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最强盛的时期?
一、曹魏最强盛的时期?
曹魏是魏蜀吴三国中实力最强的,在当时的情况下,曹操确实有一统天下的可能。曹操在征战北方的过程中,一路高歌猛进,这让曹魏的实力大增,同时曹魏占据了半壁江山。在当时来说,曹魏的实力要比蜀汉和东吴都要强。
当时曹操建立曹魏,之后称魏王。不过曹操称魏王之后,可以说是已经不忠于汉室了。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被作者罗贯中看成是”汉贼“,不过这对于后人来说,根本不重要。不可否认的是,曹操是三国时期的枭雄。
众所周知的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后人看来,这个行为是具有小人之心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曹操也保护了汉献帝。最起码在曹操这里,汉献帝是没有危险的,甚至是汉献帝还出现了衣带诏。这一点差点让曹操丧命。
那么作为实力最强的曹魏,能够有多少可以调动的兵力呢?曹魏分为两个时代,第一就是曹魏建立到曹操去世,第二就是从曹操去世、曹丕纂汉,一直到曹魏灭亡。两段时期的曹魏是大不相同的。从曹叡之后,曹魏就走向了衰落。
曹操时代,曹魏的兵制主要有三种,分别是中央军、留屯兵、屯田兵。留屯兵是镇守地方的军队,屯田兵是负责在各地屯田驻扎的军队,中央军是由曹操亲自率领的军队。中央军是由曹操亲自调动的,可以前往曹魏的各个地方征战。
公元189年,曹操在陈留起兵。当时的情况是曹操用自己的家产进行招兵买马。后来曹操成为了兖州牧,这时候的曹操击败青州军,获得人口百万,那么曹操获得的士兵大约在三十万左右。只不过这些士兵曹操只取精锐,也就是三万左右。
官渡之战中,袁绍大军一共有11万,那么曹操的军力有多少呢?根据推测来看,曹操能够抵挡袁绍大军的兵马也就在三万到四万人之间。后来曹操平定北方,由此曹操的实力大增,这就代表了曹操的兵力在增强。到了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的军力大增,此时曹操能够调动的军队有八万人左右。
襄樊之战的时候,曹操派于禁和庞德前往增援,这时候的于禁和庞德率领的军队就是曹操的中央军,人数大概在三万人左右。这三万人肯定不是曹操中央军的所有兵马,在当时来说,曹操的中央军至少有五万人。公元220年前后,曹魏占据天下九州之地,这时候曹魏的兵马大约在四十万左右。
公元220年之后,曹魏进入了后曹魏时代。北方的战乱减少,随着曹魏人口的持续增加,曹魏可调用的机动部队人数只会越来越多。这时候的曹魏无论是经济、人口还是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巅峰,这是曹操没有看到的。
公元263年司马昭讨伐蜀国,魏军三路大军的总兵力达到18万人,这就代表了此时的曹魏已经有将近二十万大军。除了讨伐蜀国的大军之外,那么在曹魏本国也是有士兵的。曹魏虽然讨伐蜀国,不可能一次性将全部兵力派出。
讨伐蜀国的过程中,钟会选择了谋反,此时司马昭率领10万大军驻扎长安。根据这样的记载来看,曹魏此时可调动的兵力不会少于三十万。到公元263年时,魏国的总兵力至少有50万以上,60万不到的总兵力。此时的曹魏无疑是最强大的。
只不过曹操当年万万想不到,曹丕的谋士司马懿的后代竟然会篡位。曹魏在后期,士兵分为雍凉二州西北军团、荆襄中原军团、中原扬州东线军团。总的来看曹魏的兵力不在少数,是魏蜀吴三国中兵力最多的。
二、北京就是曹魏时期的什么?
答:幽州,广阳郡,燕国。
广阳郡,又称广阳国、燕国,是秦朝至西晋期间幽州刺史部下的一个郡国,以春秋战国的燕国国都蓟县(今北京市范围)为中心。
广阳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设置。 治蓟县,故城在今北京市宣武区西部广安门一带。所领蓟县、良乡县在今北京市境。三国时复称燕国,故治在今北京大兴区西南。
三、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
三国曹魏的选官制度有三种,曹操时期的察举制和唯才是举,曹丕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一、察举制
察举制度是汉武帝建立的,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逐渐消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朝廷的人才选拔权力实际就落在了曹操的手上。所以曹操能依靠“中央”的名义将全国有真才实学、有高贵品德或是有崇高社会威望的人才征辟到自己的麾下。比如说,毛玠、徐奕、郑浑等人都是因为小有名气才得到曹操征辟;华歆和王朗原本是孙策的上宾,曹操一纸征令就把他们收到身边;司马懿也是曹操通过察举制调到身边的。
二、唯才是举
察举虽然能突破个人出身和社会背景的拘束,但是察举制对个人的品德要求很高,它的施行也依赖地方望族和州郡长官,容易导致天下部分贤士不能入仕。面对这种局面,也是为满足乱世中人才的需要,曹操才颁布“唯才是举”的求贤令。即是说,不管你品德言行如何,有才能我就敢用你。这样,通过“唯才是举”,只重才能不问品行,曹操笼络了大批人才。像行为不检的郭嘉、傲慢的杜畿、贪财的蒋济、刚戾的程昱、好色的周逵等等。
三、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曹丕时期建立的,是陈群的构想。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人才选拔制度,考核的是家世背景、品行和才能,其中才能的考核比重是最低的!九品中正制的推行,朝廷的实际权力被削弱,士族势力开始壮大,甚至是到了左右天下的局面。比如说,东晋是依靠王、顾、贺等门阀士族才建立和统治的,代表人物有王导、王敦、顾荣和贺循等;李渊的唐王朝建立也是依靠关陇八大氏族;各朝各代想消灭士族势力都没成功,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直到在元朝才消灭干净。
四、曹魏时期谁是正都?
