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陵墓为何不开发?
一、唐太宗陵墓为何不开发?
考虑到两个原因:一方面国家的考古水平和科技水平不够成熟,文物保存方法不先进,导致很多文物在出土后没多久就氧化等问题。
另一方面目前对昭陵的地下结构等还不清楚,为了更好地发掘帝王陵墓,需要统筹规划,科学开展工作。
主陵格局:
昭陵的玄宫凿建于九嵕山主峰南坡的山腰间,陵园方圆60千米,在山峰底部建地下宫殿,连同陪葬墓在内,绵延数十里,气势宏大,蔚为壮观。据有关史料记载,昭陵有垣墙围绕,陵山上有房舍、游殿,是供墓主灵魂游乐的地方。
昭陵的陵寝地下便是玄宫。因地宫四周山势陡峭凸凹不平,缘山凿石架有栈道,栈道绕山腰400多米,盘曲而上,直达元宫门。墙四隅建有角楼,正中各开一门,南曰“朱雀门”,北曰“玄武门”,东曰“青龙门”,西曰“白虎门”。
整体布局:
昭陵主陵居于陵园最北端的九嵕山主峰,190余座陪葬墓以陵山主峰为轴心,呈扇面分布在陵山两侧和正南面,犹如群星拱卫北辰一样拱卫着昭陵,恰似当年长安城的布局一样,帝王居住的大内居北,朝臣贵戚的府邸在南,象征着君主专制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陪葬墓的排列,也体现着浓郁的君主专制宗法思想。
二、唐太宗陵墓?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城西北22.5千米的九嵕山上,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从唐贞观十年(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743年),昭陵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周长60千米,占地面积200平方千米,共有180余座陪葬墓,是关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
昭陵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君主专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生病(一说是服用天竺长生药导致暴疾),医治最终无效,命李治到金掖门代理国事。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649年7月10日),太宗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三、唐太宗的陵墓?
是昭陵,是唐太宗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之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城西北22.5千米的九嵕山上
四、唐太宗陵墓门票?
唐太宗陵墓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城西北22.5千米的九嵕山上,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唐太宗陵墓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周长60千米,占地面积200平方千米,共有180余座陪葬墓,是关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唐太宗陵墓免费开放
五、唐太宗陵墓建筑构造?
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从古至今,没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的历史教训,从他与长孙皇后的昭陵起,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由当时著名的艺术大师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主持设计,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
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
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 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
“安史之乱”后,乾陵地面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唐会要》记载,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乾陵修葺时曾造屋378间。此后,历经1300多年的风雨沧桑,乾陵地面的宏丽建筑已荡然无存,唯陵园内城朱雀门外司马道两侧沿主轴线列置的120余件精美绝伦的大型石刻群,成为盛唐社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让人感受到它所体现的盛唐时代精神。
从梁山南二峰的天然双阙起,往北依次对称排列。端立首位的是1对高达8米有余的八棱柱石华表,这是帝王陵墓的标志,其造型昭示着生命长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对人类生殖行为的崇拜。接着是1对昂首挺胸、浑圆壮观的石刻翼马,马身两翼雕以卷云纹,似有腾飞之势。
翼马之北是1对优美的高浮雕鸵鸟,它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象征。 紧接鸵鸟的是5对配有驭手的石仗马和10对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或称直阁将军)。传说翁仲姓阮,是秦朝镇守临洮的大将,威震夷狄。
秦始皇树翁仲像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世的帝王以翁仲石像守卫陵园。翁仲之北是两通石碑,西边的一通是唐高宗的金字“述圣纪”碑,它是女皇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纪念碑,碑高6。 30米,宽1。
86米。碑文约5600余字,武则天亲自撰文,中宗李显书丹,笔画初刻填以金屑,现今个别字的金迹尚在。东侧一通是武则天
六、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找到没有?
