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
一、李鸿章送左宗棠挽联的意思?
1885年,已经74岁的左宗棠不幸在中法战争前线的福州去世。李鸿章送来一副挽联:'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争,唯先生知我;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可以说挽联回忆了李鸿章和左宗棠的一生'不同'和'周旋'四字更是道出李鸿章与左宗棠多年的恩怨。
一,互相看不顺眼。民间传闻,左宗棠有一次去找李鸿章,李鸿章出来迟了。左宗棠联想起李鸿章宠爱小老婆的传闻,不由讥讽道'与如夫人洗脚'。李鸿章毫不示弱,脱口而出'赐同进士出身',一下讲出了左宗棠心病(只是举人出身,无进士功名的),结果两人从此见面都绕着走。
二,积怨加深。镇压了太平天国后,左宗棠和李鸿章各自率楚军与淮军追剿华北的捻军。1868年8月,捻军张宗禹全军覆没。战后论功淮军居首,李鸿章荣升协办大学士。左宗棠怀疑李鸿章所言张宗禹自杀而死的说法,率军四处搜捕。李鸿章气愤难平,写信给曾国藩说'(左宗棠)阿瞒本色,于此毕露'。本来就互相看不顺眼的二人,交恶更深了。
三,政见不同,火拼海防塞防。清朝面对来自海上威胁和边疆威胁,如何把有限战略资源分配到东部沿海与西北边疆。李鸿章主张加强海防,防范日益崛起的日本。左宗棠着眼于解决阿古柏入侵的燃眉之急,遏制觊觎新疆的沙俄及英国的气焰。
面对燃眉之急,朝廷偏向左宗棠的建议。当时清朝一年的平均财政收入是8000万两白银,从1875年到1884年 (即左宗棠西征中后期)的10年间,塞防经费花了8000万两。相反,1885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 10 年间,海防经费仅有3000万 两。从这个角度看,朝廷还是主张塞防优先于海防的
二、曾国藩和左宗棠关系如何呢?
曾国藩和左宗棠是一对欢喜冤家,二人一生多有针尖对麦芒的纠葛,又有互相欣赏对方的专注之心。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出自湖南的老乡,老乡和老乡之间自然会有种说不出的亲近感,所以开始二人最早期有种老乡情节在牵扯。之后功成名就的曾国藩,看到左宗棠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起了爱才之心,左宗棠走入辉煌初期离不开曾国藩的提携,这点就算左宗棠不认,也是不争的事实。
左宗棠确实是个非常能干的人,但却有种自命不凡的傲气,简单的说左宗棠偏向于硬和直,曾国藩就有点儒家的柔和软了。二人不管是在自身性格上,还是在处事方式上,都显得有些异性相斥的别扭,可能这是二人后期纠葛的基础导火索吧!
曾国藩和左宗棠正式明面上闹翻是在曾国藩最耀眼的时刻,那一年曾国藩消灭了最令清朝头疼的太平天国,至今曾国藩灭太平军时还留下很多谜团不能解开,比如太平天国积攒已久的宝藏去向等等,其中还有一个秘密就是洪秀全的幼子去向问题。当时曾国藩拿下太平天国老巢时,并没有将洪秀全的幼子擒获或杀死,但曾国藩为了让朝廷感觉这场清剿是完美的,所有就谎称洪秀全的幼子已经在战乱中死去。但喜剧性的结果却是洪秀全的幼子不但没死,还在太平天国残余势力保护下离开了湘军的包围圈,更可笑的是这伙人去向被左宗棠知道了,左宗棠是个直性子,什么人情世故和委婉的处事方式都不是事他的菜,所以左宗棠就直接把这个事捅给朝廷了。这件事的发生让曾国藩感觉很没面子,先不说上下级的关系,就是看在老乡的份上,你左宗棠也不能这么干。
曾国藩和左宗棠有了如此大的隔阂后,左宗棠后来可能也感觉不太妙,毕竟官大一级压死人,曾国藩日后会不会给自己小鞋穿?左宗棠的顾虑是看一个平常人,曾国藩的个人水平还没有那么差,尤其在公事上绝不含糊,这点让左宗棠对曾国藩非常敬佩。虽然后来二人小矛盾不断,甚至互相还耍点小伎俩写点暗嘲对方的词句,但也只是停留在面上的口水仗而已,一点都没有影响二人内心的真实感情。曾国藩死后,大家都猜测左宗棠不会前去吊唁,令人意外的是左宗棠特意为曾国藩书写了一幅挽联: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
由此可见二人一生中的小磕绊,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后人多称二人为阳光下的君子之交,所以曾国藩和左宗棠坚固的情谊不用怀疑。
三、相期不负平生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是:相遇不负这一生。
可以理解为:两个人相见恨晚,感觉如遇知己,用一生与对方交往都感觉很值得。
这句话出自曾国藩去世,左宗棠给他的挽联。原句是: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四、守正行权的对联左宗棠?
守正行权左宗棠 旷世奇才曾国藩
五、左宗棠墓对联?
墓的基座中有两个石柱上面刻着一副对联,秦川陇道塞柳长青,汉业唐规西陲永固,表达了一代老臣甘愿国家鞠躬尽瘁,希望国家国祚绵长之情,至死不忘民族大义,对联感人泪下。
左宗棠的墓冢,1971年6月,左宗棠的墓穴被15根雷管炸开,在当时那个特殊年代,这种事情常有发生,从1886黄志清开始守墓,经过了131年4代人守护,但还是没有守住,让人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