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找陵墓 > 正文

曹操的墓已经被证实,七十二疑冢和漳河河底的墓又是什么?

2023-01-28 18:31:40  来源:网络   热度:

曹操的墓已经被证实,七十二疑冢和漳河河底的墓又是什么?

2009年12月27日,经中国考古学界一致确认,国家文物局最终认定,经考古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主为曹操。

而在发现之前,迄今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曹操为一代枭雄,仇家颇多,为了对付仇人挖坟或盗墓者,在他死后,设了七十二座疑冢于漳河边。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元初杨奂的《山陵杂记》:

“曹操没后恐人发其冢,乃设疑冢七十二在潼河之上。”

后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述:

“曹操有疑冢七十二处,河南彰德府临漳县故邺城北漳水上,自讲武城外森然弥望,高者如小山布列,直磁州而止。”

明朝人俞应符著《七十二疑冢》,清朝人陈大d《疑冢记》均认为曹操设七十二冢,并认定其中必有座葬有曹操的尸体。

清末年间,因闹饥荒,漳河七十二疑冢多有盗掘。冢内皆有尸骨,多行墓志,但均系北魏、北齐时代王公要人之墓。对此,有些史家认为,七十二疑冢可能是于操生前所设,以惑后人,而北朝王公命妇则是“坐享其成”。尤其是《三国演义》中为了扬刘贬曹,突出曹操的“奸雄”形象,对设疑冢事记述的更为淋漓尽致,使曹操设七十二冢之说,更加广泛地传播。

另一种说法是,曹操陵墓建于漳河河底。

持其论者认为,魏文帝《止临钪睬蠹老韧踮分杏

“欲祭先王于河上,览省上下,悲切感切”

之句。还有清沈松《全健笔录》引《坚瓠续集》中记载:

“顺治初,漳河水涸。有捕鱼者见河中有大石板,旁有隙,窥之黧然,疑其中多鱼,乃由隙入。数十步得一石门,心怪之,出招诸捕鱼者入。初启门,见其中尽美女,或坐或倚或卧,分列两行,有顷俱化为灰委地。内有石床,床上卧一人,冠服俨如王者,中立一碑,渔人中有识字者就之,则曹操也。众人因跳而斩之,磔裂其尸。诸美人盖生而殉葬者,地气凝结,故如生人,既而漏泄其气,故蘧成灰、独操以水银殓,其肌肤尚未朽腐”

另有人根据近年来水文水利专家们对漳河所进行的一系列勘查,为详尽地摸清了漳河的涸溢规律和改道方位。并结合历史文献提出:古漳河历史上几经迁徙,文献记载的曹操陵墓以及铜雀台等建筑,均因河水改道而被冲没,现在根本无法考证了。

现在曹操墓已找到,那么这个墓又是谁的呢?只有2种可能性:其一,曹操的疑墓之一,曹操本身就是盗墓的祖师爷,防止后人盗墓,故有布下一个疑阵;其二,古往今来,曹姓王侯将相也有不少人,渔民发现的是一个曹姓诸侯的墓,年代久远,操字看错而已。

第三种说法:薄葬短丧

曹操一生极力主动薄葬短丧,所以根本就没有设疑冢之事。据《三国志》记载:建安十年(205年),曹操鉴于长期战乱,“天下凋弊”而“送死奢糜”之风却盛行不衰。于是下令“禁厚葬,皆一之于法。”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患病,开始在邺城规划墓地,他提出三条原则:

1,选高亢“瘠薄之地”,不占良田;

2,墓地与“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共同,不单独建立陵园;

3,“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还立下遗嘱;

“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第二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遵循乃父遗教,丧弹从简,“无所增加”。

曹操墓的发现

2009年在河南安阳工地施工过程中,发现了一座东汉的大型墓葬,考古专家经过长期的研究,终于认定这座大墓就是曹操的墓。墓没有盗洞口,墓内的陪葬品保存完好,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困扰了中国考古界上千年的谜底终于了。也许曹操自己就是盗墓界的鼻祖,同时也可能是曹操对于自己的墓防盗措施到位,所以得以千年无人打扰。曹操的丧葬比较简单,但是这个“乱世之枭雄”却在历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墓的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后的第7个年头即1918年,黄花岗烈士墓园建成了。墓园布局庄严肃穆,大门是一座四柱三门的高大牌坊,上镌孙中山所题“浩气长存”四个鎏金大字。墓道宽阔,两旁花木及碑石林立。岗顶为陵墓,以麻石砌成方形墓基,四周绕以铁链栏杆。上有四柱方形钟顶碑亭,树“七十二烈士之墓”石碑一方。后面是一座麻石建成的纪功坊。上半部以72块矩形石块,砌叠成金字塔形坊顶,顶上矗立一高举火炬的自由神像,造型别,颇为壮观。坊额镌有章太炎所题篆文“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坊后还立有详细纪录武装起义经过的石碑。整个墓园占地约3万平方米,园内苍松翠柏长青,繁花并茂,又有亭、台、池、榭等小品建筑点缀,是革命纪念地,也是参观游览的名胜景点。

