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朱公名言?
一、陶朱公名言?
陶朱公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的名言经典,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以下是他的一些名言: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意思是: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很忧虑,不了解我的人却不知道我在追求什么。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的知识是无限的。如果我只是追求无限的知识,我的生命将受到威胁。
"志士恒立志,不立志者不得志。"
意思是:有志向的人才能取得成功,没有志向的人永远无法成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意思是:人总会死去,有些人的死亡会比泰山还重,有些人的死亡却轻如鸿毛。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意思是:我相信我有才华,我一定会有所作为。即使我失去了所有财富,我也会重新获得它们。
这些名言都深刻地表达了陶朱公的思想和智慧,具有很高的启示性和思考性。
二、陶朱公农业谚语?
农业谚语有以下:
1、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2、地没赖地,戏没赖戏;地在人种,戏在人唱。
3、扫帚响,粪堆长。
4、犁地深一寸,等于上层粪。
5、犁地要见死土,耙地要见扑土,耩地要见湿土。
6、枣树当年能换钱。
7、谷子上场,核桃满瓤,谷子上囤,核桃挨棍。
8、锄头有粪,越锄越嫩。
9、锄头有水,杈头有火。
10、麦锄三遍没有沟,豆锄三遍圆溜溜。
11、春分麦动根,一刻值千金。
12、清明前后,麦掩老鸹。
13、清明前后一场雨,胜似秀才中了举。
14、枣芽发,种棉花。
15、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16、一穗两穗(麦),一月上囤。拓展资料: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类别繁多,数不胜数。
三、陶朱公最后的结局?
陶朱公是范蠡,最后和西施隐居山林。
四、陶朱公深谋远虑全文?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
春秋末年,越王勾践在范蠡和文种的帮助下,灭掉吴国,兵临中原,号令诸侯,成为霸主。灭吴之后,机警聪慧的范蠡察微知著:越王为雪会稽之耻,灭掉吴国,不惜卑身事下,愿与臣下同甘共苦,共度艰难。如今大功告成,越王能实践先前的诺言吗?我与文种功勋卓著,位高权重,越王对我二人能放得下心吗?范蠡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的为人,可与同患难,难与共安乐。于是他毅然不辞而别,抛弃家业,带领家眷,驾一叶扁舟,出三江而入五湖。后来定居于陶,成为巨富。
五、陶朱公儿子的故事?
陶朱公有三个儿子:小儿子专门用钱享乐,二儿子有一次在楚国和人争吵一怒之下把人刺死了,被入狱。陶朱公准备派小儿子去把二儿子救出来,大儿子听说后去找父亲,说小儿子花天酒地能做成什么事,非要自己去不可!陶朱公无奈,就给了他三千金,让他去楚国找一个叫阿庄的人,把钱给他,然后一定按照阿庄的话去做!大儿子去了看到阿庄家很贫寒,把三千金给他后。阿庄跟楚王觐见说天象祥瑞,要大赦天下、于是陶朱公的二儿子就被释放啦!大儿子听说自己弟弟被无罪赦免了,就去找到阿庄,把三千金要回来,说我弟弟被赦免了,跟你无关!阿庄很生气,就去跟楚王说,民间有传言,你就是为了赦免陶朱公的儿子;楚王哈哈一笑,那就先把他的二儿子杀掉,再大赦天下吧!大儿子带着二儿子的尸体返家,陶朱公说,我就知道会这样,如果派小儿子去,这事肯定能成!
这个故事给我印象太深刻了!作者以此事例说明对待财富的几种不同态度:小儿子用钱来解决问题,二儿子搞不清楚有些问题是用钱也解决不了的,大儿子不明白钱是用来解决问题的!相信你看了肯定也有很多感慨!
六、陶朱公传说发源于?
陶朱公传说是源于山东定陶的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陶朱公传说主要是关于陶朱公居陶十九年间理财、散财的民间传说,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陶朱公本名范蠡,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相传吴越战争结束之后,范蠡弃官离越,经齐国西行至陶(今山东省定陶县),认为此地“天下之中,诸侯四通”,遂定居于陶开创伟业,定陶之名由此而来。
2008年6月,山东省定陶县申报的陶朱公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是I-42。
七、富裕陶朱公是谁?