名称:昭陵
时间:公元636年到公元649年,
地点: 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位于今礼泉县境内的九嵕山
分布地区:陵园周长60多公里,总面积2万余公顷,陪葬墓180余座
性质:帝王陵墓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礼泉县东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此子,公元617年,李世民劝说并协助其父李渊于太原起兵反隋,西取长安,建立了李唐王朝。李渊称帝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任尚书令。他先后镇压了窦建德、刘黑闼等农民起义军和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为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立下了功勋。李世民于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其兄李建成和其弟李元吉,李渊禅位,李世民遂即帝位,是为唐太宗。唐太宗统治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在位23年,公元649年病死,葬于九嵕山之昭陵。九嵕山“九峰俱俊”、“山峦起伏,气势雄伟”,为“关内道之名山”。该山颇为神奇,从南面观之,形似圆锥;从西南面望之,形若覆斗,极象日本的富士山;从东面看之,形同笔架,当地人称之为“笔架山”。李世民的陵墓即凿山为洞,在山峰底部建地下宫殿,连同陪葬墓在内,绵亘数十里,气势宏大,蔚为壮观。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帝王“因山为陵”的先例。
七、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在什么地方?
唐太宗李世民死后被埋在昭陵,昭陵也是“关中十八陵”中最大的一个,面积为2万公倾,陵园周长60公里,与长孙皇后的合葬在一起,那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有没有被盗过?或者被挖过。 李世民的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挖掘,但是他的墓穴已经被盗过很多次了,昭陵中有《昭陵六骏》的巨大浮雕,其中“飒露紫”、“拳毛驹”两块浮雕被盗买美国,余存西安碑林博物馆,一些陵墓中的宝藏在八国联军入侵时就被其它国家抢走了。 唐朝一共有21个墓,只有三个不在陕西,其他十八个都在关中,简称“关中十八陵”,现在只有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没有被盗,也没用被发掘,其它陵墓基本上全部被盗过。 李世民的昭陵,被誉为“天下名陵”,虽然被盗了,但盗的主要是金银等细软或器物,还遗存的大量的历史文物,现如今陈列在昭陵博物馆内,展示着唐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盛况。
八、为何雍正陵墓保护较好?
其实清朝帝陵不止雍正的陵寝保持比较完好,确切地说是雍正所处的整个清西陵都保存得比较完好。不过雍正的清泰陵确实是整个清朝皇陵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帝陵。下面就来详细说一说雍正的清泰陵保存完好的原因。
清西陵整体的地理位置比清东陵更加隐蔽
都知道清朝帝陵分为河北易县清西陵和河北遵化清东陵,清东陵是自顺治十八年(1661年)开始修建,一直到1908年慈禧的定东陵修建完成,清东陵共延续了247年,几乎与清朝共始终,而清西陵的历史就比清东陵差远了,清西陵从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修建,直到1915年光绪的崇陵修建完毕,共计185年历史,这也让清西陵在名气上就比清东陵差了一些。