指1911年4月27日(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广州起义中牺牲后葬于市东北郊黄花岗(原名红花岗)的革命党人。1910年秋,孙中山与同盟会的许多重要骨干集议于庇能(今槟榔屿),决定在广州发动新的起义。会议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确定以同盟会员为骨干(选锋),广泛发动新军、防管、巡警、会党和民军,并在夺取省城后把革命火焰燃向长江流域和全国。会后,孙中山到各地募款。黄兴、赵声负责筹划起义,主持了总机关“统筹部”。大批革命党人集中香港。广州城内建立了约四十个据点。由于情势的变化,起义日期一再变动。当黄兴最终决定4月27日发难时,不得不把原计划的十路并举改为四路突击。但当举义时,实际上只有黄兴率领的一支队伍直扑两广总督衙门,并分兵攻打督练公所等处,孤军转战,最后终于失败。喻培伦、方声洞、陈更新、林觉民等约百余人死难,起义失败后同盟会会员潘过微冒着生命危险把散落的七十二位烈士遗骸收殓安葬于红花岗,后将此地改名为“黄花岗”,黄花即菊花,象征节烈,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极大地振奋了广大群众的斗志,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

黄花岗墓园始建于1912年,孙中山书“浩气长存”四字镌于墓坊。烈士墓构筑在岗陵之上,纪功坊峙立墓后。墓道两旁苍松翠柏,烘托出满园黄花辉映碧血的庄严肃穆气氛。园内还建有八角亭、四方池、石桥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在墓园外筑起围墙,1961年这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花岗所埋尸体共72具,故后人便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相称,但七十二位烈士的姓名直到民国11年(1922年)春才完全查出,乃在黄花冈上勒石记名,下面是七十二位烈士的姓名籍贯:

广东人:徐佩旒,徐礼明,徐日培,徐广滔,徐临端,徐茂燎,徐松根,徐满凌,徐昭良,徐培添,徐保生,徐廉辉,徐容九,徐进照,徐褶成,徐应安,李柄辉,李晚,李文楷,李文甫,李雁南,陈春,陈潮,陈文褒,罗仲霍,罗坤,庞雄,周华,游寿,江继复,郭继枚,劳培,杜凤书,余东雄,马侣,黄鹤鸣,饶辅廷,张学铨,周增,林修明

福建人:方声洞,冯超骧,罗乃琳,卓秋元,黄忠炳,王灿登,胡应升,林觉民,林西惠,林尹民,林文,林时爽,刘六符,刘元栋,魏金龙,陈可钧,陈更新,陈与焱,陈清畴,陈发炎

广西人:韦树模,韦荣初,韦统淮,韦统钤,李德山,林盛初

四川人:秦炳,喻培伦,饶国梁

安徽人:程良,宋玉琳,石德宽

徐佩旒

姓 名: 徐佩旒

性 别: 男

民 族: 汉

籍 贯: 广州花县新华公社三华店村

生卒时间: 1881――1911-4-27

徐佩旒,1911年3月29日参加辛亥革命。于1911年“3.29”攻总督署后,跟随徐维扬在司后街、大石街迎敌,展开拉据式战斗,转战至二牌楼等处负伤,后来维扬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嘱咐佩旒等六人,扶伤回乡将养。他们沿着粤汉铁路慢慢行走,走到江村高塘火车站附近铁路桥时,忽遇敌兵,这时弹尽人伤,已无法与之接战,于是急忙把枪械从桥上抛下河里,被敌人发现,通通被捕,送到水师行台,后来全部英勇就义。(其他五人是:徐松根、徐应安、徐昭良、徐廉辉、徐保生),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是花县籍十八烈士之一。

韦树模

广西平南人。一作柱模,字焕初。

其先人韦昌曾参加太平军,以战功得授军职。杨韦事变后归里,常述太平天国革命事,他深受影响。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刘古香奉孙中山命回广西成立同盟会分会,他与弟统铃(字香泉)、统淮(字义廷)、荣初经韦智、韦著等介绍,均入为会员。

1910年(宣统二年)夏,同县林盛初与罗城李德山至,以教授拳术为名,联络志士,宣传革命,他相与结识。

1911年4月10日,与三弟随李德山到广州。27日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发动,随黄兴攻入督署,搜两广总督张鸣歧不得,转战于大石街、小石街一带,见清军人众,遂入高阳里源盛米店叠米为垒,相持两日,饥渴交迫,仍殊死战。后清兵纵火焚烧该店,因弹尽援绝,兄弟四人同时殉难。葬于广州黄花岗,皆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

经3个月的筹划准备,黄兴于8日在香港召开统筹部发难会议,将在广州举事的时间定在13日,并拟分10路进攻。由于温生才行刺孚琦,广东当局加强了戒备,加之部分款项、枪械未到,原定计划被迫延期。

23日,黄兴潜入广州,成立起义指挥部。广东当局已风闻起义,加强了防备,并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变得越来越不利。26日晚,黄兴召集会议仓促间决定起事。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的大队亲随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东奔西突,终因兵力严重不足而溃败。

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逃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被捕杀,死难的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86人,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等出面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并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址:

