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找陵墓 > 正文

定陵地宫万历皇帝的尸体还存在吗?

2023-01-13 05:28:55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定陵地宫万历皇帝的尸体还存在吗?

文革时万历皇帝尸体被拖出地宫遭批斗后焚尸。 1956年定陵发掘,在第11层清理到万历的遗骸,尸体已腐烂,剩一干枯骨架。1966年文化革命,万历帝的尸骨被文革小将当做“地主阶级的总头目”烧掉。在1966年8月24日下午,挂着“地主阶级的总头目”的神宗 的尸骨被我们的红卫兵同志砸烂、焚烧。这位曾经统治中国48年的皇帝,终于化作一缕青烟远去。

二、万历皇帝陵墓发掘全过程是什么?

1955年,新中国组织了一批专家,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成员为郭沫若、沈雁冰、吴晗、王昆仑、邓拓、范文澜、张苏、夏鼐、郑振铎等九人。

委员会下设一个工作队,具体负责发掘工作。自周代发展到明清,我国的帝王墓葬已趋向定式,封土基本采取宝城、宝顶的方式。经过勘探,并未发现长陵地宫的线索。

定陵是明十三陵之一,是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和两位皇后合葬陵墓。考古人员最先准备发掘朱棣长陵,因试掘失败,结果定陵成为了替代品。

定陵先后历时6年修建,耗银达到了800万两,其中地宫位于地下27米深处,由隧道券、前殿、中殿、左右配殿以及后殿组成,总占地达到1100多平方米。经过研究,委员会决定将目标转向定陵。偶然的一次,定陵地宫入口被工作人员成功发现。

1956年5月17日,工作人员正式发掘定陵。1957年5月17日,经过委员会一年的努力,定陵金刚墙的封口终于被发现,定陵的地下玄宫入口被找到。排完地宫内的气体后,为了防止剩余的有毒气体伤人,发掘人员并未立即进入地宫,而是把一只大公鸡放到了里面,此法未成功。

工作人员只好派一名队员戴着防毒面具下到洞里。还好,一切无事。队员们纷纷下洞,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也在此时跟进了洞。走过墓道尽头,定陵的地宫石门矗立在队员们的眼前。此两扇门由整块汉白玉做成,高3.3米、宽1.7米。每扇门上有乳状门钉,纵横各九排,共81枚。

因为石门背后有石条顶住,工作人员用一根八号铁丝自制了古籍中《肃松志》中描述的“拐钉钥匙”。石门打开后,定陵地宫终于呈现在队员们眼前。石门之内是地宫的前殿,东西长25米,南北长6米,高7.2米。

地上有一层腐朽的黄松地板,板上有车轮痕迹,这是下葬时为保护砖面而设计的。经过前殿,打开第二扇石门进入,是定陵中殿。此殿陈设着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宝座,座前有黄色琉璃五供,即一香炉、二烛台、二花瓶。中殿南北两壁各有一甬道通往配殿,但却有棺床而无棺椁。

带着疑问,队员们打开了地宫的最后后殿,只见殿中部偏西的位置赫然摆放着三座棺床,棺床上并排着三口朱漆棺材。经过专家鉴定,确定中间的一口是明神宗的。经过紧张的清理,工作人员清理出了三个棺椁内以及棺椁外的随葬品,共计2648件。图为万历皇帝的头骨。

据专家研究,万历帝牙齿的磨损程度极其轻微,说明他的食物极为精细,也正是因为食物精细,所以万历帝拥有严重的牙周病和龋齿。另外,万历帝的牙齿上有楔形缺损,一则说明他的刷牙方法不正确,二则说明当时宫廷使用牙刷已是普遍情况。

万历皇帝的金丝蟠龙翼善冠,全部用0.2毫米细的金丝编制,薄如蝉翼,重量仅为826克。上有二龙戏珠的图案,孔眼匀称,外表不露任何接头痕迹,堪称巧夺天工。当时因为考古经验不足,工作人员并未戴手套,而是直接用手取出了金冠。

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复原,万历帝是驼背,身高1.64米。通过检验万历帝尸体上遗留的头发,万历帝血型为AB型。1958年7月底,考古人员耗时两年零两个月后,终于让这座深藏368年的陵墓重现天日。但因为技术原因和经验不足,地宫中的许多文物并未得到妥善保存。

定陵的建筑结构

陵区的主要建筑有石桥、碑亭、陵门、k恩门、k恩殿、明楼、宝城和地下宫殿等,主体建筑均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此外,在陵墓四周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祠祭属、神宫监等附属建筑。

地宫是定陵的主要部分,深27米,由前、中、后、左、右5个厅组成,建筑面积1195平方米。其中左、右配殿是相对称的两个殿,中间各自有一个用汉白玉垒砌的棺床,两配殿有甬道与中殿相通。中殿内有3个汉白玉石座,并摆放皇帝和皇后的五供和长明灯。

后殿是地宫内最大的一个殿,殿内棺床正中央放置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棺椁。棺椁周围放置有玉料、梅瓶及装满殉葬品的红漆木箱。出土的随葬品包括帝后服饰、册宝、明器、木俑、甲胄、刀、箭、金、银、玉、瓷器皿以及大量丝织品。

三、万历定陵地宫哪些文物被保存下来了呢?

