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谭嗣的评价?
一、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谭嗣的评价?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洋务运动的发起者和最重要的执行者也是中国开启近代化的重要的汉臣,也是让没落的清朝延续王朝续命权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则是戊戌变法的发起者和执行者也是开启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的有力尝试然而最终却是失败收场。
曾国藩是湖南汉族权臣的重要代表他的湘军是剿灭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力量,李鸿章作为晚晴最重要的汉族权臣其创立的淮军也为剿灭太平天国运动立下汗马功劳。曾公的家书也是流传至今对后世影响深远,而李鸿章也是创立了近代清朝海军尤其是北洋水师虽然甲午战败水师全军覆没,但责任还是归结于统治者的不重视指挥机构的保守。张之洞的汉阳造兵工厂比他本人更为出名对中国的影响也更为深远在中正式没有列装之前国家就是靠着汉阳造步枪支撑天下的,其洋务运动的推进也是最积极的一位,为国家的近代化贡献非常大。
康有为也是为了国家富强公车上书开启戊戌变法,虽然被慈禧太后镇压谭嗣同就义但其影响还是很深远的,标志着渐进改变变法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而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派最终推翻了腐朽的满清王朝走向了共和。康有为的字还是很出名的,梁启超的文学功底也是很厉害的,其子女中建筑大师梁思成也是很伟大的,清华大学的建筑系也是由他创办的,谭嗣同为变法流血牺牲也是真性情也,所以说这三人也是给没落的中国尝试了很多救亡图存的道路贡献也是很大的。
总之这几位也是近代赫赫有名的人才也是汉族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其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
二、李鸿章为曾国藩挽联?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这首挽联是李鸿章写的。李鸿章是曾国藩的门生,得到曾国藩知遇之恩。据说他和曾国藩的矛盾,主要在攻打太平天国的安庆时候,认为不应该驻军祁门,然后主动的脱离曾国藩,后来自立门户创立了淮军。当时有人讽刺李鸿章自认为自己比曾国藩厉害,所以李鸿章写了这副对联。
三、李鸿章吃鱼-如何评价李鸿章?
关于李鸿章的历史评价基本上是围绕着他签订《马关条约》,出卖国家主权的问题上的,因此李鸿章也就成了一个汉奸,清朝的走狗。其实这种评价是不公平的。首先,签订《马关条约》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应该说是慈禧的意思,李鸿章不过是一个传达命令的人,因此不能把这个罪名加到他的身上。其实李鸿章也是一个有作为的大臣的,首先他不是满洲血统,能作为一个汉人在清朝当上如此大的官是很不容易的;再者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也是一个积极的领导者,创建了很多现代的武装力量,虽然没有起到救国救民的作用,但也对中国的现代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李鸿章送左宗棠挽联的意思?
1885年,已经74岁的左宗棠不幸在中法战争前线的福州去世。李鸿章送来一副挽联:'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争,唯先生知我;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可以说挽联回忆了李鸿章和左宗棠的一生'不同'和'周旋'四字更是道出李鸿章与左宗棠多年的恩怨。
一,互相看不顺眼。民间传闻,左宗棠有一次去找李鸿章,李鸿章出来迟了。左宗棠联想起李鸿章宠爱小老婆的传闻,不由讥讽道'与如夫人洗脚'。李鸿章毫不示弱,脱口而出'赐同进士出身',一下讲出了左宗棠心病(只是举人出身,无进士功名的),结果两人从此见面都绕着走。
二,积怨加深。镇压了太平天国后,左宗棠和李鸿章各自率楚军与淮军追剿华北的捻军。1868年8月,捻军张宗禹全军覆没。战后论功淮军居首,李鸿章荣升协办大学士。左宗棠怀疑李鸿章所言张宗禹自杀而死的说法,率军四处搜捕。李鸿章气愤难平,写信给曾国藩说'(左宗棠)阿瞒本色,于此毕露'。本来就互相看不顺眼的二人,交恶更深了。
三,政见不同,火拼海防塞防。清朝面对来自海上威胁和边疆威胁,如何把有限战略资源分配到东部沿海与西北边疆。李鸿章主张加强海防,防范日益崛起的日本。左宗棠着眼于解决阿古柏入侵的燃眉之急,遏制觊觎新疆的沙俄及英国的气焰。
面对燃眉之急,朝廷偏向左宗棠的建议。当时清朝一年的平均财政收入是8000万两白银,从1875年到1884年 (即左宗棠西征中后期)的10年间,塞防经费花了8000万两。相反,1885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 10 年间,海防经费仅有3000万 两。从这个角度看,朝廷还是主张塞防优先于海防的
五、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怎么样?
梁启超很欣赏李鸿章,对他可以说是推崇备至,书中不乏溢美之词,但是对其不幸经历,也是颇多同情,表达了许多的惋惜之情,此书值得一阅。
六、梁启超评价林徽因?
梁启超和林徽因其实是公公和儿媳的关系,梁启超生前对林徽因其实是非常好的,一直呵护有加,但是林徽因却不喜欢梁启超。而且还曾经在自己的书中败坏过梁启超。很多人可能就不理解了,到底是什么影响了两人之间的关系,从林徽因的书中也能看出,她和梁启超的思想也大不相同,而且还非常贬低梁启超的思想和行为,两人之间的态度可以说是南辕北辙了。
七、如何评价梁启超?
梁启超是一位伟大的革新家思想家
八、梁启超家庭评价?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问贯通中西,融汇古今,堪称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代表。不过更加值得钦佩的是,梁启超在繁杂的政治、治学、教学之余,也特别注重治家,他不仅使梁家家庭和睦,而且培养了九个儿女,使其各个成为德才兼备之人。梁启超之所以能够治家有方,因为他在家庭的古今之变中能够因时制宜、与时偕行,将古代家风改造为现代的家风,从而使孩子们成长为兼具古典美德与现代意识的人才。
九、梁启超的评价?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辛亥革命前,他在与革命派论战中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与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意接受。
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词,“经济”,“组织”,“干部”等,皆始于梁启超先生。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将近36年的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
十、致梁启超 评价?
梁启超评价:
1、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2、黄遵宪称其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3、梁启超以善变闻名于世。从戊戌年的变法开始,到庚子勤王,再到创办《新民丛报》,宣传新民思想,为开启民智鼓与呼。
4、辛亥革命后,回国参与政治,两次讨伐复辟,再造共和。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并将这一传统转变成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在不断的变里,其宗旨和目的始终不变。
5、其方法虽变,然其所以爱国者未尝变也。