应该是猗顿吧。 战国时大工商业者。原是春秋时代的鲁国的贫寒书生。他在生计艰难时,听到范蠡弃官经商很快致富的消息,于是,“往而问术”。范蠡告诉他:“子欲速富,当畜五(母畜)。猗顿千里迢迢来到西河(今晋南一带),定居于猗氏王寮,大畜牛羊,后又兼营盐业,十年之间,成为与陶公齐名的巨富。 猗顿,战国时魏国人,猗顿是其号,姓名与生卒年代已无可考。他是我国战国初年著名的大手工业者和商人,为山西地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史记集解》引《孔丛子》说:猗顿原籍鲁国,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年轻人,“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饥寒交迫,艰难地生活着。正当他为生活一筹莫展的时候,听说赵王勾践的谋臣范蠡在助越灭吴,辅成霸业后,便弃官经商,将另一谋巨的富国之策用之于家,遂辗转至当时“天下之中”是定陶(今山东定陶),“治产积居,与时逐”,19年间获金巨万,遂成大富,因号陶朱公。骑顿羡慕不已,试着前去请教。陶朱公十分同情他,便授与密方:“子欲速富,当畜五牸。”牸即母牛,泛指雌性牲畜。陶朱公是根据猗顿当时十分贫寒,没有资本,无法经营其他行业,便让他先畜养少数牛羊,浙渐繁衍壮大,日久遂可致富。这对于猗顿来说,确是一个切合实际的致富办法。于是,骑顿按照陶朱公的指示,迁徒西河(今山西西南部地区),在猗氏(今山西临猗境)南部畜牧牛羊。当时,这一带土壤潮湿,草原广阔,尤其是猗氏县南 20里处的对泽,为一片面铲很大的低洼地区,水草丰美,景色宜人,是畜牧的理想场所。猗顿最初就在这里放牧<史载该地明清时尚存有猗顿宅和猗顿墓)。 由于猗犄顿辛勤经营,畜牧规模日渐扩大, “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因起家于猗氏,遂号猗顿。致富后的猗顿为了表达对陶朱公的感恩之情,在今临猗县王寮村修建了陶朱公庙。 骑顿能以畜牧而富拟王公,其畜牧规模之大可以想见,他为当时晋南一带畜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他以牛羊而致富的过程,也为他积累了一定的商业经验。 在经营畜牧的同时,猗顿已注意到位于猗氏之南的河东池盐,他在贩卖牛羊时,顺便用牲畜驮运一些池盐,连同牲畜一起卖掉。在此过程中,认识到贩运池盐是一条获利更大的致富途径。于是,他在靠畜牧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后,便着意开发河东池盐,从事池盐生产和贸易,成为—个手工业者兼商人。 战国时代山林川泽之利的开发,虽然为官府控制,但官府不直接经营,而是用抽别十分之三的税的办法让“民”去经营,但这种“民”决不是一般的手工业者,而是一种有钱有势的豪民。因为这种开发需要大量的投资,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正如《盐铁论·禁耕》所说: “非豪民不能通其利”。猗顿即属于豪民,因此才有力量去开发河东池盐,而直接生产者当是依附于他的贫民、雇工等。 雍正《敕修河东盐法志》卷一说:河东池盐为“池水浇晒之盐,可直(接)食用。不须涑治,自成颗粒。”即将池水挠在地上,凤吹日晒后即可成为颗粒状食盐,不需要煮炼。 因此,《左传·成公六年》中称其为“国之宝”。正因为河东池盐为天然之美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源,猗顿便不断扩大池盐的生产与销售规模,使他成为当时我国著名的大富豪。 据说,猗顿为了更加有效地经营池盐,加快贩运速度,还试行改变驴驮车运的落后的运输方式,欲以舟运,开凿了山西地区第一条人工运河。据乾隆《临晋县志》卷六记载,这条运河从河东盐池起,通于五姓湖,又从五姓湖至蒲坂(今山西永济县)之孟明桥入黄河,遥遥百里左右(这基本是后魏时永丰渠的路线)。只是因黄河泥沙淤塞渠口,未能使用。关于猗顿开凿运河,目前尚未得到原始资料的佐证,我们只好存疑,这里仅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其可能性,从客观需要方面讲,开凿这条运河,不仅是运输池盐的需要,也是保护池盐的需要,因为河东池盐最忌客水(外来之水)浸入,破坏池盐生产。运渠可以引走客水,保护盐池。此后永丰渠的开凿也是出于这个目的。从地形上看,这—线地势平坦,无山石阻隔,工程难度不大。