明定陵,是明十三陵中,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与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孝靖)的陵寝。

在万历十二年(1584)动工,历时6年完成1590年),才修建完成,前后共耗用白银八百万两。定陵的主要建筑有陵门、k恩门、k恩殿、明楼、地下宫殿等,它的地面建筑共占18万平方米。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明成祖长陵、明世宗永陵、明神宗定陵)。至于某人为什么执意要挖掘,挖掘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我在这里不进行讨论,毕竟对文物造成的毁坏已经产生,也无法弥补,我们说个底朝天文物也不会恢复如初。

发掘后共出土各类文物3000多件,这些文物基本上都属于皇帝皇后御用的,每件都是各具特色。很多都是国宝级别的。我们今天就来一睹他们的风采。

明神宗乌纱翼善冠

明神宗乌纱翼善冠

乌纱翼善冠出土时戴在万历头部。用细竹丝编成六角形绸络状纹作胎,髹黑漆,内衬红素绢,再以双层黑纱敷面。而龙身为金丝累制,且嵌猫眼石、黄宝石各二块,红、蓝宝石各五块,绿宝石二块、珍珠五颗,龙首还托万、寿二字,整个冠高23.5厘米,径19厘米,金饰件总重量307.5克,异常精美华贵。

明神宗金丝翼善冠

整个冠高24厘米,直径17.5厘米,重826克。该冠用极高的工艺制作而成,用极细的金丝编织而成,分为“前屋”、“后山”和“金折角”三个部分,全系金制。整个冠身,所编花纹不仅空档均匀、疏密一致,而且无接头、无断丝,看不到来龙去脉,有如翼翼罗纱轻盈透明。

而且其中二龙的头、爪、背鳍以及火珠,全部采用阳錾工艺进行雕刻,呈半浮雕效果,而龙身、龙腿等部位则采用传统的掐丝、垒丝、码丝工艺进行制作,每个鳞片均以金丝搓拧成的花丝制成,然后码焊成形。整个冠竟然找不出丝毫焊口的痕迹。为至令唯一发现的皇帝金冠。

万历龙袍

缂丝衮服由大襟(含左袖)、小襟(含右袖)、后片(领部至下摆底边)三部分组成,出土时衮服上面放有绢质标签,墨书万历四十五年……衮服等字样。衣长135厘米,两袖通长234厘米,大襟宽135厘米,小襟宽98厘米,袖宽55厘米,袖口宽18厘米,盘领贴边宽3.2厘米,领口宽17厘米,领口直长19.6厘米。不过可惜的是由于没有完善的保存技术,在出土不久就变成了图中的样子。

罗地洒线绣百子衣

罗地洒线绣百子衣出于孝靖皇后棺内,衣长79厘米,通袖长240厘米,升龙、行龙左右盘绕,龙身四周饰以云水,极具威严气息。在前后襟与衣袖上共绣有100个活泼童子,姿态各异,蕴含子孙万代,多福多寿的寓意。而绣衣大量用金线,效果极其富丽堂皇。

三龙两凤冠

冠上有三条金龙、两只翠凤,固称为三龙两凤冠。除了有代表尊贵的金龙翠凤,其上还镶嵌红、蓝宝石一百多块,大小珍珠五千余颗,从定陵出土后已过去数百年仍不失富贵光鲜。

描金谥册

谥册是刻有为帝后上谥诏书的简册。该谥册由黄织金缎将10片连接,非常精美。另外,每片均是4条拼成,册第1页和第10页各刻四条描金龙,第2到9页刻谥文。

丝镂空金盒玉盂,底外壁刻有铭文一周:“大明隆庆庚午年银作局造八成色金盒一个,碟全重二十八两六钱。”明朝有定制,皇帝的仪仗中就明确规定必须有盂。

鎏金银盘玉杯

鎏金银盘玉杯,口径5.8厘米、高5.5厘米,材质同为新疆和田白玉。

金盖金托玉碗

金盖金托玉碗,高7厘米、口径15.2厘米、足径5.9厘米,材质也为新疆和田白玉。

这些都是国宝级的文物,而定陵出土的珍宝远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因为当时的保护技术不到位,或许损坏,或许失去了原有的光彩。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不主动发掘帝王陵成为了中国考古界的一个规定。

定陵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后的陵墓。建于 1584~1590年,占地18万平方米。定陵地宫是目前十H陵中 唯一被打开的地下宫殿,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有计划发 掘的帝王陵墓。

地宫前有砖隧道、石隧道、金刚墙。玄宫全 部由石材建造,分为前殿、中殿、后殿三部分,后殿左右各 建有一配殿,各殿之间由石券洞相通,均设有双扇汉白玉石 门。 玄宫中殿设有三座石供案,后殿砌有棺床,正中停放着 万历皇帝的棺椁,左为孝端皇后棺椁,右为孝靖皇后棺椁, 棺床周围有谥宝、谥册等随葬品。

定哮地宫内出土了大量精 美的文物,包括金银器、玉器、珠宝、瓷器、木器、锡器、 帝后冠服、织锦匹料等各类珍贵文物2700多件。其中很多文物附有标签,上面书写着名称、制造时间、制造地点,以及工匠姓名等信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1958年,文物部门对定陵地面建筑与玄宫做了全面修整,并于1959年成立了定陵博物馆对公众开放。

被保存下来的有以下物品:金丝蟠龙翼善冠、万历皇帝龙袍、冕旒冠、黄金酒壶、皇帝玉带(白玉革带是系于袍最外的一种代表身份地位的饰物,以玉带最为珍贵)

就我知道的 ,十二龙九凤冠、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和三龙二凤冠这些凤冠以及一些酒壶和玉带被保存下来了。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