清东陵埋葬的第一位皇帝就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的孝陵,本来顺治葬在清东陵之后,清朝的历代皇帝也应该葬进清东陵,但是到了雍正这就变了,雍正也成为第一位埋葬在清西陵的清朝皇帝。
后世好多人都猜测认为雍正埋葬在清西陵就是因为他没有遵守老爹康熙临终遗嘱善待兄弟,对兄弟比较残酷,所以自觉死后没脸去见老爹康熙,因此选择在河北易县清西陵作为自己的墓地。
其实还真不是这意思,雍正之所以选择在易县永宁山下,就是因为他之前选择的是在清东陵墓地渗水,所以他才改选了在易县。
雍正最初墓地地址选择的是清东陵内的九凤朝阳山,本来建材都已经由工部派人运送过去了,结果雍正派去选址的负责人他最宠爱和信任的十三弟胤祥回报,九凤朝阳山形局不全,再加之工部命人带回来的该地土质也不好,属于砂石土质,这种砂石土质本身就不适合墓葬,结构不稳,容易造成地宫塌方,而且还非常容易渗水,所以雍正又命胤祥再次帮他寻找万年福地。
胤祥当时已经身患重病,但是他还是不辞辛劳地帮雍正去四处寻访名山大川作为雍正百年之后的吉地。在胤祥抱病坚持工作下,他终于带着风水方面的人才帮雍正找到了万年福地永宁山。
当时胤祥给雍正奏报称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
雍正看后十分满意,他知道弟弟胤祥抱病替自己寻找墓地也是十分感动,他当即想将永宁山下的地赐给胤祥一片留作怡亲王家族墓地,也是希望死后能与兄弟同穴而居。
胤祥这个人十分谦恭谨慎,他婉拒了哥哥雍正的美意,他回奏雍正,在此次选墓地的时候,他顺道也给自己选了一块墓地,在易县旁边的涞水县云溪水峪,胤祥恳请雍正将这块地赐给自己做家族墓地。
但雍正执意不肯,他坚持想让胤祥在永宁山下选一块地做家族墓地,而胤祥又坚持推辞不受,兄弟二人就这样僵了下去,后来直到胤祥病重将死时,雍正怕再坚持下去会刺激到胤祥,于是将胤祥选定的涞水县云溪水峪那块地赐给了他,胤祥死后就葬在了这个地方。
不过事实证明胤祥的墓地确实不如雍正的墓地好,雍正陵寝从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修建,至今已有291年,但到现在为止还保存得完好无缺,而胤祥墓在民国时期就先后历经军阀、日寇、民间盗墓贼盗挖,至今怡亲王墓已经被夷为平地,只剩下当年地宫的一个大坑,胤祥连尸骨都无存。
胤祥帮助雍正选好清西陵之后,雍正就命人将清东陵九凤朝阳山那已经备好的建材又转运到了永宁山下,开始修建自己的泰陵。
在整体地理位置上来说雍正的泰陵确实属于比较偏僻的山区,人迹罕至,在雍正修建陵寝之前,永宁山下几乎没有多少人家,直到雍正的泰陵建成之后,才有八旗护陵子弟入住该地区,因此来说雍正的泰陵地理位置要比清东陵都偏僻一些。
民国之后,清西陵这一片地区也没吸引到多少驻军,没有民国的军阀驻军,也就少了军方盗墓的风险,而民间盗墓贼也没有那么明目张胆的猖狂和实力。
因此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清西陵要比清东陵更加隐蔽一些,这也使得它减少了不少被盗的几率。
雍正相对比儿子乾隆要节俭一些,而清西陵皇帝整体都比清东陵皇帝节俭
盗墓行为通常都发生在朝代更替的乱世,比如三国时期曹操设立摸金校尉进行军方盗墓活动,所以乱世通常会引发盗墓事件发生。
清朝灭亡之后虽然进入民国,但很快就进入了军阀混战时代,因此这个时期也是最容易发生盗墓事件的时候,而清东陵就是在这时候惨遭盗挖。
1928年夏天,军阀孙殿英以剿匪演练为名义,率军入驻河北遵化马兰峪一带,随即孙殿英率领军队盗挖了清东陵。
孙殿英由于时间仓促他只盗挖了清东陵中的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和慈禧的定东陵,康熙的景陵由于渗水很严重,地宫积水很深,孙殿英最终只得放弃。而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东陵则惨遭孙殿英盗墓,被盗毁得非常严重。
孙殿英盗挖清东陵之后,由于贿赂了国民政府高官,因此逃脱了法律制裁,自孙殿英盗挖清东陵事件震惊中外,也使得清东陵名气大涨,虽然孙殿英不再盗挖,但是也引来了后续其他盗墓者。
1945年日伪控制下的冀东自治政府冀东军区15军分区情报队队长张尽忠又率部下对清东陵进行了二次盗挖,此次盗挖张尽忠一伙人几乎盗挖了除顺治孝陵之外的清东陵内所有帝陵和后妃陵寝。