洛阳是正都。
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从洛阳迎到许昌,称为许都。这个时候曹操手里的地盘还很少,主要包括许昌周围地区。这时候汉献帝还在位,曹魏处于初创阶段,在历史上还属于东汉。
公元204年,曹操攻进袁绍的大本营邺城,作为都城。作为魏晋、南北朝的六朝古都,邺城堪称中国城市建筑的典范。全城强调中轴安排,王宫、街道整齐对称,结构严谨,分区明显,这种布局方式承前启后,影响深远,北京城的兴建乃至日本的宫廷建筑,都有着很大借鉴和参考价值。这时候曹魏处于上升期,但还没有建国,所以不算正式首都。
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病逝,曹丕从邺城赶来,逼迫汉献帝禅位给他,建都洛阳。洛阳是东汉的都城,曹丕登基称帝以后,取代了汉献帝,就不在许昌建都,到了洛阳,在这里建都,预示着曹魏的正统地位。《三国志》记载,曹丕称帝,“以洛阳为京师,长安、谯、许昌、邺城、洛阳为五都”。洛阳是正都。其他的城市为都,实际上是都市。
长安是西汉都城,曹魏从来没有迁都长安,可是222年,曹丕却下令,将长安纳入都城的范围,以利于扼守关中,挡住蜀汉的入侵。
谯在安徽省亳州市境内,距离东吴比较近,在这里设立陪都,主要是为了防备东吴的入侵。
五、曹魏时期书法家?
曹魏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有钟繇、邯郸淳、胡昭、卫觊、韦诞、刘德升等。 钟繇据传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邯郸淳,善篆书。
六、三国时期的曹魏是哪里?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
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在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扬州。
曹魏于西域设置管辖海头的西域长史和管辖高昌的戊己校尉。221年孙权称藩后,曹魏让孙权领有荆州牧,将荆扬等孙权势力则定为荆州,曹魏原直辖的荆州北部改称为郢州。双方决裂后曹魏复改郢州为荆州。
220年至226年,分陇右置秦州,最后并入雍州。灭蜀汉后分益州置梁州,共增加两州。
七、三国时期曹魏的防御重点?
从与蜀汉、孙吴几次交兵分析,曹魏的军力布局也比较明确,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是两条河,长江和渭水。
先说渭水,主要就是防御蜀汉,蜀汉军队无论是出斜谷、陈仓,还是祁山,渭水都是天然的屏障,渭水一线的雍凉也成为了曹魏防御重点,还记得吧,当初,司马懿曾总督雍凉兵马。
长江一线,防御重点一个是襄阳,荆州一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明确提出对曹魏的攻击重点,赤壁之战应该算是这一线。另一个就是合肥一线,这是孙吴与曹魏交兵的主要战场,当然,孙吴几次都是大败,即使到了后来,司马昭当政,淮南三叛,也主要是这个地方。
八、两汉时期的陵墓特点?
汉墓特定列举如下:
1、继承战国以后在墓上堆筑坟丘的作法,并在坟丘四周用夯土筑造围墙以为茔域。在墓前立墓碑、建祠堂、置墓阙,阙前辟神道。神道两侧还列置人物和动物的立雕石像。
2、在地面挖出长方形竖穴土坑作为墓室,称土坑墓;再在坑底用木板构筑木壁墓室,称木椁墓;用空心砖或小砖或石板(块)砌筑墓室,则分别称为空心砖墓、砖室墓、石室墓。
3、在竖穴土坑底部的一端或一侧掏出横穴作为墓室,称土洞墓或洞室墓。另有在山上凿洞建造的,称作崖墓。空心砖墓和砖室墓有的也在土洞中砌筑。
4、在许多大型砖室和石室墓中,还流行彩绘壁画为装饰,称壁画墓。在石室墓壁上雕刻各种画像的,称画像石墓。在砖室墓中另嵌入一种模印画像的砖,称画像砖墓。
5、土坑墓、土洞墓、空心砖墓和砖室墓通常只用木棺;木椁墓大都一棺一椁,诸侯王、列侯使用双层或多层棺椁。
6、将生人所用的车马、金银珠玉佩饰、丝织衣物、铜漆器皿、食品、钱币等葬入墓中;将房屋、田地、武士、奴仆和牲畜等制成模型和偶像随葬。
7、西汉前期流行土坑墓、土洞墓、空心砖墓、木椁墓,单人葬;西汉后期出现石室墓、砖室墓、壁画墓,开始流行夫妻合葬。不论单葬合葬,死者都是仰身直肢葬式。
九、曹魏时期蘸肉吃的酱叫什么?
