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陵墓用的金丝楠木棺材,真的是被乾隆皇帝偷了吗?
一、朱棣陵墓用的金丝楠木棺材,真的是被乾隆皇帝偷了吗?
在乾隆登基以后,他就在考虑为自己建造陵墓了。但是有民间传言,乾隆的棺材是金丝楠木做成的,这些金丝楠木有一些是从前朝皇帝朱棣陵墓中偷来的,事实的确是这样的吗?要知道盗墓这一种事,从古代到现代一直是上不得台面的,如果乾隆皇帝真的要这么去做,那么毕竟会偷偷摸摸。
而乾隆皇帝作为一代明君,上不得台面的事肯定是不会做的。因为乾隆我们都知道是非常开明豁达和正直的皇帝。但是为什么今天会传说乾隆的棺材是从朱棣陵墓上面偷来的金丝楠木呢?实际上乾隆皇帝也是受害者,因为金丝楠木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品种,金丝楠木有着水火不侵,堪比钢铁的属性在我国从古到今是非常稀有的。
金丝楠木在现代甚至作为了国家级的储备木材使用。因此乾隆皇帝当时因为缺乏金丝楠木为自己造就棺材而非常的苦恼,他每天茶不思饭不想。底下的官员见到乾隆皇帝这么不开心,郁郁寡欢,所以就动了一些歪点子。底下的官员就命令一部分盗墓贼去前朝皇帝的陵墓里偷盗金丝楠木。而这些盗墓贼不仅仅想要偷盗金丝楠木,还把前朝皇帝朱棣的陵墓里面的金银财宝,贵重首饰全部洗劫一空。
后来虽然把金丝楠木偷盗出来,但是金丝楠木的品相是很好的。最后金丝楠木通过周转交到了乾隆皇帝的手中,而乾隆皇帝并不清楚这些金丝楠木是从前朝皇帝朱棣的墓中盗取的。随后他欣然接受,等到若干年之后后人才发现,这里的材料是来路不正,但已经为时已晚。
二、陵墓对联
陵墓对联:古代文化中永恒的艺术之美
对联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而陵墓对联更是这一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陵墓对联,也称墓碑对联,是镌刻在墓碑上的两幅对联作品。这些对联不仅仅是用来装饰墓碑,更重要的是用来表达对逝者的深深怀念和对其精神永存的祝愿。
古代中国人对陵墓对联赋予了极高的艺术价值,认为它们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是对过往名人的最高敬意。从两个短句中可以窥见逝者的人生哲学、境界和社会地位。因此,陵墓对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一直以来备受推崇。
陵墓对联的历史背景
陵墓对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最早是在著名的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流行。在这个时期,对联主要出现在贵族的陵墓上,作为对贵族地位和功绩的宣示。
到了唐代,陵墓对联逐渐普及,不再局限于贵族阶层,而是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和享受。陵墓对联的内容也开始涉及更广泛的主题,既有咏史抒怀,也有励志激励,体现了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陵墓对联的内容与形式
陵墓对联的内容丰富多样,可以反映逝者的才华、功绩、品德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和愿望。比如,对联中可以表达孝道、忠诚、正直等美德,也可以赞美逝者的艺术成就、学术成就等。
另外,陵墓对联的形式也有一定的规定。通常,一副对联的两个短句要求意义对仗、字数相等,并且诗词用字要优美。这种形式约束既有助于保持陵墓对联的艺术价值,也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陵墓对联的艺术价值
陵墓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
首先,陵墓对联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代表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智慧。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符号,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美德。
其次,陵墓对联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死的思考和对逝者的怀念。透过对联中的诗句,我们可以窥见逝者生前的志向、情感和人生观,进一步理解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和追求。
此外,陵墓对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起着积极作用。无论是墓碑的制作工艺还是对联的创作方式,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陵墓对联的传承与发展
如今,虽然陵墓对联在现代社会不再像古代那样普及,但它们仍然扮演着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的角色。一些名人或重要人物的陵墓上仍然可以看到陵墓对联,这是对古代文化传统的延续和致敬。
同时,陵墓对联也在当代文化中得到了发展和创新。一些现代艺术家将对联的形式和内容融入到艺术作品中,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总的来说,陵墓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形式,在古代时期承载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情感和思想意蕴。如今,虽然陵墓对联的流行不如古代那样广泛,但它们依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价值。让我们保护并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将陵墓对联的艺术之美传递给后世。
三、乾隆皇帝的金丝楠木棺材的原料,真的是从朱棣陵墓上偷来的吗?
