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找陵墓 > 正文

我想知道秦始皇是不是有72个坟墓?

2023-02-04 13:23:09  来源:网络   热度:

我想知道秦始皇是不是有72个坟墓?

秦始皇陵只有一个并没有建疑冢。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寝,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

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坑。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解密三国:枭雄曹操为掩人耳目造了72座陵墓?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23日,魏王曹操驾崩于洛阳,之后灵柩被运回魏国国都邺县。2月21日,曹操被安葬在他生前亲自指定的寿陵高陵,在前一年发布的《遗令》里他对陵寝的位置进行过详细交待,即邺县城西西门豹祠西边的高岗之上。但有人认为,曹操生前为自己建造了大量“疑冢”,而真实的陵墓密而不宣,他究竟葬在何处至今仍然是个谜,这种说法靠谱吗?

一、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是怎么来的? 曹魏的正式皇帝只有3代,前后延祚不过数十年,既未统一起国家,又很短命。以后朝代几经更迭,作为魏国国都的邺县也兴而复衰,曹 *** 了360年后,北周大象二年杨坚将邺县彻底摧毁,并再也没有重建,加上其地临近漳河,随着漳河不断改道,城池及主要标志物荡然无存。

今天再到曹魏邺城旧址,唯一明显的地面遗迹是一座土台,它就是三台之一的金凤台,千百年来的风吹雨淋使其高度和规制已远不如从前,当年空中楼阁的盛景已被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土丘所代替,上面也不可能再现上百间屋宇的辉煌。曹操的高陵更是如此,随着地表建筑的彻底消失,到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确认它的具 *** 置。

其实也不只是今天,至少在八九百年前人们似乎已经找不到曹操墓的位置了。北宋王安石有一首诗叫《将次相州》,诗中写道:“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骐麟埋没几春秋。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余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

王安石把曹操比喻为“骐麟”,这是一个很新鲜的说法。诗中 “八九丘”为何意,他没有交代。南宋诗人李壁给王安石诗作过注释,他在“八九丘”一词下作注:“余使燕,过相州,道边高冢累累,云是曹操疑冢也。”也许这是“曹操疑冢”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此时距曹操去逝已将近1000年。

此后“曹操疑冢”的说法影响越来越广,南宋诗人范成大奉旨出使金国,路过漳河也写了一首怀古的诗,题目叫《七十二冢》,诗中写道:“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闻说北人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

范成大担心大家看不明白,专门给这首诗作了一个注:“七十二冢在讲武城外,曹操疑冢也。森然弥望,北人比常增封之。”这说明到范成大时期,关于“曹操疑冢”已经越传越广,而且基本形成共识其数量为72个。

此后关于“曹操疑冢”的故事传播得更广泛,不仅民间传说、戏剧曲艺中经常提及,在文人墨客的凭吊怀古之作里,大多也都将其视为正史加以评伐或歌咏。“曹操疑冢”也被蒲松龄写进《聊斋志异》中,该书有一篇《曹操冢》:“许城外有河水汹涌,近崖深黯。盛夏时有人在河里洗澡,忽然像被刀斧砍了一样,尸断浮出;后来又有一个人也是这样。大家都很惊讶。地方官听到,派人把上游的闸关上,让河水流干,这才看见崖下有个深洞,中间有转轮,轮上排列利刃如霜。拿掉轮子,中有块小石碑,都是汉代篆字。仔细看,是曹孟德的墓。后来破棺散骨,殉葬的金银财宝也都被大家拿走了。”

这大概是关于“曹操疑冢”最离奇的故事了,说曹操把墓设计在了流水之下。蒲松龄还以“异史氏”的名义发表了评论,他说有人写诗“尽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可又怎么知道曹操的尸身是不是在这七十二个墓里?曹操真是奸诈啊,然而千余年后腐朽的骨头不保,使这些诈术又有什么用呢?唉,曹操的智慧,正是曹操的愚蠢啊!蒲松龄不是历史学家,想必他也只是把这件事成民间传说来看待,《聊斋志异》记录的大都是蒲松龄从社会上搜集来的传说故事,这则故事说明关于“曹操疑冢”的说法,到明清时期已经家喻户晓,结合当时的一些戏曲以及文人笔记小说来看,关于“曹操疑冢”也有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版本。

