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最终葬于何处?
林黛玉最终葬于何处?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林黛玉在《葬花吟》中所寻找的就是她的葬身之处。那么,这座“香丘”究竟指的是哪里,林黛玉最终能葬入“香丘”吗?
因为《葬花吟》这句诗,以及“耗子偷香芋”的故事,便有人产生无限遐想,说林黛玉隐喻了清朝一个名叫“竺香玉”的皇后,还说曹雪芹家曾经买过一个名叫李香玉的丫鬟。无论是竺香玉还是李香玉,都是子虚乌有的作伪,即便是真有其人,也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毫无关系。
《红楼梦》中的“香”,就是香橼、天香楼、冷香丸、暖香坞、红藕香榭等等所有的“香”,绝不是说的虚幻的竺香玉、李香玉。这个“香”,出自《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是朱重八出世时的一段“仙缘”、“香缘(缘)”。朱洪武的母亲陈氏太后因梦见一个黄冠神仙,吃下了一粒“冷香丸”而生下了朱重八——这就是“天香”。
天香,以及书中所有的香,都指的是大明王朝。香芋,指的就是因“天香”而诞生的朱元璋。璋,是半圭,白色的玉,祭祀礼器。赤瑕,就是“圭”上一点朱红。
“耗子偷香芋”,暗示的是“四书”,也就是窃取大明皇统,灭掉大明王朝的四只“耗子”。燕王朱棣、多尔衮、吴三桂都属鼠,崇祯十七年京师流行鼠疫(或指生年不详的靖江王朱亨嘉)……。不要把《红楼梦》看低了,这是一部史诗级的伟大巨著,不是包衣买丫鬟,与丫鬟谈情说爱的故事。
“天香楼”在宁国府,宁国府暗示的是朱洪武家,是大明皇家宗室。因而,贾家的宗祠就在宁国府。那么,香丘,就是朱洪武家的葬身之所。荣国府因天香之“仙缘”而香,也可以归葬“香丘”。然而,林黛玉既不是宁国府的,也不是荣国府的,她只是被荣国府收养的“外戚”,甲戌本第三回的回目就有“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因此,红消香断,黛玉葬花,就把落红飞絮葬在了“香塚”之中。但是,黛玉却无限哀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落葬香丘,黛玉却不知身归何处。
那么,林黛玉是不是预见了她的未来,没有资格葬入“香丘”而借葬花感叹悲剧身世呢?
假如以甲戌本的回目看林黛玉,她是很难葬入“香丘”的。但是,若是以庚辰本的回目来看,林黛玉却是荣国府的养命之源。庚辰本第三回的回目有两说,卷首,“脂砚斋”罗列了十个回目,其中第三回是“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但是,到了正文故事中,第三回的回目却是“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代玉抛父进都京”,“林黛玉”变成了“林代玉”,“京都”变成了都京。哪个是对的呢?
我认为,卷首所列的回目,包括十个回目后面留下的“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应当是后人伪托。伪托的原因,应当是过录者认为庚辰本出现了讹误,林黛玉怎么会是“林代玉”呢?因而,故意罗列了十个回目,把“林代玉抛父进都京”,改成了“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其实,不仅是回目写的是“林代玉”,整个庚辰本全部写的是“林代玉”。
那么,究竟是“林代玉”对,还是“林黛玉”对呢?我觉得是“林代玉”对,庚辰本应当是最早的版本,所谓“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因“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而应当被判为伪托,这个本子绝不是“四阅评过”而应当是“初评”,甲戌本才是“重评”。否则,“初评”在哪里?