从生产力水平考虑,当时铁制工具已广泛使用,大大增强了人们开发水利的能力,春秋时吴国开凿的邗沟、战国初期魏国邱地开凿的12条引漳水渠、魏惠王时开凿的鸿沟等足以证明猗顿时已有能力开凿那条运河。从财力上讲,猗顿当时己成巨富,有力量兴修运渠。当然,历史事实需要充分的资料说明,这个问题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讨。 《尸子·治天下篇》说:“智之道,莫如因贤。譬之相马而借伯乐也,相玉而借猗顿也,亦必不过矣。”《淮南子·汜论训》也说:“玉工眩玉之似碧卢(一种美玉)者,唯猗顿不失其情。”猗顿对珠宝有着相当高的鉴赏能力,以致可以与伯乐相马相提并沦。由此可以推测,猗顿在经营池盐的同时,可能还兼以贩卖珠宝,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猗顿通过多方经营,终成倾国巨富,在当时的社会彤响很大。《韩非子·解老篇》:“夫齐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猗顿、陶朱, 卜祝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说明猗顿之富已超过陶朱公,并可与王势并提。 上述事实表明,猗顿对山西南部地区的畜牧业和河东池盐的开发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山西商业发展史上也占着重要的地位。他是山西地区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大手工业者和大商人,是山西经济史上的重要人物。其穷则思变,辛勤开拓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很好地总结的。
八、陶朱公商训详解?
陶朱公五字商训:天,地,人,神,鬼。
天:为先天之智,经商之本;
地:为后天修为,靠诚信立身;
人:为仁义,懂取舍,讲究“君子爱才,取之有道”;
神:为勇强,遇事果敢,敢闯敢干;
鬼:为心机,手法活络,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期限要约定,切勿延迟,延迟则信用失。
九、陶朱公经典语录?
1 "行百里者半九十"2 这句话是说,虽然走了90%!的(MISSING)路程,但是最后一段路程依然有很大的风险和挑战,需要倍加谨慎和努力。3 陶朱公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和名言警句,其中"行百里者半九十"是其中之一。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实践,也可以用来指导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过程。
十、陶朱公还叫什么?
陶朱公还被称为:“商祖”。
陶朱公不姓陶,本姓范名蠡,是为战国越国重臣。吴越争霸初,越国被打败,越王忍辱偷生,拜吴王夫差为父,卧薪尝胆,密谋吞吴。便封大夫种主内政,范蠡主外交。小范素知夫差好色,于是在越国到处选美,终于找到西施,所谓美人计,最终灭了吴国一统江淮。
大业已定,小范决定马上离去,况且西施也跟从了他,于是对大夫种说:越王为人长颈乌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便称病不朝,有小人谗言,果然最后越王杀了种。而范蠡带着妻小乘着小船,渡海逃到齐国。
到了齐国后,隐名改姓,自称邸夷子皮。和孩子们努力耕作,辛苦劳动,积蓄产业,没几年,家产已有几千万。齐国人知道了他的贤能,齐王便封他为宰相。范蠡喟然叹道:居家发了大财,居官又当上宰相,这真是平民所能努力达到的最好结果啊。
于是小范归还了相印,尽散家财,分给挚友乡党,家乡民众,带上珍宝,从小道偏路离开齐国,最后定居在陶国。
范蠡认为陶国是天下的中央地段,大多贸易通商都要经过这里,只要用心,致富毫无问题,于是自称陶朱公。又带着儿子们开垦田地,播种谷种,圈养牲畜,购置地产,随时机,机会倒货,囤奇居奇,一时财源滚滚而来,不几载,家业累积百万,天下人从此称他陶朱公。
最新发布
- 1陶朱公名言?
- 2雕饰感情
- 3秦始皇陵墓入口的石碑写的什么?
- 4石窟陵墓神庙等资料?
- 5尧舜陵墓真实存在吗?
- 6石虎生母?
- 7兰卡威女尸
- 8马科斯女儿?
- 9南宋帝都?
- 10天坛鬼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