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与东魏皇帝?
一、西魏与东魏皇帝?
东魏】
东魏(534年---550年)北朝朝代之一,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建都邺(今河南安阳北至河北临漳南),以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为别都,高欢坐镇晋阳遥控朝廷,有今河南汝南、江苏徐州以北,河南洛阳以东的原北魏统治的东部地区,东魏历时十七年。北魏政权在魏末各族人民的起义打击下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权利争夺。528年,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权。532年,北方六镇高欢势力打败尔朱氏家族,把持朝政。534年,权臣高欢所立的皇帝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愿做傀儡皇帝,投奔关陇军阀宇文泰。高欢暂时拥立元亶主持朝政,但回京后以辈分错乱为由废除元亶的权力,改拥立元亶的世子,年仅十一岁元善见为帝,即魏孝静帝,东魏开始。东魏时代,魏孝静帝始终都是傀儡,高欢掌权期间土地兼并情况严重,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尖锐,且屡败于劲敌西魏宇文泰。550年,孝静帝禅位于高欢之子高洋,东魏灭亡。
0、元亶(?---537年),字子亮,河南洛阳人。北魏宗室大臣,孝文帝元宏孙子,清河文献王元怿长子,孝静皇帝元善见之父。中兴二年,魏孝武帝以为司徒。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愿做傀儡皇帝,投奔关陇军阀宇文泰,高欢荐元亶为大司马,居尚书省摄政。同年,高欢以辈分错乱为由废除元亶的权力,拥戴元亶长子元善见即位,迁都邺城,建立东魏。元亶不安,骑轻装快马南奔,高欢追赶上去,劝回了他。天平三年(537年),元亶去世,谥号文宣。
1、元善见(524年---552年1月21日),鲜卑族,北魏孝文帝元宏曾孙,清河文献王元怿之孙,清河文宣王元亶之子,南北朝时期东魏皇帝。534年---550年在位。元善见仪表瑰丽,沉雅明静,向从容有大志,世人叹有孝文风。善见素有文武才,力能挟石狮子以逾墙,射无不中,尝御猎时驰逐如飞,又喜好文学,每逢嘉辰宴会,多命郡臣赋诗,颇得朝望。时齐文襄王嗣事,甚忌焉。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十月,经高欢和百僚的详细商议后,决定立元善见为皇帝,即位于邺城东北,改元天平,东魏正式建立,元善见时年仅十一岁。由于年幼,由权臣高欢辅政。高欢权倾朝野,令善见如坐针毡。高欢死后,其子高澄承继父职,权势更大。武定七年(549年),高澄完成夺取东魏皇位的准备工作,受禅前夕为膳奴所刺杀,年仅29岁。武定八年(550年),继任父兄之职的北齐文宣帝高洋见篡魏之时机已到,于次年(551年)迫帝禅位于己,改国号为齐,东魏灭亡。北齐封元善见为中山王,邑一万户。禅位后第二年(552年)被高洋以毒酒毒死,年仅二十八岁。天保三年(553年)二月,北齐上谥号孝静皇帝,将元善见葬于邺县漳河以北。
【西魏】
西魏(535年---556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由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由宇文泰拥立魏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帝,国号“大魏”与高欢所掌控的东魏、南梁对立,建都长安(今西安汉长安城遗址)。至557年被北周取代,经历两代三帝,历时二十二年。管辖今湖北襄阳以北、河南洛阳以西,原北魏统治的西部地区。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元修脱离高欢,从洛阳逃至长安,投靠北魏将领宇文泰。次年(535年),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政权实由宇文泰掌握。535年,宇文泰毒死魏孝武帝元修后,拥立魏孝文帝的孙子南阳王元宝炬为帝,即魏文昭帝,改元大统,西魏开始。551年,元宝炬死,长子元钦嗣位。554年,元钦被宇文泰所废,不久被毒死。元宝炬四子元廓即位,称元年,为了迎合宇文泰胡化运动而被迫改复姓拓跋。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病死,由侄宇文护承继。557年,宇文护得将领支持,迫使魏恭帝禅让于宇文觉,西魏灭亡。