乾隆五十二年,和坤见乾隆自明成陵回宫一直闷闷不乐,给乾隆进言重修明成陵,起初,乾隆不了解他的意图,和坤对乾隆耳语了几句,乾隆听完大喜过往,随即准奏。
乾隆下旨修缮明十三陵,修缮以后人们感觉明十三陵的确是焕然一新,但总感觉哪里有些不对,后来细心的人发现,明成陵里许多金丝楠木做的柱子或者板材,要不就是少了一圈,要不压根就不见踪影。
不久以后,人们才知道乾隆修明十三陵,采用的是拆大改小的方法,表面已经有几百年历史明十三陵是焕然一新,但实际上却少了许多的金丝楠木。
这些金丝楠木民间推测,都被乾隆拿去建造裕陵了,甚至还有一些被他用来做皇棺,这事在民间越传越广,随后街头出现了评书《君臣斗》。
评书《君臣斗》说的正是乾隆巧换明成陵金丝楠木的事,随着评书的传播,乾隆拿朱棣陵木料一事,在皇城根是广为人知。
但正史并没有记载乾隆用修缮的名义,顺走明成陵金丝楠木的事,而乾隆,和坤,刘墉等人也从来没透露过半句,只有《清史稿》留下一段简单的记载:乾隆五十二年,三月癸酉,上回跸。丙子,以重修明陵成,上临阅,申禁樵采。
虽然现在无法考证乾隆是否顺走朱棣的金丝楠木,但从考古中证实,乾隆的棺材的确用的是金丝楠木。
那么处在康乾盛世号称十全老人,啥也不缺的乾隆,为何会厚脸皮去顺走朱棣木料呢?
这还得从富可敌国的金丝楠木说起。
2013年,贵州铜仁天空电闪雷鸣,忽然一道闪电哗啦一声劈下,将森林里的一棵树劈去了树顶,在森林防护员和消防员一起抢救下,树上的火被扑灭。
但本来一棵参天大树,却只剩下了高约11米的树干,但树木连根部依然重70多吨。此后奇怪的是,这里的看树的人络绎不绝,而该树干最终被一位神秘人,以1700万的天价拍下,据说现在起身价已经是之前的15倍。
众所周知,雷击木虽然少但甚少拍出1700万高价,更不可身价翻15倍,而这棵树木获得如此关注,主要是因为它是一棵雷击金丝楠木。金丝楠木本来就极为珍贵,被金丝楠雷击木,更是极为稀罕。
而这还不算金丝楠木最贵的存在,据说湖北施恩一位农民,家里还有一件用金丝楠做的木屋,根据专家的市场估价起码达3亿以上,而它们也反应了从古至今,金丝楠木的尊贵地位。
历朝历代为何对金丝楠木情有独钟?
在中国众多的木材,金丝楠木一直被誉为最尊贵的木料,周朝时期它已经被使用在宏伟的皇宫内,还被皇帝和文人墨客钟爱,更是古代皇帝用作棺材的首选木料。
金丝楠木之所以如此贵重,主要是因为它有六个特质。
一:尊贵的颜色
从颜色角度棺材,天然的金丝楠木颜色就如同金子一般,而且金丝楠木的条纹有序,纹理自然优美,只要稍微打磨就能焕发出金质光芒,让人看起来奢华又不落俗气,
而且其中的纹理,还自然形成不同的山水画,例如有日照山河,有如祥云飘逸的,有如满架葡萄,更有诸圣汇聚的,金丝楠木汇聚了颜色吉利,光泽强,纹理优美特点,自然被人们喜爱。
二:独特的声音
如果了金丝楠木的人,都会听过敲击楠木发出的响声,其声音庄正和雅,饱满而又清澈,即便站在远处,也能很清晰的听见,很远处就能听见。也因此被古代文人墨客所喜爱。
三:手感细腻温润
有幸触摸金丝楠木,你会发现它有一种细腻温润的质感,相比其他品种木材的冷和生的感觉。它给人一种玉器的质感,因此古代它除了被用于建筑和家具外、还会被人们做成手串,经常把“盘”。
四:香味淡雅清新
木材都有自身独特的味道例如檀木,而金丝楠木会散发出一种奇特的芳香,根据科学的仪器检测,金丝楠木香能让人提神醒脑,让人心生喜悦的感觉,因此古代会用它做床或者衣柜。
五:质地坚硬
金丝楠木有超强的耐腐蚀。据说它能埋于土中几百年不会腐朽,其材质有“水不能浸,蚁不能穴”的的美誉,在明朝的《五杂俎》形容“坚如铁石“。虽然现代人看来,坚如铁石有些夸张,但却完美的诠释了金丝楠木的耐用防虫的质感。
六:能驱蚊蚁
古人发现,长期使用金丝楠木,对身体有诸多的好处,特别是它能够驱赶虫蚁。并且其木料和放芳香,还能与人互补,让人感觉心情愉悦,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也因为金丝楠木有众多的特质,明洪武年间,规定为御用木材,民间不能私自采伐,也由此它的别称也做“皇帝木”。明朝和清朝,皇帝的皇棺,建筑物,许多的木器具,皆是用金丝楠打造而成,
