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知音的看法?
一、对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知音的看法?
好看的皮囊比比皆是,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更何况共鸣!
二、俞伯牙与钟子期名句?
《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锺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 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 钟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三、俞伯牙和钟子期作者?
伯牙绝弦出处:《列子》、《吕氏春秋·本昧篇》。作品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情谊深厚、重情重义的情感和知音难觅的现象。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四、伯牙写给钟子期的悼文?
<悼子期>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坯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粉.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历尽天涯无足语,
此曲终兮不复弹,
三尺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
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
五、伯牙写给钟子期的诗?
<悼子期>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坯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粉.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历尽天涯无足语,
此曲终兮不复弹,
三尺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
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钟子期与俞伯牙的资料?
1、伯牙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最早见于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抚琴的故事。
经考证,伯牙本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史志载钟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乡民以子期为荣,口耳相传一句俚词:“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
2、钟子期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3、伯牙与钟子期:
史载有一年,俞伯牙奉晋君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扩展资料:
1、伯牙学琴: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
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
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2、伯牙绝弦:
伯牙因为钟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了,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伯牙最擅长弹琴,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难找到听得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了。
古时有伯牙摔琴以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音乐才子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出此曲的感情和意义,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和寡。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
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
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惋惜。这就是“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七、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
春秋时代,有一名琴艺十分高超的乐师,名为俞伯牙.伯牙有一位特别了解他的朋友,名叫钟子期.
一天,伯牙弹琴给钟子期听.伯牙小时候曾拜名师学琴,琴艺原本就很棒,长大后,他开始自己作曲,琴艺又大大提升.凡是听 过他弹琴的人没有一个不赞叹不绝.但是很少有 人能每次都准确地道出伯牙弹琴的心意,而唯独钟子期可以做到这点.
伯牙弹《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时,心中想到了挺拔的高山,琴声就像一座雄伟的山川竖立在听者耳旁.钟子期陶醉在其中,听后拍手赞叹道:“伯牙,你弹得真是太好了,就好像巍峨挺拔的高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中想到流水,琴声犹如一条翻滚着的江水流进了听者的心中.钟子期听后高兴地说道:“真是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面前流过.”他们俩融融洽洽,从来没有发生过冲突.连游人也赞叹道:“钟子期真是俞伯牙的知音呀!”
可惜,这件事过去几年后,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这世上唯一的知音去世了日.伯牙泣不成声,悲痛欲绝.
钟子期死后,伯牙经常自己一个人在屋中弹钟子期生前最爱听的《高山流水》.听着 自己弹的曲子,伯牙仿佛又听到了子期一句句赞赏的话语.伯牙想:“子期死了,谁又能说出我的心意呢?那弹琴又有什么意思呀!”想完,他又爱惜地抚摸着琴,心里暗暗地说:“老伙计呀,跟随了我这么多年,一下子失去了你,心里还真有些舍不得,但是,子期已经去世了,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了解我了,留着你,也许没有什么用了,不如去陪我的知音吧!”说完咬咬牙,长叹一声,便把自己心爱的琴“啪”的一声摔碎,决定终身再也不弹琴.
八、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成就?
俞伯牙,姓俞名瑞,字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然他是楚国人,却任职于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作为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钟子期的身份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一天,伯牙回自己的国家探亲时,晚上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在汉江边鼓琴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是个打柴的人。
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雄伟的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非常高兴,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两人就成了至交。
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看不到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钟子期,过了很久还是没有出现。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由于得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
钟子期死了之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没有懂得自己的人,就把自己的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决定此生再也不弹琴了。这便是伯牙和钟子期知音难觅的故事。
九、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是中国古代传说中非常著名的故事之一。讲述了两位音乐家因共同爱好而结交,但最终由于社会阶级的差异而分离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位叫俞伯牙的音乐家,他精通琴技,尤其擅长弹奏《高山流水》这首曲子。他曾经游历过很多地方,但一直没有找到一个能够和他共享音乐的知音。
某一天,他来到了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在那里结识了钟子期。钟子期本是个富家子弟,父母早逝,身陷家族纷争之中,不得已隐居在湖畔的一座山上。他也是一位琴师,擅长弹奏《广陵散》,深知《高山流水》的美妙。
俞伯牙和钟子期成为了好友,经常相聚弹琴,品茶论道,互相欣赏对方的音乐才华。俞伯牙常常为钟子期的琴艺叹服,称他是自己的知音,钟子期也一样,对俞伯牙的琴艺赞不绝口。
然而,他们所处的社会时局和阶级差异却使得他们不能够长久地在一起。最终,钟子期因家族纷争而被迫离开临安,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两人就此别离,但彼此心中对音乐的热爱并没有改变。
后来,当俞伯牙再次演奏《高山流水》时,他不禁泪流满面,因为他想起了与钟子期在一起弹奏音乐的那段美好时光,也想起了与钟子期因为身份阶级的不同而不得不分离的痛苦。这个故事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美的友谊之一,也启示我们珍惜并欣赏身边与自己有共同爱好的知音,同时超越不同的社会和阶级差异,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子,与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真实的内心和情感。
十、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名曲?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汉族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