在整个西魏统治时期,一直都由权臣宇文泰控制着政权,在他努力下,任用苏绰等人改革,采用和北攻南策,使西魏进一步强盛。甚至攻入南梁的成都,夺取南朝西川荆雍地盘。在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人民安居乐业,且在三次战役中大败东魏大军,奠定北周统一中国北方和隋朝统一中国的基础。西魏期间,社会较为安定,国力日趋强盛,有效地抗击了东魏的多次进攻,而且于废帝二年(553年)取得南朝梁的蜀地,次年又夺得江陵。557年初,宇文觉废魏恭帝自立为帝,即孝闵帝,建立北周。
1、元宝炬(507年—551年3月28日),鲜卑族,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孙,京兆王元愉之子,南北朝时期西魏第一位皇帝。元宝炬生于正始四年(507年),其父元愉反叛,兵败后自杀,元宝炬兄弟几人也被幽禁在宗正寺直到宣武帝元恪驾崩后才恢复自由,并重新编入宗室属籍,初任直阁将军,先后被封为邵县侯、南阳王,不久升任太尉、加侍中。永熙二年(533年),进位太保、开府、尚书令。次年(534年),孝武帝元修与权相高欢决裂,元宝炬在受封中军四面大都督的职务后随孝武帝投奔宇文泰,同年进拜太宰,当年十二月,孝武帝元修被杀。群臣本来打算立孝武帝兄子广平王元赞,侍中元顺却向宇文泰建议立元宝炬为帝,宇文泰遂上表劝进,元宝炬于大统元年(535年)正月初一日即位,改元大统定都长安。政权实际上同宇文泰协调配合理政。元宝炬在位十七年。大统十七年(551年),四十五岁的元宝炬去世,葬于永陵,谥号文皇帝。死后由嫡长子皇太子元钦嗣位。
2、元钦(525年―554年),即西魏废帝,西魏文帝元宝炬长子,母为皇后乙弗氏(乙弗皇后),南北朝时期西魏第二位皇帝,551年---554年在位。北魏正光六年(525年),元钦生于范阳(北京)。大统元年(535年),元宝炬登基建立西魏时,元钦被立为皇太子。不久丞相宇文泰主动许配女儿给元钦,成为元钦的岳父。大统十七年(551年),文帝驾崩,太子元钦即位,沿用文帝年号,次年(552年)去年号,称元年。次年(553年),宇文泰主动去丞相位。同年十一月,尚书元烈谋诛安定公宇文泰,反被宇文泰处死。此后,元钦对此事常有怨言,联合宇文泰的女婿李基、李晖和于翼,欲诛宇文泰,结果被三人告密。登位第三年(554年)二月被宇文泰所废,立其弟齐王元廓。恭帝元年四月庚戌(554年),元钦被宇文泰毒死。元钦在位时期,宇文泰独揽朝政,与东魏多次激战。西魏军政多所革新。
3、元廓(537年―557年),即魏恭帝(554年---556年在位),鲜卑族,魏文昭帝元宝炬第四子,魏废帝元钦异母弟,西魏最后一位皇帝,也是魏朝最后的皇帝。大统二十年(554年)即位,去年号称元年,并且复姓鲜卑拓跋姓。魏恭帝二年(555年),授予太学助教。魏恭帝三年(557年),掌握军事大权的宇文护废掉魏恭帝,立宇文觉为帝,建立北周政权,西魏灭亡。恭帝被封为宋公,不久被杀。
二、西魏皇帝有无实权?
西魏(535年―556年),南北朝时期由北魏分出来的势力。北魏灭亡之后,元宝炬在以宇文泰为首的诸臣支持下登基为帝,国号“魏”。对于西魏来说,和东魏一样,继续采用“魏”作为国号,以此拉拢原先忠于北魏的势力。换而言之,这就和东汉灭亡后,蜀汉继续以“汉”作为国号一样。
对于西魏来说,自建立开始,就与高欢所掌控的东魏和南朝梁对立,建都长安(今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到了至557年,西魏被北周取代,经历两代三帝,历时二十二年。在存在的时间,西魏和东魏一样,都比较短暂,而且都是被朝廷内部的权臣所取代。
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魏孝武帝元修后,与诸臣支持元宝炬为帝,改元大统。到了公元551年,元宝炬去世后,皇太子元钦嗣位。公元554年元钦被害。元宝炬四子元廓被宇文泰扶上皇位,实为傀儡。在宇文泰推动下,元廓复姓拓跋。
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病死,由侄宇文护掌权。557年宇文护迫使魏恭帝禅让于宇文觉,西魏覆灭。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西魏的皇帝和东魏一样,都是傀儡皇帝,没有掌握什么实权,这也是西魏难以长存的主要原因。
西魏时期,元宝炬和元钦两代君主采用和北攻南策,促使西魏进一步强盛。北方中原地区的经济逐渐恢复,且在三次战役中大败东魏大军,奠定北周一统北方和隋朝一统天下的基础。对于隋文帝杨坚和唐高祖李渊的祖先,都曾是西魏的大臣。
总的来说,西魏期间,局面较为安定,国力日趋强盛,有效地抗击了东魏的多次进攻,而且于废帝二年(553年)取得南朝梁的蜀地,这让西魏的整体实力更加强大。恭帝元年,宇文泰命于谨又夺得江陵。公元557年初,宇文护废魏恭帝拥立宇文觉为天王,即孝闵帝,建立北周。正是以西魏作为基础,北周的整体实力得以超过北齐和南朝梁(南朝陈),从而为南北朝的结束打下基础。
三、特工皇妃西魏哪个皇帝?