此后清东陵又在乱世中惨遭民间盗墓贼盗挖,很多陵寝损毁都非常严重,不过这其中损毁最严重的就属康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东陵,乾隆的裕陵和慈禧定东陵除了遭到孙殿英盗挖,后来又遭遇了张尽忠盗挖,由于孙殿英把裕陵和定东陵的宝贝都基本盗走,张尽忠盗墓时没在里面捞到多少宝贝,于是张尽忠又带人打开了康熙景陵的地宫大门,对景陵进行了洗劫。
可以说二次盗挖,清东陵中以康熙景陵被盗得最惨,与康熙一同埋葬的四位皇后和一位皇贵妃尸骸都被随意丢在地上,康熙的尸骨几乎与五位后妃混在一起,场面堪比乾隆陵寝。
但是清东陵中被盗挖最惨的也就属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东陵,顺治的孝陵根本没有被人动过,孝陵也是清东陵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帝陵,而咸丰的定陵还有同治的惠陵虽然被盗,但是被盗的并不厉害,破坏性远不如景陵、裕陵和定东陵。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因为康熙、乾隆和慈禧三人生前都比较奢侈,因此陵寝中陪葬品比较丰富。
顺治生前信佛,提倡火葬,他也是清朝皇帝中唯一举行火葬的皇帝,再有顺治临终前曾一再叮嘱丧事从简,因此顺治墓中只有他和两位皇后的骨灰盒,陪葬品可以说是几乎没有,顺治的墓葬寒酸,所以陵寝才得以保存完好。
咸丰和同治时期正好赶上大清江河日下,国力日渐衰退,受到列强欺辱,签订了不少不平等条约,战争赔款都已经支付不过来,哪还有钱豪奢的修建陵寝,因此咸丰和同治的陵寝规格比其他皇帝都相对低了一些,就是为了省钱,而且墓中陪葬品也很少,所以单看地面建筑就已经够寒酸了,就能知道其墓中并没有太丰厚的陪葬品。
慈禧虽然也赶上大清江河日下,财政紧张,别看她不舍得给老公咸丰用,但是她舍得给自己用啊,慈禧可是敢动用军费给自己过大寿的女人,所以她过于奢侈,也因此在死后她的定东陵比老公咸丰的定陵被盗毁的还惨多了。
同样清西陵中有着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光绪的崇陵,这其中除了光绪崇陵被民间盗墓贼根据光绪宠爱珍妃的传说光顾过之外,其他三陵都保存完好,这就因为清西陵的皇帝普遍都比清东陵的皇帝节俭。
雍正相对比老爹康熙和儿子乾隆节俭得多;嘉庆节俭是因为老爹乾隆后期把清朝的财政都败没了;道光更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抠门,最初道光是选择在清东陵做墓地,他的陵寝都已经建成了,但是由于地宫渗水,道光一气之下就命人拆毁了在清东陵已经修好的陵寝,将拆下来的建材搬到清西陵,由于两次建陵要花不少钱,因此道光在清西陵建陵时刻意省钱,削减了很多地面建筑,所以道光的慕陵也是清朝历代皇帝中最简陋,最寒酸的陵寝。
节俭墓葬也使得清西陵整体都能避过被盗的命运,而雍正生前勤俭是在历史上都很有名的,因此盗墓的人也就对雍正陵寝提不起兴趣。
话再说回来,上面提到过胤祥墓被盗毁非常厉害,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雍正在胤祥死后给予了他清朝最特殊的亲王葬礼待遇。
胤祥临死前特意请求雍正不要对他进行厚葬,但是雍正违背了胤祥遗愿,他特意命人在胤祥的陵寝地面建筑上修建了望柱华表,这是非常逾制的行为,望柱华表通常只有帝王才配享有,胤祥也是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亲王陵寝享有望柱华表建筑待遇的亲王。
就因为胤祥墓葬地面建筑如此豪奢,才在民国时期引起了各方盗墓的关注,最终胤祥墓被盗挖地成为一块平地,胤祥连尸骨都没有保存下来,全都是因为雍正对胤祥的过度恩赏。
雍正没有遵从弟弟胤祥遗愿对他进行简葬,导致胤祥墓在百年之后被盗挖,而雍正自己却在临终前遗命简葬,结果这也让雍正陵寝一直到现在都保存的比较完好。
写在最后
所以说雍正陵寝至今保存完好就是因为雍正所处的清西陵本身在地理位置上就比清东陵要隐蔽偏僻一些,民国时期这个地方很少派有驻军,因此也减少了军阀盗墓的发生几率。
