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人哪里来的?
赣南客家人是最早的那批中原移民。
客家人原本生活在富庶的中原地区,现在大致在河南、山东和山西附近。但也正是因为中原太富庶,经常引发军阀纷争。《中国历史上十四次大灭杀》中说道,东汉末年整个中国有5000万人口,而到了三国赤壁之战,锐减的140万人。其实大多人并不是战死的,古代军阀逐鹿中原,为了养活军队,也为了不让敌方军队得到补员,攻陷劫掠一个村落后,重则屠村,轻则将粮食抢的分毫不剩,这就造成了中原人口大量死亡。
在这种背景下,有能力和远见的一些中原大家族的长老,为了避免整个家族的覆灭,会选择带领族人,举家南迁。这就开始了客家先民浩浩荡荡千年南迁之路。
人类的迁徙,可以类比为动物的迁徙,都会天然的沿着河流水系去寻找新的居住地,客家南迁队伍的一部分沿着长江进入赣江,又逆着赣江继续南下,最终来到赣江的终点,也就是现在的赣州。这段历史,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也可以寻得线索端倪。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客家南迁的时候,家族中的青壮年做护卫,保护老幼妇孺,经过赣北地区的时候,没有选择使用武力抢占赣北人已经建好的家园田地,而是选择跋山涉水,一路来到赣南开荒,丘陵不易种地,就改造成梯田,山林劫匪多就修建围屋。来自中原的客家先民,接受过良好的儒家主义教育,很好的节制了自己的力量,所以江西千年以来从未出现过大范围的土客之争及赣南赣北的直接对抗。同时赣南客家并不是一个时间一起来到赣南,而是绵延千年先后迁徙聚集而成,赣南地盘大物资多,大家都是从不同地方来的移民,后来者往往会收到先来者的热情欢迎和生活上的帮助,这也成就了赣南客家人“纯朴好客”的美名。周恩来总理离开赣州的时候说过,“苏区人民真亲”,也是赣州人好客的体现。
客家先民到来的时候,赣南地区的状况又是如何?当时赣南的土著其实是瑶族人,也就是现在的畲族人,然后还有一小部分的秦始皇派到南康的那一批伐木工和工匠的后代。和广东的土客之争不同,来到赣南的客家人和土著瑶族人其实并没有发生那么激烈的争端,甚至1949年设立畲族的时候,也很难将畲民从汉民中区分开来。主要原因我觉得有两个,一是赣南地方太大,客家人去的也早,完全足够瑶族人和客家人共同开发,所以土地争端没有广东多;二是中原来的客家人身材比较高大,又掌握了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而本地的瑶族人也人如其名,清秀俊美,掌握了适应赣南本地环境的生活技巧,所以他们基本上是互相帮助中共同发展和延续了几千年。当然不可否认,后期到了明清时期也有过小范围的争端,但实际上这种争端在客家人各个家族之间也会发生。
关于赣南客家还有几个有趣的小故事,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赣南文化:
1.最早来赣州的中原人其实并不是客家人,而是秦始皇为了修阿房宫派到南康的一批伐木工和工匠,他们在赣南的原始森林砍伐巨木并加工成建材,再沿着赣江北运。千年之后,这批木匠的后代在相同的地方发展了南康家具业,也是一段有趣的传承。
2.赣州是风水堪舆文化的发祥地,风水学最早是用来指导选择背山面水之地修建村落的学科,赣州的风水学在兴国最兴盛,其实是较早的一些家族迁移到赣南之后,积累了一些选址的经验,然后总结成了一套谋生的手段,晚期客家移民没那么多了,风水学也就开展了新的业务,比如选址修墓等。
3.赣州市区的方言孤岛现象。这种现象也就是我们章贡区“河套老城区”那个地方的人,不说客家话,说类似西南官话的赣州话。其实也不难理解,赣州城不像赣州其它十八县,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统治阶级为了在赣南地区收税而后期修建的。你看赣州城的位置,扼守章江贡江汇流赣江之处,所有经过赣江南下北上的货船都要经过这里。还有赣州知名的景点“古浮桥”,可以自行开锁和闭锁,在古代其实就是一个收通行费的关卡。所以,赣州老城区里面的居民,并不从事一线农业生产,他们大多是之前镇守赣州城的官员、商人和士兵的后代,出于职业的需要,他们需要说官话而非客家话,他们的子女也将父辈的语言传承至今,形成了现在的方言孤岛。
总之,赣南客家先民千里迁徙,开拓创业的过往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每一个赣州人自己也要清楚先祖的这段光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