曹魏时期蘸肉吃的酱叫做豆瓣酱。豆瓣酱是一种由豆豉、辣椒和其他调味料制成的传统中国调料。在曹魏时期,豆瓣酱已经被广泛使用,并成为了蘸肉的常用调料。豆瓣酱的制作原料丰富,包含了大豆、辣椒、盐等,经过发酵和磨碎等工艺制成。它具有浓郁的香味和辣味,能够提升肉类的口感和风味。豆瓣酱不仅可以用来蘸肉,还可以用于炒菜、烧烤等多种烹饪方式。它的辣味和鲜香能够增加菜肴的层次感和口感。此外,豆瓣酱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对人体健康有益。在现代,豆瓣酱已经成为了中国菜肴中不可或缺的调料之一。无论是家庭烹饪还是餐馆美食,都可以看到豆瓣酱的身影。因此,曹魏时期蘸肉吃的酱就是豆瓣酱。
十、曹魏时期选官制度改革的背景?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这首童谣诞生于汉末桓帝、灵帝年间。当时卖官鬻爵已经成了非常普遍的现象。想要成为孝廉,再也不必博学多识,只要家中有足够的银两就可以入朝为官,或者朝中有人,运作一番,也可入仕。
(一)、因时而异,需要不断变换
所谓举孝廉,首先的要求就是孝顺,其次则是廉洁。而且要学识渊博,最重要的是能够在地方上有些名望。如此,才会得到地方长官的推荐,入朝为官。这其中肯定可以选拔出很多出类拔萃的人才,当然既然是人为举荐,那就会有主观性。
有些人可以通过贿赂的方式,进入官僚队伍。本来这种不正当的方式都是暗地里交易,直到桓灵年间,皇帝亲自带头明码标价的卖官,如此一来东汉的官场就成了污浊不堪的泥潭。
1. 曹魏三变选拔人才制度
"亲小人,而贤臣,此后汉所以衰颓也"。东汉中后期的皇帝,大都是幼年或者少年继位,如此一来,外戚专权,还有宦官把持朝政频繁发生。他们的心态不同于皇家,皇帝是把天下当成自己家,那肯定是好生对待。而这些人,只是为了迅速的攫取利益,所以不惜一切手段。
2.需要,招募属于自己的人才
先来说,曹孟德为何不继续沿用察举制。首先,曹操那时候刚有了自己的势力,正是用人之际。而以往的察举制度早就已经腐朽不堪,曹操需要的真正有用之人。而不是那些,只知道盘踞在政权里的蛀虫。所以,他也不在乎旁人的出身,只要有能力即可。
(二)、因循守旧,不是人君所为
曹操如果与普通百姓相比,那是正儿八经的人上人。他的干爷爷,是当时只手遮天的大宦官。而曹操步入仕途,也是他干爷爷想方设法,动用关系给他搞到的孝廉。
1. 另辟蹊径,不断培养新贵族
袁绍一家之所以门生故吏众多,就是因为袁家很有势力,而且具有向上推荐人才的权力。而曹操的干爷爷只是宦官,能让孟德入朝,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和袁绍家族相比,曹操不占优势。曹操想要打败这些世族,就要培植新的势力。
2. 仍有残留,为曹丕改选官制度埋下种子
那些地方豪强,世家大族之势力,不是他一个曹操就能连根拔起的。就像之前的新朝覆灭还有后来的司马家上位,都少不了这些人的功劳。甚至,直到魏晋南北朝时,胡人们对还留在北方的大族仍然敬重有加,不敢轻易得罪。
(三)、讨好门阀,结果连累自己
曹丕上位之际,是把魏国真正当成一个国家而看待的。而唯才是举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过度之法。
1. 讨好他人,为统一奠定基础
曹操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这种方法短期内是可行的,不过要想长足发展,不能与世家为敌,必须让他们也吃到蛋糕。"魏司空陈群,始立九品之制,郡置中正,平次人才之高下,各为辈目。"自此以后,品第开始愈发的偏向门第。
2. 压倒曹魏的稻草
司马篡曹之际,根本没有人勇敢的站出来替曹家说句话。就是因为九品中正制,把一个人的仕途都已经规划好了,任其再努力,功劳再大,都没有晋升空间。而那些世族们知道,不论是谁上位,都不会得罪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