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讲究平仄吗?
一、对联讲究平仄吗?
关于平仄问题,有一种流行的提法,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总的来说,这种提法简明扼要说明了对联的平仄要求,但不够确切,也就是说,有的适用,有的不适用。例如: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暖一家。
这副对联是三、二、二结构,按节奏点要求,上联的“梅、寒”和下联的“杏、暖”,是在第三位置上,一定要平仄相对,而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因不在节奏点上,则可平可仄,这就不符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又如:
不信美人终薄命;
古来侠女出风尘。——蔡锷
这副对联是二、二、三(一、二)结构,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这副对联上下的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除二、四位置上的字,因是词组最后一个字,是节奏点,平仄应相对外,第六个字“薄”与“风”,因不是节奏点,就没有平仄相对,我们不能说这不是一副好对联。当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有的时候又适用,例如:
又是一年芳草绿;
依然十里杏花红。
这副对联是二、二、三(二、一)结构,词组最后一个字,上联的“是、年、草”和下联的“然、里、花”,这几个字要平仄相对。符合“二、四、六”分明的要求。
鉴于上述几种情况,我认为不必简单地强调“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为好。
二、祠堂对联讲究平仄吗?
所有的对联都应该讲究平仄,还应该对仗。
三、诗词中的平仄要求很严吗?必须得讲究平仄吗?
诗词中的平仄要求很严格,古诗词中的律诗、绝句等必须讲究平仄,古体诗可以不讲究平仄。
一、讲究平仄的原因
①节奏感
所谓的节奏感是很重要的一个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不仅仅是中国诗,西方诗也有这种东西,莎翁十四行诗,有一种叫“音步”的东西,是符合英语的固有特点的。
而汉语要有节奏感,自然也是利用它本身的一些特点,经过永明诸位的发现,大概是这样的:
“平声长,仄声短”。组织起来的“音的强弱长短关系”,叫做“节奏”。同样的,组织起来的“字音的平仄长短关系”,叫做“格律”。
②音乐感
汉语是单音节字,一字一音,通过字音微妙多变的对比,也就是平仄交错,可以达到听觉上的享受,使之悦耳动听,增强诗词的抑扬顿挫效果,形成汉语的音乐美。
平仄是汉语特有的东西,并非古人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历代声韵学家在研究分析古代语音规律后所达成的共识,也带有一定的约定束成的因素。
二、平仄的概念
从汉字的拼音讲起。在我们的普通话中,发音有四个声调,即第一、二、三、四声。
套到平仄上来讲,平声包括第一和第二声,即为阴平和阳平;第三、四声则为仄声,其中第三声为上声,第四声是去声。
四、诗词中的平仄要求很严吗?必须得讲究平仄吗?
诗词中的平仄要求严格,格律诗讲究平仄,填词要讲究平仄,古体诗除了押韵外不讲究平仄。
先秦到魏晋时期的诗与歌都是韵文,最早都是用来歌唱的,截止到魏晋时期,并没有平仄的概念。
关于四声、平仄的观念是从南北朝才开始有的,齐梁以前没有什么平仄,当然写诗也不考虑平仄。在齐朝永明时期,以“竟陵八友”为代表的永明体诗人开始注意四声:平上去入。其中平就是平声,上去入就是仄声。
在齐梁以后,诗人开始注意四声与平仄的应用,沈约等人甚至搞出了作诗要注意的“八病”,“八病”之说完全基于四声与平仄理论,不过后人对于八病并不是完全认可。
在初唐时期近体诗(格律诗)开始有了明确的规则,四种平仄相间的基本句式,按照对仗、黏连规则组合成了四种诗体。格律诗在唐高宗时期被纳入了科举考试,举子们作诗时“平仄”有问题就出局了,绝对不能有半点马虎。
不过即使是在唐朝,也不是所有的诗都要考虑平仄,很多诗人喜欢写不讲究格律的古体诗,这类诗体只需要注意韵脚的平仄,其他的字都不需要注意。
总结即齐梁以前的古人作诗不考虑平仄;齐梁以后的古人作诗分两种,作格律诗要注意平仄,作古体诗只需要注意韵脚的平仄即可。
五、对联一定要讲究平仄吗?
