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李叔同诗词题?
一、送别李叔同诗词题?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二、李叔同师从谁?
李叔同师从北大校长蔡元培先先。
李叔同,别名 弘一法师。出生日期 1880年10月23日去世日期 1942年10月13日籍贯 浙江平湖(另有一说称籍贯天津)
其主要著作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要略》及《佛学丛刊》《护生画集》,重要的音乐作品有《送别》《夕歌》《三宝歌》等。
三、李叔同的送别谁唱得最好?
我觉得朴树唱的最好了。
送别 作词:李叔同 作曲:John Pond Ordway 演唱:朴树 长亭外 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今千里 酒一杯 声声喋喋催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四、李叔同的徒弟是谁呢?
李叔同的徒弟是丰子恺。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光绪二十四年生,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主要原因是丰子恺的威氏拼音法名字为FONG, TSE KA)。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五、送别李叔同的书谁写的?
送别李叔同的书许幻园写的。
《送别》,它的词作者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别挚友许幻园的原创作品。表达李叔同对在上海“天涯五友”“金兰之交 ”友人分别时的情感,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
六、李叔同的书?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1.《李叔同的自我修养》
作品简介:这是一本精神修行指引书,他的经历、思想和文字在将近百年后的当下具有安定心灵的持久力量。曾经的李叔同无所不能,家境优越,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声色犬马样样称绝,却毅然决然出家为僧,从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皈依自心,超然尘外,成为一名纯粹的佛教大家……这一生充满了传奇和神秘。本书条缕脉络,第一次系统全面展示李叔同(弘一大师)修行的心路历程:李叔同为什么会出家?他眼中的佛教是什么?他是怎么承担责任的?他的处世观是什么?……“李叔同的自我修养”,是他一生的精神写照,集合李叔同出家前后的讲演、日记、作文、书信、格言等等,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李叔同的思想面貌,为后人景仰和学习提供一个模范。
书友点评:迄今用时最长读完的一本 16年中秋。
2.《李叔同诗文遗墨精选》
作品简介:李叔同,一个绘画、音乐、诗歌、书法全方位的杰出人才。本书收集了他的诗歌、散曲、遗墨、歌曲等多方面的作品。如:《遇风愁不成寐》、《书愤》、《大中华》、《悲秋》、《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珍藏作品。
书友点评:个人喜欢弘一是因为他的《送别》读起来朗朗上口,唱起来韵律美哉,于是便去借了弘一的诗词集,一样简单、干净、唯美、安静。我喜欢的出家老头,曾经的风流才子啊也无法逃脱和会和命运的苦逼压迫。但是小女子十分喜欢弘一这样直率干净的男子。
3.《南闽梦影》
作品简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指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李叔同作词的这首《送别》犹在耳畔回荡,而他本人早在1942年就“送别”了这个世界。但李叔同的惊世一生不得不让所有人为之惊叹:他“二十文章惊海内”,融音乐、雕塑、绘画、文学、篆刻、书法于一身,却于1918年,舍家弃业,皈依佛门。《南闽梦影》立足李叔同出家前后所做的文章,收录他在音乐、雕塑等方面的艺术心得、与友往来书信以及出家后奔波于各寺间所做的演讲、讲辞,几乎涵盖了他一生的思想变化历程。书中大师“直把杜陵呼小友”的挥洒自如与出家后“誓度众生成佛果”的普济胸怀,让他的文章各有千秋,数分秋色。
书友点评:时光荏荏苒苒,悠悠扬扬,不复迟疑,不复蹉跎。澄心修慧,发大惭愧,深重菩提,了知达观。谨记不妄言,不两舌。须知无论何种修持,皆要勇猛精进。
七、李叔同的祖籍?
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 1880年出生于天津,圆寂于1942年,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李世珍是清朝同治四年进士,曾任官吏部主事,后辞官承家业而为天津门巨富。
八、李叔同的字?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九、李叔同的歌曲?
他创作的歌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分三类。
一是爱国歌曲,如《祖国歌》、《我的国》、《哀祖国》、《大中华》等;
二是抒情歌曲,如《幽居》、《春游》、《早秋》、《西湖》、《送别》等;三是哲理歌曲,如《落花》、《悲秋》、《晚钟》、《月》等。李叔同的歌曲大多曲调优美,歌词琅琅,易于上口,因此传布很广,影响极大
十、李叔同的简介?
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1942年10月13日卒于福建省泉州市。原籍浙江平湖,从祖辈起移居天津。父李筱楼(字小楼),道光甲辰(1884)进士,官吏部尚书,曾经业盐商,后从事银行业。母亲姓王,为李筱楼侧室,能诗文。李叔同 5岁丧父,在母亲的扶养下成长。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墨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