墓园座北向南,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有孙中山先生题“浩气长存”之牌坊式大门和墓亭、纪功坊,乐台,四方塘、黄花亭、西亭、石雕自由神像等建筑。1921年为纪念1911年广州“三二九”起义而牺牲的72位烈士所建,早期墓圆为著名设计师杨锡宗设计,孙中山亲手栽植了青松,后经多次增建,至1935年基本建成。

1911年(宣统三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起义失败,喻培伦、林时u等86人(一说100余人)英勇牺牲,其中华侨29人。后由善堂殓收,得死难者遗骸72具,同盟会会员潘达微以自己的房屋作押,购得墓地,葬于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民国成立后,扩展黄花岗墓地。1918年复由华侨捐资建立纪功坊、墓亭,并立碑石。孙中山书“浩气长存”四字镌于墓坊。1922年查得72人全部姓名。次年,于碑旁立石记名。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在广州东山区先烈路,是安葬黄花岗起义牺牲的烈士墓园,也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史迹。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占地约16万平方米。墓园坐北朝南,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其主要建筑群汇集在较长的中轴线上,正门为有三个拱门的仿凯旋门式建筑,门额以花岗岩镌刻孙中山先生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金色大字。宽阔的墓道两旁碑石林立,并植有翠柏和古榕,还有莲池及石拱桥。岗顶为陵墓,以花岗岩石砌成方形墓基,四周围着铁链栏杆,墓的中央建一亭,亭内立七十二烈士之墓碑。亭顶形如悬钟,寓意争取自由的警钟。碑亭后面是一座用花岗石砌的纪功坊,上半部以七十二块石砌成金字塔形,顶上矗立一高举火炬的自由神像。坊额镌太炎书“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坊后还立有一块巨碑,详细记载黄花岗起义的经过及烈士墓园修建的情况。碑阴共表列有86位就义烈士的名 单。黄花岗起义死难烈士共100多人,有姓名可考的有86人。

孙中山先生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创立兴中会起,至1911年武昌起义之前,组织过多次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大、最为悲壮的就是1911年3月29日的广州起义。

宣统三年(1911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同盟会在全国各地及华侨中挑选160多名骨干,组成先锋队,在黄兴率领下举行起义。起义军从设在广州越华路小东营5号的指挥部等地出发,一举攻入清两广总督府,两广总督张鸣歧逃脱。当晚,清军组织大规模的反扑,起义军与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黄兴、赵声等部分起义军辗转撤回香港,而未能逃出广州城的革命党人,不少惨遭敌人杀害。死难烈士的遗骸陈尸在咨议局前的空地上。后来,革命党人潘达微以《平民报》记者身份冒险四处奔走,终于劝得广仁善堂将东郊红花岗上的一片义地献出。潘达微想方设法收集了72具烈士遗骸,埋于红花岗。潘达微还以《咨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为题,将安葬情况作了报道。潘喜欢菊花,认为黄菊高洁清雅,有傲霜的节操,故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因此,这次起义亦称为“黄花岗起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广东省军政府拨款10万元在黄花岗建烈士陵园,并于同年5月15日(农历三月廿九日)首次举行了七十二烈士墓祭典。孙中山先生亲自主持了祭典,并写下了祭文,还亲手在黄花岗烈士墓园种植了4棵松树。松树现尚存一棵。1918年,滇军师长方声涛(烈士方声洞之兄)募款续修墓园,后由华侨多次募款修建,至1935年基本建成现有的墓园规模。

1924年5月1日晚,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出席岭南大学黄花岗纪念会并发表演说,号召人们学习烈士“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来服务”。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这是1912年5月15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在南京各界举行广州黄花岗之役牺牲烈士追悼大会上,黄兴亲自撰写的挽联。“碧血黄花”象征着烈士的鲜血化为碧玉,革命精神犹如不畏寒霜的秋菊迎风绽放。

黄花岗墓园占地宽阔,庄严肃穆,园内苍松挺拔,翠柏长青,黄花遍地,又有亭、台、桥、池等点缀,更增添了园内的秀色。“黄花浩气”80年代入选新羊城八景之一,成为广州游览参观瞻仰的胜地。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辛亥革命后的第 7个年头即1918年,黄花岗烈士墓园建成了。墓园布局庄严肃穆,大门是一座四柱三门的高大牌坊,上镌孙中山所题“浩气长存”四个鎏金大字。墓道宽阔,两旁花木及碑石林立。岗顶为陵墓,以麻石砌成方形墓基,四周绕以铁链栏杆。上有四柱方形钟顶碑亭,树“七十二烈士之墓”石碑一方。后面是一座麻石建成的纪功坊。上半部以72块矩形石块,砌叠成金字塔形坊顶,顶上矗立一高举火炬的自由神像,造型别,颇为壮观。坊额镌有章太炎所题篆文“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 ”。坊后还立有详细纪录武装起义经过的石碑。整个墓园占地约3万平方米,园内苍松翠柏长青,繁花并茂,又有亭、台、池、榭等小品建筑点缀,是革命纪念地,也是参观游览的名胜景点。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