所谓“林代玉”,隐藏着一段真实的历史,这段历史就是我反复讲过的,桂林靖江王朱履祜之子朱亨嘉取代了大明皇统。以林代玉,只有庚辰本直白了这个极深的隐喻,甲戌本及以后诸本就没有把这层寓意讲清楚。己卯本第三回回目与庚辰本大致相同,但却把“都京”改成了“京都”,显然是收到了伪托脂砚斋“四阅评过”的影响,己卯本依据庚辰本过录,大概是五十九年之后的事情了。
朱履祜是第十二代靖江王,谥号“荣穆王”,“林代玉抛父进都京”来到荣国府,在荣禧堂中就见到了“荣穆王”。
林代玉的“前世”是西方灵界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草胎木质,其判词是“玉带林中挂”,这其中就有“桂林”二字。靖江王城坐落于漓江西岸,漓江与湘江同源,都发端于灵渠(灵河),林黛玉住在潇湘馆、雅号潇湘妃子,全部出在这里。所以,“林代玉”才是荣国府真正的主人,其“养荣丸”说的就是荣国府的养命之丸。
既然荣国府有“香缘”,大观园中有葬花之香塚,那么,林黛玉是完全有资格葬入“香丘”的。也就是说,林黛玉有资格入葬荣国府朱家祖茔。说得更直白一点,“林黛玉”可以葬在西方灵界河岸上,进入靖江王陵园。
但是,黛玉葬花在回目中却是这样的:“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林黛玉因为“倚新妆”,恐怕不能入葬“香塚”了。
朱元璋大哥朱兴隆是靖江王一世祖,朱文正是二世祖,因而,“林代玉抛父进都京”时,“兴隆街的大爷”就得到了贾政的帮助,“夤缘复旧职”。兴隆街的大爷,说的就是朱兴隆,贾政则是“假文正之名”。朱文正虽然“坏了事”,但却留下了足以让子孙享受荣华富贵的战功,加之,这家藩王与朱元璋有极深的“夤缘”。夤缘,说的是陈氏太后吃下“冷香丸”之后,夤夜生下了朱洪武。
因为“林代玉”,林黛玉就有四种结局:
其一,葬入靖江王陵园。崇祯自缢殉国的第二年(1645年),靖江王朱亨嘉在靖江王城身着黄袍,南面称帝(监国,死后被部下追谥为“平帝”,即书中的平儿)——这就是“可怜飞燕倚新妆”。“飞燕”,还有另外一层寓意,那就涉及到宁国府了。
翻过年来,隆武帝朱聿键剿灭了朱亨嘉,把他押到福建连江(扣贾琏送黛玉去苏州,“琏”通“连”),“寻命掌锦衣卫事王之臣缢杀之,托言暴疾死”。“玉带林中挂”,林黛玉的结局之一,就是被缢杀。但是,书中又暗示她死于药石,其实,这是虚笔实写,是朱亨嘉“林代玉”所招致的结局。
靖江王陵园中,安葬了十一代靖江王,素有“北有十三皇陵,南有靖江王墓”之说。从一世祖朱兴隆算起,这家藩王总共传承了十四代,朱兴隆、朱文正、朱守谦这三代靖江王都没有入葬这里。因此,朱亨嘉也就归葬于此,进入了“香丘”。
其二,可怜飞燕倚新妆。飞燕,指的是赵飞燕,汉成帝第二任皇后。汉成帝死后被贬为庶人,汉哀帝诏令其看守皇家陵园。下诏当日,赵飞燕自杀。林黛玉“玉带林中挂”,其中就隐含了自缢这样的结局。作者以赵飞燕隐喻林黛玉,这样的“林黛玉”死后是不是葬入了“香丘”呢?
宋代赵崇嶓诗《赵飞燕姐妹》云:“甲帐初停燕子飞,小雏相趁共差池。春风吹水粼粼长,又有披香博士知。”所谓“披香博士”,大概指的是宫廷教习官,以“披香”二字理解,恐怕也包括教习宫中女子梳妆。《飞燕外传》中说:“宣帝时,披香博士淖方成,白发教授宫中,号淖夫人,在帝后唾曰:‘此祸水也,灭火必矣!’”赵飞燕与披香博士有关,是不是意味着林黛玉有可能葬入“香丘”呢?