550年,高欢之子高洋把持朝政,逼迫孝静皇帝将皇位禅让给自己,东魏灭亡。高洋建立北齐,封孝静皇帝为“中山王”。552年初,稳定朝局的高洋将孝静皇帝毒杀。
此时,距西魏灭亡还有六年时间。也就是说,《楚乔传》发生的时间应在西魏灭亡前的这六年间。
551年,西魏元宝炬死,宇文泰立其长子元钦为帝。554年,宇文泰废元钦,立元宝炬四子元廓为帝,史称“魏恭帝”。556年,宇文泰死,一年后,西魏灭亡。
四、晋朝皇帝陵墓?
邙山晋帝陵,是指埋葬在邙山的西晋皇帝之陵墓。葬于北邙山的西晋皇帝分别是武帝司马炎(峻阳陵)、惠帝司马衷(太阳陵),还有追封的宣帝司马懿(高原陵)、景帝司马师(峻平陵)、文帝司马昭(崇阳陵)。这些陵墓离都城都很近,其中峻阳陵离洛阳仅20多里。而“近国都”是西晋皇陵的显著特点,并为后来的东晋所承袭。东晋陵墓比西晋还近,有的甚至在皇宫的边上下葬。
五、顺治皇帝陵墓?
顺治皇帝的陵墓坐落在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即清孝陵。这是清东陵中的第一座帝陵,也是我国唯一的一座只有皇帝遗体骨灰的皇帝陵。
孝陵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皇帝)的陵寝,位于昌瑞山主峰南麓,背后靠昌瑞山,前朝金星山,位居陵区主轴线上。后世四座帝陵依次分列左右,深刻体会了"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孝陵的陵址是由顺治皇帝生前择定的。但由于定鼎之初,战事不断,国库空虚,加之顺治帝正当英年,并未急于兴建。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崩逝后才开始兴工,到康熙三年(1664年)十一月十九日,主体工程告峻
六、宣德皇帝陵墓?
明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代皇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年号宣德)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
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南向东分出,长约1.5公里,途中建单空石桥一座。陵宫朝向为南偏西55o,占地约2.5万平方米。宝城因地势修成前方后圆的修长形状。前面的二进方院和后面的宝城连成一体。中轴线上依次修建祾恩门、祾恩殿、三座门、棂星门、石供案、方城、明楼等建筑。
景陵内的祾恩殿台基,仍是嘉靖年间改建后的遗物。从遗存的明代殿宇檐柱柱础石分布可以看出,该殿原制面阁五间(31.34米),进深三间(16.9米),后有抱厦一间(面阔8.1米,进深4.03米),前面的御路石雕二龙戏珠图案,比献陵一色云纹,显得更为精致壮观。
祾恩门、祾恩殿的台基上还有清代改建后遗留的柱础石。神功圣德碑亭仅存石碑及台基。
七、皇帝陵墓规格?
