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找陵墓 > 正文

万历的陵墓是谁挖开的?

2023-02-04 23:11:39  来源:网络   热度:

一、万历的陵墓是谁挖开的?

在于50年代后期,吴晗、郭沫若等人打开了定陵地宫,使尘封三百多年的皇堂重见天日

万历陵墓是郭沫诺挖开的。

二、定陵是谁主张挖的?万历遗骸挖出后,最后为何没妥善保存?

北京市领导吴晗与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一起请求挖掘定陵。不过当时最主要挖掘的是明成祖朱朱棣的长陵,而当时的国家考虑到古物的挖掘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因此便同意了。万历的遗骸挖出来后,因为刚好遇到了破四旧,所以便将万历的遗骸当作批斗的对象,最后被销毁了。

一开始在挖掘古墓的时候,因为没有专业人员,所以雇佣的都是当地的农民。而这些百姓对于古墓挖掘根本不懂,就别提经验了。因此在挖掘长陵的时候,因为没有经验和知识,所以连长陵的入口都没有找到。

再加上当时的挖掘技术落后,在没有先进的探测仪器的情况下,当时的挖掘队员们便放弃了挖掘长陵。后来便将目光放在了定陵,一开始挖掘定陵的时候,因为没有什么仪器设备,因此只依靠农民的劳作工具来挖掘,就这样挖掘了一年的时间,才找到了定陵的入口。虽然入口找到了,但是在面对地宫的金刚墙的时候,因为挖掘人的无知,所以在面对金刚墙的时候,有些人认为金刚墙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从而导致一些人因为害怕便退却了。因此,定陵的挖掘工作到这里就暂时结束了。

不过,为了打开地宫的入口,因此当时的挖掘人员便另外找到了一个入口,从而顺利的进入了定陵。定陵中的文物实在太多了,特别是皇帝和皇后的衣服,因为都是丝织品,所以仅仅依靠当时的人员来保存的话,是很难保存的。不过,根据资料记载,当时的人员都是利用浆糊将这些丝织品的衣服裱起来,后来即便是再怎么想办法,也无法修复了。万历皇帝的棺椁打开后,虽然只剩下骸骨了,但是万历的头发还是挺有光泽的。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因为定陵被当作破四旧的存在,所以当时的人们将万历和皇后的遗骸扔出来后,便直接用柴火烧了。

1956年当时的北京市领导吴晗与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主张挖掘明朝陵墓研究历史文化。万历遗骸挖出后,最后为何没妥善保存主要是因为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七年,没有专业考古人员,根本不懂文物的保存。

定陵是由北京市市长吴晗和历史学家郭沫若主张挖掘的。万历的遗骸挖出后,被当成封建“四旧”一把火给烧了。

定陵是当时的文化部长郭沫若主张开挖的,万历皇帝的遗骸挖掘出来,因为当时的保存条件不够,考古技术不完善造成了文物的损伤。

三、十三陵中为什么要最先打开万历那座陵墓,剩余的又为何不继续发掘?

定陵事件,一直都是中国考古学界最为惨痛的教训,更是最大的耻辱。

1955年,明史专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明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寝,也是明朝迁都北京之后的第一座帝王陵墓,位列明十三陵之首。不仅营建时间最早,而且建筑规模也是最大。再加上朱棣在明朝的历史地位仅次于朱元璋。所以,发掘明长陵对于研究明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这也是吴晗致力于发掘明长陵的主要动机,毕竟他是当时中国最为资深的明史专家,一生都在研究明朝历史。不得不说,吴晗先生这个动机一开始就不怎么纯。

不过,挖掘帝王陵墓兹事体大,尤其是明长陵这种规模巨大的帝王陵寝,放到国外都是一个非常棘手的功臣,更不要说当时各方面技术条件都不成熟的中国了,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冒险的决定。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和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就表示坚决反对,多次找到吴晗教授收回提议。

然而,允许挖掘的批复还是很快就下来了。因为这份报告后面的落款处,写的不仅仅是吴晗一个人的名字。还有郭沫若、沈雁冰、邓拓、范文澜、张苏等等多位文化界大佬。尤其是郭沫若,乃是当时文化界第一人,在他的支持下,关于明长陵的发掘项目终于立项。

