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找陵墓 > 正文

杜陵的陵寝规模

2023-01-13 05:28:55  来源:网络   热度:

杜陵陵园平面呈方形,每边垣长430米、墙基宽8~10米,四面垣墙正中各辟一门,门址宽约85米。已发掘的东门遗址位于陵冢以东110米处,由门道、左塾、右塾和左、右配廊组成。

封土居陵园正中,夯筑,呈覆斗状,底边长175米、顶边长50米、存高29米。其四面正中各有一条斜坡墓道,正对陵园垣墙的四门。四条墓道大小、形制基本相同,平面呈梯形。封土四周有边长400多米的方形陵墙,四面各开一门。

封土陵园东南187米处建有祭祀活动的寝园,四面有围墙,寝园之内有寝殿和便殿两大建筑群。

寝殿是一座大型宫殿,面阔13间,进深5间,夯土台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1.2米、南北宽29.6米;四周有廊,地面有方砖铺砌;廊外有卵石散水,散水外沿线以外又铺设一排方砖。遗址南、北各有三门,亦可称东阶、中阶和西阶;东、西各有一门,每门又分为左、右门道。

便殿位于寝殿东侧,由殿堂、众多的房屋和庭院、用于储藏的小房子和窖穴组成,并有周密的地下排水设施,如地漏和长方形、五角形排水管道等 。 王皇后陵 位于宣帝陵冢东南575米处。汉宣帝王皇后,卒于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合葬杜陵,史称“东园”。陵园平面呈方形,边长330~335米,墙基宽3.4~3.7米,四面各开一门。各门形制与宣帝陵园相同,只是稍小而已。封土呈覆斗形,底边长145~150米、顶边长45米、现高24米。陵园西南亦有寝殿、便殿建筑遗址,形制与宣帝陵园寝、便殿大同小异。 许皇后陵 史称“小陵”,俗称“少陵”。位于杜陵南七八公里处长安县大兆乡司马村。因规模小于杜陵,故后人称之为少陵,少陵原之名应当与此有关。少陵墓封土规模略小于王皇后陵,亦呈覆斗形,存封土呈三层台,象征着仙人居住的昆仑山。通高22米,底部东西长134米、南北长139米。许皇后,宣帝第一个皇后,卒于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 陵庙遗址 位于宣帝陵冢东北400米处。仍存夯土台基高出地面约2米,东西长63米、南北长66米。台基东、西侧各有一条南北大道,宽6~7米,分别通往宣帝和王皇后的陵寝。遗址内出土大量汉代砖瓦,有素面、几何纹、回纹和乳钉纹铺地砖,朱雀、青龙等纹饰的空心砖及“长生无极”、“长乐未央”文字瓦当等。 陪葬坑 位于杜陵以北。可以确定位置的共四座,其形制各异。其中一、四号坑已被发掘。一号坑在杜陵北637米处。斜坡状坑道位于坑东部。墓坑为不规则、近似方形的竖穴,最宽处东西长12.7米、南北长11.2米,坑底距地表深5.54米(从坑口至坑底深约8米),由主室和车室组成。主室居中,可分中厢和东、西、南、北四个边厢。四号坑在一号坑西130米处。斜坡状坑道在坑室东部。坑室平面呈长方形,上口宽4.2米、南壁长8.5米、北壁长8.7米,坑口至坑底深4.4米,坑室上下和四壁砌置木板 。 陪葬墓 宣帝杜陵的陪葬墓数量众多,有封土者60多座,但实际数量还要远远多于这些。陵东南的陪葬墓数量多、规模大、等级高,应是皇族或高级官吏的陪葬区,陵北侧和东北侧的陪葬墓数量较少、规模也较小,其身份、地位相对较低。据文献记载,陪葬的有大司马车骑将军张安世、丞相丙吉、建章卫尉金安上、中山哀王刘竟等。估计杜陵陪葬墓的数量远大于《汉杜陵陵园遗址》一书所记载的107座 。

《太平寰宇记》记丙吉墓在三兆村;《咸宁县志》记其在大兆社新庄北二里。今新庄村北二里确有一封土墓,墓前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汉丞相丙吉墓”碑一通。但该墓出土唐代墓志,应是记载有误 。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