后来和珅被嘉庆翻了老底,嘉庆在他的府中发现一些金丝楠木的器具,而这也成了和珅一个逾轨的之处,不过侧面上也证实了,乾隆与和珅,的确是在明成陵哪里获得了不少的金丝楠木。也由此可见金丝楠的珍贵。
在历朝历代,能用上金丝楠木的,都是非富即贵。特别是金丝楠木密度大,耐水耐酸碱腐蚀特点,从唐宋时期开始,就成为了尚好的棺材木料,
2011年,南宋丞相史嵩之墓考古中,专家发现他的棺椁,是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打造而成,排除它南宋文物的价值,单纯按金丝楠木的市场价计算,史嵩之棺椁的估价就在两亿以上。足可见其奢华,到了明清时期,皇帝都偏爱用金丝楠木做棺材。
可是为何乾隆要厚着脸皮去顺朱棣的金丝楠木呢?难道不可以自己找或者想办法种植吗?
其实不是乾隆不想,而是乾隆没办法。当时乾隆面临的三个难题。
一:金丝楠木奇缺。
金丝楠木是非常特别的树种,金丝楠木喜欢生在海拔1000~1500米,潮湿又温润的环境中。因此只能在我国南方一带种植,而我国金丝楠木的产地主要是在贵州、四川、湖北等地,但因为历史的砍伐,金丝楠木到了乾隆时期,已经是越来越稀缺,也因此乾隆才为裕陵发愁,
毕竟乾隆自诩十全老人,皇棺却用不上金丝楠木,岂不是一个遗憾,因此他才想到去明成陵巧夺了一批回来,以满足他的心愿。
二:金丝楠木的生长特性
金丝楠树生长可以用奇慢来形容,一株金丝楠木,要用50年时间,才长出一点点的芯材,200多年,金丝楠木才算是到“少年“,
一棵金丝楠木要成材,起码要在500年左右,也因此要将一棵金丝楠木养成材,起码要7-8代人,也因为金丝楠木种植时间太长,经济效益太低,种植的人也少,导致砍伐一棵就少一棵。渐渐的种植跟不上砍伐的速度,逐渐变成了稀缺的树种。至今金丝楠木也是我国二级保护植物,非常的珍贵。
三:金丝形成需要运气和偶然性
金丝楠木顾名思义,其木材上的金丝纹理,也是其主要的一个特征,但是和玉石一样,许多的金丝楠木,如果在没有打开芯材前,是不知道里面是否出现金丝的,
而且金丝楠木形成金丝的机率是非常小的,要找到一棵上好的金丝楠木木材,必须要淘汰掉几十到一百多根的木材,因为没有固定的规律,导致金丝形成依靠偶然性和运气,能够才出现龙鳞、山水、葡萄等木纹理的的金丝楠木,也自然能够被人们追捧售出天价。
乾隆时期要获得金丝楠木的手段,不外以下四种,
一:在深山老林中寻找,因为普通人家是不会花7-8代人去专门种植金丝楠木的,也因此大部分的金丝楠木都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中。
二:将古代人们用过的金丝楠木老料进行再利用,
三:经过商贸渠道或者到更边远的地方收集。
四:安排人手种植
四种方法汇总,自己种植时间太长不现实,商贸渠道获取也相对难,更重要的就是其他地区的金丝楠木,是否存在区别还是一个未知数,而到深山老林中寻找,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
这四种中最简便最快捷的方式,当属于将古人用过的老料进行再利用,也因此乾隆采用了这个方式,毕竟这个方法较为简单而且直接,木料也是上乘的。
因此乾隆与亲信想到这个修缮方法,将明十三陵的一些建筑重新拆建,利用拆大改小,去繁成简的做法,收集了一批的金丝楠木,充实了裕陵的金丝楠木用量。
虽然乾隆的做法让后人诟病,但好面子的他,做出如此之举,也是无奈为之。
近代曾经皇宫御用的金丝楠木,飞入寻常百姓家,特别是近几十年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金丝楠木也是水涨船高,
由于金丝楠木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因此即便是种植在自己的山上,金丝楠木也不能随意的砍伐,必须经过许多相关的手续,也由此金丝楠木的身价不菲。
导致金丝楠木市场良莠不齐,出现用木材冒名顶替金丝楠木屡见不鲜。那么金丝楠木到底如何分辨呢?