赵飞燕是皇后,林黛玉是“林代玉”,是没有被承认的监国(代理皇帝)。朱亨嘉被隆武帝活捉,立即被贬为“连江庶人”,然后将其缢杀于连江。“飞燕倚新妆”,说的是朱亨嘉脱去王袍换皇袍,是“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之一。以薛蟠的话说,这个老千岁连樯木都没带走,那就意味着“林代玉”没有葬入“香丘”。
其实,“飞燕”还有更深层次的隐喻,是建文帝时期流传的一句童谣:“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燕,指的是燕王朱棣。朱棣发起靖难之役,篡夺了大明皇统,《红楼梦》中所说的“四叔(四书)”、四个妇人,尤其是“小燕四儿”都是隐藏的这段历史。《红楼梦》就是一部讲述朱明家史,皇统变迁,以及因争夺皇统而导致的末世劫难。
《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都是以石头开篇正文故事,所有的石头,都是“朱氏世德碑”,也就是皇陵碑。《水浒传》中,以林冲喻燕王,林代玉之“林”应当于此有关。《红楼梦》的主体背景,是南明时代,除了桂林靖江王而外,所有称帝者,都是燕王的后代。
燕王,也就是永乐皇帝,是葬入十三陵的第一个大明皇帝。在《红楼梦》的背景中,当时只有十二陵。“金陵十二钗”,其中一大隐喻就是北京十二陵。
金,是《朱氏世德碑》中所讲的朱元璋家世,他们家原本出自金陵句容朱家巷,是“元籍淘金户”。金,又是朱元璋家的五行字辈之一,比如朱祁镇、朱翊钧,以及缢杀朱亨嘉的朱聿键。陵,即指专用于帝王的坟墓。所以,《红楼梦》中刻满文字的大石头,就是朱氏皇陵碑。
薛宝钗、林黛玉领衔金陵十二钗,其实分别象征了“二祖”,即太祖、成祖。后文要讲到的桂王(永历帝)朱由榔,就曾经对吴三桂说:“即不念先帝,独不念二祖列宗乎?即不念二祖列宗,独不念己身之祖若父乎”。以此而言,“林代玉”应当葬入了“香丘”。
秦可卿之死,暗喻崇祯之死,贾珍临时寻找棺材板,就是崇祯死后无处安葬,又以田贵妃的棺椁做棺椁的真实写照。当时,崇祯皇帝并没有葬入十三陵,所以,秦可卿就暂厝在了铁槛寺。
南明时代,恐怕还不知道崇祯下葬的详细情况。因而,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在缅甸被吴三桂所执,就责令吴三桂:“今亦已矣,我本北京人,欲还见十二陵而死,尔能任之乎?”吴三桂匍匐于地,不敢仰视,答道:“某能任之”。但是,吴三桂却食言了,永历十六年(1662年),朱由榔被弓弦缢杀于昆明篦子坡。吴三桂下令焚毁朱由榔棺木,大明火德运亡于大火,“葫芦庙”被烧成“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永历帝没有回到北京见“十二陵”而死,“只是香魂返故乡”。朱由榔是南明时代唯一被认可的朱明皇统,也是大明最后一个皇帝,他没有葬入“香丘”。
朱由榔曾经袭封桂王,与“桂林靖江王”同有一个“桂”字。这个“桂”,在《红楼梦》中被作者发挥得淋漓尽致。“桂”中藏“圭”,说的是朱元璋,“圭”谐音“龟”,又是以玄武大帝转世的“飞燕”永乐皇帝的象征。
林黛玉“玉带林中挂”,其中便隐藏了“圭”,也就是上文讲到的朱元璋之“圭”。“圭”,就是“两地”,加上“木字边”就是“桂”。桂,是桂林靖江王、桂王朱由榔、吴三桂之“桂”,“桂”是大明兴亡的总符码。“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明兴于“桂”,亡于“桂”,最终却落得个“望家乡,山高路远”的悲剧结局。
林黛玉是“西方灵界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绛珠,就是朱红色的“草胎木质”,“珠”,就是“朱王”,她是朱家的一家藩王,也就是桂林靖江王。“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无论林黛玉是什么样的结局,无论她不知是否能入“香丘”,但她都是“月中桂子”。
因而,林黛玉的另外两个结局,就是“冷月葬花魂,香魂返故乡”。钗黛合一,“杨妃扑蝶”暗示了宝钗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与贾元春一样,被弓弦勒死与昆明篦子坡金蝉寺。然后,“回首相看已化灰”。毫无疑问,这也是林黛玉“玉带林中挂”所暗示的一种结局。
林黛玉、香菱都是在三岁时遇到了癞头和尚,这也就意味着黛玉、香菱都将死于“夏金桂”之手——永历皇帝(桂王)朱由榔就是在那年的夏天,被吴三桂勒死的。
吴三桂火焚朱由榔之后,崇祯朝的文渊阁大学士扶纲收敛了其遗骨,带回故乡都匀,葬在了太华山。假如一定要给“林黛玉”找一个葬身之地,这里也是一处。这处“香丘”远离故土,确实是在“天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