假话连说三遍都有可能变成真的,何况被无数人连着说了上千年呢?关于“曹操疑冢”的存在,似乎可以成为定论了。

二、曹操的葬礼是公开而盛大的活动,葬礼过程文献多有记载 《三国志》记载:“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作为曹操政治遗产的继承人,曹丕是曹操丧事的主要办理者,在《艺文类聚》里保存有曹丕写的《武帝哀策文》,其中有:“卜葬既从,大隧既通。漫漫长夜,窈窈玄宫。有晦无明,曷有所穷。卤簿既整,三官骈罗。前驱建旗,方相执戈,弃此宫庭,陟彼山阿。”意思是:在正式下葬之前进行了卜筮,宽阔的墓道通向墓室。墓室里如漫漫长夜,又如幽幽深宫,没有光明,没有尽头,多么令人悲伤呀!参加丧仪的人们已整齐站好,天、地、水三官也排列整齐,前面是高高举起的旗帜,中间还有人手执长戈。从现在起,先王将离开宫廷,到达被安葬的山岗。

也参加了曹操安葬仪式的曹植写过一篇《诔文》,相当于悼词,在这篇长达六百多字的祭文中,曹植更为详细地记录了曹操安葬的情况,其中写道:“既即榇宫,躬御缀衣。玺不存身,唯绋是荷。明器无饰,陶素是嘉。既次西陵,幽闺启路。群臣奉迎,我王安厝。窈窕玄宇,三光不晰。幽闼一扃,尊灵永蛰。”意思是:将要入葬时,穿的还是平时的衣服,印信没有带到身上,只带了印章上的丝带。陪葬用品也没有什么华美的,最值钱的只是素色的陶器。灵柩到达西陵,墓门慢慢打开,群臣送迎,我王就这样安葬了。在幽暗的墓室里,没有日月星辰之光,墓门落下来了,至尊的魏王将永远生活在里面。从曹丕和曹植这两位亲历者的记述来看,曹操的安葬活动是公开的,也是盛大的,曹丕和曹植不仅知道曹操被安葬的确切位置,他们都曾亲自到墓室里察看过。

三、曹 *** 后数百年里陵墓的位置都是明确的 曹操生前立过的那份遗嘱,生于曹操去逝后40年的晋人陆机曾看到过原件,他的弟弟陆云亲自到邺县参观过铜雀三台,《太平御览》中保存有他写给哥哥陆机的两封信,谈到此次邺县之行所见所闻。其中说道,他登上了三台,发现上面的房屋正在毁坏,其中一个台上还有曹操当年储藏的10万公斤石墨,陆云临走还拿了点,并送给陆机一些作记念。这时候已距离曹操去逝80多年,曹魏政权已灰飞烟灭,铜雀三台尚在,但游人已经能随便上去参观了。陆云没有提到他是否瞻仰过曹操的高陵,但如果高陵位置是个迷的话,想必他也会多说几句吧。

又过了100多年,被李白称为“小谢”的南朝诗人谢眺来参观过邺城故址及曹操的高陵,写下了《同谢谘议铜雀台诗》和《铜雀悲》等诗,其中写道:“郁郁西陵树,讵闻歌吹声。”那时候曹操墓的位置应该是众所周知的。其后,为陈寿《三国志》作注的北齐学者裴松之,《玉台新咏》的编纂者南朝诗人徐陵等,也都先后来到这里参观、瞻仰,留下了一些诗文。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即曹操去逝420多年后,另一位历史伟人李世民亲征高丽,大军路过邺城故址,一向对曹操推崇倍致的李世民亲自撰写了祭文在曹操墓前祭奠,这篇祭文收录在《全唐文》中。

其后宋之问、王勃、张说、高适、刘长卿、李白、岑参、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温庭筠、罗隐、陆龟蒙等唐代诗人,或者亲自来过邺都旧址,或者写过与铜雀台、曹操墓有关的诗作,但没有一个人提到过“曹操疑冢”问题。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