵中的青铜剑上有铬盐化合物?千年不锈?
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发现了一柄青铜剑,为铜锡合金制成,并含有微量的镍、铝、铁、锌等十多种金属元素。这种合金的硬度为HRC22至24度,已达到调质后的中碳钢的硬度。最令人惊奇的是,这把剑在地下埋了二千多年,当场去土锈后,表面光亮如新,剑刃非常锋利,一剑可划透12层报纸。为什么秦俑坑出土的青铜兵器不生锈呢?科学家对出土的青铜剑、青铜矛等兵器经电子探针和质子X光荧光分析,剑的表面有一层10至15微米的含铬氧化物保护层,表明曾采用铬盐氧化处理技术。这些兵器的表面有一层含铬化合物的氧化层,其含铬量达到0.78%至2.32%,厚度为10至15微米。用氧化铬防锈是一种先进的工艺方法,经过了铬盐氧化处理的青铜兵器具有防腐抗锈的良好性能,所以这些兵器虽藏在地下2000余年仍然无锈,光亮如新。
我们知道,现代铬化处理技术是美国在1937年、德国在1954年分别获得发明专利权的,而且防锈一般只能保持60年左右,而2200年前的秦代人是怎么掌握铬盐氧化处理技术的,至今还是一个谜。从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剑,长86厘米剑身上有8个棱面,极为对称均衡。它们历经2,000年,从地下出土,却无蚀无锈,光洁如新。用现代科学方法检测分析,这些青铜剑表面竟涂有一层厚约10微米的氧化膜,其中含铬2%。这一发现立即震动了世界,因为这种铭盐氧化处理是近代才掌握的先进工艺。据说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才先后发明并申请专利,而且只有在一套比较复杂的设备和工艺流程下才得以实现。秦人的铸造水平之高,真是不可思议。
这些青铜剑的韧性异常惊人。有一口剑,被一具150公斤重的陶俑压弯了,弯曲度超过45度。当陶俑被移开的一瞬间,奇迹发生了,青铜剑反弹平直,自然还原。这精湛的铸剑技艺,令人膛目结舌,却不知为何。
三、秦兵马俑是怎样被修复的阅读答案
化碎片为整体
修复兵马俑:在泥土中筛选0.5克的碎片
1974年3月,当时的陕西省临潼县晏寨公社下河大队西杨生产队组织村民在秦始皇陵墓东侧1.5公里处,打一眼机井用于浇灌农作物,在挖掘中,村民们不断挖出陶质碎片,其中包括人的肢体及马匹躯体等。时任新华社记者的蔺安稳刚好从北京返回陕西临潼探亲。在见到当地文化馆工作人员修复的陶佣并得知相关信息后,蔺安稳禁不住为之一震。他随即写了一篇题为《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的内参,向中央报告秦俑的出土和秦始皇陵的破坏情况,引起中央高度重视。后经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精心勘探和试掘,发现是一座规模宏伟的大型兵马俑坑(即现在的一号俑坑),里面埋藏着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约6000件。这一重大发现立即轰动世界。
以1975年修复的3件兵马俑为例,几位资深的工作人员回忆起当年“化碎片为整体”的过程。当时,新发现不久的两件武士俑和一匹陶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青铜器展览”的特别展品,于同年11月赴日本展出。那次修复的两件武士俑除头部完整外,其中一件破碎成73块,重148.7公斤;另一件破碎成153块,重180.6公斤;而陶战马破碎成101块,重229.4公斤。这些碎块最重的有44.3公斤,最轻的只有0.5克。其中那些很小的碎片一时半会儿难以找到,工作人员用上铁筛子,一遍又一遍将泥土上筛,最终如沙里淘金般,将所有部件收罗齐全。而将这些零零碎碎的残破陶块修整复原成体高身重的兵马俑,更属不易。
在整个修复过程中,11位工作人员集中人力,打破机械的分工,利用旧铁钉、废锯条充当工具完成了陶块的初步清洁工作;采用残砖、破瓦试验黏接效果:黏接小块时利用木箱、砂土作固定器,拼接大块时则用麻绳、木棍绞紧捆牢。为了使修整复原后的兵马俑保持原样不走形,要保证每一黏接处都严丝合缝。兵马俑的碎块多,不可能一次全部黏接好,必须由小拼大、由脚到头逐步黏接……最终耗时28天,工作人员完成修复任务。
据介绍,秦始皇兵马俑是由3个大小不同的坑组成,分别编号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3个俑坑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坑内共有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约8000件,实用兵器数以万计。当这些在地下沉睡了2200余年后的兵马俑重新面世时,几乎全部是“粉身碎骨”的状态。由于建筑物坍塌,兵马俑被砸得东倒西歪、肢体零碎,又经长期压埋,受地下水和各种盐类的腐蚀,陶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虽然修复技术不断进步,但时至今日,要完全修复好一件兵俑,需要3位专家3到4个工作日分工合作才能完成。目前,一号兵马俑坑已发掘了1/3,三号兵马俑坑已全部发掘,二号兵马俑坑正在发掘。3个俑坑内现已出土陶俑、陶马2000余件,各种青铜兵器4万余件,还有大量的兵马俑正期待着专家们“妙手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