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少帝陵墓里有尸骨吗?
一、宋少帝陵墓里有尸骨吗?
有。
赵昺投海殉国后,其遗骸却浮出海面。有群鸟伏在尸身上,遮住少帝遗骸,随海水漂流,一直漂到赤湾(今深圳蛇口)。赤湾海边有间天后庙,一天庙主往海边巡视,忽见海面有一具浮尸,上有群鸟遮盖保护。
庙主认为此浮尸定是异人的遗骸,便设法将它拖上岸来。浮尸上岸,群鸟飞去,露出一具童尸,身上穿着黄袍,面色红润如生人。庙主知道这是少帝赵昺的遗骸。就在这时,海边天后庙里的一根栋梁突然塌下。
庙主与乡绅父老认为此栋梁是天后娘娘送给少帝做棺材用的木料,便用它做成棺材,礼葬怀宗于天后庙西边的小南山下。
二、宋少帝陵的陵墓现状?
宋少帝陵远没有一般皇帝陵那么大气,整个陵园几乎一览无余。陵园北依小南山,南临伶仃洋。正中就是少帝墓,墓地中央竖立一块大石碑,墓碑的上方刻有祥龙两幅,中间刻有一太阳浮雕;墓碑正中镌刻“大宋祥庆少帝之陵”八个填金大字(据说,“祥庆”应为“祥兴”之误,但在粤语中,“庆”和“兴”读音相近);右左两行填金小字为:“本山坐于兼祭复卦四支”、“辛亥岁赵氏三派裔孙重修”,两旁有一金字对联:“黄裔于今延宋祀,赤湾长此巩皇陵”。碑后为坟堆,有两重弧形围墙,前段中间顶面塑祥云拱月,涂染朱红,后段顶面塑双龙拱日,下有一只凤鸟装饰。墓的东侧,立有一块泉州白石碑,正面是《宋帝昺陵墓碑记》,记叙了宋少帝的生平、陆秀夫负帝殉海的经过以及陵墓的修建情况,碑文为篆体阴文,风格古拙,是著名书法家商承祚所写。石碑背面则刻有著名书法家秦萼生题笔的八个大字:“崖海潜龙,赤湾延帝”,字体苍劲。陵墓西侧,是一座高约四米的陆秀夫负帝殉海石雕像,民族英雄陆秀夫背负幼主,视死如归,凛然正气,令人肃然。或许,正是陆秀夫这种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的感召,不时还有世人前来拜祭。在少帝陵前,在陆秀夫像前,摆满了丰盛祭品,萦绕着袅袅香烟……
向左转|向右转
三、宋帝陵墓?
北宋皇陵基本都在今天河南省巩义县附近
四、宋真宗陵墓?
永定陵,是宋真宗赵恒和章献明肃皇后刘氏、章惠皇后杨氏、章懿皇后李氏的合葬陵墓,章怀皇后潘氏附葬,章穆皇后郭氏陪葬。
永定陵,位于河南省巩义市蔡庄北1公里,陵尚未正式发掘。
中文名
永定陵
地理位置
郑州市巩义市蔡庄村北1公里[2]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性气候
开放时间
全年 8:00-18:00
墓主
宋真宗赵恒
五、宋高宗陵墓?
宋高宗陵园考古处,沟坎整齐,柱础、条石、柱顶石、基石等在探方中清晰可见,现场能看见陵园围墙遗迹。在考古现场及周边,有8棵古松,其中有一棵枯死、一棵被雷劈断。从现场看,高宗陵的上宫位置十分清晰。而明时重修的围墙也呈现出来
宋高宗陵上宫东西长70米、南北宽90米,加上享殿相关建筑遗迹,整个墓园的覆盖面积有7000平方米左右。从宋朝陵墓的建制来看,宋高宗赵构下宫应在上宫的西北方向。
六、后世写宋少帝的诗词?
宋少帝,宋朝末代皇帝赵昺(1272年2月12日-1279年3月19日),宋度宗第三子,宋朝第十八位皇帝,景炎三年在碙州即皇帝位,改年号为祥兴。祥兴二年,南宋与元朝在崖山展开决战,宋朝败,左丞相陆秀夫背着赵昺在崖山投海殉国,宋朝至此灭亡。
1.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出自清代钱谦益《后秋兴之十三八首·其二》
2.宝藏如山席六宗,楼船千叠水晶宫。
出自宋代文天祥《哭崖山》
3.落日荒荒下大洋,楼船载国此时亡。君臣入海仍相合,天地移风已失常。
出自明代沈周《崖山大忠祠 其一》
七、宋少帝陵怎么发现的?
是按照民间传说发现的。
传说深圳赤湾海滩漂来一具身着黄袍龙衣的童尸,而赤湾海边天后庙(即今天位于赤湾的天后博物馆)的一根栋梁却突然塌下,庙祝与乡绅父老急忙焚香问卜,得知童尸为少帝遗骸,塌下的栋梁是天后娘娘送少帝做棺材的材料,当地百姓于是礼葬赵昺于天后庙西边的小南山脚下。
八、宋少帝墓为什么在深圳?
民间传说,当时深圳赤湾海滩漂来一具身着黄袍龙衣的童尸,而赤湾海边天后庙(即今天位于赤湾的天后博物馆)的一根栋梁却突然塌下,庙祝与乡绅父老急忙焚香问卜,得知童尸为少帝遗骸,塌下的栋梁是天后娘娘送少帝做棺材的材料,当地百姓于是礼葬赵昺于天后庙西边的小南山脚下。
九、宋少帝陵里有尸骨吗?
有。
赵昺投海殉国后,其遗骸却浮出海面。有群鸟伏在尸身上,遮住少帝遗骸,随海水漂流,一直漂到赤湾(今深圳蛇口)。赤湾海边有间天后庙,一天庙主往海边巡视,忽见海面有一具浮尸,上有群鸟遮盖保护。
庙主认为此浮尸定是异人的遗骸,便设法将它拖上岸来。浮尸上岸,群鸟飞去,露出一具童尸,身上穿着黄袍,面色红润如生人。庙主知道这是少帝赵昺的遗骸。就在这时,海边天后庙里的一根栋梁突然塌下。
庙主与乡绅父老认为此栋梁是天后娘娘送给少帝做棺材用的木料,便用它做成棺材,礼葬怀宗于天后庙西边的小南山下。
十、汉灵帝陵墓?
汉灵帝刘宏(156年—189年),东汉第十一位皇帝,168年—189年在位。死后谥号孝灵皇帝,葬于文陵。文陵在洛阳西北冢头村附近。
汉灵帝文陵在清代被洛阳知县龚松林考证为汉桓帝宣陵,陈长安认为是光武帝刘秀原陵,最终文物部门认定是汉灵帝文陵。
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墓冢高10米,周长320米。俗称“鏊子冢”。墓顶有盗洞两个,采得玉衣残片,可能是该陵被盗时的遗留物。墓冢遭局部破坏,考证疑为汉桓帝宣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