但是,当时的中国考古学界,对于明长陵这种规模的帝王陵墓,根本没有发掘经验,再加上技术条件的限制。大家围着朱棣的坟墓勘探调查了几个月,结果连个墓道门都找不到,更谈不上进入陵墓内部了。

由于明长陵发掘工作迟迟没有进展,委员会绝对先找个规模小一点的陵墓练练手。其首先选定的是明献陵,那是朱棣儿子,明仁宗朱高炽的陵墓。可是,折腾了半个月,依然是连门都没找到。

大家无奈之下,又把目光放回明长陵身上,在经过了数月的史料研究之后,由发掘工作队队长赵其昌率队,再探万寿山,一方面寻找长陵入口,一方面看能否找到其他合适的陵墓练手。然而,赵其昌他们在长陵依旧毫无所获。不过,赵其昌却在定陵勘探时发现了定陵地下玄宫的入口。

由于之前的发掘工作一直没有进展,考古委员会顶着不小的压力。如今撞见了定陵,自然不会放过。虽然定陵的规模和价值远不如明长陵甚至于献陵,但是好歹是明十三陵之一,再加上万历这个奇葩皇帝,无疑是练手的上佳之选。

于是乎,定陵就这样被误打误撞的开了光。

定陵地宫的开启,在当时的考古界引发了轩然大波,毕竟是帝王陵墓,对于任何一个考古工作者来讲,都是最具诱惑力的存在。据统计,明定陵出土的珍贵文物超过三千件,除了大量的陪葬物品以外,还包括有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两个皇后的遗体骨架,为明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然而,收获的背后,是更加惨痛的损失。由于当时考古队缺乏经验,同时技术条件有限,没能在文物出土后第一时间给予保护,导致大量的文物被氧化侵蚀。丝绸服饰破了洞,字画书籍发了霉,就连万历皇帝棺椁中的陪葬木偶,也很快发黑变形。

当时主管发掘工作的夏鼐教授,看到这一幕都急得快哭出来了。作为一个考古人,没有什么比看着手里的文物令人损坏更令人痛心的了。但是,没办法,当时的许多工作人员都是半吊子,一点都不专业,没有相关的业务知识。

就算是在被嘱咐要注意文物的保护之后,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去做。当时沈从文先生也在场,他是专门研究古代服饰的。他发现工作人员对于服饰织品的装裱和观察都是一知半解,生气的说道:

“囊括了中华纺织技艺精华的明代织锦遗产,如此轻率地对待,还做这样不负责任的解释,不是出于无知,就是有意欺骗”

总之,不专业导致了定陵文物的灾难,大量的文物遭到损坏。

当然,定陵发掘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文物的损坏,更是开启了一股发掘皇陵的不正之风。当时全国各地的都在申请效仿郭沫若他们,挖掘本地的帝王陵墓,唐朝的、汉朝的、宋朝的都有。

甚至于,一些根本没有考古专家的外行,也跑来叫嚣着试试。他们想挖乾陵来找《兰亭序》,要挖秦陵来证实《史记》,说得好听点叫“还原历史真相”,说得难听点就是“以学术的名义窥私”。

要知道,挖掘定陵可是集结了当时中国最为权威的考古专家以及最为专业的发掘团队,最终都是这么一个结果。那些地方部门甚至外行,如果参与进来,那无疑是中国历史学界的一场灾难。

于是乎,明十三陵的发掘工作被紧急叫停,相关的研究也被限制在对于定陵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中来。

同时,基于定陵事件的惨痛教训,国家对于帝王陵墓的发掘开始采取谨慎态度,多次强调暂不开启帝陵发掘工作。1987年,国家出台了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的相关规定,使其成为了考古界的铁律,至今依然如此。

大家一直心心念念的秦始皇陵,之所以至今没人敢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项规定。

当然了,归根结底,其本质原因就是因为技术所限,大家担心挖了以后,损坏文物。

不过大家要注意,不主动发掘的意思在陵墓安全的情况下,保持其现状。如果陵墓受到威胁,比如盗墓、地质灾害、工程建设破坏等等,有关部门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是会进行抢救性发掘的。

十三陵打开万历那座陵墓也是迫不得已,其他的陵墓为什么不继续挖掘,是因为很多专家认为现在的水平不太适合继续挖掘,所以就没有再继续挖掘下去。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