通常的话,可以采用触摸和闻味的方法,金丝楠木的特点是质轻但坚韧,同时手感如玉,耐水耐腐蚀,而不会开裂,闻知感觉有一股花果香味,颜色上有,浅黄,金黄,紫色之分,但即便是依据这些还是不行。最好的方式,还是拿去进行仪器检验,因为仪器的检测直接辨认出其真伪。
乾隆为了得到金丝楠木,对朱棣的明成陵偷梁换柱,让他想不到的事,他过身后百年不到,陵墓则被人翻了个底朝天,处心积虑搞回来,用以防腐的金丝楠木却被劈开,大量的随葬品被拿的一干二净,不禁让人概叹,”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四、乾隆皇帝收藏的字画
乾隆皇帝收藏的字画:国宝级艺术珍品的收藏之路
乾隆皇帝(1711年-1799年),是中国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清朝历史中最长寿的皇帝。乾隆皇帝以其卓越的统治能力和对艺术的热爱而闻名于世。他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卓越的成就,还对字画艺术情有独钟。乾隆皇帝收藏的字画堪称中国艺术史上的国宝级珍品,它们不仅在艺术价值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更承载着中国历史的沧桑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艺术收藏的皇帝之一。他对字画的收藏热情高涨,不仅主动征集,还下令各地官员和名家送往皇宫,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收藏力量。乾隆皇帝收藏的字画中,既有历代名家的作品,也有他个人的真迹,其中包括了山水、花鸟、人物等不同题材的作品。
乾隆皇帝收藏字画的影响力不仅限于中国国内,还对国际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乾隆皇帝收藏的字画出现在各类艺术展览中,备受瞩目。它们被誉为中国艺术的瑰宝,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乾隆皇帝收藏的字画中的精品
乾隆皇帝收藏的字画中,有一些作品被誉为国宝级的艺术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十六铺禾山图》
这幅作品是乾隆皇帝晚年时期的佳作,由清代画家盛世才创作。《十六铺禾山图》描绘了渔家人物在山水之间生活的场景。画面中山水融合自然,人物形象生动传神,给人以宁静和宜人的感觉。这幅作品在艺术构图、色彩运用和细节描绘上都展现出了乾隆皇帝收藏字画的高水平和独特魅力。
《鹤鸣岩烟柳色图》
这幅作品是乾隆皇帝的真迹,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珍品。画面中描绘了江南地区的山水景色,以烟柳色为主题,给人一种幽静、清新的感觉。乾隆皇帝以他独特的笔墨技法和创作风格塑造了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山水画,使人们仿佛置身于画中的山水之中。
乾隆皇帝收藏字画的保护与传承
乾隆皇帝收藏的字画的保护与传承是亿万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和使命。保护乾隆皇帝收藏的字画不仅是为了维护中国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更是为了让世人了解和欣赏乾隆皇帝收藏的字画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保护乾隆皇帝收藏的字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建立完善的收藏机构和管理制度,确保艺术珍品的安全和完整。
- 加强艺术品鉴赏教育,提高公众艺术欣赏能力,增强艺术品的社会价值。
-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打击艺术品赝品和盗窃行为,保障乾隆皇帝收藏的字画的合法权益。
- 加强艺术品的修复与保养,延长其寿命,使之能够更好地传承给后代。
乾隆皇帝收藏的字画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乾隆皇帝收藏的字画的保护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这些国宝级的艺术珍品能够永远流传下去。
五、乾隆皇帝的谥号?