西汉开始,帝王陵墓除了掘地起坟之外,还出现了一种"凿山为陵"的形制。这种形制在当时的一些诸侯王墓中也普遍存在。
到了西汉的中晚期,墓室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凿山为陵"的墓室大多数是横穴式,并且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很多部分。而竖穴式的坟则改用砖和石料构建墓室。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了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宫殿和院落。这种墓室起到了椁的作用,所以墓室里的葬具只有棺而没有椁。在这些墓葬里,墙壁上大都绘有彩色的壁画,或者有模印的画像砖,而在石结构的墓葬里则大都是雕刻画像。壁画的题材很广泛,除了神灵怪兽、历史故事之外,主要是表现帝王生前的各种生活场面。
西汉时期从高祖开始,出于政治目的,各陵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被称为"陪陵",形成规模宏大的陪葬墓地。陪葬者大都是当时的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据记载,陪葬长陵的有萧何、曹参、张良等一些开国元勋;陪葬茂陵的有卫青、霍去病等名将。陪葬者的墓地多是皇帝所赐,各自建有陵园、园邑和祠堂。有的还把子孙附葬在父祖墓旁,形成宗族墓地。陪葬者地位越高,离帝陵越近,封土也较高大。从西汉陪葬者的地位和身份来看,高祖、武帝、宣帝等帝陵陪葬墓中的多是朝廷重臣、名相。但到了西汉晚期,元帝、成帝、哀帝等陵的陪葬者则或是外戚,或是佞幸,或是妃嫔、宫人。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政治上的兴哀和变化。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厚葬之风最盛行的时期。包括珍宝、明器、陶俑、车马、粮食等,身前身后的用品无所不有。
虽然有过这么多次的盗挖,考古界对茂陵还是较虽然有过这么多次的盗挖,考古界对茂陵还是较为乐 观的,一是茂陵修筑了半个多世纪,内部机关重重,很难进去,陪葬品不可能被盗尽;二是早期盗墓,仅看重金银珠宝,一些如经书类的文物、当时人们用的器物并不被看重,还会留在地宫中。
■经过一年多的野外调查,考古学家们终于搞清了汉武帝陵的整体布局
上世纪40年代,一位美国飞行员在执行飞行任务的途中,在西安的西北方向意外看到了类似于金字塔的建筑,他把这些建筑称为“东方的金字塔”,他和他的飞行队员由于并不知道是什么古迹,所以只把这些建筑当作导航地标,这个“金字塔”就是汉武帝刘彻的茂陵。
今年4月,经过一年多的野外调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学家们终于完成了对汉武帝刘彻陵墓的勘探,探明了这个被史学家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执政时期最长、建树最多、业绩最丰的皇帝陵墓的整体布局。
“西汉一朝11位皇帝,据我们
八、南朝皇帝陵墓?
南朝帝王陵墓大多是在江苏南京附近的江宁、句容、丹阳一带。主要的陵墓有:宋武帝刘裕的初宁陵;齐宣帝萧承之的永安陵,齐高帝萧道成的泰安陵,齐景帝萧道生的修安陵,齐武帝萧赜的景安陵,齐明帝萧鸾的兴安陵;梁文帝萧顺之的建陵,梁武帝萧衍的修陵,梁简文帝萧纲的庄陵;陈武帝陈霸先的万安陵,陈文帝陈蒨的永宁陵以及梁代宗室王侯萧宏、萧秀、萧恢、萧儋、萧景、萧绩、萧正玄、萧烒的墓等等。
葬于两山环抱的山腰上,不起陵冢,墓坑巨大,甬道内设两道石墓门,门额呈半圆形,浮雕“人”字形拱。砖砌墓室,长10~15米,宽5~7米以上。墓壁往往砌画像砖,画像内容有“竹林七贤”、“羽人戏虎”、“羽人戏龙”、“骑马侍从”、“执戟侍卫”、“执扇侍从”等。墓室内设排水沟通往室外。陵前平原神道上置象征帝陵的麒麟、天禄等石像生和石柱、石碑等。石麒麟独角,石天禄双角,雕刻技法高超,是驰名中外的艺术瑰宝。
九、顺治皇帝陵墓规格?
清孝陵共建有石牌坊、下马牌、版房、大红门、风水墙、更衣店、华表、圣德神功碑亭、望柱、石像生、神路桥、下马牌、三路三孔桥、神道碑亭、神厨、神库、省牲亭、朝房、茶膳房、饽饽房、值房、隆恩门、燎炉、隆恩殿、东西配殿、陵寝门、二柱门、台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等建筑物
十、宋朝历代皇帝陵墓?
宋朝皇帝陵墓本在河南奉先(河南巩义市),北宋9帝除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客死异乡外,其余7帝均葬于此。北宋灭亡以后,河南地区为金朝控制,宋帝当然不能继续葬在奉先。绍兴元年(1131),哲宗皇后孟氏去世,遗命先择地“攒殡”,待恢复中原以后,再归葬河南。后葬于绍兴府会稽县宝山泰宁寺。后来此地就成为南宋的皇家陵园,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及徽宗梓宫均葬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