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找陵墓 > 正文

为什么内蒙古有很多昭君墓

2023-01-13 20:23:22  来源:网络   热度:

昭君墓有很多是当时的牧民为了表达对王昭君的怀念所做的坟墓,以此来怀念王昭君。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觐见汉元帝,请求和亲,愿作“汉家女婿”。汉元帝答应了呼韩邪的请求。“和亲”原是汉高祖时刘敬提出的建议,当时的形势是匈奴强汉朝弱,吕后不忍心将女儿远嫁北番,因此挑一个宗室的女儿假称公主出嫁。

到汉元帝时,已是汉强胡弱了,没必要挑皇亲国戚的女儿了。宫女们听说要远嫁匈奴,也都不愿从,只有王昭君毅然请命,“自请掖庭令”,愿出塞和亲。在汉朝官员的护送下,王昭君千里迢迢远赴漠北,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宁胡”阏氏。

昭君出塞化干戈为玉帛,推动了胡汉文化的交流。北部边塞60余年“黎庶无干戈之役,数世不见烟火之警,牛马布野,人民炽盛”,出现了两族开关合市的和平景象。

敕勒川是呼韩邪单于曾经驻牧8年(公元前51年至前43年)的地方,也是昭君出塞途经的地方。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包头召湾汉代古城废墟中发现刻有“单于和亲”的汉代瓦当,推测这里是昭君和呼韩邪单于曾经驻驿过的地方。

敕勒川人对这位来自湖北秭归的汉家姑娘有着特别的喜爱,民间流传着许多赞颂她的故事。昭君去世后,人们为了祭怀这位“和平使者”,敕勒川上出现了许多昭君墓,至今还有十多处,其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是呼和浩特城南大黑河畔这一处。

高高的墓冢青草葱茏,入秋后依然青色如黛,因此被称为青冢。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内蒙访古》中写道: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被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

因为在内蒙古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和睦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通过这些传说,人们深刻感受到昭君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是永远怀念她的。正因如此,在呼和浩特市及其周边地区出现了十几座昭君墓。

扩展资料:

昭君墓的历史记载:

昭君墓最早记载,见于盛唐时的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中,如李白的“死留青冢使人嗟”,杜甫的“独留青冢向黄昏”等,白居易《青冢》诗。可见昭君墓当时不仅早已存在,而且远近闻名。

稍晚于李、杜、白三人的唐代史学家杜估的其所著的《通典》一书卷179《州郡》中明确记载了呼市青冢的存在。以后历代史书都有记载。清代关于青冢的记载比较详细,张文瑞和钱良铎途经呼和浩特时,还看见琉璃瓦成堆,青冢前有石虎、石马、石狮、石幢,墓顶有小方亭,亭内有佛画、细布及豆麦等物。

这些表达了当地人民对昭君的眷恋和哀思,经过长期的战乱,到解放前夕,只剩下孤单墓体和几尊石碑。

王昭君嫁到匈奴后,上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的宠爱,下得百姓尊敬,本人是“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和她的平和的性情以及来自当时天朝上国“大汉”的“公主”的地位,让人民很爱戴她。而且由于她毅然出嫁和亲,使两地边民都感受到和平的美好。

所以在她死后,各地都有她的传说,也都希望自己的家乡是她最后的归宿地。呼和浩特的昭君墓――青冢最为有名,包头也有一个。

王昭君,不仅是一位奇女子,更是一位女英雄,她推动了汉和匈奴的友好相处与文化交通,深得蒙古族人的爱与敬佩,在她死后,人们很是不舍,就多处建墓,表达对昭君的爱与敬意。

因为草原上的匈奴民族的习惯不像汉人,不会土葬,就没有固定的墓冢,所以就会有好多昭君墓,其实都是后人建的。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