乾隆皇帝名字为爱新觉罗·弘历,乾隆是他的年号,寓意“天道昌隆”。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卒于养心殿,享年89岁,是我国古代最长寿的皇帝,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等,同时他六下江南,蠲赋恩赏,巡视河工,观民察吏,加恩缙绅,培植士类,阅兵祭陵。在六下江南期间,多次下谕,蠲免江、浙、皖上千万两银子。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
乾隆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家,利用清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他曾两次平定西北的准噶尔部,一次平定新疆回纥部,两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一次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一次出征缅甸,一次出征越南和两次出征尼泊尔的廓尔喀。史书评价他有十全武功,称他为十全老人。
乾隆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但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
扩展资料
乾隆皇帝的主要为政举措
一、缓和矛盾
乾隆帝即位后首先缓和雍正时期造成的政治紧张气氛。乾隆初年,为了缓和紧张的政治气氛,调节矛盾,改善各方面的关系,还对雍正的政策做了较大的改变和调整。
乾隆帝晚年的诗句中也说“ 政实宜宽弗宜猛”但在绝大多数场合,总是宽严并提,把两者看做因时而异,相辅相 成的“,宽以济猛,严以济宽,政是以和”,这是乾隆认定进行统治的不二法门。
二、重视吏治
乾隆帝把雍正年间因贪赃被革职的官吏一齐复职,对贪污案不予追究,放松对官吏的考绩,结果吏治又坏,贪风再起。弘历觉察后,从乾隆三年(1738年)起他开始严肃处理侵贪案件,将性质严重、核实无误的贪污犯即行正法。
乾隆初中期,弘历重视吏治,首先他重视官吏的选拔,他强调官吏应该年富力强,五十五岁以上的官吏要详细甄别,六十五岁以上的官员要带领引见,能否继任他要亲自定夺。他将不称职的官吏分成八类: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疲软无力、不谨、贪、酷,并给予不同的处理。
三、重视农业
乾隆帝继承康熙、雍正两朝的政策,比较重视农业生产。他相信“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务本足国,首重农桑”,他要求北方向南方学习耕种技术。以前贵州遍地桑树,但不养蚕纺织,他责成贵州地方官向外省招募养蚕纺织能手传授技术
六、乾隆皇帝的原名?
乾隆皇帝全名为爱新觉罗·弘历。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七、乾隆皇帝的家训?
怀善念、行善事,最能安详平和
训曰: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祥景象。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慎独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训曰:《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是为圣第一要节。后人广其说,曰:“不欺暗室。”所谓暗室有二义焉:一在私居独处之时,一在心曲隐微之地。
有智慧的人,看得清他人的世界
训曰:朕从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凡人各有识见。常与诸大臣言,但有所知、所见,即以奏闻,言合乎理,朕即嘉纳。
无事如有事,有事如无事
训曰: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失矣。古人云:“心欲小而胆欲大。”遇事当如此处也
自律,才有生活品质
训曰: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
认错、改错,才是成长契机
训曰: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朕则不然。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为所感动而自觉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谨慎,才能人生安稳
训曰:凡人于事务之来,无论大小,必审之又审,方无遗虑。
吃苦是福
训曰:世人皆好逸而恶劳,朕心则谓人恒劳而知逸。若安于逸则不惟不知逸,而遇劳即不能堪矣。故《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由是观之,圣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矣。
八、康熙的陵墓?
景陵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的陵寝,位于遵化州西北七十里昌瑞山孝东陵之东稍南二里许。始建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初十日,二十年(1681年)二月营建告成。康熙皇帝首创了先葬皇后,地宫门不关闭,以待皇帝的先例。
康熙二十年三月初八日仁孝皇后、孝昭皇后一同奉安入景陵地宫,地宫门未关闭;
康熙二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孝懿皇后奉安入景陵地宫,地宫门未关闭;
《皇朝文献通考》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殡天,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奉安于景陵地宫,掩闭地宫。
九、朱棣 的陵墓?
明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主峰南麓,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
十、赵匡胤的陵墓?
赵匡胤陵墓,位于今天河南省巩义市。
赵匡胤在后周禁军任职,因作战勇猛,成为后周军队高级将领。时任检校太尉。公元960年春,在今河南封丘县陈桥镇发动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宣布称帝,定国号为“宋”。在位17年,终年50岁。为防止历史重演,他通过“杯酒释兵权”让手下大将告老还乡,成为北宋一朝经典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