本来这种基础问题呢,是想说让题主自己翻书的,但是看到这个问题下面这么多不靠谱的答案,厚脸皮来答一发。
对联,起源于对偶形式,后以律诗中二联要求,楹联等格式发扬光大。及明清时,由于皇帝命令家家户户贴春联,使得对联这一文学形式正式成立。受律诗影响,在短联(个人认为九字以内)方面,要求在音节处或偶数字平仄对仗严谨,如: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手,开,死,仄平仄,刀断非,平仄平,这样严谨的对仗使得对联也是铿锵有力,增强了其音乐性。至于音节处的对仗,再举一例: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风一家
显然,梅,友,平仄,杏,家,仄平,这也是平仄对仗的要求。
但有些联(多为长联)为什么又不遵平仄,相应的位置没有对上呢?举例:
洪水想当年,幸怪锁洪湖,十万户饭美鱼香、如依夏屋;
清时思俭德,祝神来清浦,千百载泳勤沐泽、共乐春台。
以上黑体字是平仄一一对应的,但十万户和千百载则没有完全对应。然而长联中还有要求,分句尾字须按照马蹄韵规则(也有其他规则),即本联斜体字,年,湖,屋,平平仄,德,浦,台,仄仄平。(即平仄两两交替出现[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与律诗格式不谋而合)分句尾字也决定了这句的声律走向,一般来说,以仄起平收作为上下联较常见,也有极少数平起仄收的,但不会说平起平收,仄起仄收。
回到本题所给联
冬奥舞平昌,国泰民兴
四海奔北京,同圆梦想
抛开内容来看,前半句的格律是不符合的,音节处,冬奥对四海,平昌对北京,都是不符合要求的。从内容来看,后半句的对仗又是错的,对联在追求音律和谐上,更追求格式和谐。国泰、民兴,都是偏正式,形容词修饰主语;同圆梦想,这是个动宾式,这样的结构不对应才是此联的问题根本。
鉴于目前语文教育水平的问题,这样的联充其量也就为了拓展而拓展,命题人漫不经心,或水平有限,为了结合热点而命题。对联的格律要讲起来也有很多,但从我目前所学来看,对联更讲究格式对应,包括自对,错综对,鼎足对等。它更要求字面上的对应,而非律诗中的声律对应,当然,基本的声律还是要有,读起来要爽快才行。
打字不易,望采纳。
关于平仄入声类问题一律不回答,请自行查书。
六、七绝必须讲究平仄吗?
七绝是四句二十八字的短篇诗文,通常是首、颔、尾三联押同韵,颈联的要求较宽泛。具体起韵如下:七绝 平起首韵⊙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七绝 仄起首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注:(⊙)是为随意平仄矣.
七、写诗讲究格律、平仄有那么难吗?
哈哈,谢谢邀请!
这不是本人专长,也不是本人过于追求的。所以,回答如此专业的问题,总有点强己所难和当错了对象的感觉。
说实在的,咱对联都对不好,更不用说格律诗了。所以说,本人觉得难。诸如驾轻就熟,信手拈来,而且写得如同李白等古人以及现代的毛泽东那样惊天骇人,肯定是难上加难。我相信,这样的人物也少之又少,恐怕范围太小了。就是我们国家目前所有这方面的专家,恐怕也数量不大。
要说不难,单讲格律和平仄,有许多学生也能做得到。老师要求他们完成作业,他们必然想着法子去查找资料,或寻求别人帮助,以攻克此关。就是本人这等行笔艰涩之人,如果认真起来,恐怕也好一些,甚至像老师一样写出一些如同内行该把握的规则来。关键是,这样一来,就会索然寡味,难以即兴而作,一挥而就,兴趣也就打击了。
当然了,作为专门家、老师、学生,必须严格要求,必须认真探讨。然而作为头条这样一个面向大众的平台,目前尚不可就文字水平方面一刀切,也不可急于求成,给大多数人一个潜移默化而不断提高的过程吧!
哈哈,没有预前、完整的考虑,想哪写哪,就此完成老师的提问。不及格的话,还请老师谅解![祈祷][祈祷]
八、五言古诗,需要讲究,平仄吗?
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句式——每句五言却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
一般来说写五言古诗的重点不在平仄而在气韵,用韵也比较灵活,可以隔句或每句押韵,可平可仄,也可一韵到底
九、写诗一定要讲究平仄吗?
很多诗文读起来就知道是讲究平仄的,到这不是绝对的,不是一定的。
比如有些现代诗就不太讲究平仄,而是注重诗本身的思想情感和韵味,没有固定的格式规定。
十、写古诗一定要平仄工整吗?
所谓古诗,是现代人把现代诗以前的诗的一个统称。在严格意义上的古诗指古体诗,即没有形式格律之前的诗。自隨唐以来,格律一步一步完善,形成统一标准后,格律诗就称为近体诗。但我们还是把古体诗和近体诗统统归纳为广义的古诗。既然都称为古诗,那就有格律和不入律诗之分。随以前几乎没有成形的平仄格律诗,所以现代人写古诗也可以不讲究平仄,称为古风。如果讲究平仄就你为格律诗。写古诗要不要讲平仄就看自已怎么安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