加上雍正和其他埋葬在清西陵中的皇帝生前都比较节俭,陪葬品并不是很丰富,他们的简葬行为也使得清西陵避免成为了这些各方盗墓势力的觊觎,因此最终雍正的泰陵甚至整个清西陵的帝陵都保存比较完好。
其实民间盗墓团伙并没有放过雍正的泰陵,在1980年时,河北省文物局曾经发现泰陵地宫上面有盗洞,因此河北省文物局认为泰陵很可能被人盗挖了,于是赶紧上报国家文物局,请求抢救式发掘清泰陵。
但是在随后的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清泰陵的盗洞只有两米多深,并没有破坏到下面的原封土,这也就是说清泰陵曾经是被盗墓贼打过主意,但是盗墓贼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挖到原封土,就被迫放弃了,所以也就是说清泰陵还是保存完好。
也因此当时考古界起了争议,国家规定不主动对古墓进行考古发掘,只进行被盗墓后抢救式发掘,所以当时对于清泰陵是发掘还是不发掘争议很大。
这件事很快被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知道,夏鼐先生甚至以当时中国的考古技术即便发掘了清泰陵,其中珍贵的文物也很难得到保存,与其发掘后毁坏文物,不如将其封存地下,因此夏鼐先生赶紧建议国家文物局叫停清泰陵的考古发掘。
最终在夏鼐先生的努力下,清泰陵发掘工作被国家叫停,清泰陵地宫的原封土也被恢复封存,这使得清泰陵最终能完好保存下来。
清泰陵中埋葬着雍正皇帝本人和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以及雍正最喜爱的敦肃皇贵妃年氏,以目前国家对古墓的政策保护,未来雍正和他的皇后以及皇贵妃还会安静如初的躺在清泰陵地宫中。
九、元代皇帝为何没有陵墓?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有陵墓的,而且现在还能说出很多墓葬群,比如北京郊区的明十三陵。可是是为什么至今也找不出元朝皇帝的陵墓来呢?
元朝建立以前,蒙古人有自己独特的丧葬习俗,其特点是薄葬简丧,游牧民族由于生活习惯,经常迁徙走动,所以他们的丧仪就很简单。下葬时把死者放入一顶生前用过的帐子中间,把随葬的的东西,如马匹,弓箭,肉等物品,一起放入土中,亲人朋友在土地旁边祷告,就算完成所有丧仪了,在他们看来,死亡就是回归大地,回归自然,所以丧葬也很简单。
从成吉思汗开始,就没有人真正找到过关于元朝皇帝的陵墓,就连现在内蒙古所谓的成吉思汗的陵墓,也不过是一个衣冠冢而已。
据说传说,成吉思汗去世后,遗体被运往漠北肯特山下某处,其地点不详细,然后就在那里下葬了。用独木棺下葬,然后“万马踏平,”为了不让外人疑心,还要待来年青草长起来后,才会把周边的警戒给撤去,做得那是天衣无缝。这都不算完,还要牵一只小骆驼,在母骆驼前杀死它,母骆驼就会为此悲鸣,并记住这个地方。来年再来祭祀的时候,骆驼就会记住这个地方。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真假,难道骆驼死了,还需要再杀一只骆驼吗?相信这个故事没有多少人相信。
元朝是一个挺奇怪的朝代,忽必烈虽然入主中原,但是好像元朝的大官也好,皇帝也好,真没有把这大好河山当自己的东西守护,国家经济不好,可以说真的是民不聊生,各位主子,真的好像来做客的。就连葬礼都是秘而不宣的,他们认为人死是另一种重生,为了不被人打扰,他们想尽办法不让别人知道,除了用万马踏平这样的祖宗之法,还把参与墓葬的人统统杀掉。
所以从成吉思汗开始,一直到忽必烈,元朝的君主都是秘而不宣的下葬的,后人哪里去找这么神秘的墓葬。蒙古人天生信仰自由,开阔,认为人死后就是和自然融为一体,所以他们多半是埋骨于茫茫草原,真正的回归了自然,和中原文化自是不同。
十、九嵕山唐太宗昭陵墓道口位置?
依照唐太宗“因山为陵”的葬制,乾陵建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千米的梁山上。梁山共有三峰,北峰最高,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乾陵就在北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